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四册:精彩内容篇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四册:精彩内容篇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汤和在信上说,自己正在郭子兴手下当军官,劝朱元璋过来投军。新中国成立初期,皇觉寺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历史上的数间寮房和几块残碑而已。陈友谅占据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带,地广兵多,自立为王。双方在鄱阳湖进行了一场战争,一决雌雄。汉军被杀得七零八落,死伤无数,被俘船舰100多艘、士兵2万多人。每船数十条橹,行驶如飞。1369年,陈友谅孤注一掷,号称60万大军,乘朱元璋出兵解救安丰之围的时候,向东袭来。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四册:精彩内容篇

明和清

和尚当元帅

在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都很有资历,但也有例外明朝皇帝朱元璋,最初因为贫穷没有生活来源,到过寺院当和尚。这样一个人,最后却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一个衣衫褴褛的和尚

1352年3月的一天,一个剃着光头、衣衫褴褛的的年轻和尚匆匆奔走在去濠州城的路上。这个和尚就是朱元璋。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会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出身贫寒,家在离濠州不远的农村。17岁那年,父母去世,连棺材都买不起的他,在好心的邻居帮助下才安葬了双亲。后来,有人介绍他到附近的皇觉寺做和尚。他在那里做些挑水打杂的活,有

时还要受老和尚欺负,

但为了有口饭吃,朱元璋不得

不忍气吞声。这样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淮北就发生了旱灾、蝗灾,皇觉寺也难以维持,主持只好把一个个和尚打发出去,自谋生路。朱元璋只好离开寺庙,到处云游。3年后,他才重新回到皇觉寺。

一个皇觉寺的小和尚,不好好念经,跑去濠州去做什么?

原来,回到皇觉寺没多久的朱元璋,收到儿时的穷伙伴汤和的一封信。汤和在信上说,自己正在郭子兴手下当军官,劝朱元璋过来投军。

夜奔濠州

在反元的起义军中,据守在濠州的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也是最有名的一支。

朱元璋觉得在寺里实在没什么发展,有时候还要饿肚子,不如去投军,说不定能干一番事业,于是连夜奔往濠州。

濠州的红巾军正在城门边巡逻。忽然,城外来了一个和尚,说要投奔红巾军。守城的兵士怀疑他是元军的奸细,便把他捆绑起来,派人报告统帅郭子兴。郭子兴本是定远县(今安徽定远)的财主,行侠仗义,因为受不住官吏的窝囊气,与几个江湖朋友聚集了几千人,杀掉濠州州官,做起了元帅。

郭子兴亲自骑马到城门口去察看。只见被捆绑起来的和尚,虽然衣服穿得有些破烂,却长得身材魁梧,浓眉大眼。郭子兴看了,十分喜欢,让兵士给松了绑,把他带回了元帅府,加入了起义队伍。在起义军队伍里,朱元璋马上表现出自己的卓越才能。他不仅打起仗来不要命,还有计谋,这让郭子兴把朱元璋当心腹看待,每次出去打仗,总要先跟他商量。渐渐地,朱元璋的声望越来越高。

郭子兴有位好友,临死时把女儿托付给他,要他帮忙照顾。

见朱元璋是个人才,郭子兴就想把这个女孩嫁给朱元璋。这样,朱元璋就做了郭子兴的女婿,地位跟以前大不相同了。可朱元璋发现这里几个将帅心胸狭窄,如果这样下去成不了什么气候,就去找郭子兴商量,说想回到自己的家乡,重新组织一支队伍。

当上名副其实的元帅

回到家乡后,朱元璋儿时的伙伴徐达听说他做了红巾军的将领,也来投奔他。不到10天时间,他们就招募了700多人。

接着,他们又袭击元军,招降了一批元兵。朱元璋得到了大批军队,开始整顿纪律,加紧训练,把手下的军队训练成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声势大振。这时定远有个叫李善长的文人,是个很有计谋的人,也来投靠朱元璋。

朱元璋带领自己训练出来的队伍,连续打下了滁州、和州。小明王韩林儿在亳州称帝那年,郭子兴得病死了。小明王就封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朱元璋做了副元帅。因为郭天叙没有什么指挥的经验,加上红巾军中的大多数将士都是朱元璋的亲信,因此朱元璋名义上是副帅,实权却全掌握在他的手里。不久,郭天叙在攻打集庆(今江苏南京)的时候被叛徒杀害,朱元璋就当了名副其实的元帅。

朱元璋独掌兵权以后,率领大军大破元朝水军,渡江攻打集庆,集庆50多万军民投降。进了集庆,朱元璋出榜安民,把集庆改名应天府。从这时起,朱元璋就以应天府作为根据地,向江南一带发展。

历史档案馆

皇觉寺

皇觉寺始建于北宋太宗年间,因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出家在此居住而将其命名为“皇觉寺”。明清时期,皇觉寺规模宏大,占地40余亩,常住僧人有100多人,念佛禅修,香火鼎盛。宫内大员及官宦家眷,大都到寺内诵经礼拜,烧香许愿。

寒来暑往,沧海桑田,皇觉寺几经兴衰。新中国成立初期,皇觉寺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历史上的数间寮房和几块残碑而已。

如今的皇觉寺占地近20亩,有大雄宝殿弥勒殿、观音殿、文殊普贤殿、客堂、寮房、斋堂等,具有一定的规模。

鄱阳湖大战

当朱元璋向南方发展的时候,首先遇到了强敌陈友谅。陈友谅占据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带,地广兵多,自立为王。双方在鄱阳湖进行了一场战争,一决雌雄。

惊险的反间计

1360年,陈友谅率领强大的水军,从采石沿江东下,进攻应天府,想吞并朱元璋占领的地盘。

面对10倍于自己的汉军,朱元璋丝毫没有害怕,赶忙召集部下商量对策。应天城里气氛紧张,有主张弃城逃跑的,有主张开门迎降的。大家议论纷纷,只有新来的谋士刘基站在一边,一声不吭。

朱元璋犹豫不决,散会后把刘基单独留下来,问他有什么主意。刘基说:“汉军从很远的地方过来,我们以逸待劳,还怕不能取胜吗?只要用少量伏兵,抓住对方的弱点痛击,就可以打败陈友谅。”

朱元璋茅塞顿开。可是如何迎敌呢?他随即找来陈友谅的老相识,部将康茂才,定下了引诱陈友谅的计策。

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康茂才赶忙给陈友谅写信说:“应天城内空虚,汉军尽快分三路来攻,我做内应,一定能取胜。”

陈友谅读过信,没起一点儿疑心。

他问送信的老仆:“到时康公在什么地方等候?” 老仆说:“我家主公说驻守在江东桥,迎候陛下。”陈友谅让老仆转告康茂才:“我要亲自带兵来。到时,我叫出暗号‘老康’,他要赶快来接应。”老仆连声答应。

满心欢喜的陈友谅,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一个阴谋。他随后就把军队分为三路,自己亲带主力,直奔江东桥而来。

鄱阳湖上的对决

陈友谅的船偷偷驶到约定地点,却只见一座木桥,不见人影,不免起了疑心。他忙不迭地叫:“老康!老康!”就是没人答应。

此时岸边齐刷刷地伸展出一片旗帜来。陈友谅感觉不好,连忙叫人拨转船头撤退,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岸上、水中,满是朱元璋埋伏好的士兵、战船,飞箭夹着炮石,射向汉军船队。汉军被杀得七零八落,死伤无数,被俘船舰100多艘、士兵2万多人。好在陈友谅换了一条小船,捡回一条命。

逃走的陈友谅并不甘心失败,他又精心建造了数百艘装备精良的大型战舰,等待与朱元璋决一死战。这种战舰高数丈,上下三层,外包铁皮,上层载兵,下层载橹工。每船数十条橹,行驶如飞。

1369年,陈友谅孤注一掷,号称60万大军,乘朱元璋出兵解救安丰之围的时候,向东袭来。朱元璋急忙调集20万军队来救。陈友谅将水军撤到鄱阳湖上,企图利用舰船高大、数量多的优势,消灭朱元璋的主力。朱元璋命令各军封锁住鄱阳湖出口,要与陈友谅决一死战。

朱元璋建立明朝

陈友谅的水军有大批战船,又高又大,竟有十几里长。而朱元璋的水军却尽是一些小船,比陈友谅差得多。

双方连续交战了3

天,朱元璋失败了。

部将郭兴对朱元璋

说:“双方的兵力相差太

远,靠打硬仗不行,非

火攻不可。”朱元璋听

后,立刻命令将7条小船,装载上火药,每条船尾带着一条轻快的小船。

恰巧这天晚上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派人驾驶着这7条小船,乘风点火,直冲陈友谅的大船。风急火烈,一下子就把陈友谅的大船全部烧了起来。陈友谅手下的将士不是被烧死,就是被俘虏。

陈友谅在突围时,被乱箭射死。陈友谅被消灭后,朱元璋自称吴王

1366年,朱元璋用船把小明王接往应天,趁小明王在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过江的时候,派人暗暗凿沉了船,把小明王淹死了。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定国号为明。这年8月,徐达率领大军直捣大都,元顺帝逃往上都,元朝灭亡。

燕王进南京

明朝刚建立,明太祖朱元璋就开始疑神疑鬼。为此,他大肆杀戮,把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统统处死,还把24个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

皇位之争

朱元璋认为,这样做可以巩固自己建立的王权。他千算万算,也没算到自己的儿子会来抢皇太孙的皇位。

在明太祖60多岁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按理是要继承皇位的。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炆的叔父,眼看皇位的继承权要落到侄儿手里,他们心里极不舒服。特别是太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驻守北平,他曾经战功卓著,对朱允炆更加不服气。

朱允炆的东宫里,有个叫黄子澄的官员,是朱允炆的伴读老师。有一次,黄子澄见朱允炆心事重重,问他为什么这样一副愁容。

朱允炆说:“现在几个叔父手里都握有兵权,将来怎么管得了他们?”

黄子澄讲了汉景帝削平藩王的事例,暗示将来可以运用皇帝的权威,削弱他们的兵权。朱允炆记住了这个办法。

1398年,明太祖死了,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历史上又叫建文帝。建文是年号。京城里有谣传,说几位藩王正在相互串联,准备谋反。听到这些消息,建文帝害怕起来,忙去找黄子澄出主意。

黄子澄又找到另一个亲信大臣齐泰商议。

齐泰认为在诸王之中,燕王朱棣兵力最强,野心又大,应该首先把燕王的权力削除。黄子澄不赞成这个做法,燕王势力大不假,可毕竟没有借口,不易下手。不如先逮捕其他亲王,削弱反抗势力,再抓朱棣就会容易得多。两人统一了意见,并征得建文帝的同意。于是,几家亲王首先被抓了起来。

年号永乐,迁都北京

燕王朱棣非等闲之辈,

早就暗中练兵,准备谋反。

为了麻痹皇帝,

争取更好的时机,他整

天胡言乱语。建文帝派

使臣去探病,使臣一

回报,建文帝竟相信

燕王真的病了,放松了

警惕。

可齐泰、黄子澄却不相信燕王有病,他们一边派人到北平把燕王的家属抓起来,一边又秘密命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带兵逮捕燕王,还约定燕王府的一些官员做内应。不料,张信反向燕王告了密。

燕王知道建文帝再怎么说也是皇帝,公开反叛对自己不利,总得找个起兵的理由,于是说要帮助建文帝除掉奸臣黄子澄、齐泰。一支经过训练的精兵随即南下,很快攻下了一些据点,许多州县的官员纷纷投降。

建文帝害怕起来,撤了齐泰、黄子澄的职,又答应将长江以北划给燕王,要求停战。但燕王不肯息兵。

这场战乱差不多打了3年,到了1402年,燕军在淮北遇到朝廷派出的军队的抵抗,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

不久,燕王带领的军队截断了朝廷军队的运粮通道,发起突然袭击。

朝廷军队被打

败,燕王趁势进兵

到了应天城下。过

了几天,守城大将

李景隆打开城门投

降,京城被攻破。

燕王带兵进了城,只见皇宫燃着熊熊大火,却怎么也找不到建文帝。

有人报告说,燕王进城之前,建文帝下命令放火烧宫,建文帝和皇后都跳到大火里自杀了。朱棣终于夺得了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永乐。他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历史

档案馆

营建北京

营建北京,主要是建设宫城(紫禁城)和皇城(包括祭坛和官署)。

明代的紫禁城建在元代皇宫大内的旧址,但略向南移,南北方向上则扩大了许多,长960米,东西宽760米。

周围城墙高十多米,在东西南北的正中分别有东华、西华、午、神武4座城门。午门南面是皇城的南门,称承天门,就是今天的天安门

皇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中的宫殿分前后朝。

前朝(外朝)有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后朝有乾清宫、交泰殿、保宁宫三大殿。6座大殿都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布局非常严整。

郑和西洋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前后一共到过印度洋沿海30多个国家,最南到达爪哇,西北到波斯湾红海,最西到过非洲的东海岸,是历史上空前的壮举。

三保太监郑和

朱棣对一件事情总是不踏实,就是自己打进南京时,侄儿建文帝忽然神秘失踪了。他派人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他的下落。

为了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明成祖朱棣派心腹大臣去往各地秘密查访建文帝的下落,但又不好公开宣布,就借口求神问仙。即使这样查找,依然没有建文帝的下落。他想,建文帝会不会跑到海外呢?

不管怎样,还是得派个信得过的人出去看看。于是明成祖就决定派一支船队,出使西洋各国,秘密查找建文帝的消息。

谁能担当此任呢?明成祖想到跟随他多年的宦官郑和是个挺合适的人选。

郑和,本姓马,小名叫三保,出生在云南一个回族家庭里。

他的祖父、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还到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在今沙特阿拉伯)去朝圣过。后来,郑和进燕王宫里当了太监,因为他聪明能干,得到了明成祖的信任,被赐郑姓,人称“三保太监”。

出使“西洋”

1405年,明成祖正式委派郑和为使者,带一支船队出使“西洋”。这个时期,人们所叫的“西洋”是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

这一年的农历六月十五日,郑和奉了皇帝的命令,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在万众的敲锣打鼓、齐声欢呼中,从苏州府刘家港(今天江苏省太仓县浏河口)浩浩荡荡出海了。这是一只庞大的船队,人数共有好几万,除了兵士和水手外,还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翻译和医生等,十分气派。

郑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今越南南方),接着又到了爪哇、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岸)、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锡兰等国家。每到一个国家,他们就把明成祖的信递交给国王,并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许多国家见郑和带来了那么大的船队,态度又友好,都热情地接待了他。

郑和这一次出使,一直到第三

年9月才回国。西洋各国的国王趁

郑和回国,也都派了使者带着礼物跟着他一起来中国回访。

可当船队在回国途中,经过旧

港时,却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旧港这个地方有个名叫陈祖义的海盗头目,他占据了一个海岛,纠集了一支海盗队伍,专门抢劫过往客商的财物。这回,他听说郑和的船队带着大批宝物经过,就和同伙商议,趁郑和不防备,动手抢劫。不凑巧的是,这个计谋被郑和预先知道了。

化险为夷

得到密报的郑和,早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当海盗船进入伏击圈后,大船桅杆上一盏红灯高高升起,接着是一片灯笼火把,将海面照得通亮。海盗船被大船包围,不到一个时辰就被全部歼灭,陈祖义做了俘虏。郑和一鼓作气,又将陈祖义在旧港的老巢端掉了。陈祖义乖乖地当了俘虏。郑和把陈祖义捆绑起来,押到了京城。

郑和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

迎和友好接待。他每次结束访问,都有许多外国使团,其中有国王和王族,随同来到中国。

他既带回了各国人民的友好情意,也带回了许多当地的特产与珍禽异兽,如胡椒、硫磺、象牙、龙脑、宝石及狮子、金钱豹、长颈鹿、长角马哈兽、鸵鸟等。虽然郑和没有打听到建文帝的确切下落,但明成祖对郑和船队的成绩非常满意。

对此,明成祖特地书写碑文,树立石碑,作为纪念。郑和第六次远航归来,明成祖已经去世。新皇帝不到一年也死了,再继位的宣德皇帝才两三岁,顾不上远航的事。

公元1430年,朝廷又启用郑和做第七次远航。

此时他已经60岁,仍毅然担起重任,漂洋出海,弘扬国威。但是这次出海的归国途中,郑和积劳成疾病逝于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直到现在,一些国家还流传着许多三保太监的事迹。

土木堡惨败

自古以来,就有兵是“凶事”的说法。打仗不比儿戏,不能动不动就随便打着玩。明朝英宗皇帝冒失地带兵御驾亲征,弄得全军覆没,自己也当了俘虏。这事也该怨英宗宠信太监王振。

太监王振

一个小小的宦官,竟然能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看来这宦官也不简单。不过,宦官专权的罪魁祸首还是明成祖。

明成祖从侄儿手里夺取了政权,总怕大臣不服自己的管束,在他迁都北京后,就在东安门外设立“东厂”,专门刺探大臣和百姓当中哪些有谋反嫌疑的人。可是谁能胜任呢?明成祖想起了身边的宦官。

这样,宦官的权力渐渐大起来。

到了明宣宗的时候,连皇帝批阅奏章,也交给宦官代笔,叫作司礼监。这样,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

太监王振是个肚里没墨水,却装满了坏水的家伙。他原本是地方上的一个痞子,读过一点儿书,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后来因为犯法被判充军。他听说朝廷招太监,就自愿进了宫。

1435年,9岁的英宗上了台。王振当上了司礼监,帮助明英宗批阅奏章。小皇帝一味追求玩乐,根本不问国事。

王振把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大事小事都由自己说了算。朝廷大员谁敢得罪王振,不是被撤职就是被充军。一些王公贵戚都得讨好王振,称呼他为“翁父”。王振的权力权倾朝野,连宰相都没有这么厉害。 不巧,这一时期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强大起来,一个叫也先的瓦刺部落首领统一了整个蒙古高原。为了恢复元朝的天下,也先接二连三不怀好意地朝长城南边的明朝窥探。

土木之变

1449年,也先派2000人到北京来进贡马匹,却谎称有3000人,想冒

领赏金。面对也先的试

探, 王振下令扣减马

价,把人驱逐出京。

进贡马匹,给的银

子太少,想娶明朝

的公主也碰了一鼻

子灰,也先一下

子火儿了,就带兵朝边防重镇山西大同扑来。明军接连吃了几个败仗,情况非常严重。

消息传到北京,大臣们都主张采用坚壁清野的办法,关上各处的城门不理他,拖垮后勤不足的蒙古兵。因为大同离蔚州不远,王振怕自己在蔚州的大批田产受损,就竭力主张英宗带兵亲征,并大言不惭地说:“打吧!怕什么?皇上御驾亲征,打败这些人轻而易举。我陪皇上一起去。”

英宗正值年少好胜的年纪,也想试一试自己的本领,不知天高地厚,竟点头答应了。大臣们死活劝不住,只好听之任之。

明英宗带领50万大军,浩浩荡荡朝战场开去,郕王留守京城监国。

带兵打仗可不是谁都能胜任,英宗还没有见着蒙古兵,就被军粮准备不足、50万张嘴要吃饭的琐碎事情折腾得够呛。走了不远,前方传来先头部队全军覆没、也先正带着一支庞大的骑兵恶狠狠扑来的消息。

王振这才慌了手脚,连忙劝明英宗撤退回北京。当明军退到土木

堡(今河北怀来东)的时

候,太阳刚刚下山。有

人就劝英宗趁天没

黑,再赶一阵,进

了怀来城再休息,

这样即使瓦剌军赶

来,也可以坚守。可王振却坚决不同意,因为装运他财产的几千辆车子还没到,所以他硬要大军在土木堡停了下来。

第二天天刚亮,瓦剌军赶到土木堡,把明军紧紧包围起来。明英宗知道没法突围,只好派人向也先求和。也先假装答应议和,停止进攻。明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十分高兴,下命令让士兵到附近找水喝。

士兵们争先恐后跳出壕沟往河边跑,乱成一团。

早就埋伏好的瓦剌军士兵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明军纷纷丢盔弃甲,狂奔乱逃,被杀死和被踩死的不计其数,兵部尚书邝埜也在混乱中被杀死。作威作福的王振被禁军将领樊忠一锤砸死了,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作“土木之变”。从此,明朝元气大伤,国力渐渐衰落下去。

历史档案馆

三杨

从明成祖到他的孙子明宣宗,内阁大学士逐渐受到重视,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杨士奇、杨荣和杨溥是明仁宗、明宣宗时期的内阁名臣。“三杨”在英宗初年继续执政,王振对他们还有所顾忌。1442年以后,杨荣已死,杨士奇、杨溥都已不能任职,王振就放手窃取权力,陷害异己,成为左右朝政的人物。

于谦保卫北京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文武百官立刻乱成一团。有的主张渡过长江逃跑,有的主张迎战,谁也拿不定主意。这时候有个人站了出来,要誓死保卫北京,他是谁?

有远大志向的于谦

有人说,根据天象的变化,明朝气数已尽,不如迁都南京。这时候,有一个人挺身站出来,严肃地对皇太后和郕王说:“京城是国家的根本,朝廷一撤出,大势就完了。大家难道忘了南宋的教训吗?”这个人正是兵部侍郎于谦。

于谦自幼就有远大的志向,十分钦佩文天祥。于谦把祖父收藏的文天祥画像挂在书桌边,并且题上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

于谦一站出来,竟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但人心还没有安定。有一天,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上朝,大臣们纷纷要求宣布王振的罪状,郕王却做不了主。宦官马顺是王振的同党,见大臣们不肯退朝,吆喝着想把大臣赶跑。这下激怒了大臣们,有一个大臣冲上去揪住马顺,大伙一阵拳打脚踢,把马顺打死了。

郕王见朝堂大乱,想躲进内宫,于谦拦住他说:“王振是这次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不惩办他不能平民愤。只要宣布王振的罪状,大臣们就安心了。”朱祁钰才下令抄了王振的家,惩办了一些王振的同党。

瓦剌首领也先俘虏了明英宗后,挟持着英宗当人质,不断骚扰边境。

国不可一日无主,为结束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于谦与群臣一道劝郕王赶快登基,皇太后也是这个意思。

九月,郕王正式登基,年号景泰。而被俘虏的明英宗改称太上皇。于谦升任兵部尚书,负责守卫京城。于谦一边加紧调兵遣将,加强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一边整顿内部,逮捕了一批瓦剌军的奸细。

北京保卫战

也先听说明朝新立了皇帝,知道英宗这个筹码不能对明朝造成什么威胁了,就以送明英宗回朝为借口,大举进犯北京。

大敌当前,于谦主张先打掉也先的嚣张气焰,鼓舞一下士气。

于是,他分派将领带兵出城,在京城九门外摆开阵势。于谦冲在最前面,并亲率一支人马驻守在德胜门外,叫城里的守将把城门全部关闭起来,断了自己的退路,并且下了一道死命令:将领上阵,丢了队伍带头后退的,就斩将领;兵士不听将领指挥,临阵脱逃的,由后队将士格杀勿论。

将士们被于谦勇敢坚定的精神感动了,士气振奋,斗志昂扬,下决心跟瓦剌军拼死战斗,保卫北京。在于谦的带领下,视死如归的将士打退了凶狠的蒙古骑兵,也先的弟弟也被打死了。本来得意洋洋的也先一下子懵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明朝居然还有这样一支不怕死的军队。也先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又怕退路被明军截断,不敢再战,就带着明英宗和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撤退了。也先知道,这样继续和明朝做对没有什么好处,再加上手里的明英宗已经失去了价值,干脆做个人情把英宗放了回去。于谦一心保卫国家,但是在北京危急的日子里主张逃跑的徐有贞,还有被于谦责备过的大将石亨,都对他怀恨在心,在暗地里想方设法报复。

英宗回北京后过了7年,新皇帝代宗生了一场大病,徐有贞、石亨跟宦官勾结起来,带兵闯进皇宫,迎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不久,代宗驾崩。明英宗复位后,将这位忠心耿耿、功勋卓著的忠臣以“谋反”的罪名杀害了。听到于谦受冤被害,京城的百姓无论男女老少,个个伤心痛哭。

历史档案馆

石灰吟

于谦(1397—1457),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被杀后,人们传诵着他年轻时候写的一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明宪宗继位后,于谦才被平反,恢复官衔。明孝宗继位后,又追赠于谦为太傅,谥肃愍,为他建造“旌功祠”。后明神宗改谥为“忠肃”,世称“忠肃公”。

清官海瑞

严嵩掌权时,他的亲戚和手下的同党都依官仗势,作威作福。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谁都得让他们三分。有一个人对严嵩的同党一点儿也不讲情面,这个人就是清官海瑞。

被百姓誉为“海青天”

海瑞在浙江淳安县任知县,秉公办事,深得人心。

海瑞是广东琼山人,家境贫寒,自幼由母亲抚养长大。20多岁时,他中了举人,后被任命为浙江淳安县知县。

到了淳安后,上一任县官遗留下许多积案。海瑞一到,就先着手处理这些案件,不管什么疑难案件,都一件件调查得水落石出,从不冤枉一个好人。也因此,他被当地百姓称为“青天”。

当时的浙江总督是胡宗宪,管辖着像海瑞这样的芝麻官,他是严嵩的同党。他到处敲诈勒索,谁敢不顺他的心,他就让谁倒霉。

一次,京城派御史鄢懋卿到浙江视察。鄢懋卿是严嵩的干儿子,敲诈勒索的手段比谁都狠。

每到一个地方,当地官吏要是不“孝敬”他一笔钱,准没有好果子吃。各地官吏听到鄢懋卿要来视察的消息,都犯了愁,这可怎么办呀!鄢懋卿恬不知耻,装出一副奉公守法的样子,通知各地官府,说他向来喜欢简单朴素,不爱奉迎。

听说鄢懋卿要到淳安来,海瑞就给鄢懋卿送去一封信。

信里说:“我接到通知,要

招待从简。可据我得知,您每

到一个地方都是大摆筵席,花天酒地。要按您的要求办事,就怕怠慢了您:要是像别的地方一样铺张,只怕违背您的意思。这不是叫我为难吗?”

鄢懋卿看完信,觉得海瑞揭了

自己的老底,气得脸发红,手发抖。

可他早听说海瑞是个铁面无私的硬汉,有点儿害怕,就临时改变主意,绕过淳安,到别处去了。

这件事却让鄢懋卿怀恨在心,给海瑞记了一笔账。

后来,鄢懋卿指使自己的同党在嘉靖皇帝面前狠狠告了海瑞一状,海瑞被撤去了淳安知县一职。直到严嵩倒台后,鄢懋卿被充军到外地,海瑞才恢复官职,后被调到京城做官。

海瑞之死

嘉靖皇帝已有20多年没上朝了,整天在宫里跟一些道士们鬼混,朝臣都不敢说话。虽然海瑞官不大,却大胆地写了一道奏章向皇帝直谏。他把明朝的腐败现象说了出来,还直言老百姓早就对朝廷不满了。

奏章送上去后,海瑞知道会触犯皇帝,就在回家的路上顺道买了一口棺材。果然,嘉靖看了奏章,又气又恼,命令把海瑞抓了起来,交给锦衣卫严刑拷问。到嘉靖死去,海瑞才得以释放。

1569年,海瑞出任江南巡抚。

有钱有势的人家听说海瑞来了,都夹紧了尾巴,有的躲避到别的地方去,有的把自己朱红的大门漆黑,减少人们的注意。海瑞强迫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豪强大户将强占的土地退出来,分给穷人,而且先拿当朝首辅徐阶家开刀。他还指导疏浚了苏州的吴淞江、常熟的白茆河。

海瑞的施政措施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却遭到官僚地主的反对。由于一些权贵的排挤,海瑞再次被迫辞官回乡。

直到1585年,海瑞才又被起用为南京吏部右侍郎,这时他已是72岁的老人了,但他仍勤勉地操劳着,两年后死在任上。

海瑞一生没有置过田产,死时家中只有十几两俸银,还是同僚凑钱为他办的丧事。

历史档案馆

海瑞墓

海瑞(1514—1587),字汝贤,今属海南琼山人,举人出身。海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一生清正廉明,秉公执法,刚直不阿,被百姓誉为“海青天”。海瑞墓位于今海南海口滨崖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是明神宗派人专程到海南监督修建成的。据说,当海瑞灵柩运到墓地时,抬灵柩的绳子突然断了,人们认为这是海瑞自己选取的风水宝地,于是将其就地下葬。

抗倭名将戚继光

明朝后期,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猖獗。他们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的老百姓生活不得安宁。

战斗力强的戚家军

沿海的官吏和士兵吓破了胆,不敢抵抗,见了倭寇就逃。

朝廷知道后,就派官员和军队去围剿。熟悉沿海防务的老将俞大猷被派去抵抗。

俞大猷一到浙江,就打了几个胜仗。

不久,浙江总督张经被严嵩的同党赵文华陷害,俞大猷也被牵连坐了牢。沿海的防务没人指挥,倭寇的活动又猖獗起来。朝廷只好把山东将领戚继光调到浙江,这样一来,局面才得以扭转。

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青年时代就立志要为国献身。他不但武艺高强,还懂谋略。到了浙江,他发现军队纪律松散,根本不能打仗,就决心另外招募一些新军。于是招兵命令就发出了,一些受过倭寇骚扰的老百姓和矿工都积极响应,自愿来参军,戚继光组织的新军很快发展到4000人。

由于精通兵法,戚继光对士兵要求严格,并亲自教士兵使用各种长短武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支新军的战斗力特别强,被人们称为“戚家军”。戚家军的名气很快就在远近传开了。

过了几年,倭寇袭击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戚继光率领新军赶到台州。交锋9次,每次都取得了胜利。最后,倭寇看到戚家军这么厉害,就不敢在陆地上待着了,只好悄悄地逃上了海船。

戚继光早就料到他们会有这一手,就用提前准备好的大炮轰。大批倭寇不是被烧死,就是掉到海里淹死了,留在岸上的倭寇只好乖乖投降。倭寇见到浙江防守严密,不敢再来侵犯。

第二年,他们又到福建沿海骚扰。

一路倭寇从温州往南,占据了宁德;另一路倭寇从广东往北,盘踞在牛

田。两路敌人互相声援,声势很

大。福州的守将抵挡不了,急忙向朝廷告急。朝廷又派戚继光去援救。

肃清倭寇

戚继光带新军赶到宁德,打听到敌人的巢穴在宁德城10里外的横屿岛,四面是水,地形险要。倭寇在这里扎了大营盘踞,当地的明军也不敢去攻打他们。

仔细了解了横屿岛的地形后,戚继光知道那条水道既不宽,又不深。晚上潮落的时候,戚继光命令士兵每人随身带一捆干草,到了横屿对岸,把干草扔在水里。几千捆干草扔在一起,居然铺出了一条路来。

戚家军踏着干草铺成的路,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插进了倭寇大营。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盘踞在岛上的2000多名倭寇全部被消灭。

戚家军攻下横屿,又立刻进兵牛田。到了牛田附近,戚继光传出命令,说:“远路进军,人马疲劳,先就地休整再说。”

这些话很快被牛田的倭寇知道了,他们真的相信戚家军暂时停止进攻,防备也就松懈下来。

看到对方上当了,戚继光当即下令向牛田发起总攻击。

牛田的倭寇毫无准备,仓促应战,禁不住戚家军的猛攻猛冲,纷纷败退。倭寇头目率领残兵逃到兴化,戚家军又连夜跟踪追击,直到把他们全部消灭。当地的老百姓知道附近的倭寇已被戚家军消灭,都高兴得杀牛买酒,到军营来慰劳戚家军。

第二年,

倭寇又侵犯福建, 攻下

兴化。

这个时候,俞大猷已经恢复官职。朝廷派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两个抗倭名将一起大败倭寇,收复兴化。

1566年,横行几十年的倭寇已基本被肃清。

历史档案馆

倭寇缘起

倭,是我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末明初,日本正好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就有一批日本海盗来到中国沿海一带,从事杀人抢劫的勾当,他们被叫作“倭寇”。不过,那时的明朝国力强盛,军队战斗力强,社会政治较安定,入侵的倭寇很快就被消灭了,所以没有造成很大的灾难。而明朝后期嘉靖年间的倭寇,危害了沿海半个中国。

帝师张居正

在明朝的首辅里,张居正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可是他并没有能够挽救明王朝走向衰亡的命运。这其实不是他的错,而是因为明朝“气数已尽”。嘉靖皇帝去世后,太子朱载垕即位,他就是明穆宗。

大刀阔斧改革

大学士张居正因为才能出众,得到穆宗的信任。

1572年的一天,穆宗病得很重,他急忙召来大臣高拱、张居正等,当着

皇后与太子的面,嘱托

他们几人尽心辅佐皇子

朱翊钧。

朱翊钧就是明神

宗。神宗继位不

久,张居正成为

首辅。

张居正对神宗就像老师教学生一样,他编了一本有图有文的历史故事书,叫作《帝鉴图说》,每天给神宗讲解。

神宗看到这本书很高兴,兴致勃勃地听张居正讲解。

有一次,张居正讲完汉文帝在细柳劳军的故事,就说:“陛下应当注意武备。现在太平日子长了,武备越来越松弛,不能不随时注意啊!”明神宗点头称是。

张居正对神宗的教育十分严格,神宗把张居正当严师看待,既尊敬他又惧怕他。再加上太后和宦官冯保的支持,朝政大事几乎全部由张居正说了算,神宗心里开始不舒服了,可自己年纪还小,也就没说什么。

张居正掌握实权以后,就在军事、政治、经济几方面着实大刀阔斧地做了一番整顿,想让国家更加强盛。

可在这一时期,北方的鞑靼贵族不时地入侵内地,成为明朝很大的威胁。张居正想,再这样下去,明朝岂不是要亡国了吗,于是,他把抗倭名将戚继光调到北方,镇守蓟州(在今河北北部)。由于戚家军号令严明,武器精良,多次击败鞑靼的进攻。鞑靼首领俺答表示愿意和好,要求通商。

张居正看到时机成熟,就奏明朝廷,封俺答为顺义王,一边和鞑靼通商往来,一边在边境练兵屯田,加强防备。

这时的黄河因年久失修,河水常常泛滥,大批农田被淹。

首辅张居正又任命专管水利的潘季驯督修黄河水利工程。潘季驯修筑堤防,堵塞决口,使黄河不再泛滥,运输通畅,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彻底衰落下去

花了10年时间,张居正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国家的粮仓储备充足。

谁知,这些改革也触犯了一些豪门贵族的利益,他们对张居正恨之入骨,想除掉这根眼中钉。

在张居正执政的第五年,他的父亲死在江陵老家。

按照礼法,做儿子的必须离职守孝3年。可张居正怕一离开,改革会受到影响,就让儿子回去奔丧,自己仍然留在京城主政。

这样有不少人抓住张居正没有回家奔丧的事大做文章,纷纷向神宗上书弹劾他,甚至有人在大街揭贴告白攻击张居正,闹得满城风雨。朝廷上议论纷纷,后来,明神宗下令,谁再反对张居正留任,一律处死,这件事才慢慢平息下来。

几年后,明神宗渐渐长大了,张居正仍然大权在握,这让神宗反倒闲得没事干。有一次,神

宗喝醉了酒,把两

个小太监打得半

死。太后知道

了,把明神宗狠狠地责备了一顿,还拿《汉书·霍光传》叫神宗读。太后的意思是,张居正就像霍光,吓得神宗浑身哆嗦,跪在太后面前求饶。

1582年,张居正病死,明神宗才开始亲自执政。有怨的报怨,有仇的报仇,一些对张居正不满的大臣纷纷攻击张居正,第二年明神宗竟把张居正的官爵全部撤掉,还查抄了张居正的家。张家子孙十几人被关在屋子里活活饿死,大儿子被拷打后自杀。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也遭到破坏,明朝彻底衰落下去。

历史档案馆

爱财如命的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第十三个皇帝。穆宗朱载垕第三子,隆庆二年(1568年)被册立为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病死,朱翊钧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万历。任贤有道、亲政无方的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亲政后他三十余年不理朝政,大兴土木建宫室。他爱财如命,是个出了名的大财迷。1620年,神宗去世,传位给太子朱常洛,死后葬于十三陵定陵。

努尔哈赤建后金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可它却开始于一个小小的部落。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部落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呢?这跟一个人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努尔哈赤,后金的建立者。

努尔哈赤小时候

明朝末年,宦官与奸臣当政,社会被搞得乌烟瘴气。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却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族趁势崛起。

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长期居住在今松花江南北及黑龙江一带。明朝初到中叶,女真族渐渐发生了分化,以满族为主体的建州女真发展壮大起来。

努尔哈赤出身贵族家庭,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都是建州女真的贵族,被明朝封为建州左卫的官员。努尔哈赤自幼练习骑马射箭,有一身好武艺。努尔哈赤10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继母待他很不好,经常欺负他。他只好离开家,在茫茫林海里打猎、挖人参、采山货,然后把这些东西拿到抚顺集市卖掉,挣钱养活自己。当时的抚顺集市很热闹,女真人就常在这里用山货跟汉人交换铁器、粮食、盐和纺织品。

后来,努尔哈赤投靠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当了一名普通的士兵,因为作战勇敢,常立战功。在这里,他接触了许多汉人,学会汉文,他细心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一类小说,从中学会一些作战的谋略。

父亲留下的13副盔甲

在这个时候,一件事情改变了努尔哈赤的命运。

在他25岁这一年,建州女真部有个土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常带领明军攻打古勒寨城主阿台。

阿台的妻子,是努尔哈赤祖父觉

昌安的孙女。

祖父便带着努尔哈赤的父亲到古

勒寨去探望孙女。碰巧,明军

正攻打古勒寨,觉昌安和塔克

世死在混战中。

努尔哈赤痛哭了一场,葬了自己的祖父、父亲,在他心里已种下了复仇的种子。只是自己的力量太小,不敢明里得罪明军,就把怨恨全集中在尼堪外兰身上。

回到家里,努尔哈赤找到父亲留下的13副盔甲,挑选了一些勇士,用这些铠甲武装起来,率领他们攻打尼堪外兰的土伦城。由于努尔哈赤天生就是个打仗的好料,英勇善战,尼堪外兰一看不是他的对手,就逃走了。努尔哈赤攻克土伦城,继续追击,又趁机征服了建州女真的一些部落。灭了尼堪外兰,让努尔哈赤的声势越来越大。

过了几年,他统一了建州女真,这引起了女真族其他部落的恐慌。当时的女真族共有3部,除了建州女真之外,还有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中有个叶赫部最强。1593年,叶赫部联合了女真、蒙古9个部落,结成联盟,合兵3万,分3路进攻努尔哈赤。

建国号金(www.xing528.com)

努尔哈赤得到消息,事先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他先埋伏下了精兵,又在路旁山岭边安放了滚木和石块。

这时,他就安安稳稳地睡起觉来。倒是他的妻子心里不安起来,把他推醒,问:“九部兵都来攻打了,你怎么还有心情睡觉,难道你真的糊涂了?”

努尔哈赤却不慌不忙,成竹在胸。等九部联军到了古勒山下,努尔哈赤先派出100名骑兵前去挑战。叶赫部一个头目冲过来,马被木桩绊倒,建州兵上去把他杀了,另一头目看到这情景顿时被吓昏了。

九部联军没有统一指挥,四散逃窜,努尔哈赤乘胜追击,打败了叶赫部。又过了几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族各部。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八旗贵族的拥护下,在赫图阿拉即位称汗,国号金,自称大汗,公开与明朝分庭抗礼。为了跟过去的金朝相区别,历史上把它称为后金。后金为后来的大清王朝奠定了基础。

历史档案馆

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八旗制度。先前女真人在行军、出猎时,把参加的成员每十人编成一组,称为牛录。

一个牛录中的人,因为天天生活在一起,联系紧密,感情浓厚,所以团结互助,作战勇敢,易于管理指挥,战斗力极强。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度把一牛录扩充为300人,以五牛录为一甲喇,以五甲喇为一旗。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打仗。八旗分别以黄、红、蓝、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作为标记。后来,随着人数增多,又扩建了镶八旗和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等。

萨尔浒之战

后金要与明朝争夺天下了。从1616年建立后金,到1644年清朝入住中原,总共用了28年时间,中间打了大大小小无数场仗。打的头一仗,就是萨尔浒之战。

对明朝有“七大恨”

1618年,努尔哈赤宣布对明朝有“七大恨”,其中祖父、父亲被杀是众恨之首,正式向明朝宣战。努尔哈赤亲率2万后金军队进攻抚顺。他先写信给抚顺明军守将李永芳,劝他投降。李永芳胆小怕事,见后金军来势凶猛,没有抵抗就投降了。

后金军俘获了人口、牲畜30

万。明朝的辽东巡抚派兵获知

后,赶忙派兵救援抚顺。有勇

有谋的努尔哈赤不是莽夫,他

明白对付明军要靠智取,不能大

白天摆开队伍,迎着明军

的大炮猛冲猛打,而要

趁着夜色,悄悄开到城下,打明军一个冷不防,打得明军晕头转向。

消息传到北京,明神宗大怒,决定派杨镐为辽东经略,讨伐后金。杨镐集中了10万人马,于1619年分兵4路,由4个总兵官率领。中路左翼是山海关总兵杜松;中路右翼是辽东总兵李如柏;北路是开原总兵马林;南路是辽阳总兵刘铤。杨镐坐镇沈阳,指挥全局进攻赫图阿拉。

这个时候的后金八旗军兵力,合起来不过6万。

毕竟数量悬殊,一些后金将士开始害怕,都去找努尔哈赤商量对策,并劝他实在不行就撤退吧。谁知努尔哈赤却信心百倍,胸有成竹地说:“别怕,管他几路来,我就是一路去,保准消灭他们。”

两路大军覆没

努尔哈赤不但善战, 还有一定的

谋略。

他得知杜松率领的

中路左翼是明军主

力,从抚顺出发打了

过来,他决定集中兵

力, 先对付杜

松,这样就可以给将士提升一定的士气。

杜松虽是一位名将,身经百战,可在努尔哈赤眼里不过如此。明军从抚顺出发的时候,天正下着大雪,杜松急于立功,不管气候恶劣,急急忙忙冒雪行军。他先攻占了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山口;接着,把一半兵力留在萨尔浒扎营,自己带了另一半精兵攻打后金的界藩城(今辽宁新宾西北)。

努尔哈赤想,这是天赐的良机,他一口气攻下了萨尔浒明军大营,截断了杜松的后路。听说后路被抄,杜松军心动摇。

驻守在界藩的后金军从山上冲杀下来,把明军杀得四散逃窜。

努尔哈赤把杜松团团围住。

杜松想冲杀突围,突然一箭飞来,正射中他的头部,杜松从马上栽下来死掉了。明军被杀得血流成河,一路人马就这样先被消灭了。

听到杜松兵败的消息,从开原(今辽宁开原)出兵的北路马林,吓得急忙转攻为守,就地依山扎下营垒,挖了3层壕沟,准备防守。努尔哈赤火速赶来,攻破明军营垒。马林没命地逃奔,才回到开原,第二路明军又被打散了。

迁都沈阳

在沈阳坐镇的杨镐,本以为能有捷报传来,却没想到来的是两路人马已被消灭的消息。杨镐吓坏了,连忙派快马传令另外两路明军立刻停止进军。

中路右翼的辽东总兵李如柏本来就胆小,行动也特别迟缓。接到杨镐的命令,他急忙撤退。剩下的是南路军刘铤。刘铤这时已经深入到后金军阵地,各路明军失败的情况,他一点儿也不知道。

刘铤是明军中出名的猛将,武艺高强。努尔哈赤知道后,觉得对付刘铤不能光靠拼硬仗。于是,他选了一个投降的明兵,叫他冒充杜松的部下送信给刘铤,说杜松已经到赫图阿拉城下,只等刘铤去会师攻城。

刘铤信以为真,下令火速进军。

忽然杀声四起,漫山遍谷都是后金伏兵,向明军杀来。后金军里应外合,四面夹击,明军阵势大乱。虽然刘铤勇敢,挥舞大刀,杀退了一些后金兵,但毕竟寡不敌众,他左右两臂都受了重伤,终于战死了。

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只有5天时间,杨镐率领的10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文武将官死了300多人。

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萨尔浒之战”。 明军因为号令不统一,兵力分散,上级与下级相互欺骗,大部分将士没有斗志,而导致彻底失败。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元气大伤,后金步步进逼。过了两年,努尔哈赤又率领八旗大军接连攻占了辽东重要据点沈阳和辽阳。1625年,努尔哈赤把后金都城迁到沈阳,把沈阳称为盛京。这以后,后金就成了明朝最大的威胁。

袁崇焕大战宁远

袁崇焕本是一介书生,万历年间的进士,后成为明朝著名将领。在对抗后金军的战斗中,袁崇焕成为后金最大的障碍。可惜的是,这样一个忠心为国的人,最终竟被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毛遂自荐的袁崇焕

萨尔浒大战之后,后金正式与明朝争夺天下。

明朝派老将熊廷弼出关指挥辽东军事。熊廷弼虽是个很有指挥才能的将领,可是担任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的王化贞却认为熊廷弼影响了自己的地位,千方百计阻挠。1622年,努尔哈赤向广宁进攻,王化贞带头出逃。

熊廷弼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只好保护一些百姓退到山海关内。不料,广宁失守后,朝廷不问事情的缘由,竟把熊廷弼和王化贞一起打进大牢。这可让魏忠贤找到了借口,他趁机向熊廷弼敲诈勒索,要熊廷弼拿出4万两银子,方免死罪。熊廷弼是个正派人,哪有这么多钱,就拒绝了魏忠贤。魏忠贤的阉党竟诬陷熊廷弼贪污军饷,把他处死了。

熊廷弼死后,谁还能抵抗后金军呢?

这个时候,袁崇焕站出来向兵部尚书孙承宗报告说:“只要给我人马军饷,我就能负责守住辽东,一定把后金打败。”

原来,袁崇焕早已详细研究了关内外的形势,知道如何对付后金军的攻势。

听到袁崇焕自告奋勇前去,朝廷中一些大臣都赞成让他去试一试。明熹宗给了他20万饷银,要他负责督率关外的明军。

袁崇焕到了关外,决心派兵进驻宁远,在那修筑防守工事。他把自己的主张报告朝廷后,立刻得到了孙承宗的支持。

于是,袁崇焕在宁远筑起了三丈二尺高、二丈宽的城墙,装备了各种火器、火炮。孙承宗还派了几支人马分驻在宁远附近的锦州、松山等地方,以支援宁远的袁崇焕。

袁崇焕号令严明,丝毫不敢懈怠。关外的商人听说宁远防守巩固,从四面八方拥到宁远来,辽东的危急局面很快扭转过来。正当孙承宗、袁崇焕守卫辽东有了初步进展时,却遭到魏忠贤的猜忌,孙承宗被迫离职。接着,魏忠贤派他们的同党高第指挥辽东军事。

大战宁远

高第庸碌无能,一到山海关,就召集将领开会,说:“后金军太厉害,关外没法防守,不如全部撤进山海关内,听候调遣。”

袁崇焕坚决反对撤兵,认为这样将会前功尽弃。

高第说服不了袁崇焕,只好答应让袁崇焕带领一部分人马留在宁远,却下命令要关外其他地区的明军限期撤退到关内。

这样,各地守军毫无准备,匆匆忙忙地退兵,把储存在关外的十几万担军粮丢得精光。

努尔哈赤知道后,亲自率领大军,渡过辽河,向宁远进攻。

宁远城只有1万多士兵,处境十分艰难。可袁崇焕并不气馁,他咬破指头,写了一份誓死抗金的血书给将士们看,并且说了一番激励大家的话。将士们听了,都纷纷表示要死守宁远。

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军气势汹汹地到了宁远城下。大批后金兵士头顶盾牌,冒着明军的箭石、炮火,猛烈攻城。明军虽然英勇抵抗,但是后金军倒下一批,又来一批,战事十分危急。

袁崇焕下令动用早就准备好的大炮,向后金军猛烈轰击。炮声响处,只见一团火焰,后金将士血肉横飞,纷纷后撤。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兵力攻城。

袁崇焕登上城楼瞭望台,沉着应战。等到后金军冲到逼近城墙的地方,他才命令炮手瞄准敌人密集的地方发炮。这样一来,后金军的伤亡人数就更多了。正在后面督战的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不得不下令撤退。袁崇焕见敌人退兵,就乘胜杀出城去,一直追了30里,才得胜回城。

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回到沈阳后,病势越来越重。没过几天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皇太极接替他做了后金大汗。

皇太极用反间计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对袁崇焕有一肚子的怨恨。

袁崇焕防守严密,不是一般的厉害,皇太极气急败坏,不知道如何是好。一年后,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明军。

被提拔为兵部尚书

这一年,后金军兵分三路南下,先包围了锦州。袁崇焕料定皇太极的目标是宁远,决定自己留在宁远,派部将带领4000名骑兵救援锦州。果然,援兵还没出发,皇太极已经派兵攻打宁远。袁崇焕亲自到城头率将士守城,用大炮猛轰后金军。城外的明军援军也和城里内外夹击,把后金军打跑了。皇太极又把人马撤到锦州,但是锦州的明军守得很严实。皇太极觉得无机可乘,只好退兵。

袁崇焕又打了一个大胜仗。可是,魏忠贤阉党却把功劳记在自己名下,并且责怪袁崇焕没有亲自救锦州是失职。袁崇焕被迫辞职。

1627年,明熹宗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就是明思宗,习惯上称之为崇祯帝,崇祯是年号。崇祯帝知道魏忠贤作恶多端,他一继位就宣布了魏忠贤的罪状。袁崇焕被提拔为兵部尚书,负责指挥整个河北、辽东的军事。崇祯帝还亲自召见袁崇焕,问他有什么计划。袁崇焕说:“只要由我全权指挥,朝廷各部一致配合,不出5年,就可以收复辽东。”

崇祯帝听了十分高兴,还赏给袁崇焕尚方宝剑,准许他全权行事。袁崇焕再次回到宁远,选拔将才,整顿队伍,军纪严明。有一次,东江总兵毛文龙作战不力,虚报军功,不服从袁崇焕的指挥。袁崇焕用尚方宝剑把毛文龙杀了。

驰援北京

皇太极打了败仗,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他知道宁远、锦州防守严密,决定改变进兵路线。1629年农历十月,皇太极率领几十万后金军,从龙井关、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绕到河北,直扑明朝的京城北京。

袁崇焕得到情报后,马上带着一部分明军,马不停蹄,花了两天两夜赶到了北京,没顾上休息,就和后金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后金军抵挡不住,撤退了。

后金军突然进攻北京,让崇祯帝心慌意乱。眼看后金兵即将杀到北京城下,袁崇焕也急了,自己带着重兵,日夜兼程,赶回北京,亲自来保卫京城。崇祯帝在宫里召见了袁崇焕,慰劳了一番。但是一些魏忠贤的余党却散布谣言,说这次后金兵绕道进京,是袁崇焕引来的。

半路杀出来的袁崇焕让皇太极左右为难,正在这危急关头,有人献上一计。

皇太极听了,哈哈大笑,并随口说:“看来袁崇焕死期到了。”

巧施反间计

是什么让皇太极这么自信?原来,金兵刚好抓到两个明朝太监,关在营帐里。他就叫人做了这样一些安排:故意叫人在两个被俘的明朝太监面前,随口说了一个惊人的“机密”。说袁崇焕背着朝廷已经和后金勾结好,准备悄悄投降了。接着又故意出一个“漏子”,让这两个笨蛋逃跑回去,一五一十地报告给崇祯帝听。

崇祯帝本来就是个疑心极重的人。危急关头,他听到这个消息,简直惊呆了,马上命令袁崇焕进宫。

袁崇焕接到命令,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匆忙进宫。

崇祯帝责问他说:“袁崇焕,你为什么要擅自杀死大将毛文龙?为什么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还迟迟不来?”袁崇焕还没来得及解释,崇祯帝已经令锦衣卫把袁崇焕捆绑起来,押进大牢。

有个大臣知道袁崇焕是被冤枉的,就极力劝谏崇祯帝说:“请陛下慎重考虑啊!”可崇祯帝一意孤行,第二年便下令把袁崇焕凌迟处死。一代名将就这样冤死了,他的家人也受到牵连,被满门抄斩。

皇太极通过两个小太监,轻松地用反间计除了对手袁崇焕,解除了他进攻北京最大的障碍。1635年,皇太极把女真改称满洲。又过了一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历史档案馆

袁崇焕之死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祖籍广东东莞。他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由于关心国家安危,进而投笔从戎,后多次打败后金的进攻,获宁远、宁锦大捷。皇太极久攻不破,就抓了两个明朝小太监,用计谋引他们上当,说袁崇焕已经和后金合计好,只等攻取北京。这两个太监回去后,就向崇祯皇帝报告了他们听到的消息。崇祯皇帝下令逮捕袁崇焕,第二年在北京西市将其凌迟处死。一代名将就这样早早归去,真是千古奇冤。

直到1772年,乾隆皇帝才为袁崇焕平了反。

闯王李自成

崇祯帝继位的第二年,陕西闹了一场大饥荒。老百姓没粮吃,连草根树皮也被掘光了。即使在这样一些地方,官吏仍旧催收租税,老百姓无法生存,各地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

士兵李自成

这年冬天,明王朝从甘肃调了一支军队到北京去。军队走到金县(今陕西榆林),士兵们领不到军饷,闹到了县衙门。

带兵的将官出来镇压,有个年轻士兵带头把将官和县官杀了。

这个士兵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他就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父亲死后,家境穷困的李自成就到银川驿站里去当马夫。他待人热情,驿卒们都挺喜欢他。后来,李自成到甘肃当了兵。

李自成在金县杀了朝廷将官,带着几十个兵士一起投奔王左挂领导的农民军,当了一名头领。不久,明朝政府派总督杨鹤用高官厚禄招降农民军将领。这个王左挂经不住诱惑,投降了。

李自成刚站稳脚跟,不得不另找队伍。他打听到高迎祥领导一支队伍起义,自称“闯王”,就前去投奔高迎祥。高迎祥见李自成带兵来投奔,十分高兴,就让他担任一个队的将官,大家称他为“闯将”。

高迎祥带领起义军转战山西、河北等5个省,声势越来越大。崇祯帝恼羞成怒,调动了各省官军,想把各路起义军全部包围,一次围剿。为了对付官军,高迎祥约了13家起义军的大小头领在荥阳开会,商量对策。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还主张逃跑,其他人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

李自成站起来大声说:“一个士兵肯拼命,尚且能奋战一下;我们有10万大军,他们能拿我们怎么样?”经过商量,13家起义军分成6路。高迎祥、李自成和另一支由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向东打出包围圈。

闯王进北京

高迎祥、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一路进军,势如破竹,不到10天就打下了凤阳。凤阳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这次农民军出击凤阳,就是要打击明朝的气焰。起义军把明朝皇帝的祖坟和朱元璋做过和尚的皇觉寺一把火烧了。崇祯帝听到自家祖坟被烧,如遭到当头一棒,痛苦得穿起孝衣,跑到祖庙里大哭一场。一气之下,先把凤阳巡抚给处死了,然后下令全力剿杀起义军。

高迎祥不幸在盩厔(今陕西周至)中了官军的埋伏,被俘后押到北京处死。将士们失去了主帅,心里十分沉痛。

大伙认为闯将李自成是高迎祥最信任的将领,加上他武艺高强,打仗勇敢,又有勇有谋,就拥戴他做了闯王。至此,李闯王的名声就在远近传开了。

闯王的威名让明朝廷也害怕起来。崇祯帝命令总督洪承畴、巡抚孙传庭专门围剿李自成。李自成的处境堪忧,更糟糕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另两支起义军的首领张献忠、罗汝才竟接受了朝廷招降,接着,李自成手下的将领也有人叛变了。

1638年,李自成孤注一掷,决定从甘肃转移到陕西,准备打出潼关去。洪承畴、孙传庭事先探听到起义军的动向,便在潼关附近设下埋伏,引诱李自成进入他们的包围圈。不幸的是,李自成中计,起义军被伏击,几万名将士牺牲,队伍被打散了。

最后,李自成和部将刘宗敏等17人冲出重重包围,到了陕西东南的商洛山区,隐蔽起来。几年后,起义军攻克襄阳,李自成称“新顺王”,设置了文武官吏。

1643年,起义军从襄阳北

伐,经河南,破潼关,攻克西

安。第二年,李自成改西安为西

京,建国号大顺,自

称“大顺王”,并开科

取士。不久,李自成

从西安出发,进军北京。一个多月后,李自成打到了北京城下。崇祯皇帝闻讯,第二天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明朝灭亡。

历史档案馆

明十三陵

在北京西北15千米的天寿山南麓,修建有明代自成祖朱棣到思宗朱由检13位皇帝的陵墓。其实,明代共有16位皇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埋葬在南京明孝陵,因皇太子先死去,后将帝位传给皇太孙朱允炆(建文帝)。建文帝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不知所终。另外,明代宗朱祁钰(也就是景帝),死后葬在北京西郊金山。这样,明朝16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13位都葬在天寿山,故称“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

吴三桂降清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原本是明朝派到关外抗清的,然而就是因为一个陈圆圆,他竟然背叛了明朝,成为引清入关的千古罪人。

一封写给清军的信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大将刘宗敏首先率领队伍进城。接着,大顺王李自成头戴笠帽,身穿青布衣,跨着骏马缓缓地进了紫禁城。北京的百姓张灯结彩欢迎起义军。大顺政权严惩了明朝的皇亲国戚、贪官污吏,又出榜安民,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

这时,有个叫吴襄的大官僚,被刘宗敏抄了家产,并且被逮捕起来追赃。原来,李自成派刘宗敏和李过负责收缴京城的权贵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赃款,充当起义军的军饷,拒不交付的要处重刑。而吴襄就是顽抗,拒不执行。正在这时,有人对李自成说:“吴襄的儿子是吴三桂,他是明朝山海关总兵,手下有几十万大军。”李自成忽然有了主意,心想如果把吴三桂招降了,不就解除了大顺政权的一个威胁吗?听了手下人的话,李自成就叫吴襄给儿子写信,劝他向起义军投降。

这时候的吴三桂正驻扎在宁远一带防守清军。起义军逼近北京的时候,崇祯帝接连下命令要吴三桂带兵进关,对付起义军。可等吴三桂赶到山海关,北京已被起义军攻破了,吴三桂就回到了驻地。

吴三桂收到父亲的劝降信,开始犹豫起来。思来想去,他准备先到北京看看情况再说。吴三桂带兵到了滦州,离北京越来越近,并遇到一些从北京逃出来的人。一打听才知道,不仅自己的父亲被抓,连他最宠爱的歌伎陈圆圆也被抓走了。

吴三桂顿时怒气冲天,随即下令退回山海关,并且要将士们一律换上白盔白甲,说要给死去的崇祯帝报仇。

得知吴三桂拒绝投降,李自成决定亲自带兵进攻山海关。

吴三桂本来就害怕农民军,听到这个消息,就写了一封信请求清军帮助。

清朝辅政的亲王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求救信,大声叫好:“这可是难得的机会。”他马上集结人马,亲带十几万清兵,日夜不停地赶往山海关。到了山海关下,吴三桂亲自出关迎接多尔衮。随后,他们开始商量如何对付李自成。

多尔衮进北京

李自成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吴三桂会来这么一招。他率大军从南面到了山海关边,20多万起义军摆成浩浩荡荡的一字阵,一眼望不到边。多尔衮从城头望见起义军阵容强大,料想不容易对付,就让吴三桂打先锋,清军埋伏起来,自己和几名清军将领远远地躲在后面的山头观战。

吴三桂带兵一出城,起义军的左右两翼合围包抄,把吴三桂和他的队伍团团围住,双方在一起厮杀起来。这时,多尔衮看准时机,命令埋伏在阵后的几万清兵一起出动,向起义军发动突然袭击。

起义军毫无防备,阵势也就乱了。

李自成发现清兵已经进关,想稳住阵脚,指挥抵抗,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他只好传令后撤。多尔衮和吴三桂的队伍里外夹击,起义军遭到惨败。李自成带领将士边战边退。吴三桂仗着清军做后盾,在后面紧紧追赶。

回到北京后,李自成在皇宫大殿里仓促举行了即位典礼。

第二天一早,他就率领起义军离开北京,向西安撤退。两天后,多尔衮带领清兵,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顺利地进了北京城。

1644年农历十月,多尔衮把顺治帝从沈阳接到北京,把北京作为清朝国都,开始了清王朝的统治。

第二年,清朝分兵两路攻打西安。

一路由阿济格和吴三桂、尚可喜率领,一路由多铎和孔有德率领。李自成在潼关抗击清军,经过激烈战斗,终于被迫放弃西安,向襄阳转移。过了几个月,起义军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到当地武装袭击,李自成战败牺牲。

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张献忠在四

川称帝,国号大西,继续抗击清军。1647年,清军进军四川,张献忠在川北西充凤凰山的一场战斗中中箭死去。这样,明朝末年的两支主要的起义军都失败了。

历史档案馆

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位于万里长城的最东端,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建于明洪武年间(1381年),是一座防御体系完整的城关,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城门高约13米,分为上下两层,造型美观大方,雄壮威严。登上城楼,一边是碧波荡漾的大海,一边是蜿蜒连绵的万里长城,令人豪气顿生。楼西面上层檐下,悬有“天下第一关”匾额,是明代书法家肖显所写,用笔遒劲雄厚,与城楼规制浑然一体。山海关在今秦皇岛市东。

史可法死守扬州

扬州是历史上的文化名城,然而在清军入主中原后,这里却遭到了长达10天的屠城,扬州城的无辜百姓被清军活活杀害,其罪行真是罄竹难书。

史可法坐镇扬州

崇祯皇帝自杀的消息传到南京,这座明朝的陪都陷入了惊恐和慌乱。南京的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代表,另一派以腐败乱政的官僚、凤阳总督马士英为代表。为了独揽大权,马士英拥立昏庸荒淫的福王朱由崧称帝,历史上称为弘光帝,这一政权就是南明政权。

史可法本来不赞成让朱由崧做皇帝,为了避免引起内部冲突才勉强同意。弘光帝即位后,史可法就要求到前方去统率军队。

这时,长江北岸有4支明军,叫作“四镇”。四镇的将领都是骄横跋扈的人,他们割据地盘,互相争夺,放纵兵士残杀百姓。

史可法的威信很高,他到了扬州,这些将领不得不听他的号令。史可法劝他们不要自相残杀,又把他们分配在扬州周围驻守,自己坐镇扬州进行指挥。

史可法做了督师,以身作则,跟将士同甘共苦,受到将士们的爱戴。有一天晚上,将士们都去休息了,史可法却独自在批阅公文。到了深夜,他感到精神疲劳,便把值班的厨子叫来,要了点儿酒菜。

厨子送上了酒,史可法就靠着几案喝起酒来。史可法的酒量本来很大,来到扬州督师后,就戒酒了。这一天,为了提提精神,才破例喝了一点儿。想到国难临头,又想到朝廷这样腐败,他边喝酒边掉热泪,不知不觉就伏在案上睡着了。

第二天清早,扬州文武官员依照惯例到督师衙门议事,只见大门还紧紧关着。大家不禁奇怪起来。

后来有个士兵出来,告诉大家说:“督师昨晚喝了酒,还没醒来。”

等史可法醒来,天已经大亮,他不禁勃然大怒,把士兵叫进来说:“是谁在那里乱打更鼓,违反我的军令。”史可法这才知道,打更是为了让他好好休息,便也没有过多责怪,可他却下决心再也不喝酒了。

扬州十日

不久,清军在豫亲王多铎的带领下,大举南下。史可法指挥四镇将领抵抗,打了一些胜仗。可是南明政权内部却起了内讧。驻守武昌的明军将领左良玉为了跟马士英争权,起兵进攻南京。马士英害怕得要命,急忙将江北四镇军队撤回对付左良玉,还用弘光帝名义要史可法带兵回南京保护他。

史可法明知道清军压境,不能离开,但他不得不带兵回南京。刚过长江,他便得知左良玉已经兵败。他急忙回江北,这时清军已经逼近扬州。

史可法发出紧急檄文,要各镇将领集中到扬州守卫。过了几天,竟没有一个发兵来救。史可法知道现在只有依靠扬州军民孤军奋战了。清军到了扬州城下,多铎先派人到城里向史可法劝降,一连派了5个人都被史可法拒绝了。多铎恼羞成怒,下令把扬州城紧紧地包围起来。

扬州城危急万分,一些胆小的将领害怕了。史可法勉励全城官员同心协力,抵抗清军,并且分派了守城的任务。他亲自带兵防守西门。将士们见史可法坚定沉着,都表示一定要和督师一起,誓死抵抗。

多铎派清军日夜轮番攻城。扬州军民奋起反抗,清军一次次被打回去。多铎眼看形势危急,开始用大炮攻城。他听说西门防守最严,是由史可法亲自防守,就下令向西北角轰击。城墙渐渐塌下,终于被轰开了缺口,大批清军冲进了城。

1645年农历四月,扬州城陷落,史可法被害。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伤亡严重,心里恼恨,竟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10天才结束,历史上称之为“扬州十日”。扬州失守后几天,清军攻破南京,南明政权被消灭了。

历史档案馆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清朝入关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发布了许多政令。

当时,汉族男子都是蓄发的,可是满人不论男女都是长辫。

清朝派军南下之时,颁布了一道剃发令,强迫百姓在10天之内改依清人的习惯,一律剃掉前半部头发,留下一条辫子,违抗命令的处死,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来,更加激起了江南百姓的反抗情绪。江阴军民在典史(县衙里一种小官)阎应元的率领下,顶住20多万清兵的重重包围,坚守了80多天。城里的男女老少没有一个投降。清军死伤惨重。嘉定军民坚持抗清斗争3个月,被清军屠城3次,牺牲了2万多人。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明朝末年,荷兰人霸占了台湾,他们修建城堡,对台湾进行统治。可荷兰人怎么也没想到这么快自己就要灰溜溜地滚蛋了。

向台湾发展

其实,这都要归功于民族英雄郑成功。

南明政权被消灭后,福建的隆武政权在张肯堂、黄道周等大臣的操持下,也在积极准备北伐。但是,掌握军事实权的郑芝龙,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出兵。郑芝龙本是福建南安人,是来往于福建沿海与南洋一带的大商人兼大海盗,势力很大。后来受明朝招安,做了福建总兵,实际是个大军阀。过了一年,清军进军福建,派人向郑芝龙劝降。郑芝龙贪图富贵,向清朝投

降,隆武政权灭亡了。

郑成功是郑芝龙的儿子,

他年少有为,是个将才。父亲郑芝龙降清时,郑成功苦苦相劝,可父亲一意孤行,就是不同意他的意见。没办法,郑成功后来就单独跑到南澳岛,在这里他招募了几千人马,坚持抗清运动。

清朝廷知道郑成功十分能干,三番五次派人去诱降,可惜都被郑成功拒绝了。郑成功的兵力渐渐强大起来,他在厦门建立起一支水师,跟抗清将领张煌言联合起来,乘海船率领17万水军前往长江,水陆两路进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

清军抵挡不住,就用卑鄙的假投降手段欺骗了他。郑成功果然中计,最后打了败仗,又退回厦门。

回到厦门后,郑成功发现清军已经占领了福建大部分地方。

清军用封锁的办法,要福建、广东沿海百姓后撤40里,同时切断了与郑成功的供应,要把郑成功困死。清军这样扼守,让郑成功始料未及,怎么办呢?

他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想了想,决定向台湾发展。

收复台湾

郑成功在少年时期,就随父亲到过台湾,亲眼看到了台湾老百姓遭受的苦难。这一回,他决心赶走这些野蛮的荷兰人。

于是,他下命令修造船只,收集粮草,准备渡海。恰好这时,有一个在荷兰军队里当过翻译的何廷斌,赶到厦门见郑成功。

何廷斌对郑成功说:“台湾的老百姓深受压迫,早就想反抗了。只要大军一到,一定能够把荷兰人赶走。”同时,何廷斌还送给郑成功一张台湾地图,把荷兰侵略军的军事布置都告诉了郑成功。有了这个可靠的情报,郑成功信心更足了,决定教训一下荷兰人。

1661年农历三月,郑成功亲率25000名将士,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

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进攻台湾,十分惊慌。

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和赤嵌(今台南地区)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了好多破船,想阻挡郑成功的船队登岸。

郑成功根本不在乎这些小把戏,反而让何延斌领航,利用海水涨潮的时机,驶进了鹿耳门,登上台湾岛。侵略军调动一艘最大的军舰“赫克托”号,想阻止郑成功的船只继续登岸。

郑成功沉着镇定,指挥60艘战船把“赫克托”号围住,随即发号令,60艘战船一齐开炮,“赫克托”号被打中沉没了。还有3艘荷兰船见形势不妙,吓得掉头就逃。

随后,郑成功派兵猛攻赤嵌。赤嵌的敌军还想顽抗,一时攻不下来。有个当地人给郑成功出主意说,赤嵌城的水都是从城外高地流下来的,只要切断水源,敌人就会自乱。照这个办法,赤嵌的荷兰人果然乖乖地投降了。

1662年初,荷兰侵略军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字,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不久,郑成功病逝,他的儿子郑经率领军队驻守台湾,继续与清朝进行对抗。1638年,清朝政府开始设置台湾府。

历史档案馆

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被认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1653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平定三藩

在中国所有的皇帝里,康熙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他也是一位文治武功的好皇帝,受到后人的景仰。

可这位皇帝的一生并不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许多大事件,每次康熙都能沉着应对,化险为夷。

智除鳌拜

1661年,顺治皇帝病逝,儿子玄烨继位,就是康熙帝。

康熙帝继位时,年仅8岁。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4个满族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辅政。可没过多久,鳌拜仗着掌握兵权,独断专横,权倾朝野。谁要是和鳌拜意见不合,下场便可想而知。

康熙帝满14岁的时候,亲自执政。这个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了争执。鳌拜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处死苏克萨哈,康熙帝不肯批准。没想到,鳌拜竟挽起袖子,亮出拳头,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康熙帝一想,这鳌拜如此胆大妄为,非要除掉不可。可是,毕竟自己势力太小,也只好暂时忍耐,把苏克萨哈杀了。

鳌拜一手遮天,怎么除去这位老臣,让康熙帝犯了难。后来,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习摔跤。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孩子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并没有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的召见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一下子就把他打翻在地。任凭鳌拜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来搭救他。

鳌拜被抓进大牢后,康熙帝马上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滥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可康熙帝却从宽发落,革了鳌拜的官爵,给他留了一条生路。小小年纪的康熙帝用计除去了鳌拜,让朝廷里一些比较骄横的大臣害怕起来,也不敢再胡作非为,大胆放肆了。

平定三藩

亲自执政后的康熙帝,大力整顿朝政,清朝渐渐强盛起来。但是,南方的3个藩王却叫他十分担心。吴三桂是三藩中最强的藩王,十分骄横,他不但掌握着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要统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碍。一次,尚可喜因为年事已高,想回辽东老家,上奏要让儿子尚之信继承其位,留在广东。康熙帝批准了尚可喜告老,但没有批准他的儿子接替平南王的爵位。这样一来,触动了吴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他们想试探一下康熙帝的态度,就主动提出撤除藩王爵位的请求。

许多大臣对康熙帝说:“吴三桂他们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一定会造反。到那时候可就晚了。”

不料,康熙帝却果断地说:“吴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迟早也要反。不如来个先发制人。”接着,他就下诏答复吴三桂,同意撤藩。这吴三

桂一下懵了,本想皇帝会做出一

些挽留的姿态,自己顺水推舟

留下来。谁知康熙帝会这样决

断,他是又惊又恨,决定起兵

造反。

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为笼络民心,他换上明朝将军的盔甲,说是要替明王朝报仇雪恨。吴三桂在西南一带势力很大,一开始,叛军打得很顺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广东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联系,约他们一起叛变。这两个藩王有吴三桂撑腰,也反了。这时,整个南方都被叛军占领了。

康熙帝一面调兵遣将,集中兵力讨伐吴三桂;一面停止撤销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称号,把他们稳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势对吴三桂不利,就投降了清朝。吴三桂的处境孤立起来。经过8年战争,吴三桂知道自己支撑不下去了,连悔带恨,生病去世了。

1681年,清军分三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清军自此平定叛乱势力,统一了南方。

三征噶尔丹

明朝末年,沙皇俄国趁机向我国黑龙江地区进犯。

后来,康熙帝两次用兵,彻底地消灭了沙俄侵略军。沙俄政府在雅克萨失败以后,并不甘心,就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又唆使准噶尔部(蒙古族的一支)的首领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

康熙帝派使者到噶尔丹那里,叫他把侵占的地方还给漠北蒙古。噶尔丹仗着沙俄政府撑腰,不但不肯退兵,还大举进犯漠南。

听到消息,康熙帝大为恼火,决定亲征噶尔丹。1690年,康熙帝分兵两路: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从古北口出兵;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从喜峰口出兵,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右路清军先接触噶尔丹军,打了败仗。噶尔丹长驱直入,一直打到离北京只有700里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

康熙帝坐镇指挥,清军用火炮火枪集中轰击。福全又派兵绕出山后夹击,把叛军杀得七零八落,纷纷丢了营寨逃走。噶尔丹

一看形势不利,赶快派人来求

和。原来,噶尔

丹求和只是缓

兵之计, 他

们乘机逃到漠北去了。

回到漠北后,噶尔丹表面向清朝政府表示屈服,暗地里重新招兵买马。1694年,康熙帝约噶尔丹会见,订立盟约。噶尔丹不但不来,还暗地派人到漠南煽动叛乱。

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分三路出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从东路进兵;大将军费扬古率陕西、甘肃的清军,从西路出兵,拦截噶尔丹的后路;康熙帝亲自带中路军,从独石口出发迎击噶尔丹。

康熙帝的中路军到了科图,遇到了敌军前锋,但东西两路还没有到达,这时候,有人传言沙俄将要出兵帮助噶尔丹。随行的一些大臣就害怕起来,劝康熙帝退回北京。康熙帝气愤地说:“我这次出征,还没有见到叛贼就退兵,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再说,我中路一退,叛军全力对付西路,西路不是更危险了吗?”

康熙帝下定决心,继续进兵克鲁伦河,并且派使者去见噶尔丹,告诉他是康熙帝来亲征了。噶尔丹在山头见到清军军容整齐,就连夜拔营撤退了。康熙帝一面派兵追击,一面赶快通知西路军大将费扬古,要他们在半路上截击。

噶尔丹带兵奔走了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乌兰巴托东南),正好与费扬古率的清军相遇。费扬古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设下埋伏,然后派先锋把叛军引到预先埋伏的地方,叛军向山顶进攻,清军从山顶放箭,展开了一场激战。叛军死的死、降的降。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逃走了,清军获得了胜利。

经过两次大战,噶尔丹内部土崩瓦解,康熙帝要噶尔丹投降,但是噶尔丹继续顽抗。隔了一年,康熙帝又带兵渡过黄河亲征。这个时候,噶尔丹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已经被他的侄儿策妄阿那布坦占领,他的左右亲信听说清军来到,也纷纷投降,愿意做清军的向导。噶尔丹走投无路,服毒自杀了。

历史档案馆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明朝末年,沙皇俄国经常进犯我国东北地区,到处掠夺财物,杀害人民,老百姓的生活无法安顿。后来,康熙帝两次用兵,彻底地消灭了沙俄侵略军。沙俄政府见势不妙,慌忙派使者赶到北京,要求谈判。1689年,清政府派出代表索额图,沙俄政府也派出戈洛文做代表,在尼布楚举行和谈,划分了两国边界,这就是《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在平等谈判的基础上所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乾隆帝禁书修书

清朝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皇帝的经营,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到清高宗弘历(也叫乾隆帝)在位的时候,国力可以说达到了鼎盛。

规模空前的丛书

1757年,原来已归服清朝廷的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发动了叛乱。

乾隆帝派兵两路进攻伊犁,平定了叛乱。几年后,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天山南北的管理。

乾隆帝跟他的祖父、父亲一样,除了武功之外,还十分重视文治。他一面继续招收文人

学者,编写各种

书籍;一面又大

兴文字狱, 镇

压有反清嫌疑的文人。乾隆时期的文字狱之多,大大超过了康熙、雍正两朝。

但是,乾隆帝知道靠文字狱来实行统治是不能长久的,还有成千上万的书籍藏在民间,如果里面有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内容,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终于,乾隆帝想出一个办法,就是集中全国的藏书,来编写一部规模空前巨大的丛书。

这样做,一来可以进一步笼络大批知识分子,显示皇帝对文化的重视;二来可以借这个机会把民间藏书统统审查一下。

1773年,乾隆帝正式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他派了一些皇室亲王和大学士担任总管,大多数皇亲国戚只是挂个名,只起监督作用。真正担任编纂官的都是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像戴震、姚鼐、纪昀等人。这套丛书的名称叫作《四库全书》。

规模巨大的《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常把图书分成经、史、子、集4个大类:经部,包括历来儒家的经典著作,像《诗经》《论语》《孟子》等,以及研究文字音韵的书。史部,包括各种历史、地理、传记等书籍。子部,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学说和科技著作,像农学、医学、天文、历法、算法、艺术等。集部,包括文学的总集和专集等。

按照四大类集中收藏起来就叫作“四库”。

要编写一套规模巨大的丛书,先得把书籍收集起来。乾隆帝下了命令,叫各省官员搜集、收购各种图书,并且定出了奖励办法,私人进献的图书越多,奖励越大。这道命令一下,各地图书源源不绝送到北京,两年之中,就聚集了2万多种,再加上宫廷内部原来的大量图书,数量就很可观了。

书收集起来了,乾隆帝就下令四库全书馆的编纂官员对图书认真检查。凡是有“违碍”(对清统治者不利)字句的,一概销毁。一查下来,发现在明朝后期的大臣奏章里,有的在提到清皇族的上代时措辞不那么尊重,乾隆帝认为这是很不体面的,就下令把这类图书一概烧毁。据不完全统计,在编《四库全书》的同时,被查禁烧毁的图书有3000多种。

后来,这部规模巨大的《四库全书》终于编写出来了。

编纂《四库全书》的学者们对大批图书进行编辑、校勘、抄写,足足花了10年工夫,到1782年才正式完成。按照丛书经、史、子、集的分类,共收图书35031种、79337卷。当时把全书抄了7部,分别藏在紫禁城皇宫、圆明园、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奉天(今沈阳)、杭州、镇江、扬州等地,其中3部后来在战争中被烧毁了,还有被抢的,保存完整的只有热河行宫的那一部,现收藏于北京图书馆。

历史档案馆

风流才子纪晓岚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昀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

乾隆间辑修《四库全书》,他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四库全书总目》200卷,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所写的短篇志怪小说,采用的是笔记体形式,主要描写了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流传的乡野怪谈。

大贪官和珅

和珅是出了名的富有,说他是个大贪官一点儿都不为过。据说,从和珅家里查抄出来的财宝,大约值白银8亿两,抵得上朝廷10年的收入。于是,民间就有人编了两句顺口溜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从侍卫到大学士

和珅竟然如此厉害,就没有人能管得了他吗?

这跟乾隆皇帝有关。虽然乾隆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却喜欢被人歌功颂德。于是,就有人用讨好奉承的手段取得他的宠信,掌握了大权。朝廷官员的腐败之风也日益蔓延,大贪官和珅就是一个典型。

一次,乾隆帝外出巡视,叫侍从准备仪仗。侍从一下子找不到仪仗用的黄盖,让乾隆帝十分恼火,他问:“这是谁干的好事?”官员们听到皇帝责问,吓得不知道说什么。有一个青年校尉,在旁突然说:“管事的人不能推卸责任。”

乾隆帝侧过脸一看,是个眉清目秀的校尉,心里高兴,就问:“你叫什么名字?”青年校尉回答说叫和珅。乾隆帝又问他的家庭情况,读过哪些书,和珅也对答如流。

乾隆帝十分赞赏和珅,马上宣布让他总管仪仗。

不久,和珅就做了御前侍卫。和珅是个非常伶俐的人,乾隆帝要做什么事,他都办得十分妥帖。尤其是和珅知道乾隆帝爱听好话,就净说些顺耳的给他听。

日子一久,乾隆帝把和珅当成了自己的亲信,和珅也开始步步高升。经过几年时间,和珅从一个侍卫提升到了大学士。

后来,乾隆帝还把和孝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和珅跟皇帝攀上了亲家,权势更大了。

和珅之死

和珅掌了大权,别的大事他没心思管,却对搜刮财物十分有兴趣。他不但接受贿赂,还公

开勒索,明里暗里贪污掠夺。地方官员献给皇帝的贡品,都要经过和珅的手。和珅先挑最精致的留给

自己,挑剩下来的再送到宫里

去。好在乾隆帝不查问,别

人也不敢告发,和珅的贪心

就越来越大了。

和珅利用他的地位和

权力,千方百计地搜刮财

物,一些朝臣和地方官员知道他的脾气秉性,就使劲搜刮珍贵的珠宝去讨好和珅。大官压小吏,小吏又向百姓层层压榨,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就没有人对和珅有意见吗?有。1786年,御史曹锡宝参劾和珅的家奴刘全违反制度盖造豪宅,服用奢侈,有仗势索贿的嫌疑,请求查处。乾隆帝知道后,就把奏章发给都察院处理,有心地写上“追究明白,非为开脱和珅之故”的批语。

手下官员会意,将风声泄露给和珅,和珅让刘全一夜之间把新屋拆了个干干净净。和珅安排好一切后,反诬告曹锡宝。

结果,曹锡宝因“妄言不实”的罪名,被革职留任。这样一来,谁还敢反对和珅?

和珅还利用乾隆帝年老昏庸,欺下瞒上。一次,官员尹壮图上疏反映各省库藏空虚。和珅知道乾隆帝不喜欢听到这样的消息,就命人重新清查各省府库,诬告尹壮图所奏不实。乾隆帝只好将尹壮图降职。

乾隆帝在做满了60年皇帝后,传位给太子颙琰。颙琰继位,就是清仁宗,又称为嘉庆帝。嘉庆帝早就知道和珅贪赃枉法的情况。等乾隆帝一死,嘉庆帝马上把和珅逮捕起来,赐他自杀,并派官员查抄了和珅的家产。

历史档案馆

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康熙、雍正、乾隆3代皇帝,耗时约90年建成。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承德避暑山庄是别具一格的皇家园林,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古代园林建筑杰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