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姆渡:宁波城市母亲

河姆渡:宁波城市母亲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干栏式建筑遗址中散落的陶罐河姆渡时代的中国先民们,住在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里。河姆渡文化遗址深挖下去有四个文化层,这四个层面分别代表了各自相距大约500年时间的历史文化,它们是并不同时并存的“河姆渡村”。尤其喜欢“之最”的中国人,总会拣最能表现能耐的来说,河姆渡的最下面一个文化层距今7000年,而整个遗址却存在于距今7000年到4500年之间,于是人们只认了7000年”,一口咬定了河姆渡遗址是距今7000年之前的文化。

河姆渡:宁波城市母亲

这一问题的答案,会是一个十分遗憾的结果。然而遗憾不是历史学的范畴,历史只证明曾经,不说明感情起止的缘由。

河姆渡遗址是在1973年一次姚江边挖掘抽水机渠道时的偶然发现,起先人们只从地下挖出了一些破陶罐,但是太原始的陶瓷器会让人联想考古,联想到远古的时代。于是有人“报案”了,这就产生了不得了的结果。人们在这里发现了完整的耜耕农业、典型的江南干栏式建筑黑陶和栽培水稻,并有专家试图断定这里是世界水稻的又一个发源地。

这般发现,一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干栏式建筑遗址中散落的陶罐

河姆渡时代的中国先民们,住在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里。

河姆渡文化遗址深挖下去有四个文化层,这四个层面分别代表了各自相距大约500年时间的历史文化,它们是并不同时并存的“河姆渡村”。尤其喜欢“之最”的中国人,总会拣最能表现能耐的来说,河姆渡的最下面一个文化层距今7000年,而整个遗址却存在于距今7000年到4500年之间,于是人们只认了7000年”,一口咬定了河姆渡遗址是距今7000年之前的文化。

说“7000年”与说“7000年至4500年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是吉尼斯纪录,它只认“之最”,但是历史却是另一学问,它需要“之最”,更需要历史的连续发展的进程。7000年固然表明了历史的悠久,但是4500年的重要性恰恰在于它接上了一个“天下万国”的时代,也接上了以后在会稽山出现的“于越民族”。

好在专家们是明白的。河姆渡的发现,使在杭州城里的一位历史地理学家突发了奇想,陈桥驿教授和他的一位学生想到了一个被人忽略的全球性大历史的问题。河姆渡文化最后是被洪水覆盖的,而在这一时期,全球的许多地方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关于洪水的传说,包括耶稣和诺亚方舟,也包括中国的大禹治水为什么这一时代,洪水会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那洪水就是我们一般理解中的“山洪暴发”吗,它就是从山上漫向平原的水灾吗?

专家的目光是不一样的。陈教授暂时放弃人类史而转向地球的历史。他发现这一时期,正是地球跨过最后一次冰川时期而迎来一个气候十分温暖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要高23摄氏度。这个“2一3摄氏度”是个非同小可的概念,它使整个地球换成了另一副模样。就从中国而言,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使整个中国大地被赋予了另一番自然景象。华北地区森林葱茏、湖泊密布,犹如今天的江南,而长江流域更是江河纵横、泽国千里,令人联想到今天珠江三角洲的景观。

冰川

河姆渡的出土发现,也证明了这一明显的天气变化。那时候,热带的动物植物,比如大象犀牛、四不象和阔叶树种,都是当时江南地区最常见最典型的景象。多水多雨,一切的景象都是湿漉漉的。水造成的景象给人太深刻的印象

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水从天降,那么天上又何来那么多的水蒸气?专家的思维在逆向拓展着。如果水不是从天而降,正如洪水不是从山上席卷而来,这有可能吗?

问题正由此获得了答案。陈教授的一个大胆的假设在他的头脑里呈现了这样的一幅图画: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它使北极南极的冰山融化了,冰化为水,流淌到海洋,太多的海水使海平面抬升,它漫过海岸,漫浸到滨海的大陆上,把沿海的陆地化为一片浅海。陈教授计算出当时的海水可以抬升大约1米多的高度,它正好淹没产生耶稣的红海之滨,也正好淹没河姆渡这样的中国滨海陆地。这就是来自海上的洪水。这一现象,地球史上称为“海侵”。(www.xing528.com)

这一设想使老教授兴奋不已,但是历史学并不建立在假设之上,它需要现实的支撑。老教授想到,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当时抬升了1米多的海平面,它一直会浸漫到今天平原边缘的山麓线上。海水与陆地相接的地方,正是贝壳类动物生长的地方,这样,这些曾经是海水接触的山麓地带,一定会留下一道“贝壳坝”,一道由贝壳与沉积起来的海相泥土“筑”成的坝堤。

教授很顺利地在四明山、会稽山这些濒海的山麓里找到了连片的贝壳坝,它证明了专家的假设确实是一个历史现实。于是一切从这里出发开始了新的解释。

我们叙述这一故事并非节外生枝,因为宁波城市正建筑在这样的一片历史的浅海滩涂上,它决定了城市形成的方向和特点。

确定了“海侵”的发生后,紧跟着人们会提出来的问题之一就是,河姆渡人后来到哪里去了?他们是不是今天宁波平原上那些土著民的祖先?宁波人是不是伟大的河姆渡文化的直接后裔?这一文化对日后宁波城市的形成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还能提出好多,但是它的核心命题则是,宁波城市到底是不是因为“海侵”而失去了与河姆渡文化一脉相承的联系?

专家继续回答了河姆渡文化日后的话题。当河姆渡人在海侵发生后开始退却,他们的一支人群上了四明山和会稽山,然后向北到达钱塘江边,山上的河姆渡人形成了以后的于越民族的一支,被称为“内越”;另一支留在被海水隔裂了的高地上,那些高地成为了海上的岛屿。有的人或者干脆渡海上岛,海上的河姆渡人成为于越民族、的另一个分支,被称为“外越”。也就是说,河姆渡人的后裔成为于越民族,他们是日后著名的百越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河姆渡人的生活(一)

河姆渡人的生活(二)

这里的历史因果说来并不复杂。于越民族成为日后与楚、句吴并称的长江中下游流域最强大的三个民族。句吴也是百越的一个支系,它和于越都在春秋晚期形成自己的国家,在今天的江浙地区建立了吴国和越国,并先后称中原。最后越国灭吴,楚国灭越,秦国灭楚而融入华夏民族。但是这一融合却并不简单,在越国称的时候,越王的军事力量挺进到了中原,当它被楚国击败后,只有一支退回当年的根据地,而大部分奔散各地,比如越王无奈带领一支败退到福建,成为“闽越”。而退到四明、会稽山地的那一支,日后又遭到了秦王朝的追剿。中国的第一个统一帝国对于这些曾经卧薪尝胆、复国称霸的越人怀有敏感的政治警惕性,坚决地要把他们赶到秦朝统治力以外的地区,让他们滚得远远的,别在身边碍手碍脚。

这是一次残酷的军事驱逐,其中的细节已经无法知晓,甚至连蛛丝马迹都难以找到。我们从宋朝人的著作中偶然地看到了一个关于四明山的别称,称它为“鬼藏山”,而联系到当年秦王朝前来武装驱逐越人的大军,曾经留下过“塞山填海”的传说。我们是不是依此可以作某些联想。当年的越族民众故土难离,这时候,越国已经败落,它的军事强势已经是明日黄花,他们在强大的秦军前面无力招架,只能躲藏在四明山上。那些“纹身断发”的越人在秦人看来如同鬼魈,秦兵封锁了山口,填阻了海道,这种塞山填海般的封锁政策,把当地的越人硬是逼向了南方。

这以后,越人分布区的最北处就在今天的温州,温州的越人在当时称为“瓯越”。越人的大部分则在东起东海、西至云贵高原边缘、北至湖南、南达南海的广大区域里。在那些地方,秦王朝只是理论上将它划入版图,在主要的城市里建立政权,但是他们有效的统治远没有深入到其间的细枝末节部位。

河姆渡人的后裔被驱逐到了温州以南的地区,空白后的浙江马上有大批北方的移民前来填充,其中最大的一次移民是两万徒移入会稽山,然后分散到原来越人生息的各处。这一节历史在以前很少被人们注意到,但是当我们要追溯宁波城市源头的时候,却会发现其实河姆渡人并不是宁波人的祖先,文化在2200年前作了一次重大的偷梁换柱,北方文化随着北人的输入而占领江南,但是他们在不久后也慢慢地江南化了。

河姆渡人的后裔越人,却在宁波城市史开始前,为这座城市的选址作出了努力,这个努力并没有因为主角的偷梁换柱而改变方向,规定这一方向的并不是人的主观意志,而是宁波特定的地理因素造成的,任何人都只能这样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