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现代建筑遗产空间形态

近现代建筑遗产空间形态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5-12伦敦肖雷汉姆街192号改造项目图片来源:笔者绘制4)空间体验与氛围感受建筑空间形态应该包含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具体而言,建筑遗产再利用中空间形态优化不仅仅是为使用者提供基本的功能空间和物质场所,还在于为使用者提供独特难忘的空间体验和氛围感受,后者对于衡量建筑遗产空间形态优化效果而言同样重要。

近现代建筑遗产空间形态

1)空间的功能置换

此为建筑遗产空间形态调整的一种最基础的方式,即旧瓶装新酒、旧屋新用途。在改造中只对原建筑结构作必要加固而不作大的结构变更,建筑上一般以修缮破损部位、调整开窗、改善交通、室内装修和设施升级为主。而对通过此方式实现空间形态优化的程度大小的衡量主要是依据改造后新的建筑空间对于新功能的适应性,其主要包括:①改造是否对原先建筑的具有特征性和代表性的空间形态造成破坏,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并拥有特色内部空间的历史建筑而言;②改造后的空间尺度是否满足新的功能需要,并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原先建筑空间的改造潜力,尤其是对于展览、观演、商业等需要特定规模空间的功能而言;③改造后的室内交通空间的组织是否有序和顺畅,同时其是否能结合公共空间等形成建筑室内的空间结构骨架,进而完善并塑造改造后建筑的空间特色;④改造后的空间使用是否能够有效结合相关辅助空间和配套设施的整体更新,如适当的缓冲空间、休息空间、服务空间以及盥洗空间等,进而形成主次有序、张弛有度的整体空间形态。

2)空间形态的水平调整

空间形态的调整优化包括水平和垂直两个层面。水平层面的空间形态调整有一类是限于原先空间内部的水平分隔或合并,即在原有主体结构不作改动的前提下,在水平方向增加或拆减分隔墙体,实现空间的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如在荷兰阿姆斯特丹NDSM船厂改造项目中实施者提出了建筑空间复合使用以及临时功能和事件的组织策略,其高大厂房常常在同一天之内容纳不同客户、不同规模的空间用途,极端情况是24小时内发生了7种用途[4]。这种开发模式就需要在改造时考虑较为自由灵活的空间划分和模式化结构的结合,以适应不同用户的功能使用要求(图5-9)。

图5-9 荷兰阿姆斯特丹NDSM船厂改造

图片来源:笔者绘制

另一类空间形态水平调整是指紧邻原建筑作水平方面的延伸和扩建,并通过功能与空间的关联使新旧两者连为一体。如悉尼达令港改建中利用原热电厂改造而成的动力博物馆(Powerhouse Museum)就是空间形态水平调整的典型案例,这座建于1899年的发电厂,1963年原来的电车系统停止运营,该建筑于是被关闭废弃。1979年,建筑被再次利用作为实用艺术科学博物馆,在改造中,两幢洞穴般的大型砖质建筑——原先的锅炉房和发电机房——的墙体构架系统得到了保护,同时在与其相平行的西边,新建了两幢与原有建筑尺度相呼应的拱结构建筑物,但空间和形式的大小采取了对比手法。一个延展至整个基地长度的高大狭长中庭和一个相对较低的四分之一形状的建筑结构在毗邻的哈里斯街上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并表达了和谐统一的空间层次性[5](图5-10)。

3)空间形态的垂直调整

垂直层面的空间形态调整有一类是内部加层,这是针对具有高敞内部空间的遗产类建筑,通过内部垂直分层的处理手法将高敞空间划分为若干层合适尺度的功能空间,并增加垂直交通将它们串联起来,然后再加以利用。如丹麦DMA设计事务所于2006年将一座废弃水塔改造成了一座学生公寓。设计师充分利用了原有结构的高度与特点,通过垂直层面的划分将水塔转化为一座9层共36个住户单元的青年公寓。建筑虽小,但活动室、沙龙室、店铺、网吧、阳台、洗衣房等配套功能一应俱全。而顶部水箱外形和功能保持不变,仍延续原水塔的外形和特质。公寓的每个单元端部向外伸出并尽量保持通透,充分引入自然光线的同时也保持室内外景色的对话。住宅套型虽然只有32~36平方米,其内部也进行了空间形态优化,不仅包含浴室、厨房衣柜、书桌和整套家具,还在浴室和卧室的入口处形成一个小型隐藏客厅,并通过折叠的床铺布置尽量满足私密性要求,此外还提供了可随意布置家具的区域,以应付不同的使用需求(图5-11)。

图5-10 悉尼动力博物馆(www.xing528.com)

图片来源:笔者绘制

图5-11 丹麦Jersborg水塔改造

图片来源:笔者绘制

还有一类则为垂直加建,即是在原建筑的顶部加层扩建,从而在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建筑面积,提高容积率。这种扩建方式将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外部形态和轮廓线,同时会对建筑内部尤其是新旧结合部的空间形态产生较大的影响,也往往能体现空间形态改造优化的创造性与标志性。如伦敦肖雷汉姆街192号改造项目[6],是在英国伦敦一处二层旧仓房上改造而成。负责设计的Project Orange建筑事务所在原旧仓房之上又立体叠置了一个新的独特结构,呈现出新旧空间相互堆叠的感觉。上层的附加体替换了以前的尖顶,创造出三个复式的包裹在黑色钢铁体量内部的办公室空间,这几个体量既覆盖又嵌入,与之前的砖结构形成不同形式的互动。该项目的改造并未囿于老建筑原先的空间与结构形态,而是通过结构重组和立体更新实现老建筑的复兴,使工业遗产得以重新发挥作用,积极融入城市背景之中(图5-12)。

图5-12 伦敦肖雷汉姆街192号改造项目

图片来源:笔者绘制

4)空间体验与氛围感受

建筑空间形态应该包含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具体而言,建筑遗产再利用中空间形态优化不仅仅是为使用者提供基本的功能空间和物质场所,还在于为使用者提供独特难忘的空间体验和氛围感受,后者对于衡量建筑遗产空间形态优化效果而言同样重要。

如在上海1933老场坊改造项目中,改造设计者除尽可能地保留原建筑的历史信息之外,更将保留原屠宰场建筑内部独特的空间体验和氛围作为主要的设计追求。鉴于经过历年的不当改造后,原先极有特色的空间遭到较大破坏,改造中将后加的部分逐一清除,并通过水泥饰面的打磨处理来统一内部材质,使原先神秘丰富的廊桥迷宫式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强化,并通过增加金属和玻璃等现代元素,创造出历史感、神秘感、现代感兼具的独特空间体验(图5-1)。

又如上海M50创意园区的宽庭会馆,设计师刻意以幽暗的光线强调历史的深度。从旧地板制成的大台阶拾级而上,走到二层主要的展览区,在黑色钢琴和深色帷幕的划分下,一个个超级真实的卧室和客厅次第呈现。这些华丽精致的空间如剧场舞台,压抑的光线和简朴的背景被设计师用于反衬精致的家居用品,营造出低调奢华的氛围[7](图5-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