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2我国高校2006—2017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2.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减少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总量与以前比较有所减少,且由于毕业生供给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速,市场消化超量供给的人才尚需时日。这种需求与供给的错位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1999年全国范围内的普通高校大幅度扩招,极大地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2002年年末,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相应地,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大学毕业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在降低。这致使国内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总体来说,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形势不容乐观。

1.高校毕业生人数总量持续增长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大学生毕业数量急剧增加,社会竞争日益加剧。这给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据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8万人,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95万人,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27 万人,2018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 万人,再创历年新高。[3]2006—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如图1.1所示。高校连年扩招必然使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导致毕业生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以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大中专学生们,再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而是面临着就业方面的种种苦恼与困境。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图1.1 我国高校2006—2018年毕业生人数

国家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在75%左右,部分学生当年毕业时未能及时就业(2006—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如图1.2所示)。历年累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200多万人,201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超过1000万人,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凸显,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图1.2 我国高校2006—2017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2.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减少

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总量与以前比较有所减少,且由于毕业生供给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速,市场消化超量供给的人才尚需时日。以2018年全国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高校毕业生为820万人,历年未就业毕业生约200万人,超过1000万的大学生需要就业。此外,社会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军人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就业人口超过1200万,合计有2200万人需要就业。而全年新增就业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也只能安排大约1300万人就业,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900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www.xing528.com)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电商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影响,我国相关行业和许多企业面临困境,企业纷纷“瘦身”,缩减内部员工,减少外部招聘人员。这使得高校毕业生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另外,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倾向抬头,我国连续21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17年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数量和金额分别增长37%、76%。这使得我国的出口形势极为严峻,由此波及许多行业及企业,进而严重影响了这些行业及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目前,中国已进入“无就业的经济增长”时期,技术进步正在减少大多数制造企业所需的人数。同时,通过“互联网+”,通过“双创”,新一轮工业革命带来的网购、快递、共享单车等新技术、新业态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大多数被机器人替代。

综上可见,企业对用人的需求量在下降,可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许多往年必定要参加校园招聘会的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已经明确表示取消今年的校园招聘计划。这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巨大,可以用“就业寒流”或“就业冬天”来形容。

3.供需不匹配与结构性矛盾突出

当前,我国高校部分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社会的用人需求不完全匹配,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提供岗位的要求也不完全匹配。

首先,高校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专业人才的产出量由我国每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制度所决定,而用人单位对各类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这使得人才供需市场的配置产生了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四年后却变成就业市场的滞销专业。这种需求与供给的错位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人才结构不平衡,供求矛盾不断扩大。根据这些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可以看出,各类技术型人才缺乏,各类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高校仍然实行应试教育,教学实践较少,致使培养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强,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再次,在人才分布上,不同区域之间很不均衡。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偏远的欠发达地区、大城市小城镇,每万人中的大学生占有量差距很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深造的机会较多,吸引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造成人才过剩;相反,在小城镇和农村,工作环境艰苦,难以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而且就业和深造回旋的余地也较少,这使得这些地区难以得到高校毕业生的青睐,难以“留人”,从而出现人才极其短缺的局面。

4.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但是,受人事档案管理、现行户籍管理、干部身份、“五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制度的制约,高校毕业生从非公有制企业向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流动存在很大困难。再加上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历史较短,管理不科学、制度不健全,也难以吸引和留住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相关制度和政策不够完善,尽管城乡基层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但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的渠道尚不够畅通。此外,社会上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或公共招聘信息网站尚不够健全、运行不够规范,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