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鲁迅艺术学院编写了《陕北歌谣选》,其中收录的流传在宁夏的《拔兵小调》影响较大。《拔兵小调》后的附录注释很有研究价值,注释写道:“此歌系宁夏反动军队马鸿逵部下一个逃到边区来的青年士兵所作。这名士兵是宁夏人,初小毕业,在家务农,二十二岁被抓壮丁,1944年作此歌时已二十九岁,他家里还有爷娘,老婆、娃娃。1943年八九月间时局紧张。他所属之顽军也准备打边区,他趁机逃了出来。这篇作品在宁夏盐池一带甚为流行,男女老幼,差不多都会唱。”宁夏籍士兵创作的《拔兵小调》有30段。1959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回族歌谣》收录了《拔兵小调》。据说,当年《陕北歌谣选》收录《拔兵小调》时,宁夏籍士兵担心国民党迫害自己的亲属,特意要求隐去自己的姓名。但他为宁夏在中国现代民歌史上留下了最为珍贵的资料。
与上面没有留下姓名的宁夏籍士兵不同,在陕甘宁边区有一位宁夏籍民间歌手,不仅留下了自己的姓名,而且所创作与演唱的民歌得到我国著名诗人李季的青睐。他就是著名的民间歌手王有。
王有(1902—1979),宁夏盐池人。自幼喜爱皮影戏、秦腔与秧歌演唱,农闲时自己制作简易的乐器,边拉边唱。王有早期创作的民歌有《打土匪》《十劝郎》《绣荷包》等。1936年6月,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后,在陕甘宁地区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贫苦的王有获得了新生。他怀着感恩与激动的心情改编并创作了《红军打花马池》《父子揽工》《劳动英雄王科》《自由结婚多欢喜》《四季生产歌》《讲卫生不生病》等民歌,深受陕甘宁边区一带群众的喜爱。1942年,盐池的劳动英模王科到延安参加边区劳模大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王有根据王科的事迹创作了《劳模英雄王科》,不仅在陕甘宁革命地区被群众反复传唱,还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与西北野战军文工团被改编传唱。后来,这首民歌与《军民一家》《十唱人民英雄刘志丹》《抓壮丁》《大生产》等都成为当时最受部队指战员与群众欢迎的曲目。
王有是一个创作与演唱能力极强的民间艺术家。他既能进行即兴的创作与演唱,也能够从现实生活与劳动中获得灵感进行创作。他的作品非常贴近贫苦百姓的情感与愿望,许多作品不仅为群众所喜爱,还被群众广泛传唱。王有的创作与演唱还打动了著名诗人李季。他多次到王有家里进行采风。在李季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王有演唱的民歌。王有创作的《红军打屈县长》《父子揽工》《劳动英雄王科》3首民歌被何其芳、张松如主编的《陕北民歌选》一书收录。1964年夏,诗人李季偕夫人一同到盐池县看望王有。一个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家,一个是才兼文雅的著名诗人,他们惺惺相惜,彼此欣赏,都是源于对民间艺术的痴迷与热爱。可以说,王有的民歌影响了李季的诗歌创作,而王有的民歌创作与演唱也得益于李季的扶持与引导。1962年12月16日,宁夏诗人朱红兵在《宁夏日报》发表了《沃土长鲜花》一文,介绍了王有的事迹。1979年,王有在盐池县四墩子病逝。
【注释】
[1]许成,卫忠主编《贺兰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93,第110页。
[2]杜文澜:《古谣谚》(卷一),中华书局,1984,第2页。
[3]第462号岩画。
[4]第539号岩画。
[5]许成,卫忠主编《贺兰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93,第96、108页。
[6]第462号岩画。
[7]第539号岩画。
[8]许成、卫忠主编《贺兰山岩画拓本萃编》,文物出版社,1993,第71、100、107、108页。(www.xing528.com)
[9]杨红梅:《殷墟妇好墓玉阴阳人文化蕴含初探》,《殷都学刊》2011年第3期。
[11]钟侃:《宁夏古代历史纪年》,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第5~7页。
[12]固原市文物工作站:《宁夏固原北魏墓清理简报》,《文物》1984年第6期。
[13]《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札迻》卷十二,光绪二十年刻本,第140页。
[14]耿志强,郭晓红,杨明:《宁夏西吉县宋代砖雕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1期。
[15]胡若飞:《俄藏西夏文草书〈孝经传〉序及篇目译考》,《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6]聂鸿音:《西夏文〈新集慈孝传〉释读》,《宁夏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西夏文〈新集慈孝传〉考补》,《民族语文》1995年第1期。
[17]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269页。
[18]朱栴纂修,吴忠礼笺证《宁夏志签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第96页。
[19]胡汝砺编纂,范中兴签注《弘治宁夏新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第111~112页。
[20]杨经纂辑,刘敏宽次纂《嘉靖固原州志》,牛达生,牛春生校勘,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第106~1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