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东关:历史沧桑及商业发展

广州东关:历史沧桑及商业发展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州西城墙以西地域称西关,与之相应,东城墙以东地域自然就称东关。在清代方志中,有“东关”之名,却没有明确记述东关的地域。从以上记述可知,城外东郊商业主要集中在东关一带。1905年,美南差会决定迁址东山,随后医院、孤儿院、安老院等陆续迁往东山地区,作为原美南差会工作中心的五仙门一带被东山取代。

广州东关:历史沧桑及商业发展

广州西城墙以西地域称西关,与之相应,东城墙以东地域自然就称东关。但事实上,“东关”此称的地域概念是相当模糊的。在当代出版的主要广州词典中,包括《广州市地名志》《广州百科全书》《广东省今古地名词典》等,都没有收“东关”这个词条。在清代方志中,有“东关”之名,却没有明确记述东关的地域。民国时编成的《广州城坊志》,卷六是“东关”,所记述的街巷,基本上是今中山三路以南地域。再看清光绪后期绘制的《广东沿海图》,其东关地域,大概是城墙以东,今中山路以南至江岸,约今启明大马路以西这片地区。这应该是清代后期人们关于“东关”的概念。

鸦片战争后至清末民初,历约70年,东山地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明显的变化有:

1.商业发展,人口汇聚,街巷激增

在鸦片战争前,东濠以东,大东门以北,只形成了一条街巷北横街;到清末时,除北横街外,南北向的还有越秀坊、马草步街;东西向的横巷多条。

大东门以南地区,因临近珠江,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较集中,在鸦片战争前已形成较多街巷,到民国前期拆城墙前,街巷已相当密集。据现存方志文献的记载与清代广州城图的标示统计,鸦片战争前城外东郊地区街巷大约只有20条,发展到民国前期,达200多条,增加了10倍。

不过,就人口而言,本地区仍属较为稀疏的。清朝宣统年间(1909—1911),广州城人口划分警辖区域,当时是划分为四大警界区,即老新城、南关、西关、河南,东关(或东郊)没有另划一区,可证人口是较为稀疏的。

东濠南北贯通城外东郊地域,是一条重要的航道;随着经济发展,其东侧的北横街、线香街、永胜街、三角市、糙米栏、永安桥一带形成城外东郊重要的商业区。河岸兴建码头,商旅货物川流不息,形成了辐射四乡的商品交易市场,“果栏、菜栏、东猪栏、东鱼栏,各栏口为四乡农民与全城商贩交易之枢纽,范围较广”。(清宣统《番禺县续志·实业志》)“从内地来的货船、客船、水上居民和从内地来的船艇、政府的巡船及花艇等,其数目是惊人的。”(威廉·C.亨特《广州番鬼录》)

东关街道为沿江岸发展之长条“街墟”,明代街墟在北,清代街墟在南,这是由于江岸逐渐南移,街墟亦逐渐沿江岸发展。鸦片战争前,东郊外已形成了两条主要的东西走向的长条街墟,一条是今天的中山三路、中山二路一线,一条是今东华路一线。到清代后期,随着江岸的南移,逐渐形成又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墟,即今海旁街、元运街、罗基、牛乳基一线,大致与江岸平行,街道两旁是屋宇店铺,多是经营手工业的产销商户。

从以上记述可知,城外东郊商业主要集中在东关一带。

直到清末,百子路(今中山二路)以东仍是乡野地。“田畴弥望,曲径回合,绿荫夹道,古榕参天,尤得深幽邃密之致。”(张白英《廿五年来东山之社会》载《朝曦》15卷)

2.沙洲并岸,江岸向南大为扩展

随着经济发展,人工填陆以及水道的逐渐淤积,先是东校场与南澳沙连陆,随后筑横沙、永胜沙亦与陆地相连。至清末,大沙头岛之西北部亦渐淤近东关。今东园路以东亦渐成街区。

3.房地产开发。医院、学校教堂慈善机构相继兴建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州开放为通商口岸,东山地区开始受到外国人的青睐,陆续有外国人在区内购地建房、创办学校和医院,开始时较缓慢,到晚清时开始迅速发展。

当时东山一带空旷地多,遍布低丘荒冢、稻田菜畦,乡民主要集中在山河村(现新河浦附近)、寺右乡(今寺贝底)、猪屎寮(今中山二路中山医学院门诊部附近)三个自然村,只有一条长约三公里的山间羊肠小道通往城区,途经烟墩岗(今培正路、烟墩路一带)、龟岗(今龟岗大马路、龟岗一至五马路一带)、木棉岗(今中山二路东段东山区人民医院处)、马棚岗(今马棚岗一带)、螺岗(今为东川路北段省人民医院)、英雄岗(今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地)、东校场,才由大东门入城。故东山地域环境幽静而地价低廉,不少华侨与洋人于是在这一带购地建造房屋自用或出租出售。

欧美传教士开始在东山兴建教堂,创办教会学校和慈善机构。

最早成片开发东山的是美国南方浸信会广州分会。

美国浸信会国外传道部(简称美南差会)是进入东山最早且在东山势力最大的教会。(www.xing528.com)

清光绪十四年(1888),美国浸信会在此地办起了培道女子学堂(今广州市第七中学前身),后又创办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培正中学(1907年迁此地)、培坤女中(原东山区少年之家)、培贤神道女校(今为寺贝通津小学)、浸信会礼拜堂、中华浸信会书局以及恤孤院(1903年建成)、医院和近百幢西式小楼房。

随着这些建筑的出现,东山乡野地貌大为改观。

1905年,美南差会决定迁址东山,随后医院、孤儿院、安老院等陆续迁往东山地区,作为原美南差会工作中心的五仙门一带被东山取代。

今天的培正路在当年是山岗、水塘地,1907年,两广基督教浸信会(浸信会与长老会都是岭南势力最大的基督教派)教友在此兴建“培正中学”并开辟培正路,环境大变。

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开始,美国南方浸信会广州分会利用中美《望厦条约》弛禁外来宗教组织的机遇,在寺贝通津、恤孤院路、庙前西街、培正路一带广为购地,并先后兴建了福音堂、礼堂、神道学校、恤孤院、安老院、慕光盲人学校、美华浸信会书局、医院、中外传教士住宅等。

浸信会中国教徒、华侨李济良、冯景廉、廖德山、余德宽等于光绪三十四年在烟墩岗建成培正学堂新校舍。

清宣统二年(1910),美国的基督教安息会在犀牛尾(今犀牛路)购得一块土地,兴建教堂、学校和医院。后来买地范围扩展至今农林下路、三育路、福今路。

民国元年(1912)在犀牛尾建大楼4座,以2座办三育中学、2座作美国传教士住宅。该会还先后购地数十亩,兴建大小楼房十多座,成为该会华南联合会的中心。

民国元年(1912),英国圣公会将其在广州开办的圣三一中学的中学部迁到东山前鉴街(今东华东路与东华南交界处附近)。民国二年又购得今中山二路87—91号建立校舍。民国六年,圣三一中学在东沙路(今先烈路)购地40余亩,建筑新校舍,后改为华英医院(今广州市传染病医院)。

除美、英、法三国传教士在东山地区从事学校、教堂和慈善等事业而大兴土木外,德国人曾在三育路开设俱乐部,荷兰人也在寺贝通津新街购地建房。这些购地建房活动促进了早期有“郊野”之称的东山地段的房地产开发,且因楼房建筑款式具有西洋特色,使东山地区早期的建筑群体具有多种风格。

当年此地有盗匪,绑架勒索,入屋盗窃,拦路抢劫之事时有发生。为保安全,此地的富户们组织了一个民间治安管理机构——保安局:日夜武装巡逻,保障了地方安宁。保安局周围迅速形成街道,出现了保安局前、后街、保安局南,北街等街名。后来,略去了“局”字。以后,附近新增的街名也冠以“保”字,如保育路、保宁路、保乐路等。这便是今天东山“保”字地名的由来。

4.近代东山城建

光绪十三年(1887)7月,在黄华塘兴建了广东钱局。在中国造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光绪三十三年(1907),修筑了广州城郊的第一条砂石马路——东沙马路,商办,由东校场至沙河,可乘马车,中经牛头庙、东明寺等,为广州最早马路之一。后扩建为今先烈路。广九铁路于清末宣统三年(1911)建成通车。广九车站设在今白云路南端段东南侧。

清末广州第一次划界,城外东郊区域在警界范围内。光绪三十一年(1905),巡警总局改组,分老新城、东南关、西关南路、西关北路、河南五大区域,城外东郊属东南关区域。宣统二年(1910),城外东郊属警察四区辖,但当年广东省咨询局编制《编查录》记载分区人口,并没有把东关地区列入。

本节记述民国前期拆城墙前广州城东地区的状况,包括地理状貌、建筑、名胜等。记述范围不限于东关。大致是东城墙、今南北向段越秀南路、挹翠路以东的地域,而以小北门作北界(小北门在今越秀北路与小北路相交处,与今解放路与盘福路相交处的大北门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基本上从北往南、从西往东依次记述。为使地理概念明晰,兹以当代马路作区域的划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