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教师学术活力研究:个体、制度与历史简介

大学教师学术活力研究:个体、制度与历史简介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借助于时间或者说年龄的维度发现了个体、社会和历史的一个结合点,生命历程理论弥补了成人发展阶段理论对于社会结构忽视的不足,也避免了学术系统分化机制的理想主义倾向以及社会化理论的去个人中心问题。生命历程理论认为,人们的职业生涯和生活经历由许多连续的个人机遇组成,它们构成了一个人不断变化的生活轨迹。

大学教师学术活力研究:个体、制度与历史简介

已有文献对于学术人成长过程的研究主要从年龄说、结构化、组织化三个角度切入,共同点是都看到了个人成长的过程性特征,但相比较而言,年龄说视角强调个人职业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的阶段性特点,却忽视了外界环境的影响;结构化取向似乎呈现的是在科学的理想王国中学术人成长的一般规律,看不到市场以及不同国家制度和文化的作用;组织化的维度则侧重组织或制度对于个体的规训,结果是掩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生命历程理论代表了一种学科融合的趋势,它对以上各个理论进行了批判式继承,注重较长时段的纵向研究,关注随着年龄的变化,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发生了何种“变化”,因此既关注制度如何规约了个人的发展,又张扬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加入了历史这个因素,增加了理论分析的厚度和力度。以此视角来理解学术职业,我们得以观察在流动的生命里,学术人如何与组织、社会进行互动。

(一)何谓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life course)最早源起于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对于生活史方面的研究,他们一改以往史学家侧重对英雄人物自上而下的书写和社会学界惯用的社会普查方法,主张自下而上地去理解普通人物的生活状况,在方式上要么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要么收集研究对象生活经历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信件、报刊等,让他们发声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W.Thomas&F.Znaniecki)的《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被誉为其中的经典之作。在该研究中,他们运用生活史、生活记录和情景定义的方法研究了社会变化和移民的生活轨迹,包括家庭背景与亲属关系社会变迁、代际关系、代际传递和代际地位等生命过程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无意中将移民和年龄结合起来进行的思考对生命历程理论的发展至关重要。[72]移民们在一个只存在于记忆中的世界里完成了社会化,成人之后却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这些个体的发展和适应中,他们所离开和进入的社会的生发路线完全对立,社会角色的基本顺序也完全不同。

1960年代之后,这种生活史的家庭视角逐渐被年龄与生命历程所替代,其转而关注生命与时代、时间点、相互联系的生命和个体能动性之间的关系等。在埃德尔(G.Elder)看来,生命历程指的是在人的一生中通过年龄分化而体现的生活道路。他认为人是生活在一定时空中的,在一定社会阶段的人同某种历史力量相联系;人是在相互联系的社会中的;社会生活时间性的背后是一种生命过程的时机;最关键的是人并不是完全受制于社会历史时间,是可以能动选择的。[73]此后,雷德尔(N.Ryder)将“同期群”(cohort)概念引入生命历程研究,赖利(M.W.Riley)又提出年龄分层理论(age stratification),从而逐渐形成了生命历程研究视角的主要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关注整个生命历程中年龄的意义;二是研究社会模式的代际传递;三是分析宏观事件和结构特征对于个人生命史的影响。[74]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命历程理论符合米尔斯眼中社会学想象力的任务和承诺,通过年龄这一要素将历史、社会结构和个人生活历程结合起来。在米尔斯看来,历史维度的研究议题包括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由来和影响,对于整体人性发展的意义;社会结构的维度则是将特定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的结构形态,关注结构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结构的持续和变化意味着什么;个人生活历程维度关注的是这种社会这个时期人们的行为和生存状态为何,如何变化,这种变化背后的机制又是什么。[75]

近年来涌现的一些本土化研究中,周雪光考察了在我国历史变迁的背景中,国家社会主义再分配模式及其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包括教育分层、职业流动、官员升迁、经济利益分配等领域中城市居民的再分配和分层情况。[76]郭于华和常爱书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对大龄下岗人员生命历程造成的制度性紊乱,如非常态的生活轨迹,受限制的行为选择,异常的体验和认知等。[77]徐静和徐永德分析了老年贫困现象,并区分了不同贫困老人的生命发展轨迹类型及成因。[78]吴开泽研究了住房市场化背景下宏观和微观因素对城市居民二套房获得的影响,考察了宏观的世代因素、中观的单位因素以及微观的家庭和个体因素。[79]这些研究都对我们理解生命历程理论和构建分析框架给予了不少启发,但相对而言,它们主要集中在人口学和社会学领域,国内鲜有学者将之运用到教育学,尤其是学术职业的研究。

(二)流动的学术职业

个体的职业发展与其生命的展开密不可分,因此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曾被视为“斯芬克斯之谜”(the Sphinx's Riddle)。[80]从职业过程的角度来看,个体经历教育、进入职业、职业发展、职业流动与升迁到最终退出职业,而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生命体和社会人,其又要遵循着一定的社会时间表,历经结婚生子等一系列角色和身份的转换,而往往这两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借助生命历程的范式思考学术职业的发展,并不是对以上学术职业年龄说、结构化和组织化取向的全盘否定,而只是在此之外提供了另一个解释学术人成长的历史情境性视角。借助于时间或者说年龄的维度发现了个体、社会和历史的一个结合点,生命历程理论弥补了成人发展阶段理论对于社会结构忽视的不足,也避免了学术系统分化机制的理想主义倾向以及社会化理论的去个人中心问题。(www.xing528.com)

生命历程理论认为,人们的职业生涯和生活经历由许多连续的个人机遇组成,它们构成了一个人不断变化的生活轨迹。在这样的生活轨迹中,先前发生的生活事件会对后来的生命历程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形成个人生活轨迹的转折。同时,即使是同样的生活事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制度条件的不同,它的发生过程具有很大的差别,对一个人后来的生命历程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的意义。[81]它一方面强调年龄层级性,即同一事件是否发生在关键期对人的意义完全不同,另一方面认为生命历程是由社会建构的,即具有社会的规定性。[82]包蕾萍认为,生命历程理论解构了生物学意义上的年龄概念,从社会和心理的角度对年龄进行多元化分析,包括生命时间、社会时间和历史时间三个角度。[83]所谓生命时间指的是时序年龄(chronological age),本质上来讲只是一种计时方法,它是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综合考量之后给出的一种时间标记或符号;社会时间指的是在特定的年龄分层结构中,年龄所被赋予的功能,也是一种社会产品,由一系列组织有序的事件构成,且在不同的社会建制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84];历史时间,更准确来说,只是一个维度,可以被还原为社会结构及变迁阶段的具体情景,从而得以去观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件面前个体采取怎样的应对态度和行动策略。历史时间塑造了社会时间,社会时间进而又创造了一组动态的年龄规范和年龄分层体制,从而影响了个体的生命历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个体完全受制于外在制度和结构,个体在制度中仍有选择的空间,而且正是因为个体这种多样化的选择创造出不同的生命轨迹,使其生命历程更富有变化。丹妮夫(D.Dannefer)认为生命历程理论既能体现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能看到结构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复杂性,还能体现环境作为符号意义对于个体发展的调节作用。[85]因此,当我们以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去看待大学教师的职业发展时,实际上看到的是教师成长的变化是个体特质和制度因素在特定的情境下共同作用,双向互动的结果。

生命历程涵盖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包括由年龄区分的生活经历、发展路径、各种机会和重要的生命事件,因此它与年龄变量紧密相关,因为在不同的年龄段,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的社会参与结构和参与性质。人们正是经由重要的生命事件来认知和调适自己的社会角色,转换相应的权利、义务、规范和期望关系,社会分配机制伴随着年龄而变化,个体在不同的生命历程阶段上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吉登斯认为对每个人来说,在日常生活时空路径中的定位过程都同时是其生命周期或生活道路的定位过程。[86]德国社会学家希瑟·霍夫梅斯泰(H.Hofmeister)提出,与其把生命历程称作为一种理论或范式,不如把它视作一个实证主义的定位策略(orienting strategy),即这些策略告诉我们哪些问题是重要的,哪些问题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以及如何处理我们认为重要的信息。[87]其中生命历程理论有四个重要的概念需要说明:

1.个人能动性(human agency):个体的能动性表现在每一个人都拥有特定的能力、目标、兴趣和技能,而个体如何利用以上资源,调整策略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这些都是个性化的选择。

2.相互联系的生活(linked lives):比如在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历程中,从博士阶段,进入学术职业,迈过各个职业阶梯,再到退出学术职业,视为一系列相关关联的事件。此外还有社会关系网络,家庭的影响(孩子的出生对于职业发展的影响)。

3.一定时空中的生活(context-lives in time and place):比如,科研环境必然会对不同时期进入学术职业的教师的研究训练和知识生产带来差异化的影响。

4.生活的时间性(timing):个体在生命历程的早期选择何时进入或者退出劳动力市场,何时结婚等都是机会性事件,同时具有时间的累积性,都会对之后的生活机会和生活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布莱克本和哈维格斯特(R.Blackburn&R.Havighurst)对美国74位年长教师的研究发现,60岁之后仍然处于学术活跃状态的教师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而那些不活跃者一般都要到34岁之后才拿到博士学位。[88]因此,某一生活事件在何时发生甚至比这一事件本身更具意义。[89]

总之,生命历程理论从个体化和群体差异的视角出发,指出学术人成长中社会历史背景的迥异以及随之而生的机会结构和发展路径的差异性。也许正是因为学术人成长过程的复杂性,任何单一的理论模型都不足以提供准确的解释,所以才需要融合多种理论之长,借助多维度的视角来理解学术人的成长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