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绪和情感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及其适应功能

情绪和情感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及其适应功能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机体通过情绪和情感所引起的生理反应,能够调动身体的能量使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便于机体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情绪和情感还可以通过表情表达出来,以便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服务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条件。一般来说,内驱力是激活有机体行动的动力,但情绪和情感可以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从而能更有力地激发有机体的行动。

情绪和情感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及其适应功能

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不但认识了客观事物,而且还表现出不同的好恶态度,对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情绪就像是染色剂,它使人的生活染上色彩;情绪又像催化剂,它使人的活动加速或减慢地进行。情绪和情感是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成分之一,也与人们的事业能否成功息息相关。

一、概述

(一)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客观事物符合需要和愿望时,就会引起积极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如高兴、愉快、满意等;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需要和愿望时,就会引起消极否定的情绪和情感,如生气、郁闷、不满、憎恶或内疚、羞愧等。

人的任何一种情绪和情感在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上都存在着互相对立的两极性,即肯定和否定、积极和消极、紧张和松弛、激动和平静、强和弱等状态。

(二)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分别强调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

1.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 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情绪更多是与生理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而产生的体验,如人对食物、空气、睡眠运动等的需要,情绪是原始的,是人类动物共有的。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如人对交际、文化、尊重、道德等的需要。情感是较高级的,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

(2) 情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不稳定性和短暂性:情绪是反应性、活动性的过程,会随着情境的改变及需要满足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情感是对事物态度的反应,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3) 情绪表现的是外显性,情感表现的是内隐性:情绪表现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特征,表情是情绪的主要表现形式。情感多以内在感受及体验的形式存在,具有较强的内隐性。

(4) 情绪发生在先,情感体验在后:婴儿最初的表情反应具有无条件反射的性质,情感则是在接触社会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2.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它们总是相互交融、彼此依存。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是通过情绪反应表达出来的;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常常蕴涵着情感。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三)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 适应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有机体通过情绪和情感所引起的生理反应,能够调动身体的能量使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便于机体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情绪和情感还可以通过表情表达出来,以便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例如,在危险的情况下,人的情绪反应使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身体能量的调动可以让人进行搏斗,也可以让人呼救。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服务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条件。婴儿通过情绪反应与成人进行交流而得到爱抚;成人通过情绪表现来反映他的处境好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用微笑表示友好,用示威表示反对;人们还可以通过察言观色来了解对方的情绪状态,以决定自己的对策,维护正常的人际关系

2. 动机功能  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一般来说,内驱力是激活有机体行动的动力,但情绪和情感可以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从而能更有力地激发有机体的行动。例如,人在缺水或缺氧的情况下,产生补充水分或氧气的生理需要,但是这种生理需要本身还没有足够的力量驱动人的行为活动,如果意识到缺水或缺氧给机体带来的危害,就会产生紧迫感和心理上的焦虑、恐惧,这时,情绪和情感就放大和增强了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从而驱动了人的取水或吸氧的行为,成为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

3. 组织功能  情绪和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破坏、瓦解和阻断作用。这种作用的大小与情绪和情感的强度有关。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人的认识活动和操作的效果;痛苦、恐惧这类负性情绪则降低操作的效果,而且强度越大,效果越差。情绪和情感对记忆的影响表现如下,当人处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时,容易记住带有愉快色彩的材料,在某种情绪状态下记住的材料,在同样的情绪状态下也容易被回忆出来。情绪和情感对行为的影响表现如下:当人处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时,倾向于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态度和善,乐于助人和承担重任;当人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下时,个体看问题容易悲观,懒于追求,更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情绪和情感对机体身心健康活动也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作用。

4. 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与语言一样,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言表情等非语言信号实现了信息传递和人际间的相互了解,是语言交流的重要补充手段。这种表情信号还常常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媒介,如临床上,医生常把表情作为诊断疾病的指标之一。

二、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一) 原始情绪

人类的情绪种类多种多样,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是基本的情绪。

1. 快乐  快乐是个体盼望和追求的目的达到后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愿望的满足程度,可分为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不同的级别。

2. 愤怒  愤怒是个体愿望不能实现并反复受到挫折,致使紧张状态逐渐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愤怒的程度取决于对妨碍达到目标的对象的体验程度,可分为不满、愠怒、大怒、暴怒等不同的级别。愤怒一般是有对象的,甚至有攻击行为。

3. 恐惧  恐惧是个体面临危险,企图摆脱、逃避却又无能为力时的情绪体验。引起恐惧的重要因素是缺乏处理陌生或可怕情景的能力。恐惧的程度可从忐忑、害怕到惊骇、恐怖。

4. 悲哀  悲哀是个体失去所盼望、追求的东西或目标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悲哀的强度取决于失去事物的价值,其程度从遗憾、失望到难过、忧伤、哀痛,并可伴有哭泣。

(二) 情绪状态的分类

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 心境  心境是影响个体心理活动的一种微弱、缓慢、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的形成受家庭的境遇、工作的顺逆、身体状况、人际关系、自然环境、重大事件等影响。人们处于某种心境时,往往会以特定的情绪看待周围的事物,从而影响人的行为表现。心境具有渲染性,人快乐时会觉得花欢草笑、青山点头;而忧伤时会觉得云愁月惨、蜡烛垂泪。心境的强度虽然是微弱的,但持续的时间相对比较长,所以对人产生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积极、良好的心境,可使人精神振奋、轻松愉快,提高活动效率,维护和促进健康;消极、不良的心境,则让人意志消沉,降低活动效率,有害健康。“天天有个好心情”对于个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非常重要。

2. 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激情通常是由对个人生活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如重大成功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惊恐等。激情发生时常伴有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如愤怒时人全身肌肉紧张、呼吸心率加快、双目直视、咬牙切齿、双拳紧握等;狂喜时眉开眼笑、手舞足蹈。激情状态下,人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人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因此,对不良的激情需要动员意志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转移注意力,以冲淡激情爆发的程度。

3. 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状态。例如,司机在驾驶过程中突然出现危险情境的时刻,人们在地震或巨大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刻。在突如其来的或十分危急的情况下,需要人迅速地判断情况,在一瞬间就必须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在应激状态下,人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如心率、血压体温脉搏、肌肉的紧张度、代谢水平等都有明显的波动。强烈的应激反应,将破坏人正常的生理活动、心理和行为的平衡状态,甚至造成某些方面的紊乱。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降低健康水平,导致身体疾病。应激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应激状态能使人意识清晰、思维敏捷、动作利落,及时摆困境,化险为夷;消极的应激状态会使人意识模糊,精神萎靡,手足无措,无法应对危急情境。

(三) 主要的高级情感

1. 道德感  道德感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言行、举止、思想工作、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按其内容包括如下几点:对自己祖国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民族敌人的仇恨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义务感、责任感,对社会、集体的集体主义感、荣誉感,对同事、朋友、同学等的友谊感等。由于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所以人的道德感具有社会历史性。

2. 理智感  理智感是指个人对智力活动的需要和意愿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为探求真理,在认识和评价事物的过程中,人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惊奇感、喜悦感、自信感都是理智感的不同表现形式。理智感是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同时又推动着个体认识活动的进行和深入的情感体验。任何学习活动、科学发明、艺术创作都与理智感分不开。

3. 美感  美感是指事物是否符合个人审美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人们欣赏自然景物时产生的美好情感体验属于自然美感;对国家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社会风貌等欣赏评价时体验的美感属于社会美感;在欣赏评价各类艺术时产生的美感为艺术美感。美感受个人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及社会、历史、生活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三、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www.xing528.com)

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当这种体验和感受产生时,总是伴随着一定的外部表现并可以观察到。外部表现如面部肌肉运动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语言活动等,这些与情绪和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它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四、情绪和情感理论

由于不同学派的观点不同,情绪和情感的理论研究方法也不同,研究结论也不同。

(一)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先后提出了情绪外周学说。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在他看来,悲伤是由哭引起的,害怕是由发抖引起的,生气是由打斗引起的。兰格则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他认为情绪产生的方式是,刺激情境→机体反应→情绪。该理论强调了自主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因此也称为外周学说。

(二) 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坎农和巴德创建了情绪丘脑学说。坎农反对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他认为情绪产生的中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由外界刺激引起感官的神经冲动,通过感觉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到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到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是同时发生的。

(三) 沙赫特、辛格的情绪认知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认识过程、环境刺激和生理反应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认为其中认知过程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沙赫特和辛格共同设计了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理论,证明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环境刺激、生理反应在大脑皮质中整合的结果。

(四)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他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大脑皮质对刺激情境的评估。评定兴奋学说认为刺激情境并不能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同一刺激情境,人对它的认知和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例如,人们在森林中看到虎会产生恐惧,而在动物园看到关在笼子中的虎却不产生恐惧。情绪产生的方式是,外界刺激→大脑皮质评估→机体生理反应→大脑皮质再次评估→认识经验转化为情绪。

五、情绪和情感与身心健康

(一) 健康情绪的判断标准

由于人类社会化的影响,人们知道该怎样来表现自己的情绪。人们往往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准则以及传统的习俗来规范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一般认为,符合这个准则的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的。其主要判断标准如下。

(1) 诱因明确  情绪的发生和发展必须有明确的原因,该喜则喜,该悲则悲。无缘无故、莫明其妙的喜、怒、悲、哀等变化都是不健康的情绪。

(2) 反应适度  情绪的反应强度要与引起情绪的刺激强度相适应,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原因弱,则反应就应当弱。情绪过度强烈或过度抑制都是不健康的表现。

(3) 稳定而灵活  情绪一旦发生,开始时较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逐渐减弱,这种稳定性是健康情绪的表现。如果情绪发生后,减弱过快,变化莫测,则为情绪不稳定;或者情绪减弱过慢,甚至“固着”,则情绪变化不灵活。这两种都是不健康的。

(4) 自我调节和控制  健康的情绪是可以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人们可以转移情绪、掩饰情绪,可以把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还可以把激情化为冷静等。不健康的情绪则自我调节差,一旦激情爆发,犹如脱缰的野马,不可驾驭。

情绪的早期塑造、各年龄阶段情绪发展的特殊性、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和情绪的自我调节作用是培养健康情绪的重要因素。

(二) 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神经系统多级水平协同作用的结果。它必然影响内分泌、神经调节功能和免疫力等方面的变化,对全身功能产生影响。积极的情绪有利于机体动员能源,提高人脑力活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处于高水平的协调一致,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在临床上的心理治疗过程中,转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是调动人的心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消极的情绪会使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失衡,引发一系列机体生理变化,如恐惧、焦虑、愤怒、忧虑等不良情绪可使机体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临床上常见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哮喘癌症糖尿病、头痛等,都与不良情绪有关。

知识链接

情绪活动与胃溃疡

1943年心理生理学家活尔夫偶然遇到了一个名叫汤姆的患者,汤姆因误食一种腐蚀性的溶液而灼伤了食道,不能再吃食物。外科医生在他的胃部开了一个口,以便把食物直接灌入胃中,同时也提供了从洞口观察胃黏膜活动的机会。人们意外地发现,当患者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中时,胃黏膜会分泌出大量的胃液,而胃液分泌过多将会导致胃溃疡。动物实验验证了这个发现的正确性。

研究者把两只猴子绑在并排的两把椅子上,其中的一只被安排做“执行猴”。训练“执行猴”按到杠杆以使它和另一只猴子能避开电击;如果超过20 s没有按动杠杆,两者均受电击。在此情形下,另一只猴子的命运完全交给了“执行猴”。实验结果发现,“执行猴”发生了溃疡,而另一只猴子却没有。研究者解释,长期的慢性焦虑导致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引起胃酸分泌并最终导致溃疡。

(三) 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情绪的调节与控制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1. 建立和调整行为目标,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建立起理想与现实尽可能一致的生活或行为目标,经过努力达到后会感到愉快和喜悦,并得到大家的肯定,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减少个体消极情绪的发生。

2. 改变认知评价方式  调整和改变认知评价方式,转变非理性观念,客观恰当地评价自己,自觉地找出差距,既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卑自弃,学会换位思考,在整体环境中看待自己。以“吃一堑,长一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态度,善待自己和他人。

3. 理智调控,培养幽默感  用合乎原则和逻辑性的思维去调控情绪。过于强烈的情绪往往使人思维狭窄、判断偏颇,导致言行失措,这时用理智来调控自己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意志努力控制住过强的情绪状态,冷静下来后进行分析和逻辑推理,澄清原因,梳理后果,总结经验教训。培养一定的幽默感,可帮助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轻松处理不良情绪。

4. 学会转移,适当宣泄  当不良情绪发生时,在头脑中另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的兴奋灶,可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兴奋灶,分散注意力,如转移话题、变换环境、唱歌、下棋、打球、散步等,找自己高兴的事去做,使紧张的情绪缓和、平稳下来。不愉快的事情和委屈,不要憋在心里,可以向知心朋友和亲人诉说或选择适当的途径,通过呐喊、大哭、运动等方式宣泄释放出来,尽可能把不良情绪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

知识链接

情商(EQ)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它主要指人在情绪和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主要由认识自己的情绪、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等能力构成。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特点: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中,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