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丰山书院课艺总集叙录(下):清代香山丰山书院的历史及课程讲述

丰山书院课艺总集叙录(下):清代香山丰山书院的历史及课程讲述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香山丰山书院, 建于清乾隆十一年, 讲堂曰居敬斋。十三年 复修,改名丰山书院。洎官广州, 两校秋闱, 复屡为大府阅各书院课艺及菊坡精舍古学卷。丙戌 秋, 调香山, 其地旧有丰山书院,专以时文课士。明府谓宜择其尤雅者, 刻为课艺。光绪十四年岁在戊子 正月, 黄绍昌序于丰山讲舍。黄绍昌, 字芑香、 屺香, 香山人。主丰山书院讲席, 任广雅书院文学馆分校。[248]蔡飞翰, 字凤林, 香山人。

丰山书院课艺总集叙录(下):清代香山丰山书院的历史及课程讲述

【书院简介】

香山丰山书院, 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 讲堂曰居敬斋。 十三年(1848) 复修,改名丰山书院。 嘉庆道光间重修。 光绪二十二年(1896) 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 三十四年(1908) 改为官立中学堂。[245]

【版本序跋】

题“光绪戊子岁(1888) 仲夏刊于香山官廨”, “香山石岐文雅斋承刊刷印”。

张文翰序云:

昔李洪九贻书彭甘亭, 令其专攻时文, 不可溺于古学。 大抵揣摩之家, 恒虑古学有妨时文; 而好古者又矫之, 每诋鄙时文而不屑。 其实皆非也。 袁简斋云, 不工时文者, 诗必不工。 余亦尝谓, 无论何家学问, 必先从词章入手; 无论何体词章, 必先从时文入手。 盖时文无法不备, 尤以读书穷理为本。 此其与古学不特不相背, 且直相成。 不然勇于科举者, 耳目之间, 非时文不亲, 其势必至如《颜氏家训》 所嗤而后已。 彼覃心经史之儒, 又多眼高手生, 三条烛烬时, 龂龂不能吐一字, 此又皇甫持正所谓伐柯而不执柯者也。

予幼习举业, 于时文、 古学视之并重, 不敢有所偏废。 洎官广州, 两校秋闱, 复屡为大府阅各书院课艺及菊坡精舍古学卷。 见此邦之士, 学通古今者固不乏人, 而寸长尺短者亦不少。 比权曲江, 修九成台, 集诸生会课, 并购台下余地, 拟增建书院,倡明古学, 乃事未成, 而已受代。 丙戌(1886) 秋, 调香山, 其地旧有丰山书院,专以时文课士。 余为之月加古学一课, 聘黄屺乡孝廉主讲席。 香山人才固众, 又得屺乡诱掖之, 期年之间, 斐然可观。 爰偕屺乡选得所课生童时文若干篇, 经解、 论诗、杂作若干篇, 都为一集, 付之剞劂。 意欲肄业诸生, 知时文、 古学源出一流, 其所造就, 当无限量矣。

光绪十四年岁次戊子(1888) 五月, 蓬莱张文翰序于香山官廨。

张文翰, 字墨缘, 山东蓬莱人。 举人。 光绪八年 (1882) 官番禺知县。 十二年(1886) 官香山知县。 十七年(1891) 官开平知县。 擢琼州知府, 充善后局提调。 后以宦囊所存金, 遍赠宗族交游, 入山隐于黄冠以老。[246]

黄绍昌序云:

岁之丁亥(1887), 邑侯张墨缘明府延绍昌主丰山讲席, 自维谫陋, 再辞不获,乃请明府酌加生童膏火奖赏额数, 并增设古学一课。 计岁中阅时艺一千九百余首, 经说、 史论、 骈散文、 诗赋八百余首。 明府谓宜择其尤雅者, 刻为课艺。 乃选时艺若干首, 呈明府裁定, 付之剞劂, 而古学别为一编。 刻既成, 乃言曰:

唐以诗赋取士, 至宋神宗朝试以经义, 是为八比所自始。 厥后其法愈密, 为之亦愈工, 至我朝而极盛矣。 然朱子当南宋时, 且谓今人文字全无气骨, 又谓时文之弊已极, 日趋于弱, 日趋于巧, 将士人志气消削殆尽。 然则流弊至今日, 其相习为风气者, 讵有异于朱子所云乎? 夫文无所谓风气也, 圣贤之道, 亘古而不变。 能明圣贤之道, 即能为圣贤之言, 文安得而不工, 亦安往而不利? 若夫中无所主, 乃随风气为转移, 志气因之而昏, 气骨因之而靡, 安在其能为文也?

我邑山川雄秀, 代有伟人, 勋业文章继起, 当未有艾。 今明府勤求物务, 慨然以振文风、 端士习为己任。 而院中诸君子, 复能仰体贤侯之意, 争自濯磨, 赏奇析疑,得以收相长之益。 绍昌有深幸焉。 然而朱子云, 为学之道, 在于穷理; 穷理之要, 在于读书。 则尤愿诸君子修学好古, 沿流溯源: 求之于经, 以穷天道人伦之旨; 求之于史, 以观古今政治得失之故; 求之诸子, 以极其变而拓其才。 经明行修, 无蹈朱子所慨, 他日发名成业, 益当和其声以鸣国家之盛, 则此编犹嚆矢也。

光绪十四年岁在戊子(1888) 正月, 黄绍昌序于丰山讲舍。

黄绍昌(1836—1895), 字芑香、 屺香, 香山人。 从陈澧(1810—1882) 游, 入闽督何璟(? —1888) 幕。 光绪十一年(1885) 中式举人, 年已五十。 主丰山书院讲席, 任广雅书院文学馆分校。 著有《三国志音义》、 《佩三言斋骈体文》、 《秋琴馆诗钞》、 《带花荷剑词》, 又与刘熽芬(1849—1913) 同辑《香山诗略》。[247](www.xing528.com)

【课艺内容】

四书文, 两序中所云古学一编, 未见。 二卷, 卷一《两论》 13 题22 篇, 《学》、《庸》 4 题7 篇, 卷二《两孟》 19 题37 篇。 是集体例较为特殊者, 在于部分全文之后附录其他作者所作段落。 如陈金垣《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 云: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全文后, 附录杨彤英所作提比; 梁煦南《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全文后, 附录唐景端所作起讲。 有评点。

【作者考略】

张宝铭(廪生)、 刘捷元(廪贡生) 5 篇, 蔡飞翰(廪生)、 刘从龙(童生)、 唐崇熙(监生) 4 篇, 黄炳章(童生)、 杨维鼎(童生) 3 篇, 郑荣幹(附生)、 缪玉书(童生)、高步云(副贡生)、 陈金垣(附生)、 刘嘉鼎(附生)、 唐景端(附生) 2 篇, 黄宝龄(附生)、 杨彤英(附生)、 何瑞章(童生)、 郑寿忠(童生)、 周元钧(监生)、 高庆麟(童生)、 林赓飏(童生)、 黄彦成(童生)、 黄祖舜(童生)、 李焜堂(童生)、 李可薰(童生)、 李泽棠(童生)、 杨志澄(监生)、 梁煦南、 李庆旒(童生)、 黄东显(童生)、郑炳桢(童生)、 黄敏孚(顺德附生)、 郑翘翚(附生)、 萧桂林(附生)、 麦乔英(附生)、 张丕承(附生)、 萧鸾彬(童生)、 杨寿昌(童生)、 郑麟经(童生)、 李藻芬(佾生) 1 篇。

张宝铭, 字铭石, 香山人。 光绪十九年(1893) 举人。[248]

蔡飞翰(1835—1898), 字凤林, 香山人。 诗喜李、 韩、 白三家。 著作多散佚。[249]

刘嘉鼎, 字杏簃, 香山人。 光绪十五年(1889) 副贡, 二十三年(1897) 举人。[250]

杨彤英(1858—1915), 字颖堂, 号雪松子, 香山人。 附贡。 任乡董二十五年, 创立仁寿社。 民国初任邑东镇议会总董, 曾通电讨袁, 后避难澳门。 著有《雪松轩诗钞》。[251]

郑寿忠。 广州府郑寿忠, 附贡, 曾任长乐训导。[252]疑即此人。

黄彦成, 字伯英, 香山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 举人。[253]

梁煦南(1843—1914), 字璧珊、 碧山, 号迂斋, 香山人。 屡试不第, 年四十犹困诸生。 著有《迂斋诗钞》、 《三洲渔笛谱》。[254]

李庆旒, 字冕群, 香山人。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学海堂专课肄业生[255]

黄敏孚, 字颖才, 顺德人。 光绪十四年(1888) 举人, 二十四年(1898) 进士。 直隶即用知县, 顺德中学堂监督。 总董《顺德县志》。[256]

余皆待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