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城建与文化:城市发展的秘诀

宁波城建与文化:城市发展的秘诀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乐承耀内容提要:立足宁波实际,阐述宁波城市文化的四个基本特征,分析宁波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并提出与时俱进的宁波城市文化面临着挑战。同时,就全球化进程中如何传承和创新宁波城市文化作一些探索。本文结合宁波实际,就宁波城市文化与宁波城市发展谈点认识,以求方家斧正。宁波城市文化在不同时期各有自己的特色,但四个基本特征十分明显。

宁波城建与文化:城市发展的秘诀

■乐承耀

内容提要:立足宁波实际,阐述宁波城市文化的四个基本特征,分析宁波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并提出与时俱进的宁波城市文化面临着挑战。同时,就全球化进程中如何传承和创新宁波城市文化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城市文化宁波经济发展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它是多种物质和文化要素集聚的有机复合体。它不但是人类物质财富的集聚地,也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集聚地。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城市应构建其独具地方个性的城市特色,而文化对于城市特色的形成有其重要影响,不仅与经济一起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双翼,而且成为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特色的介质。本文结合宁波实际,就宁波城市文化与宁波城市发展谈点认识,以求方家斧正。

城市文化特征是指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特质的有机统一,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统一。长期以来,城市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质生活、民俗风情及文化传统诸因索,是城市最主要的特色。位于东海之滨的宁波,居全国大陆岸线中段、长三角南翼,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是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宁波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农耕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宁波形成了涵盖海洋文化、商帮文化、服装文化、家族文化、青瓷文化、港口文化、藏书文化等内容极为丰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宁波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4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在全国103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名列前茅。宁波城市文化在不同时期各有自己的特色,但四个基本特征十分明显。

第一,自强不息。宁波地处浙东,浙东多山,故民风“刚劲而邻于亢”;浙东近海,百姓“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海航梯山,视若户庭,特殊的地理环境塑造出宁波民风耿介而具有闯荡胆识,既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又勇于开拓、敢于冒险。宁波人一旦确立奋斗目标,就会自强不息,也就是有坚忍不拔的意志、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南宋的宁海人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终生顽强地工作,书稿几度散失,并不气馁,潜心创作,袁桷说他“释通鉴三十年"[1]。宁波商帮的顽强崛起,影响深远,彰显了宁波人追求理想、坚忍不拔、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尤其是宁波共产党人对理想执著追求,卓兰芳面对敌人威武不屈,王嘉谟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杨眉山耿耿忠心、铮铮铁骨,自觉地为党的目标进行奋斗。宁波人自古以来对事业和真理的锲而不舍的追求,铸就了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这是宁波城市文化的重耍特征。

第二,重视商贸。宁波在古代虽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但宁波人民并没有禁锢于正统思想,而是擅长商贸。氏期以来,宁波形成了浓厚的区域商贸文化传统,其显著特点是注重:功利、讲究实际、重视工商。西汉时期,鄞州称“哪”,因为鄞州的咸祥、大嵩滨海,进行海上贸易,为此,那东一带称“贸地”,贸加邑为哪,意为“商贸之地”。唐宋以来,工商业有较多发展,宁波学者强调义利合一,理欲相容,特别注重工商。南宋的袁燮提出“食货为本”[2]的论点。黄宗羲的“工商皆本"[3]思想也是在这些文化底蕴下产生的。

明末清初,声名显赫的宁波商帮开始兴起,北达燕鲁,南抵闽粤,西迤川、鄂、皖、赣诸省,涉足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和中南、西南、东北、西北等地区,海外涉足日本、东南亚、欧美,四明公所、宁波会馆、宁波同乡会在全国各商埠及海外普遍建立。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宁波人对工商之经营,经验丰富。且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也。”[4]

从宁波广泛流传的谚语、俚语和民谣中也可以看出重商兴贸的意识,诸如“闷声大发财,元宝滚滚来",“若要富,走险路”,“打来骂来,蚀本不来”等。从历史和现实看,区域群体的工商活动往往会与地域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区域商贸文化传统。长期的商贸活动造就了宁波人诚信、务实、重商、兴贸的城市文化特征。

第三,博纳兼容。宁波城市文化形成过程中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海纳百川、博纳兼容、对外开放,这是宁波城市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开放的世界中,宁波发展离不开世界。早在古代,宁波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与世界的沟通交流之中。在唐代已和广州、扬州并列为我国三大口岸,成为我国重耍的对外贸易港口。宋元时期贸易兴盛,宁波(明州)海夕卜贸易之盛居于浙江首位。南宋张津的乾道《四明图经》中就说:“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5]

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宁波又成为“通商口岸”,江北成为“外国人居留地”,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培育了文化的开放性,使宁波城市文化具有开放的文化形态。被动开埠,主动融入,宁波毕竟接受了西方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沟通了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实践表明,历史发展到那个阶段,宁波与世界已经连成一个系统,宁波离不开世界,宁波走向世界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带有战略眼光的宁波人正是凭着宽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在被迫的开埠中,避害趋利,抓住机遇,涉足全国,走向世界。在21世纪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宁波要再造辉煌,必须以海纳百川的开放气度,置身于国际经济合作交流之中。

博纳兼容还表现在对不同学派的兼容以及对西方文明的接受上。

宁波文化海纳百川,因兼收而丰富多彩,因博采众长而永葆活力。黄宗羲对中国古代不同学派,诸如宋明理学、明代学术采取兼容的态度。他对于宋代的著名学者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吕祖谦、薜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人,以及理学、心学、关学、洛学、永嘉学派各学派之间在学术上的博纳兼容,去粗存精。在他的学术断代史《明儒学案》中,黄宗羲对于明代理学名儒加以广泛收集,梳理各家学术观点。冯全垓在其跋中就称赞说:“所著《明儒学案》竟源穷委,博采兼收。[6]当然,黄宗羲在博纳兼容中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宁波开埠后更是接受了西方文明,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优长,使宁波文化不仅根植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第四,崇文重教。崇文重教的价值观在宁波普遍地存在着,是宁波城市文化的又一特征。自古以来,宁波人文底蕴深厚,名人辈出。崇文重教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明清书院教育发展,仅同(治)光(绪)年间就创办书院25所。姚江书院与甬上证人书院更是佼佼者。邵廷采在《姚江书院传》中就有记载:“崇祯末,沈(国模)、管(宗圣)、史(孝咸)诸公特起姚江书院,讲阳明之学。”[7]黄宗羲为此作过评价:“今之学脉不绝,衣被天下者,皆吾姚江学校之功也。[8]近代,西式学堂也普遍出现,至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已有中学堂5所、小学堂280所,在全省、全国领先。19世纪末20世纪初,宁波人还纷纷出国留学。亚洲最古老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就建在宁波市区,成为天下读书人向往的地方。

由于崇文重教,致使宁波人才荟萃,代有俊杰,贤哲辈出。北宋有杜醉、杨适、楼郁、王致、王说,史称“庆历五先生”,南宋有舒璘、沈焕、袁燮、杨简,史称“雨上四先生”,还有陈埙、黄震、王应麟,史称“同谷三先生”。明清以王阳明、黄宗羲为代表的“阳明学派”和“浙东学派”在中国学术史上更加具有影响。

据志书记载,自宋至清,宁波境内出过进士2478人,为全国出进士最多地区之一,其中状元、榜眼、探花、会元、传胪计38人,仅次于苏州、杭州。这一庞大的文化人才群体,对宁波文化风气的形成具有十分币重的影响。“盈实人家”和“书香门第”往往成为宁波市民生活的普遍追求。崇文重教传统,不但使宁波人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成为宁波城市文化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征。今天宁波的重教传统与历史上宁波崇文重教传统之间具有一种清晰的传承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宁波的教育发展、人才辈出是宁波历代传统的崇文重教的必然结果。

城市精神,在英文中作city spirit或urban spirit,可译作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宁波精神是宁波城市文化的时代特征,是宁波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既是对宁波城市历史文化和现实情况的深刻提炼、高度浓缩,也揭示了宁波城市的文化个性和追求,这是宁波城市文化走向现代自觉的一个重要成果。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将对提升宁波城市文化的品位和市民的精神境界,凝聚城市民众的精神意志,促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与文化是辩证的统一体。经济是基础,最终起着决定作用;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并给予经济以巨大的影响。一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必将推动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宁波的城市文化,取决于宁波精神的弘扬。由于强调宁波城市文化、弘扬宁波精神,宁波人的潜力和创造力得以极大激发,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宁波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3964.1亿元人民币,人均生产总值为6.997万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发展水平居全国前茅。宁波城市的快速发展,除了政策等因素外,区域中独特、深厚的宁波城市文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宁波城市文化成为创新的思想基础。当代的宁波城市文化是由7000年宁波历史所积淀并且不断吸收、融通各种外来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浓郁的商贸文化和务实求新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宁波精神中的“创新”的文化内涵,使宁波人较早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人借此不断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建立区域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全面注入市场化机制,采取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用工制度的改革,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区域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赢得了发展的先机和动力,促进了宁波城市的发展。

创新是宁波城市精神的内核,激发了创新的活力,也就促进了宁波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宁波城市综合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都名列前茅。

其次,宁波城市文化成为创业的精神动力。宁波的城市文化有利于创新观念,进而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成为当代企业家艰苦创业的精神动力。宁波人与生俱来的自强不息的观念,始终流淌在宁波人的血脉里,构成了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一遇雨露就会发芽,一有阳光就会灿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犹如雨露和阳光,全面激活了宁波人的这种“文化基因”,解放思想,创新观念,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就是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坚持不懈地奋斗。以自强不息为特征的宁波城市文化反映了宁波文化底蕴的深厚,深刻体现了宁波人创业精神特有的韧劲、勇气和志在必得的意志与毅力。它不仅在宁波历史发展进程中起过作用,而且正在成为推动当代企业艰苫创业的精神动力。宁波的建设系统的企业和职工也为此提供了实证: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宁波市承担了占全省总量近25%的过渡安置房援建任务。援建任务重、安置点散、条件艰苦,面对紧急艰巨的任务,建设系统知难而上,先后组织、派遣现场指挥部人员近百名,现场施工人员1500多名,冒酷暑,顶余震,忍病痛,坚持不懈地工作,在两个半月时间里,为四川广元灾区建造了过渡安置房12852套,总面积达29万平方米,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评价和通报表彰。

宁波历史悠久的商贸意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宁波人,集中反映了宁波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传统的文化精神充实了新的内容。受商贸文化的长期熏陶,他们确立了大市场、大流通、大生产观念,敢于面对市场竞争,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目标、以市场求生存”的发展道路。正是靠着对市场经济的特有的敏感,积极参与市场交换和竞争。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特点,宁波的建筑业实行转型升级,2009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90亿元,同比增长6.3%,完成省外产值124亿元,同比增长11.6%。不少宁波建筑工人大胆走出国门,闯荡国际市场

再次,宁波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智力支撑。城市发展与人才是紧密相连的。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文献名邦的宁波历来有崇文重教传统,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人才培育、成长及其作用的发挥与文化的兴盛、教育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崇文重教和经世致用的优良文化传统,一直推动着宁波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为宁波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主体动力。党的卜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波的基础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保持在100%和99%以上。近年来,宁波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等院校已达15所,普通高校在校生逾10万人,引进硬士以上高层次人才近2万多名。到2008年年底,宁波人才总量达到69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2.19%,全市博士研究生、博士后1267人,同比增幅为25.45%;硕士研究生1.15万人,同比增幅为27.54%;高级职称人才2.4万人,同比增幅为14.29%;留学人才总量1100人,一流高级专家人才突破2000人,有两位专家入选为浙江省特级专家。(www.xing528.com)

城市人才的不断增强,成为建设系统发展的智力支撑。市建委系统在2009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已与110名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其中硕士研究生10名。10147人开展行业从业培训,并对9512人开展建设专业管理岗位继续教育,完成职业技术技能鉴定1185人次。

最后,宁波城市文化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首先是孕育着城市发展模式。当我们考察城市得失的时候,可以发现宁波城市文化。

在城市发展模式中起着至关重耍的作用。一个城市的经济模式背后都有一定的文化作为其支撑,不同的城市文化孕育着不同的城市发展的模式。发展模式固然最终由其生产方式所决定,但与这个城市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看来,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同时,也具有文化上的意义。宁波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同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的经济模式,是各种所有制经济共生共荣,又以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为依托,并且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发挥出各个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城市文化中的务实的因索相关。在宁波精神的长期熏陶下,宁波人注重务实,讲求实效,办事低调。当部分国人还在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的性质、作用争论不休时,宁波人已经撇开争论,让多种经济形式齐头并进,迅速叩开了财富之门。

宁波城市文化也彰显了城市个性。每个城市只有走上个性化发展之路,才能形成城市间的特色互补、相互协作的共生的良性发展局面。实践表明,城市个性愈鲜明,愈会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宁波被称为港城、商城、名城、水城,这些都是城市文化的体现。作为宁波城市建设的决策者、规划者和管理者,应该从宁波城市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性,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这就需要培育城市个性,发扬宁波城市文化特色,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文化遗址一旦破坏,就没有补救的机会。保护宁波城市文化遗产,是每个市民的义务,城市建没系统和城市管理部门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宁波城市的发展既要保持历史文化传统,又要在传承中扬弃,做到城市个性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要培育宁波城市个性,打出城市特色,对具有鲜明城市文化特色的必须弘扬。当然,发展宁波城市文化的特色更需要创新,要着力推进文化创新,围绕宁波城市文化进行合理开发。

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城市文化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城市文化又有其反作用,会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各个城市都要从自身角度对文化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以实现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更需要有新的观念、新的战略眼光来看待城市文化,不断创新宁波城市文化。但客观地分析,宁波目前尚未很好地发扬光大城市文化传统,与城市发展还不是很适应。如讲信誉、守道义、重知识等方面,让人感到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淡忘,道德礼仪在退步。宁波城市文化中包含着的“务实”、“诚信”的品性与新一轮城市创新的要求也并不完全适应。

“务实”所包含的“实功实用”思想曾让宁波的城市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宁波人的“务实”性文化价值观念中也包含了保守性因素。以现实眼光审视,“务实”从一定角度说就是看到目前的实际利益,重眼前、轻长远,就是谨慎有余、闯劲不足,就是小富即安、小成则满,这与当前竞争日益激烈,敢于创新、敢于冒险、敢于争先的时代要求是相悖的。“务实”就是做事不张扬,用宁波话说就是“闷声大发财”。这种文化品性使宁波人做事低调、不善张扬,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宁波人缺乏自信、怕露富,带有保护主义色彩,这与城市营销时代张扬个性、追求自我的趋势是不相容的。

诚信是办小:讲信用,但一些企业和个人在生产、经营中并不是这样。以建筑为例,宁波灵桥已经70多年,至今质量过硬。可是一些建筑企业一味追求利润,不惜偷工减料,建造房屋不讲质量,完全背离了宁波城市文化中的务实、诚信。

宁波城市知名度近年来虽然有较大的提升,但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宁波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城市文化已经是宁波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宁波城市文化的内核,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文化理应在新·轮城市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进一步提高弘扬宁波城市文化的认识。这就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每一个社会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方面。这就是说,城市经济是基础,最终起决定作用。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体现了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因索日益凸显,地位越来越重要。宁波城市文化,尤其是宁波精神作为宁波文化传统的核心,它必将有利于宁波城市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波人民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所说的现代化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不仅要有“物”的现代化,同时也耍有“人”的现代化,其内涵和外延很广,但根本的就是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索质,造就大批的现代化人才。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了三个,,越来越成为,,来集中概括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索,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宁波建设系统为提高人的素质,通过加强城市建设氛围营造,举办“宁波建设颂歌”大型诗歌朗诵会和先进事迹报告会,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勤勉工作、爱岗敬业的信心。

第二,宁波城市文化要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时代在不断进步,城市文化的内容也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扬弃旧的内容,增添新的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耍坚持和发展“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与时俱进地充实“和睦有序”的“和谐文化”等内容。

愿宁波城市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们更加注重宁波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加重视城市建设的质量和品位,并在城市建设中使宁波得天独厚、历史悠久的城市个性和特色进一步发扬光大,把宁波建设得更加绚丽多彩、灿烂辉煌!

(作者系中共宁波市委党校教授)

注释

[1](元)袁桷.师友渊源记.清容居士集.卷三十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宋)袁燮.论足食通货疏.历代名臣奏议.卷六十

[3](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黄宗羲全集。第1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4]孙中山.在宁波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350

[5](宋)张津.乾道四明图经·卷一·分野.宋元方志丛刊.笫5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

[6](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冯全垓跋.北京:中华书局,1995

[7](清)邵廷采.思复堂文集·卷一.姚江书院传.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8](清)黄宗羲.南雷文定·重修儒学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