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量子花果山的奇异现象

量子花果山的奇异现象

时间:2023-09-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这两部小说中貌似有一个悖论,那就是作为古代统治者的象征,在古代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龙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竟然是一种悲催的存在。在《西游记》中则有孙悟空大闹水晶宫的情节。既然如此,何以成书于明代的《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竟然敢于对抚有万物、统御四海九州八方、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的象征——龙,如此行文无讳,而且两书未被禁绝呢?

量子花果山的奇异现象

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这两部小说中貌似有一个悖论,那就是作为古代统治者的象征,在古代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龙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竟然是一种悲催的存在。在这两部书所设置的神界体系中,龙王的地位是比较低下的。两书中各塑造了一个桀骜不驯、头角峥嵘的人物,分别为哪吒和孙悟空,两者在学道有成后首次挟技自逞,选择的试剑对象竟然都是东海龙王敖广。

哪吒在游泳时用“混天绫”戏水而扰动水府,将“水晶宫晃的乱响”,此后一言不合就祭起“乾坤圈”将巡海夜叉李良打得“头脑崩流”,却只是惋惜“把我的乾坤圈都污了”,然后“洗那圈子……险些儿把宫殿俱晃倒了”。不惟如此,龙王太子敖丙与其理论,却罹剥皮抽筋之祸,而哪吒浑若无事,只是欣喜于龙筋可以孝敬父亲用来做束甲绦。此后他又拦路痛殴欲上天庭控诉的龙王:“抓下四五十片鳞甲,鲜血淋漓……只求饶命……”并扬言:“你要我饶你,我不许你上本……你若不依,一顿乾坤圈打死你,料有太乙真人作主,我也不怕你。”在《西游记》中则有孙悟空大闹水晶宫的情节。面对孙悟空的强势,龙王同样表现出一副战战兢兢、息事宁人的弱者形象,唯唯诺诺,口称“上仙”,在满足了悟空的一切要求后将其礼送出门。

龙宫无疑属龙王家族的私人住宅,按照现代法律观点,“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即使按照古代律条,擅闯私宅也要受惩处。比如说孙悟空在收伏八戒时曾经打碎了“云栈洞”的大门,八戒因此运用法律武器正告悟空:“你这个弼马温,着实惫懒!与你有甚相干,你把我大门打破?你且去看看律条,打进大门而入,该个杂犯死罪哩!”由此可见,书中所设置的并非是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天宫、人间、幽冥之地,均有秩序和律条规范之,但作者意不及此,行文时着意彰显哪吒和孙悟空对龙王家族的蔑视和强梁。

除了东海龙王敖广以外,《西游记》中还记述了南海龙王敖钦、西海龙王敖闰、北海龙王敖顺、敖顺的妹夫泾河龙王、敖闰的玉龙三太子、生活在祭赛国的万寿龙王家族、生活在乌鸡国水井里的井龙王等,其地位等而下之,悲催的境遇则一。

四海龙王主司雨泽,在取经团队遭遇危难时受悟空差遣,奔走如仆役,例如降雨浇灭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协助收伏青牛精等。泾河龙王的命运尤其堪悲:长安有一渔夫,因得到道士天罡的帮助几近竭泽而渔,使泾河水族面临生存危局。泾河龙王为保护水族的利益而与道士赌胜,为赢得赌局私自修改降雨时间、点数,因此触犯天条,律当问斩。他乞命于唐太宗未果,最终被魏征在梦中斩杀。他的孩子也因此被逐出神仙体制,流落到黑水河,堕入妖魔鬼怪一流,后因觊觎唐僧肉而造成了九九八十一难中一难,遭擒后不知所终。玉龙三太子则因为纵火烧了殿上的明珠,行将被诛戮,为获求救赎而化身为白马踏上十万八千里的艰辛途程。万寿龙王受偷取金光寺塔顶宝贝的女婿九头虫所累,不仅自身及龙子龙女龙孙们全部殒命于悟空棒下,龙婆也被穿了琵琶骨,永远禁锢在金光寺塔心柱上。

在传说中龙宫为荟萃奇珍异宝的渊薮,是以《红楼梦》一书中以“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云云来反衬金陵王家的豪富。但是书中的井龙王却异常寒酸:“可怜,我这里怎么得个宝贝?比不得那江河淮济的龙王,飞腾变化,便有宝贝。我久困于此,日月且不能长见,宝贝果何自而来也?”

在《封神演义》中,龙甚至被视为一种珍贵的食材,例如书中曾提及纣王“携妲己于台上看九龙筵席,真乃是烹龙炮凤珍馐味”“说甚么炮龙烹凤,味穷水陆”等。

中华民族向以“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而自豪。据学者考证,大约自汉代起,龙这一形象就与炎黄二帝有了关联。《史记·封禅书》中写道:“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其大意是说,黄帝用采自首山的铜在荆山下铸鼎。鼎成,有垂着长须的龙自天而降迎接黄帝。黄帝率群臣后宫七十余人骑乘而去。

唐朝的司马贞被称为小司马氏,著有《史记索隐》一书。由于司马迁的《史记》中没有关于三皇的记载,他著《三皇本纪》篇,记述伏羲、女娲、神农等上古时期人物的历史以补阙。文中这样描述炎帝与龙的关系:“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www.xing528.com)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其被称为“祖龙”。这个词的含义不明,有人解释为:“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唐代章碣写有“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的诗句。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去汉高祖刘邦不远,他在《史记·高祖本纪》中着意渲染其与龙的关联。比如说对其出身,写道:“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关于其容貌,则是:“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写到其起事缘由则是著名的“斩蛇起义”,还借道旁老妪之口说道:“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这里所说的赤帝,指的就是炎帝。

据考证,自元明时代始,龙正式成为皇帝的象征,皇帝开始着龙袍,关于其一切几乎均以龙名之,身体称为“龙体”,脸称为“龙颜”,子孙称为“龙子龙孙”,坐具称为“龙椅”……并且开始对龙这一纹饰进行垄断。既然如此,何以成书于明代的《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竟然敢于对抚有万物、统御四海九州八方、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的象征——龙,如此行文无讳,而且两书未被禁绝呢?

这其实是个伪问题,因为两书中所记述的是龙王,而非龙,两者其实是不同的概念。龙是我国先民综合了许多生物的特征,如蛇身、兽腿、鹰爪、马首、鱼尾、鹿角鱼鳞,经过不断吸收与充实所形成的,威武、庄严、神圣,为中华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此后这一形象逐渐和人间帝王叠加在一起。而龙王是此后中国古代神话所创生出的统领水族的王。两者的差别有如龙虾之于小龙虾

有学者言:“古文献中的龙,是自由地驰骋于天地之间的存在,然而,龙王却是统治地上某一特定地域的……受封于某地为王的龙。”这种册封由人间帝王根据百姓的愿望,通过诏封形式予以确立。比如说唐代制定了祭五龙之制;宋徽宗曾下诏封五龙神为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明清两代帝王也有封龙为王的举措。

关于龙王这一说法的最初起源,季羡林先生有如下观点:“龙王这东西本身就不是国货。叶公好龙的龙,同以后神话传说中的龙、龙女或龙王,完全是两码事。后者来源于印度,梵文Naga,意思就是蛇,所说龙王者实际就是蛇王。”

对于龙王的真实地位,至少从《西游记》中可以推断出吴承恩是知悉的。比如说泾河龙王乞命于唐太宗时说道:“陛下是真龙,臣是业龙。臣因犯了天条,该陛下贤臣人曹官魏征处斩,故来拜求,望陛下救我一救!”由此可见书中明确唐太宗之于龙王属君臣关系,这正是吴承恩和许仲琳敢于行文无忌的原因。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6年8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