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国子监:中国科举制度的发源

唐代国子监:中国科举制度的发源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世纪(六)国家统一,学校教育也随之复兴。唐政府带给人民安定,学校教育更趋发达。首都长安有三个高等教育机构:一是前述的隶属于尚书省礼部的“国子监”,即国立京师大学。李世民大帝在位时,常常去国子监视察,使学校教育更受到重视,当时学生人数已达三千余人。学校教育的发达,促使科举制度的发达。唐王朝继承了这个办法,并使之成为一种最受尊重的制度,称为“科举”。

唐代国子监:中国科举制度的发源

唐王朝的学校制度和考试制度,影响中国一千三百年之久。

学校的设立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但大分裂时代中,各独立王国因军费不足,往往停顿。上世纪(六)国家统一,学校教育也随之复兴。唐政府带给人民安定,学校教育更趋发达。各州有州立学校(州学),各县有县立学校(县学)。首都长安有三个高等教育机构:

一是前述的隶属于尚书省礼部的“国子监”,即国立京师大学

二是隶属于门下省的“弘文馆”,即政府主办的普通贵族大学。

三是隶属于皇太子宫的“崇文馆”,即皇太子主办的高级贵族大学。

后二校学生限定必须具备某种资格,如皇族近亲、皇后或皇太后近亲,或宰相的儿子,一品以上高级官员的儿子,才能入学。只有国子监大学,低级官员的儿子或平民出身的学生,也可以就读。李世民大帝在位时,常常去国子监视察,使学校教育更受到重视,当时学生人数已达三千余人。东方高句丽王国、新罗王国、百济王国、渤海王国、日本帝国;西方高昌王国;后来还有吐蕃王国,以及南方南诏王国,都有大批留学生前来受课,成为世界上最可观的高等学府。(www.xing528.com)

学校所用教科书,当然限于儒家学派的“五经”。因为对“五经”的解释,各学者互不相同,唐政府指定国子监大学校长(国子祭酒)孔颖达,组织一个委员会,对“五经”的解释,重新确定,出版《五经正义》,共有下列九书——因之世俗有时也索性称之为“九经”:

经过唐政府的核定颁布,这九本书遂成为学校的标准本教科书,无论研读或考试,或其他任何情形下涉及“五经”时,都以此“正义本”为标准。这是一个统一思想的基本措施,儒家学派的思想领域,再被缩小。学生们在学校研究“九经”,只要能搞通其中一经,即由唐政府授予官职。

学校教育的发达,促使科举制度的发达。上世纪(六)隋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唐王朝继承了这个办法,并使之成为一种最受尊重的制度,称为“科举”。考试分很多种类,而以“进士科”“明经科”最有地位,又因进士科及格的人士比较容易得到高位,宰相又大多数都是进士科出身的缘故,所以尤为尊贵。参加考试的考生称为“士子”,士子大多数来自学校和地方政府的推荐(乡贡)。他们千里迢迢,集中首都长安(陕西西安),首先向尚书省礼部报到,然后等候通知,入场应试。考试及格,当时术语称“进士及第”,跟现代的“博士”一样,是一种光荣的身份。在以后,考试及格的第一二三名,更专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尤属光荣中的光荣。他们在发榜时所受的崇拜,不亚于第一个登陆月球的航天员。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直到二十世纪初叶才被废止。在此一千三百年中(只十三世纪蒙古帝国时中断数十年),成为儒家学派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高目标。状元、榜眼、探花,也成为家长为女儿求偶最理想的对象。中国无数文学作品,都用此作为题材。

李世民大帝对科举制度有他的看法,当他从宫殿高处望到进士们鱼贯而入的肃穆行列时,兴奋地说:“天下英雄都被我装到口袋里了。”身为世袭的专制帝王,这种看法极其自然。在此之前,政权一直是关闭的,只限于贵族和门第世家。因科举制度,使政权的大门向民间开放,虽然只是窄窄的一条缝隙,但与根本关闭多少有点差异。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反革命了。这种现象,可以减少社会上不稳定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