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中国八十年:天京陷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

近代中国八十年:天京陷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京的陷落,主要领导人的牺牲,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在天京陷落前,已有几十万太平军从苏、浙和皖南突围而出,集中在江西、福建边区。天京陷落后,这几十万人分别在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来王陆顺德等率领下,进入福建,占领漳州等地。与太平军余部在南方坚持斗争的同时,安庆失守后由陈玉成派往西北、由扶王陈得才和遵王赖文光等率领的太平军,在天京陷落前急速东下进援天京,1

近代中国八十年:天京陷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

苏、浙战场的瓦解,天京也岌岌可危了。从1862年5月底起,湘军水陆主力已进逼天京城下,洪秀全严诏李秀成上海班师回救。李秀成率主力于6月从上海撤围去苏州后,不顾洪秀全严催,拖至10月才率十万大军从苏州赶到天京。从10月13日开始,与围城湘军展开激战。这次战争激烈异常,至11月26日,太平军仍不能击破敌人。这时,军粮、军衣严重不足,太平军难以久持,李秀成下令撤兵。洪秀全严厉责备李秀成,令他进兵西去,接应当时正从西北赶来的陈得才大军,收平长江北岸,驱使湘军驰援,以分散其围城力量。李秀成不赞成这个战略,只派林绍璋、洪春元等率一部分兵力,渡江去皖北,自己却回到苏州。拖至次年2月底,才集中了约三十万兵力,渡江北上。由于当时沿途各地已被战争破坏得一片荒凉,粮食供应很难,加上湘军窥破太平军战略,更死死咬住天京,重重围攻,致使太平军的军事行动未能达到目的,反而损失了十几万人。李秀成率疲惫之师,虽于6月返回天京,但天京解围之望更小了。

天京形势图

1863年11月,清军已攻陷天京外围和长江以北所有城镇、要塞,外援断绝,天京已肯定守不住。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即撤出天京,另找立足之地。但洪秀全昧于大势,拒绝采纳。他还说:“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指曾国藩)者乎!”(4)洪秀全迷信他的皇上帝固执己见,已达到荒谬可笑的程度。但是,他却确实有在任何敌人和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的坚强毅力。从1863年夏起,天京已严重饥荒,洪秀全带头并令全城军民以吃“甜露”(即野草)充饥。直到临死前夕,他还下诏要“大众安心,朕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领到天兵,保固天京”。(5)1864年6月3日,太平天国运动领袖、天王洪秀全,终因忧劳成疾逝世,享年五十二岁。天王长子洪天贵福继位,时年十六岁。

在洪秀全病逝前后,太平天国军民继续顽强地抗击清军的进攻。1864年4月中旬,淮军和常胜军联合进攻常州,守将护王陈坤书率七八千勇士与敌人浴血苦战,坚持到5月11日。这天,“势如潮水的清军冲入了那两道新轰开的缺口,残存的太平军死战到底。他们虽被迫退下城墙,穿过街道,但始终作着顽强的抵抗,寸土必争。”(6)陈坤书在全部战役中身先士卒,战到只存几个军官和三四十个士兵,仍在护王府前死战。当他被敌人捉住押到李鸿章前时,“拒绝投降,拒绝对抚台表示任何恭顺”,(7)引颈就戮。

这时,天京城内为数只有几千的太平军作战人员,在粮食已尽,极其艰险的处境中,与清军作最后的殊死搏斗,屡次给清军以重大杀伤。曾国藩和曾国荃攻陷天京以后,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此次攻城,“剿洗老巢之难”,“拼死鏖战之苦,实为久历戎行者所未见。自得天保城后,城中防守益密,地堡城扼住去路,百计环攻,无隙可乘”。(8)湘军以五万之众,对付三四千太平军能战之士,在经过如此激烈的长久争夺后,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六月六日,清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中午,以炸药轰开天京太平门东侧城墙,蜂拥而入。守在城上的太平军仍奋战不已,迫使敌人后退。督战的湘军头目举刀砍杀后退的士卒,迫使前冲。太平军与冲入之敌展开肉搏,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无一降者。到黄昏,天京终于陷落。

湘军入城后,见人即杀,见屋就烧,见财就抢。曾国荃带头抢劫天王府后,又放火焚烧。其他各王府,也受到同样处理。天京全城大火延烧了七天,繁华的古都南京,顿作一大片瓦砾堆。湘军还残杀全城居民,曾国藩奏称:毙太平军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9)。其中十分之九都是老幼妇孺。

天京城破时,洪天贵福和李秀成等突围而出,但失散。李秀成逃匿天京东南的荒山,被清军俘获。他在清军囚笼中写了几万字的“供词”,叙述天国始末、本人战绩,总结天国失败教训,同时也充满对清廷恭维阿谀之词,甚至向清军表示:“我愿将部下两岸陆续收全投降,而酬高厚,以对大清皇上,以赎旧日之罪”。(10)这是严重的失节行为,不论他当时究竟有何种想法,向清军如此作态,任何辩解都不能减轻自己造成的污辱。写完“供词”后,即被曾国藩下令杀害。洪天贵福则辗转到湖州广德。1863年底奉命出京催粮的洪仁玕,以及湖州守将黄文金,在广德与洪天贵福会合,他们计往江西,准备会合侍王李世贤的大军,再图进取。不幸黄文金病死于浙江昌化白牛桥途次。洪仁玕护送洪天贵福入江西,10月9日在石城杨家牌,遭敌人袭击。洪仁玕当场被执,洪天贵福在逃散后,于25日被执。两人皆于11月在南昌先后被杀。

洪仁玕在“供词”中,表示决心以死殉天国的事业。他写道:“人各有心,心各有志”,今日国亡被俘,只知学习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至于得失生死,付之于天,非吾所敢多述也”。(11)临刑之际,他还写《绝命诗》以明志,最后两句诗是:“我国祚虽斩,有日必复生。”(12)洪仁玕的“供词”、绝命诗和他最后的表现,充满了一个志士视死如归、威武不屈的高贵品质,读来令人肃然起敬。(www.xing528.com)

天京的陷落,主要领导人的牺牲,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

在天京陷落前,已有几十万太平军从苏、浙和皖南突围而出,集中在江西、福建边区。天京陷落后,这几十万人分别在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来王陆顺德等率领下,进入福建,占领漳州等地。李世贤在这里颁布各项政策,打算建立新的根据地。清政府派闽浙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从海路用外国轮船运湘、淮军,到福建大肆进攻。李世贤率军在漳州坚守至1865年5月15日,战败放弃漳州,26日又与清军在永定塔下激战失利,汪海洋借故不救。李世贤落荒而逃,经三个月昼伏夜行,于8月19日到达广东镇平(今蕉岭),入汪海洋军营。汪海洋因怕李世贤责怪他见危不救等原因,夜间刺杀了李世贤。接着,来王陆顺德也在广东长乐(今五华)被叛徒出卖遇害。南方太平军余部,乃在汪海洋率领下占嘉应州(今梅县),在此屡次打败进犯之敌。1866年2月1日,汪海洋战死,其部将偕王谭体元代率其众,2月7日从嘉应州突围,在城南群峰峭削的黄沙嶂为敌追及,力战不利,坠崖受伤被捕而死。至此,南方太平军余部亦遭歼灭。

与太平军余部在南方坚持斗争的同时,安庆失守后由陈玉成派往西北、由扶王陈得才和遵王赖文光等率领的太平军,在天京陷落前急速东下进援天京,1864年6至7月间进入鄂、皖之间,一路上会合了很多捻军人马,但为敌人所阻,不得继续东下。同年11月,陈得才在霍山清朝僧格林沁军作战,战败自杀。在此之前,捻军基地雉河集已在1863年3月被僧格林沁军攻陷,首领张乐行被杀,力量已经大大削弱。为了共同对付敌人,1864年底,西北太平军和捻军共推赖文光为首领。赖文光按照太平军制度整编捻军,使之有统一的纪律和组织领导,并鉴于北方平原地区宜于骑兵行动,其主敌僧格林沁的军队是骑兵部队,因而改为以骑代步,采用“以走致敌”,即飘忽作战,忽东忽西以拖疲敌人,然后乘机歼敌的战术。这支改编过的捻军和西北太平军的联合部队,习称新捻军,有较强的战斗力。

1865年初,新捻军在河南大败僧格林沁,5月18日,在山东曹州(今菏泽)高楼寨设伏,一举全歼僧格林沁军。僧格林沁这个双手沾满太平军和捻军将士鲜血的凶恶刽子手,也被一刀砍死。这支清朝王牌军的覆没,使清廷十分恐慌,急调曾国藩主持“剿捻”军事。曾国藩改变做法,采用在东自运河,西至沙河、贾鲁河,南自淮河,北至黄河之间建立防线,以困死新捻军的恶毒计划。但新捻军于1866年9月24日在河南中牟冲破沙河、贾鲁河防线,粉碎了曾国藩的狂妄计划。清政府便改派李鸿章主持“剿捻”。

1866年10月20日,赖文光把新捻军改为东、西二支,他和鲁王任化邦、首王范汝增等,率东捻军于同年年底从河南入湖北。1867年6月入山东,他们在突破运河敌人防线时受挫,继而在抢渡六塘河、黄河时又受挫。1867年11月19日,鲁王任化邦在江苏赣榆被叛徒杀害。24日,东捻军又在山东寿光战败,首王范汝增战死。此时,东捻主力已丧失殆尽。1868年1月2日,赖文光率二千多人渡过六塘河,5日,在扬州瓦窑铺被清军俘获,10日在扬州被杀。赖文光在“供词”中,写道:“古之君子,国败家亡,君辱臣死,大义昭然,”表示他今天也决心“一死以报国家,以全臣节”。(13)至此,东捻军全部覆没。

西捻军由梁王张宗禹等统率,从河南入陕,1866年底逼近西安,次年初在灞桥附近歼灭湘军三十多营。清政府调左宗棠入陕。西捻军正在军威大震时,因闻东捻军危急,乃于12月过黄河,迅速经山西、河南,入直隶,欲以威胁北京来解东捻军的困境,但这时东捻军已覆亡了。西捻军到此进退失据,被敌人包围,虽突围入山东,但已势孤力单。1868年8月16日(太平天国戊辰十八年七月一日,清同治七年六月二十八日),在山东茌平徒骇河边,西捻军全军覆没,张宗禹不知所终。

至此,坚持斗争达十八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