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宇文部:延续东胡祖脉的匈奴后裔

宇文部:延续东胡祖脉的匈奴后裔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样的政治、军事形势下,有一个匈奴人领导的鲜卑人部族自平城北的阴山东迁进入辽西,显然是不可能的。加入鲜卑的匈奴人大多出自北匈奴,宇文部当也不例外。丘不勤去世后继任宇文部首领的是其子宇文莫廆、其孙宇文逊昵延、其重孙宇文乞得龟。至晚在宇文莫廆担任首领时,宇文部已经与慕容部发生大规模战争。为彻底镇压宇文部的反抗,慕容廆下令将宇文部控制下的数万户居民迁往慕容部的统治中心大棘城一带,宇文部从此一蹶不振。

宇文部:延续东胡祖脉的匈奴后裔

大约在公元2世纪初,鲜卑宇文部进入东北亚的西南部地区,逐渐成为与鲜卑慕容部、鲜卑段部鼎足而立的势力,虽然他们也自称是鲜卑人,但从族源上讲,他们很可能并不是鲜卑人。多数学者认为,宇文部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应该是北匈奴主体部分西迁之后留在蒙古草原并加入鲜卑人的匈奴人的一支,他们在语言与风俗上都与鲜卑人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可以肯定,在迁入辽西地区以前,宇文部中就已经存在比较重的鲜卑人成分,并已经鲜卑化了。

宇文氏自称是南单于的远支,《周书》与《北史》都称宇文部“自阴山南徙,始居辽西”,这些恐怕都是错误的。如果居住在蒙古草原南部的阴山,从这里迁入辽西,从方位上讲就不会是“南徙”,而一定得称“东徙”了。公元2世纪初,匈奴南单于的势力也达不到这里。再者,南匈奴经常与汉军联合进攻鲜卑人。作为报复,鲜卑人于123年在曼柏打败南匈奴,并于次年击破南匈奴,杀渐将王。在这样的政治军事形势下,有一个匈奴人领导的鲜卑人部族自平城北的阴山东迁进入辽西,显然是不可能的。加入鲜卑的匈奴人大多出自北匈奴,宇文部当也不例外。只不过在宇文氏为自己编造始祖起源传说时,北匈奴早已西迁,仅有南单于在,为证明自己的帝王世系,就不得不假冒是南单于的远亲了。

宇文部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著名首领是宇文莫槐,《魏书》和《北史》在为宇文部立传时,都称为“匈奴宇文莫槐传”。这反映出唐代及其以前的史学家都很清楚,宇文部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另一方面也说明,宇文部在宇文莫槐以前的历史没有任何相关的线索可寻。大约宇文部也经历了一个诸部混合的过程,才最终形成了这个以鲜卑化的匈奴人为主体的新部落,因此,关于其早期的历史,恐怕就是宇文部人自己也说不清楚。

宇文莫槐生性残暴,对部下十分严厉,最终为部人所杀。可能去世较早,儿子尚小或根本没有留下儿子,因为我们发现接替他的是他的弟弟宇文普拨。至少在普拨以后,宇文部已经确立起世袭制的传统。普拨之后的首领是其子宇文丘不勤。此时宇文部已经与拓跋鲜卑建立起姻亲关系,丘不勤娶的是拓跋鲜卑平文帝的女儿。丘不勤去世后继任宇文部首领的是其子宇文莫廆、其孙宇文逊昵延、其重孙宇文乞得龟。

至晚在宇文莫廆担任首领时,宇文部已经与慕容部发生大规模战争。302年,宇文莫廆派其弟宇文屈云进攻慕容廆,但被慕容廆打败,另一支进攻慕容部统治中心大棘城的部队也被慕容廆打败。但此时宇文部的势力还比较强盛,其首领沿用匈奴人的习惯,自称“单于”,自视为北匈奴之后蒙古草原的统治者,漠南各部慑于其武力,都不敢与宇文部争锋。而慕容部则刚刚兴起,实力有限,所以在与宇文部的战争中处于守势。

宇文逊昵延即位后,也曾率部大举进攻慕容廆。此时慕容廆的庶长子慕容翰已经以勇健闻名于草原各部,逊昵延对其部下说:“慕容翰果敢勇猛,他日必为我部的祸患,应先取慕容翰。如果打败慕容翰,大棘城指日可下。”逊昵延分出一支骑兵专门进攻慕容翰。得到这一消息后,慕容翰设下了埋伏,并派人伪装成鲜卑段部首领段末波的使者,去见逊昵延说:“慕容翰总是与我们过不去,我们早就想除掉他了。听说您要讨伐他,这真是太好了,我们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配合你们进攻慕容翰,请尽快出兵。”逊昵延大喜,指挥部队兼程前进,结果正中慕容翰的埋伏,大败而归。

这次战争对宇文、慕容两部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此战之后,两部间的强弱之势出现了逆转,慕容部由弱变强,宇文部却从此衰落下去。从宇文莫廆至宇文逊昵延,父子两代称雄大漠的局面至此结束了。相传宇文部不知从何处得到三枚玉玺,常常以此向邻部夸耀,称自己的部落是得到上天佑助的。但这一战失利以后,宇文部的首领却再也不提此事,而是派出使者去拓跋部求助,并再次与拓跋部联姻,以获得拓跋部的支持。

到宇文乞得龟担任首领时,宇文部已经连续三代与慕容作战,足可以称得上是慕容部的世仇了。301年,宇文乞得龟再次大举出兵进攻慕容廆,但再次惨败,乞得龟单骑逃归,仅以身免。慕容部乘胜进军,长驱直入,攻克宇文部的都城,宇文氏三代囤积的珍宝全部为慕容氏所有,史书称慕容部“收资财亿计”。为彻底镇压宇文部的反抗,慕容廆下令将宇文部控制下的数万户居民迁往慕容部的统治中心大棘城一带,宇文部从此一蹶不振。

在慕容皝时代,宇文部首领宇文逸豆归曾纠集余部,企图反攻,但最终为慕容部击退。至345年,慕容皝为彻底消除后顾之忧,亲自率师北伐,宇文部一战即大败,其首领远走漠北。慕容皝再次将宇文部控制下的居民迁往昌黎,并在其聚集区修筑了榆阴、安晋二城,派军队驻守。此后,鲜卑宇文部就从史书的记载中消失了。不过,在北魏之后建立北周的宇文氏,自称出自宇文部,但随着北朝的瓦解,隋唐帝国的建立,这部分宇文部的后裔逐渐融入汉族之中,宇文也成为新的汉族复姓。(www.xing528.com)

宇文部虽然退出了政治舞台,但是其部族组织却很可能顽强地保存下来。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正是大兴安岭中原地区的过渡地带,是北方民族南下的必经之路,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不会长期地保持沉默。慕容鲜卑不重视这里,他们重视的是农业,因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丰美的水草对于他们已不存在任何吸引力;拓跋鲜卑也不重视这里,自盛乐至平城,他们的目光始终注视着中原地区,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他们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汉化的道路,注定与这片孕育游牧部族的沃土无缘了。

但就是在这片被忽视的土地上,在唐初兴起了另一个游牧民族——契丹。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契丹人的叛乱已经使华北震动,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构成一定的冲击。但此后,契丹人的发展却久历曲折,因为这里紧邻中原,是历代统治者着力控制的地方。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对北方的控制力下降,契丹人以及陪伴他们的奚人,再次由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兴起,建立起称雄北方的辽王朝。契丹人与奚人都自称是宇文部的后裔,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却已经无从考究,这一地区被历史遗忘的时间毕竟上百年了。

就在契丹人称雄燕山南北与蒙古草原的时候,在大兴安岭的北麓,鲜卑人的故乡,一个新的族群在悄然兴起,这就是室韦。实际上,早在唐代,室韦就已经发展为规模庞大的族群,只不过由于契丹人的阻隔,他们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有限,因而没有引起中原王朝的重视而已。当中国北方历史舞台上的聚光灯几乎全部打在契丹人身上的时候,室韦人注定只能默默地站在舞台边缘的黑暗角落里。契丹人灭亡之后,紧接着是发源于长白山的女真人兴起,这个勃兴的民族迅速占领了历史舞台的中央位置,辽金之际北方政治局势变化异常迅速,室韦人来不及做出反应,就已经被挤到了配角的位置上。也许这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遥远的大兴安岭北麓显得有一点与世隔绝,至少也是消息闭塞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兴安岭北麓的民族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然自这里走出,或者西迁进入蒙古草原,或者沿大兴安岭南下,进入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

又过了一个多世纪,室韦诸部几经变迁,一个被称为蒙兀室韦的部落在蒙古草原的东部边缘发展壮大起来,这就是后来横扫大半个欧亚大陆的蒙古人的祖先。史书中称室韦人是宇文部的后裔,但由于室韦人也是一个庞杂的族群,学者们至今仍不敢肯定,是否可以因此认为蒙古人也是宇文部的后裔。

在鲜卑以后,东胡族系最有影响力的民族就是契丹、奚、室韦与蒙古,他们或者是宇文部的后裔,或者多多少少与宇文部有一点联系,由此看来,慕容部虽然曾经对宇文部构成沉重打击,却并未能灭亡宇文部。宇文部的余众,或西向进入蒙古草原,后来可能也是从这里赶着他们的畜群来到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最终发展为契丹与奚;或是向北避入大兴安岭,就像曾经保护过鲜卑人的祖先一样,大兴安岭也保护了宇文部的后裔,使他们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中缓慢地发展,最终与其他族群相融合,形成室韦人。从这个角度看,东胡族系在唐代以后的发展,倒都可以追溯到宇文部。

在与鲜卑其他部族特别是慕容部的竞争中,宇文部显然是失败者,但是从东胡族系的延续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宇文部应该说是鲜卑各部族中的唯一成功者,因为其他鲜卑部族都没有明确的后裔遗留下来。

也许这是上天对宇文部的一种补偿?!

但更可能的原因却是,宇文部在鲜卑诸部中灭亡较早,其居住地又与草原相邻,这使得宇文部的后裔失去了进入中原和接受农耕文化洗礼的机会,他们传承了东胡族系的血脉与传统,不是他们自主的选择,而是大草原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