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三章节摘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三章节摘要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时期,齐国第一个称霸。管仲,名夷吾,齐国颍上人,史称管子,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周釐王的命令,通知各诸侯国到齐国西南边境一个叫北杏的地方开会。在这次会议上,齐桓公被推举为盟主,风风光光地登上霸主宝座。于是,两个人坐上战车,带领人马前往长勺与齐军对决。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三章节摘要

春秋·战国

春秋第一相管仲

西周结束,东周开始了。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天子逐步丧失权力,而诸侯的权力越来越大。春秋时期,齐国第一个称霸。

从小就是好朋友

在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管仲,名夷吾,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

一开始,管仲家里很穷,还要奉养母亲,常常揭不开锅。

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做生意。因为管仲穷得丁当响,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的。赚了钱后,管仲却拿得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都为主人打抱不平,叽叽喳喳地议论:“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得少,分钱的时候却毫不客气,真是不知羞耻!”

鲍叔牙听说后,严厉地制止道:“管仲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是应该的。”

鲍叔牙曾让管仲帮自己办事,结果事没办成,反而惹了不少麻烦。鲍叔牙没有因此责备管仲,只说是他运气不佳。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三次被辞退,鲍叔牙不像别人那样怪他没有才能,反而安慰他,是时机还没成熟。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上了战场。

进攻的时候,管仲总往后躲,大家都骂管仲:“你哪里算得上男子汉,真是个贪生怕死的小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辩护:“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还得留着性命回去照顾老母亲呀!”

后来,齐国的国王驾崩,公子诸当上了国王。

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到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齐国发生了内乱,诸被人杀死。这个时候,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当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箭射偏了,小白侥幸逃脱。再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早一步回到齐国,小白当上了齐国的国君。鲁国把公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

管鲍之交

小白当上国君后,决定封辅佐自己的鲍叔牙做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宽厚仁慈,忠实诚信,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这都是我所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火了,说:“管仲差点儿要了我的命,他是我的仇人!我不杀他就算了,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贤明的君主不应该记仇。更何况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自己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一个人如此忠心,将来辅佐你也会尽心尽力啊。”

听了鲍叔牙的话,齐桓公果真拜管仲为相。管仲感慨万分,自此,便一心辅佐齐桓公,对齐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鲍叔牙甘心做了管仲的下属。经过一段时间,齐国百姓是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越来越富有。

有一天,齐桓公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兵精粮足,是不是可以会合诸侯,共同订立个盟约呢?”管仲仔细想了想,对桓公说:“周天子虽说失了势,可他毕竟是天子,比谁都大。如果您能够奉天子的命令,会合诸侯,订立盟约,抵抗别的部落,就等于抬高了自己的身份,岂不是一举两得吗?”齐桓公听后恍然大悟,于是亲自向周天子朝贺,还帮他出了个主意,说宋国(都城在今商丘南)现在正发生内乱,新国君位子不稳,国内很不安定,请周天子下命令,明确宣布宋国国君的地位。当时的诸侯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现在,齐桓公恭恭敬敬地来拜贺,这让周天子喜出望外,他随即命齐桓公主持大局。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周釐王的命令,通知各诸侯国到齐国西南边境一个叫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北)的地方开会。

在这次会议上,齐桓公被推举为盟主,风风光光地登上霸主宝座。

历史档案馆

管鲍之交

公元前644年,鲍叔牙病逝。管仲感慨地说:“生养我的是父母,但真正了解我的是你啊!”现在,人们用“管鲍之交”来形容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深情厚谊,成为一代佳话。

在今山东济南东鲍山东北,有修缮完好的鲍叔牙墓。

坟墓是一个大土丘,上面长满了草木,四周有青砖砌成的围墙,高约1米。在围墙外面则是一个青砖垒成的平台,北侧有两尊石兽和一个写有“齐大夫鲍叔牙墓”的墓碑。而在墓碑北侧,便是宽敞的石板台阶。台阶下有一石碑,是济南市人民政府于1995年所立,上写有“鲍叔牙墓”。

长勺之战

齐桓公称霸后,鲁庄公心里极不舒服。当初,管仲明明在他手下,可齐桓公却依靠管仲的帮助做上了霸主,这让庄公更不平衡。于是,庄公开始练兵,准备与齐国比个高下。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话传到齐桓公耳朵里,他来了个先下手为强,拜鲍叔牙为大将,带领大军开赴长勺,派兵攻打鲁国。这一年是公元前684年。

鲁庄公也不甘示弱,踌躇满志,决心跟齐国决一死战。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有个叫曹刿的年轻人,毛遂自荐去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这时的曹刿只是个普通老百姓,家里十分贫穷,有人劝曹刿:“国家大事,自有当官的操心,你又何必多管闲事呢?”曹刿听了不以为然,他并不认为自己卑微,更何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庄公正在发愁,听说有人想见他,一下子高兴起来,并把来人请了进来。

来人正是年轻气盛的曹刿。

他见到庄公后先施了礼,接着就将自己心中的疑虑说了出来。

鲁庄公讲了3点,但曹刿觉得只有最后一点“取信于民”

才是最关键的,于是连连点头:“凭这一点您就可以称为仁君,就可以战胜齐国!大王,我希望作战的时候跟在您的身旁,为您提一些可行的合理建议!”

鲁庄公看到曹刿胸有成竹,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两个人坐上战车,带领人马前往长勺与齐军对决。

两军在长勺扎下军营,摆开了阵势。齐军凭借人多势众,最先擂响战鼓,发动了进攻。鲁庄公听到对面的鼓声,就急着叫鲁军也击鼓进攻。

曹刿连忙拦住庄公说:“等一下,这会儿他们正在兴头上。咱们要是进攻,正合了他们的心意。”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庄公按兵不动,再等一等。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将士骄横的样子,觉得很窝火,真想跟他们痛痛快快地拼杀一场,可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静静地等着。

一鼓作气

齐军主帅鲍叔牙看鲁军毫无动静,等得有些不耐烦了,于是下令打起了第三通鼓,鲁军依然在原地待命。齐军以为鲁军害怕了,大肆杀了过来。这时,曹刿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擂鼓进行反攻了。”鲁军在阵地擂响战鼓,将士士气高涨,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

齐军没有料到,鲁军竟如此勇猛,也害怕起来。一时间,战场上血肉横飞,不一会儿工夫齐军就被打得仓皇而逃。

鲁庄公见状大喜,高喊:“给我追!”不料,曹刿连忙上去劝说:“再等等,我去察看一下!”于是,他跳下战车,低下头观察齐军战车留下的车辙,又上车爬到车杆子上,望了望齐军撤退的队形,才说:“可以追了!”

齐军将士听后,穷追不舍地把齐军赶出了鲁国国境。收兵回去后,鲁庄公对曹刿很是佩服,就问他:“开始的两次击鼓,为什么不能反击?”曹刿解释说:“打仗凭的是士气。齐军打第一通鼓时,士气最足;接着第二通鼓,气就松了一些;到第三通鼓,气已经泄了。而这时,我们的将士却很有士气,哪里有打不赢的道理?”

鲁庄公恍然大悟,称赞曹刿想得周到。

在曹刿的帮助下,不但鲁国的局势稳定了下来,形势一片大好,齐桓公还把从鲁国夺来的田地退还给了鲁国。

历史档案馆

鲁国编《春秋》

公元前722年,鲁国开始编《春秋》。

《春秋》是鲁国国史,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襄公14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记载,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44年)结束,共记叙295年的历史。

流亡的大公子重耳

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霸权转移到了晋国。树立霸权的是晋文公重耳,他是晋献公的儿子,曾到处流亡,历经艰辛,最后做了国君。这还得从许多年前说起。

一个叫骊姬的妃子

晋献公年老时,宠爱一个叫骊姬的妃子,想把她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便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掉了。申生死后,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异常害怕,就逃到别的诸侯国避难去了。

晋献公一死,晋国发生了内乱,夷吾乘机回国夺取了王位。

原本,重耳是晋国很有声望的公子,身边有很多有才干的人。可现在,夷吾怕自己的兄弟夺取国君之位,便想方设法要除掉他。重耳逃出晋国后,一直在狄国避难,他带着狐毛、狐偃、赵衰、介子推等人在此过了12年。

现在,夷吾要除掉他,他只好逃往齐国。从狄国到齐国,必须经过卫国,而卫文公不让他

进城,重耳只好绕道走。一路上他无依无靠,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时,他饿得实在走不动了。

正巧有几个庄稼人在田边吃饭,重耳便叫人向他们讨点儿吃的。不料,庄稼人懒得理他们,甚至拿起一块泥巴给他们。

重耳顿时火冒三丈,手下的人也忍无可忍,想上前去揍这几个庄稼人。就在这时,狐偃连忙上前劝阻,并接过泥巴,对重耳说:“泥巴就是土地,百姓送给我们土地,这不正是一个好兆头吗?”重耳知道这是他安慰自己。

这样饥一顿饱一顿,他们终于到了齐国,最后又来到了楚国。此时的楚国是楚成王当政,他跟重耳一见如故,还把他当作贵宾,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重耳自然对成王十分尊敬,很快两人就成了好朋友。

秦晋之好

有一天,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地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连忙说:“要是我能回到晋国,我愿意让两国世代友好,让百姓过上太平的日子。”

楚成王听了并不在意,倒是一旁的楚国大将成得臣听了极不满意。宴会一结束,他就对楚成王说:“重耳这样说,将来准是个忘恩负义的人,不如趁早杀了他,免得以后吃亏。”这时,秦穆公正派人来找重耳,说可以帮他回国。

原来,秦穆公帮助夷吾当了晋国国君,可没想到夷吾忘恩负义,竟跟秦国打起来。夷吾死后,他的儿子继续跟秦国过不去,秦穆公气不过,才决定帮助重耳回国。

靠秦穆公的帮助,重耳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待,并把自己的女儿文嬴嫁给他,两国结为“秦晋之好”。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渡过黄河,自己带兵驻扎在黄河西岸做接应。晋怀公知道后,弃城逃命,不久被人杀死。于是,晋国的大臣拥戴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重耳在外颠沛流离,前后有19年。从40多岁逃难到即位时已经62岁了。

长期的流亡生活,让他目睹了百姓的疾苦。当上国君的重耳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晋国很快登上了霸主地位。

历史档案馆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据说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重耳在逃难途中,有一次肚子饿得受不了,随从介子推就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煮成汤让重耳吃。做了国君后,重耳重赏了当初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少了介子推。有人替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听说后,感到惭愧,就带人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已去绵山隐居了。绵山树木茂密,找人十分困难,有人就献计从三面火烧,逼出介子推。可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死在了一棵柳树下。晋文公十分悲痛,为纪念介子推,就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前去祭奠,发现柳树长出了嫩条,就把这天改为清明节。

崤山之战

春秋时期战乱纷杂。原本联姻的秦晋两国,为争夺霸主地位反目成仇,打起仗来,最著名的就是崤山之战了。

被拦住去路的秦军

公元前628年冬,秦军想偷袭郑国

谁知,晋国竟得到了这个情报。大将先轸觉得这是打击秦国的好机会,于是,晋襄公亲率大军到崤山,准备打击秦军。

为什么要在崤山呢?因为崤山是秦军攻打郑国的必经之地,是个绝佳的战略要地。

秦军主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带着大队人马趾高气扬,浩浩荡荡,直逼晋国。一路上他们没见一个人影,就大意起来,可一到崤山,突然听到远处有鼓角的声音,队伍顿时乱了起来。而且,前进的道路被横七竖八的木头堵死了。孟明视只好吩咐士兵搬开乱木,继续前进。

不料这时,埋伏在山谷中的晋军冲杀出来,直扑秦军。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秦军被晋军团团围住,进退两难。秦军几乎全军覆没,3员大将也被活捉了。

晋襄公的母亲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她听说秦国3员大将被抓,就对襄公说:“你父亲是靠秦国才做了国君,咱们不能忘恩负义。再说秦晋两国本是亲戚,不要为了这3个人伤了自家和气,不如放了他们,让秦国处治。”晋襄公听后,就把孟明视等人释放了。听到这个消息,大将先轸立即跑去见晋襄公,说:“将士们好不容易才把他们捉住,这不是等于放虎归山吗?”一边说,一边气得他直吐唾沫。

秦穆公称霸诸侯

晋襄公听了先轸的话,后悔不已,立即派阳处父将军带一队人马去追孟明视。可惜还是晚了一步,船已经离了岸。

听说全军覆没,秦穆公便穿上素服,亲自到城外去迎接他们。

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快到秦国时,知道罪责难逃,3个人跪在地上请罪,不料秦穆公却说:“这次失败不怪你们,都是我没有听你们父亲的劝告,才害得兵败受辱,我不怪你们。”

这让孟明视等人深为感动。从这以后,他们开始认真操练兵马,一心一意要报仇。两年后,孟明视要求秦穆公再发兵攻打晋国,去报崤山之仇。没想到,这次晋襄公早有防备,孟明视又吃了败仗,后来还丢失了两座城。一连两次败仗,秦穆公心里虽不是滋味,可他并没有怪罪孟明视。

公元前624年,孟明视等人预备了500辆兵车,第三次去攻打晋国。看来,秦军上下是真铁了心。在大军渡黄河的时候,孟明视对将士说:“咱们这回有进无退,我想把船烧了,大家看怎么样?”大伙都赞同,秦军士气高涨,没有几天,秦军就一举夺回了上次丢的两座城,接着又攻下晋国的几座城,终于扬眉吐气了。

报了崤山之仇后,秦穆公率领大军到崤山,把3年前战死的将士的尸骨收拾起来,埋在山坡上,又带领孟明视等人祭奠了一番,才班师回国。一年后,秦穆公成为各诸侯国实际的霸主。

历史档案馆

伯乐相马

人们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称为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称为千里马。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里有一个故事。

相传,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名叫伯乐。而在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因为他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成为相马师,也被人尊为“伯乐”。据说有一次,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用力挣扎,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可还是拉不上去。伯乐看见后,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只要是伯乐相中的马,都属上乘。

楚庄王一鸣惊人

秦国打败晋国后,一连好多年没有发生战事。可是在南方的楚国却一天天强大起来,想争夺中原的霸主。

它不是一只普通的鸟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继位。

晋国趁机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小国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是窝火,都向楚庄王提议,出兵争夺霸权。楚庄王却无动于衷,他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

伍举上前行了礼,说:“有人让我猜个谜,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一听说要猜谜,楚庄王觉得有意思,就说:“你说出来听听。”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3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明白伍举的意思,连忙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3年不飞,一飞冲天;3年不鸣,一鸣惊人。”伍举一听,高兴地退了出来。

几个月过去了,庄王依然我行我素,还是打猎喝酒,欣赏歌舞。

大夫苏从忍无可忍,便来见庄王。

他一进宫门,就大声哭泣。楚庄王说:“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苏从回答:“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也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这是怎么了,楚国怎么能灭亡呢?”

接着,苏从说:“我想劝告大王,可大王听不进去,肯定会杀我。大王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

政,楚国不是很快就完

了吗?”

一鸣惊人

楚庄王听后大怒,斥责

苏从:“我早已说过,谁来

劝谏,我便杀谁,你这

不是明知故犯吗?”苏

从悲痛地说:“我是

傻,可您比我还傻。

可大王您要是再这样下

去,楚国早晚是要灭亡的。如果大王能听我的意见,就算触犯禁令,被判死罪,我也心甘情愿。”楚庄王忽然站起来,随即传令解散乐队,打发了舞女。之后,他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起来,帮助自己处理国家大事,操练兵马,以图霸业。

很快,楚国收服了南方的许多部落,后打败了宋国,甚至打到周都洛邑附近。为了显示楚国国威,他在洛邑郊外举行了一次大检阅,吓得周天子忙派大臣王孙满去慰劳。见到王孙满,楚庄王头一句话便问,京城宗庙里的九鼎有多重。九鼎可是天子权力的象征,庄王不是明摆着要夺取周天子的位子吗?

这次,楚国的声威一下大了起来。

公元前5 9 7 年, 楚庄王率

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

兵援救,双方在邲地

(今河南郑州市东)

发生一次大战,结果

晋军大败。

有人劝楚庄王把

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却说:“从城濮失败开始,我们一直抬不起头。这次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杀那么人呢?”随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3年不鸣的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成为中原的霸主。

历史档案馆

中国开始使用算筹

古代人如何计算?这就要说到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算筹。它是横截面为圆形、方形或三角形的小棍,使用木、竹、骨等物制成。春秋时期,算筹已经成为专门的计算工具,并被广泛使用。算筹的记数规则最早载于《孙子算经》,用算筹表示数目有横、竖两种方式。算筹记数体现了十进位制记数法,简洁便利,与世界其他记数法相比有极大的优越性,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整套筹算算法,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的独特风格,有很高的数学成就。

伍子胥复仇

人能一夜白头吗?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这样的真实事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叫伍子胥的人身上。

伍子胥过昭关

伍子胥是伍奢的儿子,伍奢是大将伍举的后代,是当时太子建的老师。伍奢对太子建忠心耿耿,对楚平王的作为很不满意,后惹怒了平王,被关进了监狱。太子建听到风声,带儿子公子胜逃往宋国。

伍奢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伍

尚,另一个叫伍子胥。

这两个儿子都很有才能。有

个大臣担心将来有隐患,就挑唆

平王除掉他们,并让伍奢写信给

两个儿子,让他们到郢都(今湖

北江陵北)来。伍尚救父心切,

立即赶来,一到那里就和父亲一起被杀了。

伍子胥呢,知道这是个阴谋,他没有上当,连夜逃往宋国,找到了太子建。偏偏这时宋国发生内乱,他们又逃到了郑国,想请郑定公帮他们报仇。可惜,郑定公没有同意。报仇心切的太子建气不过,竟勾结郑国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不料事情败露,反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郑国待不下去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往吴国。

一路上满大街贴着楚平王下令悬赏捉拿自己的画像。所以,他们白天不敢出门,就躲藏起来,只有晚上的时候才出来赶路。走了十几天,伍子胥到了昭关(今安徽含山县北),这里是吴楚交界的隘口,有楚兵把守。一连几天,伍子胥愁得睡不着觉,头发竟在一夜之间全白了。

报仇雪恨

恰好这时有一位叫东皋公的好心人,帮助伍子胥找了一个替身蒙混了出去。伍子胥出了昭关,害怕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的大江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忽然一只小船划了过来。

一个打渔的老者向伍子胥招手,叫他赶快上船过江。临别,伍子胥十分感激,连忙摘下身上的宝剑,双手递上说:“这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100两金子。现在送给您,好歹是我的心意。”

谁知老人却哈哈大笑,说:“楚王为了抓到你,出了5万石粮食的赏金,还答应封告发人大夫爵位。我不贪图这个赏金、爵位,难道会要你这宝剑吗?”伍子胥连忙向老人赔礼,收了宝剑,辞别了老人。

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当上了国君,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吴王阖闾。吴王阖闾一心想有所作为,便封伍子胥为大夫,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后来,他又请大军事家孙武帮助他练兵,雄心勃勃准备称霸天下。几年后,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辅佐下,吴王阖闾整顿兵马,先后兼并了临近几个小国。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这一次,他和孙武联手把楚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一直打到郢都,吓得楚王夹着尾巴逃跑了。

逃跑的是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伍子胥想起往事,想起楚平王的坏,还有父亲和哥哥被杀,恨得咬牙切齿,就刨了楚平王的坟,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狠狠鞭打了一顿,才解了心头之恨。

历史档案馆

孙武著《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孙武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最早的军事著作,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之誉。

现存的《孙子兵法》是经过三国时期曹操删定编注的,全书分为13篇:《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其内容主要有战略指导思想、作战策略思想和军事哲学思想。

勾践卧薪尝胆

吴国地处南方,与越国接壤。吴王阖闾雄心勃勃,大举进攻越国,没想到大败而归,自己又受了重伤,回到吴国就去世了。临终时,他对儿子夫差说:“你一定不要忘记找越国报仇。”

夫差立志报仇

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即位。为了警醒自己,夫差让手下人在他经过宫门的时候扯开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了吗?”这样养精蓄锐了两年多,吴国国力有所恢复。

孙武这时已离开吴国,吴王派伍子胥领兵和越国打了一场水战,结果越军战败。吴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越国都城会稽。可以说,只要再前进一步就可以活捉越王勾践了。在此之前,越国大臣范蠡就劝勾践:“吴国练兵快3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跟他们交战。”

勾践岂肯受气,非要跟吴军拼个死活。

大臣文种劝勾践讲和投降。勾践说:“事已至此,吴王会答应我们投降吗?”文种却说:“别急,还真有点儿希望。吴国大臣伯嚭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只要塞给他一大笔钱,再加几个美女,说不定会有转机。”

果不出所料,伯嚭收了钱财和美女,答应帮忙。

尽管伍子胥极力反对,可夫差还是答应了求和。不过,夫差要勾践夫妇到吴国伺候自己,并给死去的父亲守陵。

无奈,勾践只好把国事托付给文种,和妻子、大臣范蠡前往吴国,过起了牛马不如的奴隶生活。这样过了3年,勾践算是吃尽了苦头。这时,文种又给伯嚭送来珍宝和美女,请他在夫差面前多说好话,释放越王。夫差对伯嚭一向信任,也认为勾践是真心归顺自己,就答应释放勾践回国。

卧薪尝胆

回到越国后,勾践立志要报仇雪耻。他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次总要先尝一尝苦味,才肯吃饭。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作褥子。尤其是,勾践亲自参加耕种,让自己的妻子织布,用来鼓励生产。

经过一段时间,越国国力渐渐强盛起来。

公元前4 8 4 年, 吴王

夫差要去攻打齐国。伍子

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

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

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

是想报仇。大王可以先灭

了越国,再去攻打齐国不迟。”吴王夫差哪里肯相信,没有理会,还听信谗言逼伍子胥自杀了。

夫差看勾践平时对自己低声下气,始终不相信他会反叛。

可就在这个时候,勾践趁吴国空虚,带兵偷袭吴国都城,并抓住夫差的儿子一刀杀了。夫差才想起伍子胥的话,可惜为时已晚,只好匆忙赶回来,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见夫差手里还有些人马,就摆出非常大度的样子答应了。

几年后,勾践亲率大军进攻吴国。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走投无路,自杀了,吴国灭亡。勾践灭吴后,继续率军北上,与齐、晋等诸侯会战于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成为霸主。

历史档案馆

越王勾践剑

1965年冬天,考古人员在湖北荆州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宝剑,通过对剑身鸟篆的铭文,认定这是传说中的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有意思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经历了2000多年的埋藏,剑身竟然丝毫不见锈斑,锋利无比。越王勾践所在的越国在浙江绍兴一带,剑怎么会出现在湖北荆州呢?据考证,勾践的女儿嫁给了楚昭王,这把越王勾践剑是陪嫁的嫁妆。

三家瓜分晋国

经过长期诸侯争霸,春秋的大幕缓缓落下。晋国在做了中原霸主后,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经过一番内斗,实权最后落到智、赵、韩、魏四家手中,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为强大。

野心膨胀的智伯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一心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

他找了些陈年旧事,对其他三家的大夫,也就是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说:“晋国本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想咱们每家都拿出100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谁都不是傻子,三家大夫知道这是智伯瑶居心不良耍的鬼把戏。

赵襄子死活不答应,说:“土地是祖宗留下来,怎么能随便送人呢?如果你要钱,我倒愿意送些,可要土地,想都别想。”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立刻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这一年是公元前455年,智伯瑶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

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

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

(今山西太原)。

几天后,

智伯瑶就把晋

阳城团团围住。赵

襄子异常镇静,吩

咐将士们坚守城池,不

许交战。一直等到三家兵

士攻城的时候,晋阳城头上的箭才唰唰地落下来,弄得三家人马无法前进。

聪明反被聪明误

晋阳城被死守了两年多,也没有被攻破。智伯瑶一筹莫展,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恰巧这时,雨季到来,水坝上的水满了。突然,他想到一个好主意,趁现在是雨季,在汾河上游筑一道堤坝,等山洪一来,就命令将士在水坝上开个豁口,让大水直冲晋阳城。想到这里,智伯瑶就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并得意地对二人说:“你们看,晋阳城不是就快完了吗?”

赵襄子看到城池被淹,心急如焚,他找足智多谋的门客张孟谈商议,张孟谈却说:“依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家,不是心甘情愿的。如果能说服他们跟咱们联盟,我就有办法解围啦。”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

韩、魏两家开始还犹豫不决,经张孟谈一番说服,两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智伯瑶正在营里做着美梦,猛然听到一片喊杀声。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一片汪洋,军营就快变成水库了。智伯瑶惊慌失措,他还以为堤坝决口了。谁知不多久,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兵士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

智伯瑶几乎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这样,韩、赵、魏三家不仅夺回了失去的土地,连智家的土地也被他们平分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这时候的周天子早已是个空架子了,三家分别定都建国,晋国从此不复存在。

历史档案馆

晋祠

位于山西太原的晋祠,天下闻名。

据说,晋祠始建于北魏,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唐叔虞而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其中有一条晋水的干渠叫智伯渠,相传是智伯瑶为了攻取赵家,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的。

商鞅变法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立志变法图新的人,可最后却受到了残酷的惩罚,他就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

商鞅南门立木

公元前361年,地处西部偏僻之地的秦孝公继位。

秦孝公想向中原扩展势力。一天,孝公就发了个告示,说:“谁能使秦国强大,就封谁做大官。”

卫国有个名叫公孙鞅的人,听到这个消息,满腔热情地来到秦国。战国初期,由于秦国地处西方,再加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常常受到其他诸侯国的歧视,一些国家跟它绝交,甚至想把它吞并了。

公孙鞅见到了秦孝公,并谈了自己的看法,说:“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重视农业生产,只有老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再就是训练好军队,必须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士,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

秦孝公连连称好,决定推行公孙鞅提出的新法令。

不料消息刚一传开,就遭到贵族大臣的一致反对。这让孝公始料未及,看到这么多反对的人,他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可公孙鞅却异常坚定,到处游说举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了群臣。

没多久,公孙鞅就把变法方案制定出来了。可是,老百姓要是不相信新法令,推行起来不是很困难?于是,他叫人在都城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在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10两金子。”木头周围围满了人,大家议论纷纷,根本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甚至有人说:“肯定是骗人的把戏,扛根木头就赏这么多钱,哪有这样的好事,傻瓜才信!”

公孙鞅看没人敢扛,就把赏金增加到50两,终于有人抱着试一下的态度站了出来。这个人按照告示所说,从南门把木头扛到了北门,许多看热闹的人也紧跟着,想看看会不会得到赏金。没想到,公孙鞅当众给了赏钱。这件事立即在全城传开了,大家也都相信了公孙鞅。

死于非命

公元前356年,公孙鞅的变法令正式公布,涉及社会治安、农业生产、奖励军功等方面。不过,新的法令刚开始推行,就遇到很大的阻力。因为法令规定,贵族宗室不去打仗,就不能做官受爵,只能享受平民待遇,失去了过去的特权。这样一来,自然触及贵族的利益,贵族们哪能同意,他们就鼓动太子出来反对变法。公孙鞅不以为然,觉得有秦孝公在上面罩着,胆量也越来越大,先后杀了不少反对变法的人,甚至还治了太子两个老师的罪,一个割鼻,一个刺字。

几年后,秦国真的富裕起来。秦孝公封公孙鞅为侯,还给了他十五城的封地,称他为商君。从此,便有了“商鞅”。

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也就是秦惠文王。惠文王想起自己曾受过商鞅的气,现在报仇的机会来了。他就和那些反对商鞅的人串通一气,随意捏造罪名,说商鞅阴谋造反,把商鞅抓起来弄死了。一个致力于秦国强盛的一代改革家就此谢幕,可他却为后来秦国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历史档案馆

车裂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酷刑,其中就有车裂。简言之,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5辆车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5块。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5头牛或5匹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根据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车裂之刑。春秋时期,诸侯国相互混战,各国君主对那些弑君犯上的乱臣贼子加重处罚时,就采用车裂的办法。直到唐朝以后,车裂才被废止,不过像凌迟、剥皮等酷刑依然存在。

孙膑庞涓斗智

战国时期有名的隐士鬼谷子,门下的许多学生都很有出息,最有名的当属齐国人孙膑。孙膑为人正直,另一个学生魏国人庞涓却心胸狭窄。这两个人最后反目成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潜心拜师鬼谷子

孙膑生活在战国时期,自幼看到各国之间战事频繁,也看到了战争胜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于是,他决心投身到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做一名军事统帅,于是拜了当时有名的隐士鬼谷子为师。

孙膑从师学兵法时,有个同学名叫庞涓。两人原是好朋友,后来又一起向老师鬼谷子学习兵法,因为感情好就以兄弟相称,发誓一生一世都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孙膑、庞涓经过认真学习,兵法、韬略大有长进。这时,传来了魏惠王招贤纳士的消息。本是魏国人的庞涓,觉得机会来了,他就想去应招。于是,他跟同学孙膑商量,孙膑听后表示支持。庞涓辞别老师, 收拾好行

装,就出发了。

临分手,庞涓对孙膑说:

“只要我有出头之日,一定请你来,一起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共享荣华富贵。”(www.xing528.com)

庞涓到了魏国,把学问和用兵方法在魏惠王面前大肆吹嘘。糊涂的魏惠王就让庞涓担任了大将,兼任军师。有齐国来侵犯魏国边境,也被庞涓打回去了。魏惠王觉得自己眼光没错,就更加信任庞涓。直到有一天,有人向魏惠王推荐孙膑,说孙膑是庞涓的同学,还是孙武的后代。

魏惠王很欣赏孙膑,准备让他和庞涓同掌兵权。可庞涓显得很不高兴,对魏惠王说:“孙膑毕竟是齐国人,齐国是咱们魏国的对头,我怕他不忠心,您还是先让他做我的副手试试看。”就这样,孙膑被安排了一个没有实权的职位。

诬陷孙膑

庞涓心想:“我好不容易站稳了脚,怎么能让你孙膑占便宜。”他开始想办法陷害孙膑,说孙膑私通齐国。

魏惠王以为孙膑真的犯了事,就让庞涓去处理。谁料,庞涓却假惺惺地对孙膑说:“大王要杀你,我使劲求情才饶你一命,不过你得受点儿刑,挖掉两块膝盖骨。”孙膑只好听信庞涓的话。受刑的时候,他痛得大喊大叫,晕死过去。

一个多月后,孙膑的伤口愈合了,只能躺着,变成了残废。庞涓暗暗高兴,还装作好意服侍他,这让孙膑深为感动。

孙膑是孙武的后人,掌握孙武的兵法,庞涓就对孙膑说:“你这个样子,还怎么用兵打仗?自己残废事小,不如把兵法写出来交给我保存。”看到庞涓对自己这么好,孙膑就答应了。

有个服侍孙膑的老头,心地善良,他不忍心孙膑这样被庞涓残害,就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孙膑这才恍然大悟。

可如何摆脱庞涓呢?

孙膑装疯卖傻, 整天哭哭

闹闹。

庞涓以为孙膑是在演

戏, 就把他关进猪圈。趁

此机会,孙膑就躺在里面乱

滚,连臭烘烘的猪屎也往嘴

里塞。庞涓以为孙膑果真疯了,就不再把他当回事。恰好此时齐国有个使者来到魏国,顺便把孙膑救回了齐国。

到齐国后,孙膑经齐国大将田单介绍给了齐威王。

公元前342年,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孙膑去救援。庞涓小心翼翼,生怕中了孙膑的计谋。可他怎么也没想到,孙膑采取了诱敌深入的计策,害得庞涓一直追到马陵。

天黑了,士兵向庞涓报告说:“前面的路被木头堵死了。”

庞涓上去察看,只见树干上写着几个字:“庞涓死于此地。”齐军从四面杀来,庞涓走投无路,只好自杀了。

历史档案馆

《孙膑兵法》

相传,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孙武著的《孙子兵法》13篇,或许就是孙膑传下来的。孙膑把自己的军事经验总结出来,和他的弟子一起写下了《孙膑兵法》,可惜后来失传了。1972年,考古学家从山东银雀山汉墓挖掘出一批竹简,才发现了简本《孙膑兵法》。这部书总结了战国中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战争观、队伍建设和作战指导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是研究军事史极其珍贵的资料。

合纵与连横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国力越来越强大。这让其他六国感到恐慌。有些人建议六国结成联盟联合抗秦,这种策略叫“合纵”。另外有一些人则主张拉拢各国靠拢秦国,打击其他国家,这种策略叫“连横”。

三寸不烂之舌

在这些人中,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纵横家,最有名的要数主张“连横”的张仪和主张“合纵”的苏秦。

苏秦出生于洛阳,洛阳是当时周朝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可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当上官。

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穿着草鞋,挑着一副破担子,一副落魄的样子,对他就很冷淡,瞧不起他。他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于是发奋读书。

据说,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秦孝公死后,他儿子秦惠文王掌了权,不断扩张势力,引起了六国的恐慌。有一些政客帮六国出主意,主张六国结成联盟,联合抗秦,苏秦就是其中一个。公元前334年,他开始到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

苏秦后来辗转到了秦国,凭三寸不烂之舌,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难怪,苏秦经常吹嘘:“只要有舌头,就还有出头的一天。”而魏国人张仪的主张是“连横”。

他学完课业就告别老师,到诸侯国进行游说。

这个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在六国当中,齐、楚两国是大国,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就必须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于是,他向秦惠文王献了个计策,就被派到楚国去了。

张仪出使楚国

到了楚国,张仪先拿贵重的礼物,送给楚怀王手下的宠臣靳尚,求见楚怀王。楚怀王听说张仪名气很大,就认真地接待他,并且向他请教。见到楚怀王后,张仪就说:“秦王派我来跟贵国交好。要是大王能跟齐国断交,秦王不但情愿跟贵国永远和好,还愿意把商、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一带600里的土地献给贵国。”楚怀王糊涂透顶,经张仪这么一说,立刻就同意了。

楚国大臣陈轸知道张仪没安好心,便对楚怀王说:“楚国因为有了齐国做自己的盟国,秦国才不敢来欺负。要是大王跟齐国绝交,秦国不来欺负楚国才怪呢。如果秦国真的愿意把土地让给咱们,大王可以等土地到手后,再跟齐国绝交也不算晚。”可楚怀王哪里听得进去,光想着自己

会得到土地,索性就听从张仪的建议,跟齐国绝交了。

秦国会把土地给楚国

吗?楚国使者到秦国后,张

仪就翻脸不认账了:“我什

么时候说过要送给你们600

里土地?我说的是6里。

你要是想要,就自己来拿吧。”楚怀王这才知道自己被骗了,不该轻易相信秦国。他终于忍无可忍,立刻发兵十万要攻打秦国。秦惠文王获得消息后,也准备了十万精兵前往迎战,还约了齐国助战。在这之前,齐宣王听说楚国同自己绝交,立刻打发使臣去见秦惠文王,约他一同进攻楚国。这样一来,楚怀王可有得受了。结果楚国一败涂地。

十万人马的大军,最后只剩了两三万,连600里的土地也被秦国夺了去。楚怀王只好忍气吞声地向秦国求和,楚国从此衰弱下去。张仪用欺骗的手段收服了楚国,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诸侯各国“连横”亲秦。这样,“合纵”的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了,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档案馆

战国纵横家

纵横家兴起于战国后期,群雄相争除了武力,还需展开外交、政治上的攻势。纵横家们并不专崇一种主张或观点,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定其取舍,故忽而用儒,忽而用道,构成了所谓的一纵一横。西汉时称纵横之说为“长短说”,长说、短说和一纵一横含义相同,都是纵横之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去说服对方的一种方法。到了战国晚期,因秦强六国弱已成定局,所以有人将建议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称为“合纵”,而拉拢各国与秦合作、打击其他国家,就是“连横”。

穿胡服,射大弓

战国时期,我国北方的胡人善于骑射,常来骚扰中原地区。赵国就是经常被欺负的对象之一。

换上胡服

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即位,他一心想使国家强大起来,不被人欺负。这是他心中一直在琢磨的事儿。

有一天,赵武灵王跟臣子楼缓讨论国事:“咱们东边有齐国、中山国,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如果我们不强大起来,随时会被人家消灭的。”楼缓听后,觉得这番话很有道理。

停了一会儿,赵武灵王接着说:“我觉得咱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而这些胡人穿的短衣窄袖,脚上穿皮靴,来往如飞,挽弓射箭,都显得十分灵活。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你觉得怎么样?”楼缓连声称好。之后,赵武灵王以身作则,和楼缓一道换上胡人的衣服。

文武百官上朝时,议论纷纷:“大王怎么可以穿胡人的衣服,这也太不像话了吧!”最为厉害的反对者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公子成是赵国很有影响的老臣,头脑十分顽固,他一听说侄子要改服装,就干脆装病不上朝了。

赵武灵王感到为难,于是他就找来另一位大臣肥义,与他商量对策。

肥义想了想,鼓励并劝慰赵武灵王说:“要办大事,不能犹豫,犹豫就办不成大事。”赵武灵王听后,就亲自上门去找自己的叔叔,并耐心地劝说:“我们四面临敌,如果没有骑马射箭

的装备,如何能守得住疆土

呢?我之所以要学习胡人,

是为了保卫国家。如果您都不支持我,谁又会支持我呢?”

这番语重心长的话,彻底打动了公子成,他连忙说:“是我愚昧无知,不懂您的意思,这是我的过错。您要实现先王的遗愿,是件好事,我会尽力支持你的!”看到条件成熟,赵武灵王就正式下令,改革服装,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的工夫,他已经训练出一支骁勇善战的骑兵队伍。

冒险入秦

到了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就连强大的秦国也不敢小瞧赵国,更别说那些中原小国了。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正式传位给儿子,也就是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自己改称主父,是国君父亲的意思。为了打败秦国,赵主父把国内的事安排好后,决心亲自到秦国去考察一番,并且观察一下秦昭襄王的为人。

于是,他打扮成赵国的一名使臣,带着几个手下人,到秦国去了。到了咸阳,赵主父以使臣的身份拜见了秦昭襄王,还向他报告了赵武灵王传位的事情。

秦昭襄王接见后,觉得这个“使臣”的态度举止,既大方又威严,不像个普通人,心里有点儿犯疑。过了几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请“使臣”,才发现这个“使臣”已经不告而别了。客馆里留着一个赵国来的手下人。秦昭襄王把他找来一问,才知道自己接见的原来就是有名的赵武灵王。

秦昭襄王大吃一惊,立刻叫大将白起带领精兵,连夜追赶。追兵到函谷关后,才知道赵主父已经出关3天了。

历史档案馆

春秋战国服饰

服饰的变迁是文化的变迁。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等地由于农业和纺织原料、染料及纺织手工业的迅速发展,纺织原料、染料和纺织品的流通领域不断扩大,同时还出现了丝、绢、缣、绮、绣等高级服装用料。由于征战频繁,军人服饰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上衣下裳,将传统的套裤改成前后有裆,裤管连为一体的裤子。这一时期,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胡服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赵武灵王所进行的服装改革,在中华服饰史上是有功绩的。

孟尝君养门客

战国时期,养门客是一大趣事。这些门客也叫食客,来自四面八方,各有所长,尽情地为主人出谋划策,以扩大主人的威信。

一个叫冯谖的老头儿

当时的齐国,名叫田文的孟尝君十分爱养门客。

凡是来投奔他的,他都来者不拒。他的门下一共养了3000门客,大多为鸡鸣狗盗之徒,其中有许多人没有什么真正的本领,是专门来混饭吃的。当了齐国相国后,孟尝君门下的食客就更多了。

孟尝君把门客分了等级:头等的门客出去有车马坐,一般的门客吃的有鱼肉,至于下等的门客,就只能吃粗菜淡饭了。

有个叫冯谖的老头儿,投奔孟尝君来当门客。

孟尝君知道后,就问管事的人:“这个人有什么本领,也来投靠我?”管事的回答:“他说自己没有什么本领。”孟尝君笑着说:“那就先把他留下吧。”

管事的知道孟尝君的意思,就是把冯谖作为下等门客对待。

不料,过了几天,冯谖靠着柱子敲着他的剑哼起歌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在这里吃饭没有鱼呀!”

管事的报告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照一般门客的伙食办吧!”又过了几天,冯谖又敲打他的剑唱起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坐呀!”孟尝君又跟管事的说:“给他备车,照上等门客对待。”

孟尝君养了这么多门客,花费巨大。

在他的封地薛城(今山东滕县东南),有许多老百姓欠债欠租,孟尝君想找人去收取。他找到冯谖,决定让他去薛城收债。临走,冯谖对孟尝君说:“回来的时候,要买点儿什么东西吗?”孟尝君回他:“你瞧着办吧,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吧。”

一概免了

到了薛城,冯谖把欠债的百姓都召集起来,叫他们把债券拿出来核对。老百姓正在发愁还不了这么多债,谁知冯谖却说:“还不出债的就一概免了。”

老百姓听了将信将疑,冯谖一把火把债券全烧掉了。回到临淄,冯谖把收债的情况原原本本说给了孟尝君。

孟尝君听了十分生气,没想到冯谖竟然这么办事。

不过,冯谖却不慌不忙地说:“我临走的时候,您不是说,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吗?我觉得您这儿别的不缺,缺的是老百姓的情义,所以我给您买回来了。”既然如此,孟尝君也就没再说什么。

后来,孟尝君的声望越来越大。

秦昭襄王听到齐王重用孟尝君,很担心以后齐国强大起来,就暗中派人到齐国去散布关于孟尝君的谣言。齐湣王听到这些话后,觉得孟尝君有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决定撤了孟尝君的职,收回他的相印。

孟尝君丢了官,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这时,原先跟他的3000多门客大都散了,只有冯谖还在,替他驾车前往薛城。没想到的是,孟尝君一到薛城,薛城的老百姓扶老携幼,都出来迎接他。看到这番情景,孟尝君感慨万千,对冯谖说:“还是你有眼光,我今天终于看到你买的东西了。”

历史档案馆

冠礼

冠,是古代男子成人的标志。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成年礼,在我国古代,汉族男子到了20岁就必须按照程序行“加冠礼”,再取一个名以外的“字”,这样就说明一个人已经成人。女子年满15岁就算成人,可以许嫁,称为“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20岁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女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在春秋战国时期,冠不仅是成年男子和“童子”的区别,还是君子的象征。冠不只是头上之物,还是文明与蛮夷的区别。

廉颇负荆请罪

历史上,最广为人知的宝物恐怕就是和氏璧了。战国末期,赵惠文王得到一块和氏璧。用价值连城来形容这块美玉,一点儿也不为过,可这件事竟让秦昭襄王知道了。

蔺相如献和氏璧

秦昭襄王很想把这块璧占为己有,随即派使者前往赵国,说:“我们秦国愿意拿15座城来交换和氏璧。”这让赵惠文王左右为难,议来议去,也拿不定主意。正在这时,有个人站出来说:“我手下有位门客,叫蔺相如,是个挺有见识的人,不如请他来商量一下。”赵惠文王同意了。

很快,蔺相如被派往咸阳,出使秦国。

秦昭襄王在王宫召集群臣,接见了蔺相如。蔺相如把和氏璧献上去,秦王接过和氏璧,看了又看,爱不释手,真是个绝世宝贝。随后,他把和氏璧传给身边的美人和旁边的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蔺相如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可秦王对换城的事只字未提。这让他窝了一肚

子火儿,可又不好直接说出

来。他脑筋一转,上前一步

对秦王说:“这块璧虽说挺

名贵,可是它也有点儿小毛

病,不容易看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

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拿到璧后,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愿用15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现在璧就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脑袋和这块璧一同在这根柱子上撞碎。”说着,他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撞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蔺相如真的撞坏了璧,连忙对他说:“先生,别冲动,我哪里说不交换城?来人啊,拿地图过来,快把那15座城指给先生看。”蔺相如接着说:“赵王很有诚意,送璧到秦国来之前,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并且斋戒了5天。如果大王真有诚心,也同样斋戒5天吧。”

秦昭襄王没办法,只好勉强答应,并吩咐手下人把蔺相如送去歇息。

蔺相如并没有休息,而是叫一个随从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渑池相会

5天过去了,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和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

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5天,现在你把和氏璧拿出来吧。”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秦国自穆公以来,前后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住赵王,所以璧已被送回赵国去了。如果大王要治我的罪就请来吧。”

秦昭襄王感到受了骗,大发雷霆。

蔺相如却十分镇定地说:“秦国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要是真有诚意,就请先把15座城割让给赵国,我们赵国岂有不交玉璧的道理。”秦昭襄王没有办法,只好放了他。

回到赵国的蔺相如,因为不辱使命受到尊敬,并被提拔为上大夫,和廉颇一起帮助赵王处理国家大事。

和氏璧的事让秦昭襄王心里很不是滋味,总想找机会报复。几年过去了,秦王找了一个借口,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

到了约定日期,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在渑池相见,并且举行宴会,高兴地喝酒聊天。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请赵王弹个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说罢,就吩咐身边的侍从把瑟拿了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了一个曲儿。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赵王为秦王弹瑟。”

赵惠文王很是生气。这时,蔺相如也拿了一个缶(一种瓦器,可以打击配乐),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挺懂秦国乐器,我这里有个瓦盆,也请大王赏脸敲几下助助兴吧。”

秦昭襄王一脸不屑,装作没听到,继续喝酒。不料,蔺相如怒视着秦王,大吼一声说:“秦国虽然强大,可在5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看到蔺相如这架势,秦昭襄王只好拿起击棒在缶上胡乱敲了几下。蔺相如马上让赵国史官把这件事记了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击缶。”两边都各记一笔,算是扯平了。

秦国大臣很不服气,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15座城给秦王祝寿。”

蔺相如也站起来说:“请秦

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

为赵王祝寿。”秦昭襄王

窝了一肚子火,真想趁此机会进攻赵国。可他听说赵国大将廉颇已率大军驻扎在附近,真的打起来,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处。会谈不了了之。两次出使,蔺相如给赵国立下大功。回去后,蔺相如被拜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负荆请罪

廉颇却很不服气,私下对手下的人说:“我是赵国大将,辛辛苦苦带兵打仗,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只凭一张嘴竟然比我的地位还高。下次让我见到他,一定给他点儿颜色看看。”

这些话竟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

蔺相如尽量不和廉颇碰面,他的手下很是不解,愤愤不平地说:“您为什么这样怕他?”蔺相如心平气和地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他的手下忙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

蔺相如就

说:“天下

的诸侯都怕秦王。为了赵国,我敢当面斥责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反倒怕了呢?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肯定会趁机来侵犯赵国。”

这件事被廉颇知道了,他感到十分惭愧,就脱光上衣,露出膀子,背着荆条,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将军千万别这样,我们都是国家的大臣,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共同保卫国家,谁还敢轻易侵犯赵国呢?”

历史档案馆

百家争鸣

春秋晚期,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到战国时期,学派越来越多,进入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认为“道”

是世界的本体,“道”生万物,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后的庄子,也是以“道”为宇宙本体。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墨子》。他主张兼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自己的一样。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荀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主张治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著有《荀子》。

纸上谈兵的赵括

纸上谈兵,贻误大事。这个人就是夸夸其谈的赵括,他不但丢了自己的性命,损失了几十万大军,也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远交近攻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继位为赵孝成王。

4年后,秦昭襄王按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和韩国都城的联络。

韩国在上党的军队变成了孤军,便让使者带着上党地图前往献给赵国。

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带兵把上党团团围住。赵孝成王得知消息,赶忙派廉颇率领20万大军去救援上党。可惜,他们刚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就听说上党已经落入了秦军之手。

冯亭带领残兵败将与廉颇会合,准备反攻。廉颇看到秦军士气正旺,不能和他们交战,就下令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秦军打起了持久战。秦军几次向赵军挑战,廉颇就是不与他们交战,想把秦军活活拖垮。这可急坏了秦国将领王龁,因为再这样下去,粮食的供给会成问题。

秦昭襄王请范雎商量,范雎说:“廉颇是老将,足智多谋,简直就是个老狐狸,不好对付。要想打败赵国,就必须想办法让赵王把廉颇调回去。”范雎沉思了一会儿,想出一条计策。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人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有为的赵括带兵;廉颇老了,不中用了,更不能打仗了,眼看就要投降了。”赵孝成王就把赵括召来商议。赵括来后,大吹特吹他的用兵之道。

全军覆没

这让赵王对他万分崇拜,随即就拜他为大将,去接替廉颇。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谈起用兵的道理,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自己的父亲也不放在眼里。赵括的母亲极力阻拦,她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自己的儿子去,并说:“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谈起兵法来,目中无人。如果用他的话,只怕赵军会断送在他手里。”可赵王只当是耳旁风,就是听不进去。赵括神气极了,统领着四十万大军,把廉颇换了回去。

他还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命令说:“秦国要是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追下去。”范雎知道赵括守在长平,就秘密任白起为上将军,指挥秦军攻打赵国。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次败仗。

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切断了赵军的后路。接着,他又派了一支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死死地围了起来。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

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赵国兵士们军心涣散,没有作战的信心。赵括想带兵冲出重围,不料被秦军乱箭射死,其余将士纷纷扔下武器投降。赵国四十万大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历史档案馆

战国铸铁术

战国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较快的时期。

据说,春秋晚期吴国的干将和他妻子莫邪铸的宝剑十分锋利。到了战国时期,铁器运用比较广泛,不仅是在武器方面,一般的生产工具,特别是农具,已经普遍用铁来铸造。

铁器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当时的铸铁技术已经很先进,人们能把铁水浇铸成型以后经过柔化处理,变成白口铁,克服一般铸铁的脆裂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铸铁技术的发明比国外约早2000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无奈,信陵君的姐夫赵国丞相平原君向魏国求助。魏安厘王随即答应,并派大将晋鄙率兵救援赵国。

被吓到的魏王

谁知,这事让秦昭襄王知道了,他竟然亲自到邯郸去督战,还派人对魏安厘王说:“邯郸早晚得被秦国打下来。谁敢去救,等我灭了赵国后,就收拾谁。”魏安厘王被吓住了,连忙派人去追晋鄙,叫

他就地安营, 别再

进军。

信陵君名叫魏

无忌,是魏昭王的儿

子,即魏安厘王同父

异母的弟弟。眼看不能率军救赵,信陵君无奈,只好把自己的门客们编织成一支队伍,去救援赵国。正在行进的路上,只听路边有人高喊:“公子,请留步!”

信陵君回头一看,才发现是一位老者。

他高兴地跳下车来,赶忙说:“您能来,真是太好了!大王不肯发兵救赵,我也只能领着我的门客舍生取义了!”

来者是魏国有名的隐士侯嬴,也是信陵君最尊敬的朋友。

侯嬴停下脚步,微微喘着气说:“公子,门客是用来充门面的。您也号称食客三千,真到了拿出来用时,跟随您的却不足千人,而这千人中,又有几个能用的?让一群书生去送死又有什么意义呢?就凭您这支队伍,也想与十五万秦军对抗,简直是笑话。”

信陵君一脸惆怅,讷讷地说:“事情到了这一步,我也没办法。”侯嬴把信陵君拉到一边,轻声地说:“虎符是调动兵马的信物,只要把魏王的虎符弄到手,我们不是就有办法让晋鄙出兵救赵了吗?”

窃符救赵

如姬是魏王最宠爱的妃子,她离大王最近,只要如姬帮忙,兵符就会拿到。信陵君还是纳闷,如姬怎么会帮我们呢?

侯嬴继续说:“当初如姬的父亲被人害死,她要求大王给她寻找那个仇人,找了3年都没有找到。如果公子替如姬报了仇。

如姬肯定会非常感激公子。这样,公子请如姬把兵符偷出来,如姬一定会答应。公子拿到了兵符,去接管晋鄙的兵权,就能带兵和秦国作战了。”

信陵君听了,如梦初醒。

他马上派人去跟如姬商量,如姬竟一口答应。当天午夜,趁魏王熟睡的时候,如姬果然把兵符拿到了手,派人送给了信陵君。

信陵君拿到兵符准备上路,侯嬴又把屠夫朱亥推荐给他。

到了邺城,信陵君拿出兵符假传魏安厘王的命令,要晋鄙交出兵权。

晋鄙验过兵符,可还是有点儿怀疑,不想交出兵权。这时站在信陵君身后的朱亥大喊一声:“你不听大王的命令,难道要造反不成?”朱亥边说边从袖子里,拿出一个40斤重的大铁椎,向晋鄙的脑袋砸去,结果了他的性命。就这样,信陵君统领魏国的军队前去救赵国。同时,楚国也派出春申君黄歇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了邯郸之围。

历史档案馆

春申君黄歇

黄歇生于公元前314年,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黄歇年轻时因颇具学识和人脉,得到了楚顷襄王的赏识。后秦国出兵楚国,战争一直延续了20余年。至公元前272年,岌岌可危的楚国派出42岁的黄歇担任“和谈大使”,出使秦国。才华横溢的黄歇不辱使命,说服了具有战争优势的秦王与楚国缔结盟约。不过,作为代价,黄歇与楚国太子熊完随后成为人质,在秦国住了近十年。

公元前262年,52岁的黄歇成功帮助熊完从秦国返回楚国,并继承了王位,成为楚考烈王。这位考烈王没有亏待黄歇,立即任命他为“令尹”(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官衔),并封其为“春申君”。

奇货可居

在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商人有很多,却有一个人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他是谁?吕不韦,战国末期著名商人。

奇货可居也

吕不韦生于乱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有一天,吕不韦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生意。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襄王的孙子子楚,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一点儿也不像王室贵族子弟,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知道这个情况后,吕不韦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奇货可居也,如若经营得当,此人是有大利可图的。”

回到家中,吕不韦问父亲:“您老人家在家中种地能获得多少利润?”父亲回答说:“年成好的话可赚得10倍的利润。”吕不韦又问:“那贩卖珍宝可得多少呢?”父亲回答:“碰巧了可得百倍的利润。”吕不韦又接着问:“那么,把一个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吕不韦听了父亲的话,决定做这笔大生意。

异人回国

吕不韦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

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

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

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

异人又惊又喜地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为了叫异人回国,吕不韦前往秦国都城咸阳。

吕不韦打听到华阳夫人有个姐姐也在咸阳城中。为了能见到华阳夫人,吕不韦设法先见到了华阳夫人的姐姐。

见面之后,他先是以来时随身所带赵国的奇珍异宝取得了她的好感,接着他便把异人如何贤德,如何思念故国,如何想认华阳夫人为生母,以及日后他打算如何孝顺华阳夫人等,详尽地说了一番。他的话,把华阳夫人的姐姐深深地打动了。事隔一日之后,华阳夫人的姐姐去见华阳夫人,把吕不韦对她说的话陈述了一遍。华阳夫人当即表示愿接异人回国,留在身边。

从此以后,异人的地位如日中天。

安国君觉得吕不韦很有才,就聘请他做了异人的老师,吕不韦又趁机将自己宠爱的美人赵姬送给异人。

没有多久,赵姬生下一子,取名

为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嬴政9 岁那年, 秦昭襄王病

故,安国君即位,即秦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庄襄王感激吕不韦拥立之功,拜他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12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回报他。庄襄王死后,秦王嬴政即位,称吕不韦为仲父,权倾天下。这不就是吕不韦一开始设想的吗?此刻,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历史档案馆

吕不韦之死

公元前235年,已被罢相、赋闲在洛阳的吕不韦饮鸩自杀。这位以经商起家、执掌秦国国政12年之久,叱咤风云,权倾朝野的国相,功高震主、名满天下,最终却落得一个服毒身亡的下场,留下了他和自己的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这部书历来被称为“杂家”之作。但是,它实际上吸收了先秦诸子各家的精华,成为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

《吕氏春秋》编成之时,吕不韦曾在秦都咸阳城门上悬挂全书,并重金悬赏:“如果天下有人能够修改此书一个字,赏千金。”

荆轲刺秦王

秦国在战国末期越来越强大,这让一些小国感到不安。燕国就是其中之一,曾在秦国当过人质的太子丹一心要替燕国报仇,可用武力反抗秦国,显得遥不可及。

看来,只能铤而走险了。

易水送别

这时,有人向太子丹推荐勇士荆轲。

荆轲的任务就是刺杀秦王。可秦王是个非常谨慎的人,刺杀他谈何容易。

荆轲想了想说:“我要带两样东西去,一是秦王想得到的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二是秦王正悬赏通缉的流亡在燕国的秦国将军樊於期。”燕太子丹听了,觉得有些为难。

荆轲私下去找樊於期,对他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消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樊於期连忙问是什么办法,荆轲就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把你的头颅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樊於期明白荆轲的用意,献出了自己的头颅。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

临行前,太子丹还给荆轲派了个年仅13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

当时恰逢秋风悲鸣,落叶随着凛冽的秋风飘落。这样的情景,让荆轲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送行的人都伤心得流下了眼泪。

荆轲带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很快,他们就到了秦国,说明了来意。秦王嬴政听说燕国派来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威严的样子,不由得害怕起来。

图穷匕首见

秦王嬴政有些怀疑,就对荆轲说:“你把地图拿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

秦王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秦王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快要全打开时,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显露了出来。秦王嬴政见状,立刻跳了起来。荆轲抓起匕首,向秦王胸口猛地刺去。

秦王嬴政向后退去,跳过旁边的屏风,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过去,秦王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一旁的秦国官员手无寸铁,干着急;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的命令是不准上殿的。有个伺候秦王的医生忙拿起手里的药袋向荆轲扔去,正好打中荆轲的手臂。荆轲的匕首一下子刺偏了,秦王趁此上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但仍奋力将匕首扔向秦王。秦王嬴政往右边一闪,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了。

这时候,秦国的武士才一起赶上殿来,把荆轲围住杀了。台阶下的秦舞阳也被武士们砍成了肉酱。荆轲虽然没能完成任务,但他的英雄壮举、不畏强暴的精神将永垂青史,让人怀念。

历史档案馆

二王庙

2000多年来,正是都江堰控制着岷江之水。洪水季节,排涝泄洪;干旱季节,存水灌溉,使原本的成都平原变成了水旱不侵、富裕丰饶的鱼米之乡。而主持修建都江堰这一伟大水利工程的李冰,更是被后世奉为“川祖”。李冰修建都江堰,是开辟天府之国的功业,得到了历代四川人民的爱戴和感念。他们奉李冰为“川祖”,并在都江堰修建了二王庙,供奉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