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中耀州古城规划设计实践探索

关中耀州古城规划设计实践探索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规划方案图4-70规划鸟瞰图空间结构规划设计的空间结构为“两轴、两环、一心、八点”。古城游览车路线规划:规划在古城内设置两条游览车环线,分别为十字大街游览车环线和四大巷游览车环线,沿途连接各个旅游景点并在主要景点处设置站点图。交通规划图4-79交通规划图图4-80慢行系统规划图为解决古城现状交通无序问题,以及营造舒适安全的古城慢行环境,规划对古城交通进行了分流设计。

关中耀州古城规划设计实践探索

(1)规划方案(图4-70、图4-71)

图4-70 规划鸟瞰图

(2)空间结构(图4-72)

规划设计的空间结构为“两轴、两环、一心、八点”。

规划构建以两条十字大街为联系耀州主城与铜川新区公共服务主轴,两侧集聚了主要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以四大巷为依托构建古城体验环,是展示与体验古城风貌的主要空间载体;以古城外围绿地公园构建绿色活力环;以两条大街交叉口为古城主要公共服务中心;以文庙、段家老宅、城隍庙等节点构建古城八大特色功能节点。

两轴——东西大街公共服务轴、南北大街公共服务轴。

两环——四大巷古城体验环、古城墙遗址绿环。

一心——以南北大街、东西大街构成的十字大街为公共服务中心。

八点——古城特色八景。

(3)土地利用规划(图4-73)

图4-72 空间结构图

图4-73 土地利用规划图

高效利用规划区内的各项土地资源,提升土地利用价值,结合各种限制因素和价值因素的叠加分析,对规划区内的用地进行明确及细化。人口控制规模约为6000人。土地利用规划详见表4-7。

表4-7 土地利用规划表

(4)文化旅游规划

①古城旧踪(图4-74)

耀州古城悠悠千年历史,虽经历无数历史沧桑,时至今日仍保留完好的古城空间格局,四大街与四大巷历史风骨犹存,古城风貌依然。此外,在古城内部仍保留许多历史遗迹,如文庙、广福庵、古槐树、城墙遗址遗迹等众多历史名居,都在向世人诉说着古城的悠久历史文化。

文化旅游规划之古城旧踪就是以这些历史遗存为基础,通过修复四大街、四大巷及一些小巷,重现古城历史的风貌与辉煌,同时以文庙等历史民居旧宅为基础,深度挖掘在历史上曾经有且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并对其进行复原,使古城的历史面貌清晰可见,还可增加古城的可读性与文化内涵。

名人印记(图4-75)

耀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以“一圣四杰”为代表的历史名人犹如璀璨明星散发着无限的光芒,使古城耀州成为华夏历史上重要的一笔遗产。同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名人到访过耀州,如杨虎城老舍林徽因等,这更给古城耀州增添了无尚荣耀与光彩。

图4-74 旅游规划图——古城旧踪

图4-75 旅游规划图——名人印记

图4-76 街巷主题文化分布图

文化旅游规划之名人印记就是以耀州历史名人为基础,修复其故居、修建纪念馆等,将这些名人的印记镌刻在耀州古城中,让世人铭记古城历史的辉煌。

③传统文化(图4-76)

具有千年历史的耀州古城,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如以窝窝面、咸汤面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火亭子、剪纸和面塑为代表的民间工艺文化,以秦腔为代表的曲艺文化等,这些传统文化都是耀州宝贵的财富,值得向世人展示并发扬光大。

文化旅游规划之传统文化就是以上述这些文化为基础,深度挖掘耀州传统文化内涵,以四大巷为空间载体,分段、分主题进行布局,向世人全面展示耀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

④旅游路线

图4-77 区域旅游线规划图

图4-78 古城旅游线路规划图

区域旅游路线规划:耀州古城位于区域东、西两条旅游线路的交会点,是通向铜川市各个旅游景点的枢纽。规划在南入口设置古城旅游巴士枢纽,以此为基础引出四条旅游巴士线路,即古城—药王山景区旅游巴士线、古城—西线景区旅游巴士线、古城—东线景区旅游巴士线、古城—锦阳湖景区旅游巴士线。(图4-77)

古城游览车路线规划:规划在古城内设置两条游览车环线,分别为十字大街游览车环线和四大巷游览车环线,沿途连接各个旅游景点并在主要景点处设置站点图。(图4-78)

(5)交通规划(图4-79)

图4-79 交通规划图

图4-80 慢行系统规划图

为解决古城现状交通无序问题,以及营造舒适安全的古城慢行环境,规划对古城交通进行了分流设计。对四大巷进行步行化改造,构建古城步行核心体验空间,原则上不允许机动车交通穿行。在古城外围构建环城机动车道路,此外,与十字大街共同承担古城对外机动交通联系来解决居民出行问题。并在四大巷入口处与市民广场地下空间集中布置地下停车场,同时在环城路边上结合绿化带设置地面停车带,解决原住民与游客的停车问题。交通流线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分级:

一级交通流线——以通过性机动车交通为主;

二级交通流线——以非通过性机动车交通为主;

三级交通流线——以步行、非机动车交通为主;

四级交通流线——以步行交通为主,非机动车交通为辅;

十字大街及学古巷以非通过性机动车交通为主、非机动车交通为辅,包括原住民机动车交通及市内游客机动车交通、公共交通、游览车;

四大巷以步行、非机动车交通为主,包括游览车、自行车

其他巷道及游园小路以步行交通为主。

(6)慢行系统规划(图4-80)(www.xing528.com)

古城风貌与文化是通过步行来体验的。为构建慢行小城、悠然信步的古城体验氛围,规划构建了以四大巷为核心的步行体验慢行系统:

四大巷——将四大巷进行步行化改造,限制机动车通行,打造古城核心步行体验空间;

小巷——辅助四大巷,形成古城特色步行空间;

十字大街人行道——对十字大街人行道进行人性化改造,营造舒适的步行体验空间;

环城绿色小径——结合环城绿地,构建景观慢行系统。

(7)空间分析

①空间特征

A.民居院落布局

关中民居在平面形式与空间结构组织上仍属于中国传统院落式的民居模式,一般都沿袭着传统合院式基本布局形式,但不同的是,因一般用地较窄,内院狭长居多,形成窄院格局。

关中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基本规律是:庭院、轴线的重复,以庭院为核心,通过在轴线上院落的多少、大小组织建筑空间。其布局主要特点是房屋沿纵轴布置,并组织院落。这种布局最常见的形式是独院式平面,由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庭院、两侧的厢房和正房。正房位于中轴线上,其基座高度、层高和进深相对较大,形成全院的中心。

关中民居的平面模式有独院式、纵向多进式、横向联院式及纵横交错的大型宅院。

B.街巷空间

关中地区城镇及规模较大的村落,其道路多呈棋盘状,并没有连通住户的小巷。住房都沿街或巷道两侧布置,户户毗连构成群体,形成风格统一的沿街景观。大多数大门都是向内凹进,出门后与街巷稍有缓冲余地。关中民居常见的临街形式有两种,即倒座临街和两山临街。

传统民居的街道空间形态有助于对居住建筑设计中街道空间的重新构建,商业性街道的处理手法对于现代商业街的组织、空间构成及景观处理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②街巷空间分析(图4-81)

为营造舒适的古城街巷活动体验与视觉体验效果,规划对街巷系统的高宽比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使大部分街巷的高宽比控制在1∶1左右。

(8)风貌规划

①风貌界面(图4-82)

古城风貌界面分为三种,即明清公建风貌界面、关中民居风貌界面、新中式风貌界面。其中,文营路、东西大街、南北大街及学古路北侧主要为新中式风貌界面;学古路南侧、永安北路西侧主要为明清公建风貌界面;四大巷等街巷主要为关中民居风貌界面。

②风貌分区(图4-83)

图4-81 街巷空间分析图

图4-82 风貌界面分析图

图4-83 风貌分区图

图4-84 绿化系统规划图

古城风貌分为五种类型区,即明清公建风貌区、关中民居风貌区、近现代民居风貌区、新中式风貌区、公园风貌区。风貌主轴线两侧主要为新中式风貌区,风貌次轴线两侧混合多种风貌,沿风貌环线(四大巷)两侧主要为关中民居风貌区,文庙周边为明清公建风貌区,其余民宅保留近现代风貌,古城南部有一处公园风貌区。

(9)绿化系统(图4-84)

古城内规划的绿地系统可概括为“一心、双环、多节点”。

一心——以永安广场为主体的绿化核心。

双环——以沿城墙遗址规划的环城林带为外环,以恢复四大巷通城渠形成的绿化步道为内环。

多节点——分散布局与古城内多个绿化节点,主要有解放巷槐树广场、邻德巷槐树广场、里仁巷关中民俗广场、东火五巷社区广场、胜利巷美食广场、文庙名人广场等。

(10)高度控制分区(图4-85、图4-86)

通过对古城整体空间形态意向的分析与研究,以人的空间与视觉体验为核心导向,借助街巷D/H比、视线通廊等研究方法,科学确定古城高度控制。

图4-85 高度控制示意图

图4-86 高度控制分区规划图

古城高度控制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梯度——以区政府建筑为制高点,高度24<h≤33。

第二梯度——以十字大街与学校片区为主,高度15<h≤24。

第三梯度——以四大巷两侧及居民建筑为主,高度7≤h≤15。

(11)强度控制分区(图4-87、图4-88)

综合考虑古城整体风貌、土地的经济价值及项目市场化运行的可行性,整体上将古城确定为以下几个开发强度等级:

第一,高强度区域。将十字大街作为古城联系铜川新区、耀州主城区与药王山景区的主要轴线,因此两侧土地价值较高,同时从整个古城的开发运作来讲,也是经济产出最高用于平衡其他改造地块的主要区域,因此在整个古城中开发强度最高。

第二,中强度区域。北部学校、新建住宅及四大巷内部改造节点等区域由于需要开发的自我平衡,在符合古城整体高度控制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开发强度,因此开发强度定为中等。

图4-87 强度控制示意图

图4-88 强度控制分区图

图4-89 核心景观节点规划图

第三,低强度区域。主要为旧居民住宅区与公共空间区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