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玉雕技法汉八刀与纹饰革新

汉代玉雕技法汉八刀与纹饰革新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汉八刀”,为汉代玉雕的一种流行技法。“汉八刀”技法主要用于玉蝉、玉翁仲和玉猪的制作之上。“汉八刀”技艺是在不断发展的。与早期的“汉八刀”玉器相比,线条简洁,形神俱备。二是,用刀数超过八刀。与早期的“汉八刀”相比,差别主要是施刀数的不同,施刀方法几乎完全相同,边角仍然十分锋利。三是,在“汉八刀”玉器上再施以纹饰的。可以说,“汉八刀”的出现是传统技艺的革新。

汉代玉雕技法汉八刀与纹饰革新

所谓“汉八刀”,为汉代玉雕的一种流行技法。其有两层含义:一是形容其刀工简练、粗放,宛若八刀而就;二是因之用刀讲求左右对称,奏刀后左右两道线槽形成了“八”字的效果。“汉八刀”技法主要用于玉蝉、玉翁仲和玉猪的制作之上。福州古墓出土的寿山老岭石翁仲俑的形制就与汉代玉翁仲一致,这说明“汉八刀”技法也曾运用在寿山石雕刻上。而简单的博古夔纹、凤纹也可以借用此技法表现。

“汉八刀”技艺是在不断发展的。从表现形式看,早期“汉八刀” 多用直刀法施以八刀成型,因此边角多锋利,线条明朗,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出现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出三种类型:一是,主体施用八刀手法再施以弧刀工艺并作钝化处理。与早期的“汉八刀”玉器相比,线条简洁,形神俱备。比较发现,这类工艺中的玉蝉反面头部多有象鼻穿孔,显然是为了便于人们佩戴使用的,没有了棱角的玉佩戴不容易对人造成伤害,也减少了磕碰对器物本身造成的损伤。二是,用刀数超过八刀。与早期的“汉八刀”相比,差别主要是施刀数的不同,施刀方法几乎完全相同,边角仍然十分锋利。这类工艺中的玉蝉有反面光滑无工的,有反面施工的,也有两面均施工的。两面均施工的蝉,刀数加起来有的竟超过二十刀。三是,在“汉八刀”玉器上再施以纹饰的。如有的玉蝉施用八刀成型后,又在其背部加上简单的网格纹饰。可以说,“汉八刀”的出现是传统技艺的革新。

另外,从中国雕塑史发展脉络来看,技艺一直有从简洁到复杂,由复杂再追求简洁,在循环往复过程中求新求变的传统。如良渚文化时期直至商代的雕刻工艺都较为简洁,西周到战国变得复杂,明代恢复了简洁粗犷的特点,而清代又变得复杂。当然早期技艺简单,不仅受古人抽象思维的限制,而且更大程度受到工具的制约。当雕刻工具大大改善, 工艺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对作品制作简约与复杂的判定,则要结合人们的审美情趣来考量。

知识链接:(一)

圆雕技法“包雕”——奇石催生的技艺

有人说,世上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优秀的艺术家可以轻易借用艺术载体的特点,去催生、点燃自己的创意和灵感。寿山石作为雕刻载体之一,拥有许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为艺人实现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石皮就是其中之一。

寿山石中部分石种,如田黄石、奇降石、牛蛋石等就拥有石皮。因为生成土壤、环境不同,石皮也分为银包金、金包银乌鸦皮等多种类别。其中奇降石中上佳的银包金奇降石,有着外皮似凝腻高山冻,内在如温润田黄的特点,这类品貌十分适合人物创作,外皮可以设计成衣服的形状,内在偶然暴露的部分可以处理成人物的头、手等部位,由此催生了圆雕技法中利用巧色雕刻的又一特殊技艺——“包雕”。

包雕,也叫“苞雕”顾名思义,是一种利用外层石皮包裹性特征进行雕刻创作的特殊技艺。它注重“巧、形、意”三个方面。

一、“巧”在于构思必须取巧。艺人需要根据石材色泽的分布和形状纹理走势,先将雕刻对象的大体轮廓设计为立、坐、蹲、卧、倚等不同表现形象,再将外皮雕琢为或包裹、或披拂、或随挂的衣物,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随意大刀阔斧破坏原石的原有形态。针对色彩不丰富的石材,主体色之外,艺人要充分利用少量面积的色彩取巧创作,尽可能让“少数派色彩”成为作品的一抹亮点。

二、“形”在于雕刻必须注重形体。包雕大多运用于圆雕人物的设计处理上,也是属于三维空间的实体雕刻。在不破坏外皮和原石形态创作的前提下,包雕人物的形体结构有一种偏向雕塑的美感。这就要求包雕的部分处理方式要借鉴雕塑的形体构建,通过形体的塑造来展示雕刻形象的姿势、情绪和生命力,再利用块状的语言和体积的力量去表达创作的思想本质。

三、“意”在于表现形式必须意形结合。如果说“形”的目的在于塑体,那么“意”的本质在于传神。由于石材本身“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特点,包雕在初步设计轮廓形体后,就要着重在石材少数裸露部分做足文章,无论是人物表情、细节动作,还是元素点缀,都要讲究相互之间的呼应转折,通过写意的语言,传递出富有生命力的精气神。

李白醉酒》 奇降石 林发述

《寿星》 奇降石 叶子贤

《渔翁》 牛蛋石 王铨俤

满江红岳飞》 牛蛋石 林晓东(www.xing528.com)

知识链接:(二)

传统手工VS机器雕刻

寿山石传统雕刻主要依靠人工使用锤、凿、刻、磨等方式对原材料进行塑形,耗费时间较长,并限制了技法创新的部分可能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专业雕刻机、钻头等机械用具普遍使用于雕刻过程中,大大提高了传统工艺的雕刻效率。由此,业内也出现了一个争议性的话题,机器雕刻最终会成为传统手工“活态”发展的助推器,还是会沦为导致传统手工逐步失传的罪魁祸首?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问题,机器雕刻到底能够呈现出作品什么样的一个状态,它和手工雕刻相比,有何不同?

我们知道,机器雕刻比手工雕刻省时省力。以小型工艺品为例,小型工艺品往往作为把玩欣赏之用,原材料多珍贵且价格较高。由于体积较小,对其进行精密雕刻难度较大,对雕刻者要求较高,丝毫的失误可能会造成损失,甚至导致整块石材再无用武之地。而原材料的雕刻过程十分耗时,在不采用机械雕刻的情况下,将一块10mm×10mm×10mm的石材加工为龙形状至少要耗费一个技术熟练的雕刻师几天时间,而采用手持式雕刻机则可在半天之内完成雕刻。

此外,当下最新的3D扫描技术可以通过扫描作品,用软件自动生成模型图像,再利用3D打印技术,将作品的外观还原出八九成。而且仅在短时间内,就能还原复制出数十件作品。

如此一来,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人力成本,都比正儿八经地相石雕刻来得低廉。因此,成本低廉的优势让机器雕刻占据了石雕中低端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我们仔细观察后,会发现,机器雕刻虽然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复制作品外观,但作品线条是僵硬的,没有灵动和神韵。

所谓神韵,指的是一件作品的内在精气神,是作者利用手工刀具将个人审美思想还原于作品上的外在展现。无论是潺潺的水流、卷曲的云纹,还是作品上景与物的对应,光与影的交织,都需要手工运刀的加持,才能显现出最佳的效果。若仅靠机器雕刻,构图布局就会出现毫无起伏的僵死感。因此,神韵的展现必须通过手工雕刻才可实现。同时,寿山原石与其他石料相比,外部的色彩纹理,内在的结构走向更为复杂,雕刻过程中常常出现内外色层不同,质地不同,内部跑裂等意外情况,机器是没有“预判性”的,这时就需要人为的随机应变。因此,机器雕刻只能作为手工雕刻的辅助形式存在,而不能完全取代手工雕刻。手工雕刻可以借助机器雕刻省时省力的优势,对雕刻技法进行再创新,为寿山石雕这一非遗文化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数控雕刻的作品

作业要求

1.详细阐述出不同雕刻技法的艺术特点。

2.熟记常见的几种雕刻技法,按照书本范图,临摹画出圆雕、浮雕、钮雕、薄意的素描图,并能融会贯通运用到今后的雕刻创作中。

3.领会篆刻基本知识,分别以“阳刻和阴刻”的技法,各设计一款自己的姓名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