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永乐时期的中枢政治分野

明朝永乐时期的中枢政治分野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永乐时期,内阁与六部一起协助朱棣,做出中枢决策。其他六人,伴随着永乐政局的发展,各有不同的政治遭际,大体分属三个政治集团。这样,永乐时期,政治中枢便一分为三。在三大政治集团中,监国集团内部的认同感是最强的。永乐十八年,明朝迁都北京后,虽然三大中枢集团一度合并,但中枢政治中的这种势力分野,并未随之消失,而是延续了下来,并奠定了洪熙朝的中枢政治格局。

明朝永乐时期的中枢政治分野

朱元璋加强皇权专制,废除丞相,直接统领百官,通过朝堂议政做出决策。这一制度虽然能够保障皇帝对文官集团的绝对控制,但皇帝一人处理全国政务,实在劳累,后世如果遇到稍微怠政的皇帝,全国政务便会陷入瘫痪的处境。因此,这一中枢政治体制必须要有所变通,否则很难长期推行下 去。

朱棣即位后,开始设置内阁,使其部分地承担丞相的职能。所谓“内阁”,就是文渊阁,位于紫禁城的东角门,最初是明朝在宫廷之内藏书的地方。朱棣入继大统,在新政权建立之初,需要发布大量诏书,于是从翰林院官员、中书舍人等近侍官员中,选择部分主动归附又有才华之人,进入文渊阁,负责起草诏书,这便是内阁制度的起源。可见,从一开始,内阁便不是一个正式机构,而是皇帝选拔的秘书团队工作的场所。永乐时期,内阁与六部一起协助朱棣,做出中枢决策。朱棣曾说:“六卿治政务,翰林职论思典词命,皆朝夕左右者也。”[1]不仅如此,随着朱棣皇位逐渐稳固,内阁七人也逐渐分化,不再从属于一个政治群体。七人之中,解缙最具才气,起初也最受朱棣赏识,但由于介入到朱棣诸子的储位争夺之中,被人用酒灌醉,埋于雪中而死。其他六人,伴随着永乐政局的发展,各有不同的政治遭际,大体分属三个政治集团。

迁都北京之前,朱棣由于时常北征与巡幸北京的缘故,经常不在南京。而太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负责在南京监国。皇太孙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在朱棣首次北征时,留守北京,充当朱棣与朱高炽之间的联络人。由于朱棣长期离开南京,部分官员跟随左右,处理朝政要务,其他多数官员便与太子、太孙一同监国、留守,负责处理朝廷庶政。这样,永乐时期,政治中枢便一分为三。一是北巡集团,包括朱棣及随从北征、巡幸北京的诸王及文武官员,文官主要是翰林编修杨荣、检讨金幼孜和侍读胡广。胡广于永乐十六年(1418)去世,该集团文臣仅余杨荣、金幼孜二人。杨荣主要负责参谋军务,而金幼孜则主要陪伴朱棣吟诗作赋,抒发塞外之情。二是监国集团,包括太子朱高炽,以及辅助监国的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金忠、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黄淮、左春坊大学士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等。永乐十一年(1413)后,监国集团中又增加东宫洗马杨溥。由于朱棣猜忌太子,监国集团诸大臣不断遭受政治打击,黄淮、杨溥于永乐十二年(1414)入狱,金忠于永乐十三年(1415)卒,该集团中仅剩蹇义和杨士奇二人。三是留守集团,即皇太孙朱瞻基和他的师傅、户部尚书夏原吉在永乐八年(1410)居于北京时所形成的政治集团。留守集团主要负责处理北京行政事务,联系南京与行在。

三大政治集团在长期政务处理和朝夕相处中,内部认同感逐渐形成。由于朱棣与太子关系不睦,三大集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拒斥感。杨士奇、杨荣、金幼孜这些被后世称为“阁臣”的翰林官也相应地产生了分化。如跟随朱棣的杨荣、金幼孜得到了升迁,而杨士奇获罪,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三大政治集团中,监国集团内部的认同感是最强的。这源于太子与朱棣长期关系紧张,黄淮、杨溥、杨士奇先后获罪,前二者更是入狱十年。此间甚为凶险艰难,太子集团协力共济,始得获全。此种命运相连、祸福与共的政治处境使监国集团内部产生了十分深厚的情感,而对北巡集团抱有敌意。仁宗去世之前,曾经和蹇义、杨士奇二人有过一场推心置腹、令人动容的谈话。(www.xing528.com)

明日早朝,罢,召蹇义、臣士奇至奉天门,谕曰:“监国二十年,为谗慝所构,心之艰危,吾三人共之。赖皇考仁明,得遂保全。”言已泫然。义、士奇亦流涕。臣士奇对曰:“今已脱险即夷,皆先帝之赐,陛下之诚之效,更不烦圣明多虑。”上曰:“即吾去世。后谁复知吾三人同心一诚。”遂出二敕二印,赐两人。臣士奇得“杨贞一”印,敕曰云云。皆拜受而退。盖逾月宫车宴驾矣。[2]

留守集团在政治立场上相对中立一些。一方面,太孙为太子之子,将来能否登基取决于乃父地位是否稳固,他们认同监国集团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朱棣虽不喜太子,却非常喜欢太孙,太孙性格类于朱棣,祖孙关系十分融洽,朱棣也让夏原吉、杨荣等朝廷重臣辅导太孙,实际上借此培养太孙在朝廷中的势力。太孙由于曾追随朱棣北征的缘故,与北巡集团中其他成员也有着较多的接触。故而太孙对于北巡集团之立场,便不如监国集团那样敌视。永乐十八年(1420),明朝迁都北京后,虽然三大中枢集团一度合并,但中枢政治中的这种势力分野,并未随之消失,而是延续了下来,并奠定了洪熙朝的中枢政治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