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17年度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究工程成果汇编

2017年度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究工程成果汇编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一代华人青年艺术家崭露头角。能否进入新西兰白人主导的新西兰艺术界,是华人艺术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国内中国艺术家能否真正和新西兰艺术界交流,乃至产生文化、政治影响的关键所在。这不是数量颇少的华人艺术家所能处理的问题,而是涉及在新西兰华人艺术机构认识的转变,国内相关部门支持资金的走向,也涉及两国文化交流的外交战略问题。

2017年度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究工程成果汇编

根据奥克兰大学亚洲学院教授叶宋曼瑛博士的研究,“华人移民新西兰的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暂居者时期(1881-1945)、同化时期(1945-1987)和新移民时期(1987年至今)”[3]。2002年之后,新西兰政府针对华人移民征收的人头税歧视政策才告以终结。根据她的统计,2006年,新西兰华人总数为135171人,也就是这一年,在新西兰族群人口比例中,华人上升为第二位,第一位为英裔,第三位为澳大利亚裔。

根据笔者的调查,以及对华人移民家庭的了解,尤其是近几年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以及海外投资和移民的增多,这个数字已经远远不能反映华人在新西兰的人口数。如果综合移民、各类留学生、短暂旅游、探亲以及非法滞留务工人口,仅仅奥克兰一个城市,华人人口总数可能已经超过20万人(除去非法滞留人口,2017年奥克兰华人登记在案大约有17万人)。华人在新西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华人艺术家群体在这样一个人口总数中存在,笔者对这一群体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和访谈,新西兰华人艺术家从业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专职华人艺术家从业人数非常少,多为业余从事艺术创作,其经济来源呈现多样化状态。根据调查,这些艺术家多具有多重身份,比如从商、在艺术教育机构任职,或者自己就是艺术教育机构的负责人,或者本身是大学老师。仅仅依托新西兰艺术市场的消化能力,难以供养他们日常生活开支。当然,这不仅仅是华人艺术家面临的状态,在新西兰,专职艺术家数量很低,他们多从事第二职业。

2.从事传统艺术形式创作(比如绘画、雕塑)的华人艺术家的市场多集中在中国国内,在新西兰市场中表现并不活跃。“墙外开花墙内香”的模式在50、60后老一代艺术家身上多有出现。但是回到中国艺术界来讲,这些艺术家无论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影响力,还是在中国艺术市场的活跃度都不高。

2016年,华人艺术家李南凤(Reagan Lee)在奥克兰大学的格斯·费希尔画廊(Gus Fisher Gallery)举办个展。李南凤1966年出生于中国辽宁,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一年后移居岛国塞舌尔,同年创建艺术工作室。1998年至2002年期间,李南凤穿梭游历于欧洲,并于2003年定居奥克兰。此次画展的策展人石梅(Jenni Hu)女士提及:这是中国画家在新西兰顶级公共美术馆的第一个纯个人画展,本次展览得益于公共艺术基金和奥克兰大学的合作。从各个角度来讲,这个展览具有重要意义。

新一代华人青年艺术家崭露头角。这些艺术家多从事装置、摄影、新媒体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与新西兰当代艺术机构的展览倾向比较契合。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能进入新西兰国家级美术馆学术展览的华人艺术家有陈玉琼(Yuk King Tan)。陈玉琼1993年毕业于奥克兰大学Elam艺术学院。在新西兰创作多年,曾在新西兰、美国、英国德国等多所艺术机构参加展览,并曾参加圣保罗双年展。现陈玉琼已经移居香港,把香港作为自己的主要创作和生活地点(图27)。(www.xing528.com)

更新一代的艺术家,多为近几年毕业或者正在留学的留学生。比如华人艺术家果子暄、李消非与图·奥尼尔、吉姆·斯皮尔斯和克林顿·沃特金斯组成的创作小组。2018年2月20日,该小组在奥克兰理工大学(AUT)ST PAUL St美术馆举办《现场边》展览。本次展览展出纪录短片——以诸卫华为拍摄对象的《小浦东》(2017),以及多屏录像装置《让水一直流》(2016)。后者展现的是苏州堤岸边,上海长江畔居于船上并游历到横沙岛的工人的现状。《小浦东》的叙述由人物诸卫华来完成,他是艺术家们的向导和采访对象,在和艺术家们多次接触后,他们成了朋友,并最终在电影中担任主角。

总体来讲,华人艺术家在新西兰的处境并不乐观。这一方面源自新西兰的国际文化地位,国内优秀的艺术家多流向欧美,驻留新西兰的艺术家很少;另一方面,即使在华人圈中,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华人艺术家的受接纳度也并不高。拥有一定资源的华人艺术机构以及个人青睐从事传统样式的华人艺术家,但即使如此,这些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水准并不高,他们的合作一方面很松散,另一方面也受到市场主导因素的很大影响。

图27 陈玉琼作品

在新西兰调研期间,发现很多华人机构借助申请国内文化外交支持资金开展活动,并得以生存,而这些活动大多或者只是昙花一现,或者只是华人圈内的一个嘉年华,其影响力和艺术水准非常堪忧。

能否进入新西兰白人主导的新西兰艺术界,是华人艺术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国内中国艺术家能否真正和新西兰艺术界交流,乃至产生文化、政治影响的关键所在。这不是数量颇少的华人艺术家所能处理的问题,而是涉及在新西兰华人艺术机构认识的转变,国内相关部门支持资金的走向,也涉及两国文化交流的外交战略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