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教师学术活力研究:从命题作文到独立创新

大学教师学术活力研究:从命题作文到独立创新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A-EDU2和A-MATH3老师目前就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相对稳定,并有持续产出的研究方向。而他补充说最近五年内他主办了三个研修班、三个国际会议,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因此他不喜欢现在的状态,“总觉得没有自己的时间”。

大学教师学术活力研究:从命题作文到独立创新

如果说前一阶段在研究方向上,大部分教师仍然延续着博士学位论文主题的研究,到了职业中期这个阶段,能够挖掘的基本都挖掘完了,也就需要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与此同时,这个阶段最重要的职业事件来自独立身份的确立,其外显的标志就是成功获聘副教授(终身教职),蒂尔尼和罗兹(W.Tierney&R.Rhoads)称之为从新手到独立研究者的过渡仪式。[41]这种转变也使得他们做研究的动力或者说状态发生了变化。达尔顿等人(G.Dalton)发现专业人员从学徒到熟手的身份转换也意味着他由原来协助、学习并追随他人方向的依附状态向一个独立研究者的状态迈进,并开始寻求一种影响力。[42]

我觉得现在的动力跟之前不同,之前命题作文比较多,这个老师说这个课题你帮忙做一下,那个出版社说这个东西你帮忙写一下。但现在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我自己的,我希望把它写得好一点。(A-HIS1,女,人文

讲师阶段课题组对教师的影响很大。但很不幸,我课题组的氛围不是很好,或者只能说我能力不够,未能挣脱这个束缚。现在慢慢开始好像走出这个状态,但我还是觉得靠自己比较好,随着你的成长,迈向独立的这一步。(C-ELEC1,女,工科)

纽顿(P.Newton)认为处于职业中期的教师一方面感觉到自己进入渐趋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也意识到时间和机会所剩不多,这是又一次新生的机会,自己应该再拼搏一把将生活和职业推向新高。[43]36岁的A-MATH3老师期望“5—6年的时间评上教授”;57岁的A-HIS2老师在回顾自己职业中期的状态时说“评上了副教授之后当时计划很多,就希望能够通过几年的研究,能够有点影响,在国内有点声音”;38岁的C-ENG1老师则是希望接下来对科研的计划是从数量向质量转换;BELEC1老师则是遵循自己的爱好,发挥特长,更倾向于实际的应用研究,而不是一味迎合职称的需要。所以,大多数学者还是希望能够继续在本领域有所精进。毕竟只有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才能被其他大学或者同行观察到,进而提高他们的外部机会,增加与大学进行谈判的筹码。[44]

我就觉得一辈子碰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也不容易,再努力一把,科研上还想往上走。以前要考虑到非升即走,就不投那些周期比较长的刊物,现在我就不喜欢太快了,精工细作,慢慢做,发点好文章,有些文章就可以发质量比较高的刊物。(C-ENG1,男,人文)

接下来没有什么计划,能评上教授就评,不行,副教授做到退休也可以,现在我不去想它。每个人都有爱好和特长,另外我们工科的不如理科或者做理论研究的容易发表文章,但假如是刻意追求论文发表,则影响自己原来特长的发挥。譬如说摆在我面前的两个选择:一是埋头写论文不去做实际的企业应用,二是做应用研究,到企业去推广,帮他们做智能工厂,等等,但这可能会影响论文发表。原来我也犹豫过,我是不是就逃离(企业信息化或工业4.0)这种热潮,就自己关在小楼里面写我的论文,但我觉得这样也不好,不是我的特长,还是应该结合实际的应用,多为企业做点事情,但很有可能按照现在的评价标准,我就评不上教授,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B-ELEC1,男,工科)(www.xing528.com)

早期职业经历对于现阶段的发展也会带来累积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未必是默顿所言随着研究经验和学科地位提升所带来的累积性优势,有可能是前期未能解决的问题制约了当下的发展。A-EDU2和A-MATH3老师目前就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相对稳定,并有持续产出的研究方向。

其实我一直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好研究专长这个问题,如何才能够一方面既能很快出成果,又能具有生长性。博士期间更多考虑的是我能做出一篇合格的博士论文,后来未能坚持朝这个方向继续做研究。博士后甚至正式工作之后,在参加单位领导组织的课题中才慢慢确定了研究方向。虽然研究的触角多能够对整个学科有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但总体来说还是要有一个专长,别人提起你时至少要知道你在干什么。(A-EDU2,男,社科)

我大的研究方向没有变,但是原来的东西就没做了,我觉得到头了,深挖不下去了。博士期间就基本上差不多了。目前很难看到希望,这个问题就放下来了。但是还有其他的问题,找其他的问题做了一些。我2010年出国访问的时候换了一个方向,中间有两篇成果,但回来之后跟外面导师的交流少了,也就没有再继续了。所以这样看来前前后后相当于换了两次了。也可能是我们这个学科特殊,不像有的方向可以一直做下去。(AMATH3,男,理科)

然而不少教师觉得真正能让自己静下来思考的时间非常有限,这也是他们最大的困扰。访谈A-HIS3老师的时候,适逢他正在筹备一个为期两周的研修班,他说从报名开始,到人员筛选,修改文章,聘请授课老师再到后期的总结,大概要花十个月的时间去准备。而他补充说最近五年内他主办了三个研修班、三个国际会议,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因此他不喜欢现在的状态,“总觉得没有自己的时间”。而加诸学者身上的这些行政事务、评审工作、学生指导以及学术共同体的专业活动等都会分散学者的精力,从而导致他们科研产出的下降。[45]

科研的时间就零零碎碎,我写了半天也连一句话还没有写清楚,一会儿这个事情,一会儿那个事情,就写不下去。我写文章,有个大致的框架然后再来写,想一会,一个事情出来了,然后重新写,想半天还连不上来,这种零零碎碎的时间来写文章做科研特别没有效率。有时候刚好有一个想法,哎,这个样子正好可以构成,感觉可以有一篇文章出来了,然后一个事情出来打断了,然后就重新想,就觉得这里不对那里也不对,连不起来。所以这种状况让人很抓狂。(A-HIS3,男,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