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等

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等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典型的心身疾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消化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偏头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心身疾病是由临床各科、躯体各系统的多种疾病组成的疾病群,按系统分类如下。

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等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或心身障碍,其发生、发展、预防和治疗均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虽然上述名称的含义存在细微差别,但目前大多数人已经接受它们为同义语而相互替代使用。狭义的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压、溃疡病等。至于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则被称为心身障碍,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等。广义的心身疾病的概念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和治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心身疾病的躯体症状和病理改变与由生物理化因素导致的躯体疾病的表现相同,只是病因上有差别,例如,原发性高血压与肾病性高血压,在临床表现上都是血压升高,但两者的发病机制不同。

心理生理反应又称为心身反应,是指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引起自主神经和内脏功能的一系列短暂的变化,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脸色苍白等。这种变化大多数情况下是可逆的、生理性的,当应激状态解除后,上述反应消退。心身反应属于机体的常态反应。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

近半个世纪以来,心身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这类疾病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医学界的重视。典型的心身疾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消化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偏头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心身疾病是由临床各科、躯体各系统的多种疾病组成的疾病群,按系统分类如下。

1. 消化系统  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胃肠神经症,神经性呕吐,胆管功能障碍,过敏性结肠炎等。

2. 循环系统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神经性心绞痛、心脏神经症、功能性早搏和其他心律失常。

3. 呼吸系统  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等。

4. 内分泌系统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肥胖症、神经性厌食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5. 泌尿生殖系统  遗尿症、月经失调、经前紧张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等。

6. 骨骼和肌肉系统  外伤性神经症、事故多发症、书写痉挛症等。

7. 神经系统  头痛、痉挛性斜颈、心因性运动障碍、脑血管障碍等。

8. 皮肤科  斑秃湿疹、慢性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等。

9. 耳鼻喉科  咽喉异感症、美尼尔氏病等。

10.眼科  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等。

11.妇科  月经困难症、心因性不孕症、外阴瘙痒等。

12.儿科  口吃、遗尿症等。

13.口腔科  黏膜溃疡、口臭症、异味症等。

14.其他  癌症、术后肠粘连等。

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心身疾病的认识逐渐加深,心身疾病的范围有扩大的趋向,病种也日渐增多。

三、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及治疗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在逐渐下降,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已从人类疾病的第一位下降到第七位,而高血压病、冠心病和癌症等心身疾病已上升为人类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的三大疾病。据中华行为医学会主任委员杨菊贤教授估计,目前综合性医院就诊者中,心身疾病患者约占1/3。因此,普及常见的一些心身疾病知识,对提高人群的健康和防治疾病的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下面就谈谈几种临床常见的心身疾病。

(一)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已成为现代社会中老年人死亡的头号杀手。据美国卫生部门统计,每年约50多万人死于冠心病,占成年人死亡总数的55%。在我国,这种病发病率没有欧美高,但近年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量研究证明,冠心病的病因涉及多种因素,但心理社会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1. 心理致病因素  大量事实证明,心理、情绪和行为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病有关。

(1) 强烈而持久的情绪反应:不良情绪常造成生理机能失调,甚至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机能紊乱,可导致心脏冠状动脉痉挛,引发心肌缺血

(2) 心理应激反应:内源性或外源性应激源引起的剧烈情绪波动、精神创伤、精神紧张冲突等被认为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均会导致应激状态,并伴随一系列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血压升高和局部心肌供血下降等行为反应,对心脏造成损害。

(3) 个性与行为特征:A型行为类型者易发生冠心病。

(4) 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研究表明,冠心病发病与社会发达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人际关系复杂、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社会稳定性差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另外,吸烟、饮酒过量、高脂与高胆固醇饮食,缺乏运动,过食肥胖等因素既是冠心病易感因素,又是冠心病病情发展和治疗困难的重要因素。

2. 心理治疗  对此类患者除临床常规的药物治疗外,还可采用如下方法。

(1) 情绪障碍的治疗:对处于抑郁状态的患者,采取鼓励、支持、改善认知和集体心理治疗的方式,必要时进行催眠治疗;对轻度躁狂患者给予必要的限制,避免参与竞争性和攻击性事件;对焦虑状态患者,急性期给予镇静剂的同时进行放松训练以缓解紧张,当病情稳定时,可以练习书画音乐、栽花养鱼以怡情养性。

(2) 认知行为疗法:感知觉激惹状态或认知困难者,给予一般简易精神治疗可获理想疗效,必要时结合精神分析认知疗法,提高患者认知能力,消除激惹状态。

(3) A型行为矫正:通过行为治疗和自我训练相结合,逐渐减弱患者好斗等行为习惯,可以减少机体的过度反应,使冠心病向好的方面转化。

(二)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持续几分钟或数小时,严重的可延续几天至几周。长期反复发作常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儿童多见,50%的患者小于12岁。

1. 心理致病因素

(1) 教养方式:不良的心理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母子关系不协调。患儿的性格特征常为依赖性强、缺乏自信、敏感、内向或以自我为中心。母亲对孩子要求过高或过分溺爱会造成母子关系的冲突,加上特异性体质,便可能导致支气管哮喘。哮喘一旦发生,情绪波动,就可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疾病长期不愈的后果。

(2) 心理应激:人际关系冲突、精神紧张、焦虑、失望、烦躁、恐惧及剧烈运动等,均可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导致迷走神经张力亢进,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3) 个性与行为特征:缺陷人格特征多表现为依赖性强、被动、幼稚和性格内向等。性格内向者情绪缺乏表达、期待被他人接纳、社会交往少、不合群等。情绪不稳定者,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易发生情绪冲突,常以自我为中心,有强迫倾向,容易受暗示。

2.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消除不良情绪因素、改善患者对精神刺激的应对方式。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可使用暗示疗法、疏导疗法,待病情进入稳定缓解期后,可采用以下心理疗法。

(1) 家庭心理疗法:与患者及家属一道分析病情以及可能诱发疾病发作的心理因素和理化因素,从而避免接触和积极消除这些因素。

(2) 放松疗法:可用静默法,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坐位,调整呼吸、排除杂念、意守丹田、入静,对于消除、减轻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3) 系统脱敏疗法:对过于依赖母亲的患者,可让患儿与母亲暂时分离,并逐渐延长分离时间,以至完全脱离家庭环境。在此期间辅以音乐、游戏等活动,以培养其独立个性,达到减少发作的目的。(www.xing528.com)

(三) 癌症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两千万人患各种癌症。我国每年至少有60万~100万人死于癌症。

1. 心理致病因素

(1) 紧张、焦虑和长期的不良情绪反应:我国学者近年研究表明,76%的癌症患者发病前有明显、长期的精神因素影响。研究者综合了1902—1957年间的75篇文献报告后认为:忧郁、失望是促发癌症发生的一个因素。动物实验也证实紧张和焦虑能促使动物发生癌症。

(2) 生活事件:产生心理应激的主要来源,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都遇到过不同程度、数量不等的“重要情感丧失”的生活事件,造成长期的负性情绪,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癌症的发生。

(3) 个性与行为特征:癌症患者发病前的典型性格称为癌前期性格,也称为“C型行为”。其特点是丧失稳定性,当情绪抑郁时因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常常转为退缩,这是人格内向的一种表现。国内多项调查表明,过分忍耐、回避冲突,过分合作、屈从让步,负性情绪控制力强,是癌症患者的行为特征。

2. 心理治疗

(1) 心理保护:是否将病情通知患者,什么时候通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据统计,80%的患者希望知道病情,故要根据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选择恰当时机告知,对一些个性脆弱者则应当做好保密工作

(2) 心理支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内心体验得以宣泄。对治疗可能出现的负反应、疗程、方法等要预先通知患者,使其有心理准备。必要的安慰、鼓励可使患者得到情感支持,减少孤独无助感。

(3) 家庭心理疗法:组织患者及家属,讲述疾病知识及可治愈的希望以及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这样能取得良好的家庭支持,从而达到药物难以起到的效果。

(4) 认知疗法:应帮助患者积极重建心理适应能力,调整人际关系,转变错误的应对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指导患者必须做到把自己当做治疗的主治医师,积极与病魔作斗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生死观,努力克服恐惧情绪,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正确的认知对预后以及减少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5) 松弛疗法:适用于经过有效手术、放疗和化疗后的患者,可加速其康复和减少复发。常用方法有放松训练、气功太极拳健身操及欣赏音乐等。

(四)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类常见的心身疾病。多数研究认为,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病因的疾病,除与遗传、药物、吸烟等有关外,还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胃蛋白酶原的高水平倾向是消化性溃疡的遗传性生理基础,这些人在应激情境下容易患消化性溃疡。其次,溃疡患者多有内向及神经质的特点,表现为被动、顺从、依赖性强等,缺少人际交往、守旧、刻板,情绪不稳定是消化性溃疡患者常有的人格特征。

1. 心理致病因素

(1) 行为和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过冷、过热、进食过快;偏嗜浓茶咖啡、烈酒、辛辣刺激食物等均易诱发本病。

(2) 情绪因素:早在20世纪人们就发现紧张刺激能通过情绪影响胃肠功能。大量研究证明,持续强烈的精神刺激、长期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紧张等可通过焦虑、紧张、愤怒、怨恨、忧伤、自责等负性情绪与反应,引起强烈的植物性神经和内分泌改变,使胃血管收缩,分泌增加,从而诱发溃疡。

(3) 性格与行为特征:患者多有焦虑、抑郁、内向、情绪不稳定、喜怒不形于色等内倾兼神经质的个性特征,俗称溃疡性格。

2. 心理治疗

(1) 支持性心理疗法:结合临床症状,给予恰当解释、疏导和保证;鼓励患者乐观开朗、自信向上,培养积极情趣;注意生活规律,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2) 心理咨询:改善认知,让患者了解病情本质及发病过程,明了本病与情绪障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自我训练(如放松训练、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从根本上矫治内倾——神经质行为特征,促进健康,防止复发。

(五)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多因性疾病,其中遗传、饮食、肥胖、感染等均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该病是由胰岛素相对不足所引起的以糖代谢障碍为主,并伴有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晚期常伴有感染和酮症酸中毒昏迷而危及生命。本病患病率与体重超重显著相关,超重者患病率较非超重者高5倍。由于糖尿病的病程长,病情易反复,患者心理问题较多,心理治疗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1. 心理致病因素

(1) 应激状态:社会环境的突然改变、亲人故去、骤然惊吓、无辜蒙冤、难以容忍的挫折和勃然大怒等造成的应激状态,会增加交感胺、糖皮质激素等抗胰岛素的分泌,致使血糖升高和诱发糖尿病。

(2) 个性行为特征: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神经过敏、适应能力差、内向、被动、依赖、幼稚、不安全感、优柔寡断、高抑郁、对应激的唤醒水平低等,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个性行为特征。

2. 心理治疗

(1) 放松训练:精神和身体的放松是治疗糖尿病的一个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2) 支持性心理疗法:通过交谈、劝慰、疏导,使患者心胸开阔、乐观坚强、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战胜病魔。

(3) 集体心理治疗:将本病患者编组,5~10人为1组,每周两次,每次1~2 h,集体讲解、探讨,自我病情介绍分析,相互联系、交流启发、书面总结,医生解答、分析总结,提出希望及注意事项。

四、心身疾病的防治与一般心理护理

(一) 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是由个体的生物遗传、心理、环境、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对于心身疾病的预防应从个体的生物遗传特性、生存环境、生活习性、认知评价、对心理社会因素刺激的反应性和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调节。

从个体角度维护心身健康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首先要培养健全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和体魄;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注意心理保健和身体保健;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学会处理和缓解心理应激的技巧,提高对社会的容忍力、适应力和应对能力;争取多受教育的机会,增加知识水平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应激源的正确认知评价水平、对挫折的抵抗力和承受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储备社会的支持力量。

心身疾病的社会预防主要从改善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增强个体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群体的心理保健意识等几个方面着手,维护好人类的心身健康。

(二) 心身疾病的治疗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是心身同治。因此,心身疾病的治疗要兼顾患者的生物、心理和社会诸方面。一方面要用有效的生物医学手段处理躯体存在的病理过程,另一方面必须在心理和社会水平上进行干预和治疗。临床治疗中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病症应各有侧重,采取药物、心理等多种疗法共同使用,综合施治。如急性发病、躯体症状严重者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心理干预为辅;以心理症状为主、辅以躯体症状的疾病以及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疾病在躯体治疗的同时,侧重心理治疗。

(三) 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1. 做好情绪护理  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康复,消极的情绪则将加重病情。因此,护理人员在和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其情绪变化,及时疏导,促进积极情绪的发展,消除消极情绪的影响,做好情绪护理。

音乐有明显的情绪调节功能,如节奏轻快的音乐使人振奋、鼓舞;低沉委婉的曲调使人忧伤和压抑。护理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的患者与病情,选择不同的音乐调节其情绪,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同时,根据运用不同音乐曲调可以激发不同情绪反应的理论,护理人员可用积极的态度,引导患者从情境中发展并体验积极的感觉,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2. 减轻心身反应  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可引起心身反应,促进疾病的发展。因此,当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出现时,可通过提高患者的认知、扩大人际交往层面等方法,减轻患者的心身反应,以减轻情绪对疾病的作用,通过阻断患者的恶性循环链,逐步建立一个心身良性循环链,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3. 提高适应及应对能力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缓冲患者所遇到的各种应激源,促进患者的角色转化、提高患者适应角色的能力,引导患者采用积极向上的应对方式,从而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