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分流理论:研究分层与流动的影响

高等教育分流理论:研究分层与流动的影响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高等教育分流并非单一性行为,而是一项由多种主体参加的复杂性活动。在高等教育分流活动中,政府是决策和调控的主体,教育部门和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是执行的主体,企业、家庭、学生和相关的社会组织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再次,进行高等教育分流,具有多种形式和策略。就形式而言,高等教育分流主要有外分流与内分流。改进当前分流状况,高等教育应主要从分流依据、分流方式、分流时机、分流比例和分流次数五个方面进行完善。

高等教育分流理论:研究分层与流动的影响

在我国教育分流和高等教育分流研究上,以华中师范大学董泽芳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们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奠基工作。他们在研究教育分流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为什么分流,怎样分流,现行分流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善当前分流等作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形成了初步的高等教育分流理论。

高等教育之所以会分流,既有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外部要求,也有源自教育自身的内部追求。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大批具有专门知识的行政管理人员来维护和促进行政系统的运转,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社会各行各业也需要相应的专门人才从事各项工作,发展各项事业。这些都要求高等教育进行分流,分类培养人才,以满足政府和社会的需要。同时,高等教育作为中学后教育,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具有高深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教育层次性质和目标决定了必须对教育对象分流实施教育。此外,从学生来看,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学业成绩、经济状况等又各有差异,也要求高等教育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开发个体潜能,促进个体更好地发展。

进行高等教育分流,需要明确分流主体、分流对象、分流形式和策略、分流结果和意义。首先,高等教育分流并非单一性行为,而是一项由多种主体参加的复杂性活动。在高等教育分流活动中,政府是决策调控的主体,教育部门和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是执行的主体,企业、家庭、学生和相关的社会组织是重要的参与主体。高等教育分流的具体机构是指实施分流培养人才活动的单位,包括所有高等院校和其他具有实施职后或非正式高等教育资格的单位。其次,高等教育分流活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内容、形式等多个方面,凸显于高等教育分流对象的多样性上。高等教育分流对象是指愿意接受高等教育且符合一定条件的所有人,既包括符合一定录取标准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又包括高考落榜生和各年龄阶段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并有一定基础的人。在整个分流活动中,高等教育分流对象既是被分流的客体,又是参与分流的主体,具有双重属性。再次,进行高等教育分流,具有多种形式和策略。就形式而言,高等教育分流主要有外分流与内分流。外分流是指依据一定标准对高等教育对象进行选择,将符合标准的选拔出来分流到各类高等学校中去培养的活动;内分流是指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依据自身需要和高校条件分流到不同的学科、专业、课程、班组、课堂与不同的年级和教育层次的活动。就策略而言,高等教育分流主要包括选择策略、分化策略和分配策略。在高等教育分流的运作和实施中,选择策略的关键是要做到分流依据的公平合理;分化策略的关键是要做到分流时间的选择、分流比例的确定和分流对象的安排均适时、适度、适才;分配策略的关键是要做到使学生的职业分配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岗能匹配[25]。最后,高等教育分流的结果和意义也表现在多个方面。就结构而言,高等教育分流能使高等教育系统中学生分流进入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高等院校(包括各类教育机构),形成合理的比例构成与纵横联结方式。就功能而言,高等教育分流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学生来看,高等教育分流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及其他条件,更好地因材施教,促进其志趣、才能、专长全面和谐地发展;从社会来看,高等教育分流能全面反映国家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结构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社会与个体的关系来看,高等教育分流能通过分化与整合,协调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将学生个体、家庭和国家的利益尽可能地统一起来。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分流既存在着分流取向偏颇、分流依据不足的问题,又存在着分流形式不活、分流结构定位不当的问题,其中分流结构的失衡问题尤为突出。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分流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在流层结构、流向结构、流型结构、流域结构四个方面。首先,在流层结构上,我国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独立性不强,办学特色不明,被社会认同的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层次的教育;研究生层次较为薄弱,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其次,在流向结构上,我国高等教育急需科类重点不突出,国家急需的高新技术专业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类人才供给不足,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薄弱,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建设和发展重视不够;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一批高校仅从学校利益出发,争上热门专业,盲目跟风,致使一些专业重复设置,不仅造成了高校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导致一些专业人才培养相对过剩。再次,在流型结构上,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民办高校和高等自学考试四个部分,但全日制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定位不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职能共享、资源互争的现象;民办高等教育起步晚,规模小,底子薄,基础差,先天发展不足;高等自学考试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创收、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和水平不高,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最后,在流域结构上,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高校分布不平衡,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东部与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西部高等教育资源比较匮乏,与东部地区还存在着巨大差别;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扩张不平衡,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在校生增长率大多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26]。(www.xing528.com)

改进当前分流状况,高等教育应主要从分流依据、分流方式、分流时机、分流比例和分流次数五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在分流依据上,高等教育分流应从偏重知识向综合选拔发展;第二,在分流方式上,高等教育分流应从偏重考试向灵活多样发展;第三,在分流时机上,高等教育分流应从进校分流向适时分流发展;第四,在分流比例上,高等教育分流应从片面适应向动态平衡发展;第五,在分流次数上,高等教育分流应从一次到位向多次选择发展[27]。改进分流状况,高等教育要努力从以下六个方面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分流模式:一是多向分流,即高等教育分流能为学生提供多种流向选择,包括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正规与非正规的各类高等教育;二是多次分流,即高等教育分流能为学生提供两次以上自主选择流向和流层的高等教育机会;三是相互沟通,即在承认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两大类型教育各有其独特性质与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社会和个人需要,富有特色地同时发展两类高等教育,使之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四是上下衔接,即低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能与相同或相近甚至不同专业方向的高一层次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之间实现“对口式”衔接或“流转式”衔接;五是内外融合,即高等教育要改变自身封闭育人的模式,与社会部门、各行各业紧密联系,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构建高校、企业、社会密切合作的分流育人模式;六是前后循环,即高等教育要改变传统上过分注重职前教育的直线式分流模式,构建高校学习—职业工作—再高校学习—再职业工作的循环式分流模式[28]。另外,有学者还以民办高等学校为例,对高等教育分流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民办高等学校学生基础教育素质参差不齐,学术研究能力偏低,具有与公办高校学生不同的特点;民办高等教育分流应区别于公办高等教育,建立多样的培养目标,实行培养过程分层,允许合理流动,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29]。还有学者对高等教育分流结构的优化作了进一步分析,认为在流层结构上,专科流层高等教育构成了高等教育体系厚重的基底,应定位在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上,突出“实用性强、技能高、使用成本低、适销对路”的培养特色,予以大力发展;本科流层处于高等教育的中间层次,对培养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注重提高质量,调整科类构成,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努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培养“精英”型人才的高层次教育,针对我国研究生比率偏低的状况,结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需要,我国研究生层次的人才比重应相应提高。在流向结构上,高等教育必须紧紧瞄准国家经济、科技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加强学科专业对市场的适应性;要基本稳定基础学科,适当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重点发展社会需求量较大的应用学科;面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第三产业和对外开放的一些专业人才将十分短缺的情况,应积极稳妥地发展一些适销对路的新专业。在流型结构上,针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经费短缺的状况,高等教育必须积极鼓励以多种形式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扩大函授、夜大等成人高等教育的比例,大力发展现代远程高等教育;针对成人高等教育中学历教育比重过大、岗位培训重视不够、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等问题,高等教育要加快普通高等学校与成人高等学校学历教育的并轨改革步伐。在流域结构上,中央政府应加大西部高等教育投资,地方政府应积极筹措充足资金,发展适应西部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对于大城市,实行高等学校同类合并,促进其办学质量的提高;对于中小城市,加强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型院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0]。

上述高等教育分流理论是本书开展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研究的起点之一,是本研究对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相关理论进行进一步分析的基本依据。在研究中,我们要明确高等教育分流的原因、主体、对象和作用,把握高等教育分流的基本形式和策略,学习以往学者对改善高等教育分流探讨的研究成果,运用已有理论对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对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现状进行广泛调研,对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改善路径进行合理构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