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汉帝国:帝王与姐妹的气息相融

秦汉帝国:帝王与姐妹的气息相融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翻看了不少有关沉香的非专业人士写的“专业”著作,发现不少学者都言之凿凿,说沉香首先出现在汉朝史籍,汉成帝宠爱的美女姐妹花赵飞燕、赵合德都使用过这种东西。也就是说,汉成帝时代,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使用的香料中,可能有沉香,但《西京杂记》并没有确切记载。两年后,元帝生母许皇后被霍光妻毒死。

秦汉帝国:帝王与姐妹的气息相融

沉香,这种烧钱的东西,从古至今,几乎都是皇家贵族奢侈放纵的巨大符号。

那么,沉香何时首次出现在中国史书中呢?

我翻看了不少有关沉香的非专业人士写的“专业”著作,发现不少学者都言之凿凿,说沉香首先出现在汉朝史籍,汉成帝宠爱的美女姐妹花赵飞燕、赵合德都使用过这种东西。但言及原始史书文献中如何描述,学者们皆语焉不详。

经过仔细钻研,我发现,所谓“赵氏姐妹爱沉香”的“史料”,不是出现在汉朝史籍里,而是出现在明朝时期朝鲜半岛的《文苑楂橘》中:

婕妤(赵合德)奏书于后(赵飞燕)曰:谨奏上三十六物以贺。金屑组文茵一铺,沉水香莲心碗一面,五色同心大结一盘,鸳鸯万金锦一匹,琉璃屏风一张,枕前不夜珠一枚,含香绿毛狸藉一铺,通香虎皮檀象一座,龙香握鱼二首,独摇宝莲一铺,七出菱花镜一奁,精金筘环四指,若亡绛绡单衣一袭,香纹罗手藉三幅,七回光莹肪发泽一盎,紫金被玉香炉三枚,文犀辟毒箸二双,碧玉膏奁一合……

后(赵飞燕)报以云锦五色帐,沉香水玉壶。

婕妤泣怨帝曰:“非姊赐我,死不知此器!”

帝谢之,诏益州留三年输,为婕妤作七成锦帐,以沉水香饰。

看这些文字,赵氏姐妹互相送礼的奢侈用品,真是琳琅满目。而这本书其实根本不是朝鲜某位文人的原创,而是当时半岛一个酷爱中华文明的文人小圈子根据明朝文人同名小说《文苑楂橘》传抄翻剥而成书。

《文苑楂橘》原书内容,大概更加丰富杂芜,经朝鲜人选摘后,至今仅存二卷,都是汉语文字,现藏于韩国鲜文大学中文系

也就是说,所谓“‘沉香’一词在汉朝史书中首次出现”之说法,乃当今某些“历史学家”望文生义,把明朝小说当正史了。

那么,汉朝有“沉香”吗?一本东晋时代托名“葛洪”的著作《西京杂记》,确实言及赵飞燕喜欢香料:“玉几玉床白象牙簟绿熊席,席毛长二尺余。人眠而拥毛自蔽,望之不能见。坐则没膝,其中杂熏诸香。一坐此席。余香百日不歇。”

也就是说,汉成帝时代,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使用的香料中,可能有沉香,但《西京杂记》并没有确切记载。

《西京杂记》这本托名著作,应该是东晋无名氏杂抄汉魏六朝佚史所成,其中所述西汉之事,怪诞不经,多不足信。但如果拿这本书当小说看,就很有趣味了。

无论如何,汉朝时代,王公贵族已经开始频繁使用香料。这种高级奢侈品,气味之芬芳,肯定超出我们常人的想象力,其价格肯定也是骇人心目。

芳香迷茫日色昏,沉迷犹在汉宫春
作为盛衰分水岭的汉元帝时代

作为中兴之主的汉宣帝刘病已崩后,其太子刘奭继位,这位皇帝就是历史上的汉元帝。

汉元帝生于昭帝元平六年(前75年),属马,乃宣帝与嫡后许平君生的儿子。

由于霍光等大臣所拥立的昌邑王刘贺昏淫,被废去皇帝封号。当时,刘奭出生才几个月,其父刘病已就作为武帝嫡系曾孙,被霍光拥立为皇帝。两年后,元帝生母许皇后被霍光妻毒死。

霍光死后,地节三年(前67年)四月,刘奭被宣帝立为太子。黄龙元年(前49年)十月,宣帝崩,刘奭继位。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子一代新人。元帝刘奭继位以后,宫内有两个女人的身份也有所“提升”,其中一个,乃霍光的外孙女上官氏宣帝时已是太皇太后,又长了一辈;另一个是汉宣帝皇后王氏,升为“皇太后”。有些人看汉史不细,以为这位姓王的皇太后就是日后王莽的那位姑姑王太后。其实不是,那个王太后的名字是王政君,在历史上要有名得多。而汉元帝名义母后的这个王太后,历史上一般称为“邛成太后”(因为她父亲被封为邛成侯)。而帮助侄子王莽最后篡汉建立新朝的那个王太后王政君,是这个王太后的儿媳。

宣帝的王皇后,也就是元帝的王太后,宣帝在位之时并不为宣帝所喜,她是宣帝刘病已在民间斗鸡玩狗时代认识的老好人王奉光的女儿。宣帝这个人很念旧,他继位之后,从前对他好的人,无不厚加赏赐。老王从前和自己玩斗鸡的时候常常故意输钱给自己,为此,宣帝就把老王的女儿纳入宫中。

许皇后被霍夫人毒死后,宣帝为了找人替自己看养太子刘奭,除了派丙吉、疏广、黄霸以及萧望之等大臣担任太子太傅之外,就封老王的女儿为婕妤,让这个老实巴交的女人抚育太子。

在宫内,王婕妤虽然不受宠,但她很知足,毫无怨言地精心照顾太子。为此,宣帝后来把这位养育太子劳苦功高的婕妤封为皇后。

五凤元年(前57年),宣帝为十八岁的太子刘奭举行成人冠礼。当时的汉朝看上去一切都喜气洋洋,四夷来朝,国强民富,宣帝身体健康,储君孝顺有礼,一派祥和气氛。但是,随着太子的长大,宣帝越来越不喜欢这位太子。

宣帝不喜欢太子,倒不是因为太子不好,而是因为这位太子太好了!

根据汉书记载:

(汉元帝)壮大,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由是疏太子而爱淮阳王,曰:“淮阳王明察好法,宜为吾子。”而王母张婕妤尤幸。

上有意欲用淮阳王代太子,然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

大概宣帝昔日为皇太子刘奭选的师傅都是儒生,加之长子性格,刘奭太喜欢儒家经术了。为此,对于父皇所任用的官员多为严刑酷法的干吏,他就有看法。

从表面上看,历史上的宣帝似乎特别重视儒教,但他这个人实事求是,在实际施政过程中,根本就不是那种食古不化的书呆子皇帝。所以,在尊儒的外衣下,宣帝着重实际的效应,崇尚功用实效。当然,宣帝所谓的“霸道”,并非只是包括先秦法家关于刑名学说的治国之道,其中也包括了《春秋》《诗》《尚书》《礼》等著作。

但太子一句“宜用儒生”,换来宣帝深深叹息。嗟叹之余,他又说:“日后乱我刘氏皇国者,太子也!”

这话,其实说得非常重。

身为皇帝,说自己儿子日后可能会导致家国混乱,按理说,应该换人了。而当时,宣帝特别宠爱张婕妤,爱屋及乌,更爱张婕妤生的儿子淮阳王刘钦。宣帝这个次子刘钦,和宣帝一样,也特别喜欢研究律法,聪明伶俐。由此,宣帝曾有几次当着大臣的面称赞刘钦说:“真我子也!”

也就是说,元帝当时的皇太子位置,也看上去岌岌可危。

可是,有两个因素,最终保证了刘奭太子地位不失:第一,刘奭的母亲恭哀皇后许平君,毕竟是宣帝微贱之时的结发妻子。宣帝忆念旧时恩情,不忍换掉他和许平君所生的太子;其次,刘奭的儿子,也就是日后的汉成帝刘骜,深为宣帝所喜。当时的宣帝,出去游玩宴饮,都会把这个大孙子带在身边,宠爱异常。

汉元帝,从人品上说,百分之百好人一个。在他作皇太子的时候,姬妾虽然有十多个,但最喜欢的要属司马良娣。红颜命薄,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司马良娣病重,临终,她悲伤无限,拉着刘奭的手,说:“我觉得自己并非寿数已尽,而是宫内那些美人嫉妒我,她们轮番诅咒我,我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说了这话之后,司马良娣撒手西归。

刘奭还真信了,他过后大病一场。病好后,这位皇太子闷闷不乐,再见到自己那些姬妾,恨从心起,总觉得司马良娣是她们诅咒死的,所以干脆一个都不见。

但刘奭毕竟是皇太子,你不喜欢女人没关系,帝国可是需要继承人,这是真正的“政治任务”!

为此,汉宣帝就派王皇后精心为皇太子挑选几个出身良家、年轻貌美的宫女。

于是,王皇后根据自己的审美,挑选了王政君等五个美人。她知道,单独让皇太子挑,人家小伙子肯定烦。既然是“政治”任务,王皇后就乘太子来拜见宣帝的时候,让那几个姑娘展示了一下,给太子挑选。

对于刘奭来说,司马良娣乃自己最爱,临次花丛懒开眼,心中只有逝美人。所以,那几个姑娘晃了几次,刘奭根本连看都懒得看。

王皇后很上心,不停派人催问太子,到底看上哪个美人了。被催无奈,刘奭随手瞎指了一下,那个还行……

宫内宦者心内也急,那边皇后催着,这边太子眼睛都不大开一下。怎么办,他随手一指,到底是哪个呢?!

得,反正太子瞎指是完成任务,我也给皇后完成任务。宦者着急计生。恰好有个叫王政君的姑娘离皇太子位置最近,那天又偏偏穿了一件镶着绛色边缘的掖衣。皇太子胡乱这么一指,宦者只能论衣服取人了。

于是,宦者像模像样,马上趋至王皇后处,报告任务完成,说太子已经喜欢上一个美人了,挑拣之后,表现得还心事重重的,显然是特别喜欢。

王皇后很高兴,希望被挑出来的这个王政君能够成为皇太子的“药丸”,治好他对司马良娣的相思病。于是,马上派人收拾打扮,郑重其事,打发侍中杜辅、掖庭令浊贤亲自把王政君送入太子宫内的丙殿。

也真奇怪,虽然并不喜欢王政君,大概是郁闷无聊,又出于青春晚期,刘奭当夜就与她春风一度。恰恰是这春风一度,王政君竟然怀孕了。太子后宫之内,娣妾几十人,诸如司马良娣,受御幸长达七八年,也没怀孕。而这位王政君仅仅陪睡一次,就龙子上身,确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甘露三年,王政君为大汉帝国生下了皇孙。宣帝特别高兴,亲自给他起名刘骜,字太孙,没事到哪儿都爱带着这个小孩子。骜者,骏马也,可以想见宣帝对这个孩子多么寄予厚望——希望他成为大汉王朝千里驹!

等这孩子大了,他爸爸汉元帝死了,刘骜就成为皇帝,也就是日后的汉成帝。

汉元帝摸黑随意上床的这个王政君,生于魏郡元城(今河北正定),出身也算上是一个官宦世家。她祖父叫王贺(字翁孺),在武帝年间任绣衣御史,类似皇帝私人特务,奉武帝诏命,到各郡国监督、催办当地官吏,参与审讯当地所抓到的“贼人”。

王贺本人倒不是江充那样的坏人,对于多数走投无路被逼造反或者闹事的百姓,他能放的就放,对于审理案件的官吏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回朝之后,因为他的业绩不好,没通过武帝考核,就被就地免职了。

王贺当时挺能想得开,叹息道:“我听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救千条人命,子孙会得到善报而封爵!我放过了一万多人,子孙将来的回报应该不会差吧!”

还真不差!王贺有个儿子叫作王禁,一步一步稳定做官,最后官至廷尉史。而且,王禁的生育能力也很强,他共有四个女儿、八个儿子。而其中的二女儿,就是日后汉宫中大名鼎鼎的王政君。那王政君本来都许配给别人了,但不久那个准新郎就病死了;再许配,攀了一个高枝儿,汉朝的东平王准备纳她做姬妾。这姑娘真命硬,聘礼接到没多久,东平王也呜呼哀哉了。

如此大“扫帚星”养在家里,王禁也嘀咕,赶紧找个卦师算卦。卦师眼球乱转了数次,故作神秘状,对王禁说:你家闺女命太好了,贵不可言,日后肯定会嫁个大富大贵之人!

刘贺玉印出土于海昏侯墓

王禁特别高兴,对女儿王政君的投入也加大,琴棋书画都找老师教。

宣帝五凤年间,王禁把王政君送入宫中。卦师暗示作用很大,既然闺女要嫁给大富大贵之人,那人肯定在宫中。

王政君初入宫时,级别特别低,属于最普通的宫女,即史书中所谓的“家人子”。这个级别在宫内,比起嫔妃中最高级别的婕妤,要整整低了十四级!

汉元帝这个人,“柔仁好儒”,但作为一个帝王,柔仁有时候就是“优柔寡断”的同义词。“仁”,说不定是“妇人之仁”。

元帝“好儒”不是假装,他本人应该可以说是一个经学能手,那种功底,还真不是只会背诵一些文章啥的,而是有深刻研究。身边从小有那么几个大儒做老师,元帝想不当专家都不可能。

汉元帝继位后,汉朝政治日趋腐败,天灾频繁,加之汉朝土地兼并日趋加剧,农民破产人数日益增多,各地不断暴发民变。面临如此严峻社会形势,其实元帝应该采取的是“霸术”,而不是“纯任德教”的儒术。岂料,汉元帝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元帝大肆宣扬尊崇儒学。他即位当年,就下诏尊奉孔子。当时,孔子第十三世孙孔霸上书,要求国家加强对孔子的祭祀。为此,元帝下诏:“其令师褒成君关内侯(孔)霸以所食邑八百户祀孔子焉。”为此,元帝封孔霸为关内侯,赐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官为给事中,加赐黄金二百斤,府治一所。元帝以皇帝名义奉祀孔子,大张旗鼓褒奖孔子后人。他的这些举措,都大大提高了儒家在汉朝的社会地位。

元帝本人就是一个淳儒,所以他下诏天下,以儒家标准选官用人。由于元帝偏好儒生,朝廷大臣也都以经学互相矜夸,无论是朝中公卿还是地方长官,大批儒生进入汉朝政界。有了这么多儒生当官,汉朝在元帝时代的施政理念也多以经义为本。元帝所发布的各项政令以及诏书中,多引经为据。元帝如果看到大臣奏议上的语言不符合经义,也会加以严厉责斥。

元帝这种“纯任德教”举措,从实质上讲目的在于用儒家理念来缓和当时深刻的社会矛盾。但是,以儒治国,负面影响其实很大。虽然“以经取士”为元帝选送了大批人才,但类似后世八股考试,许多人读经的目的就是做官、做大官。入仕以后,儒家经典的深意往往被他们抛在脑后,只想保持自己来之不易的禄位,最终成为尸位素餐的腐败官僚。如此一来,势必影响到汉朝各级政权的效能,最终也使得蝇营狗苟之风遍布中央和地方。

汉元帝以经取士,也使得不少“书呆子”进入各级政府机构,官和吏泾渭分明,行政效率更加低下。王夫之对元帝广用儒生一事说得最中肯:“自是以后,汉无刚正之士,遂举社稷以奉人。”

汉宣帝临终,给儿子元帝留下了一套辅政班子:外戚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太子少傅周堪,三人并领尚书事。史高乃宣帝祖母史良娣侄孙,宣帝幼年时养在史家,和史高关系亲密;萧望之、周堪都是元帝师傅,当代名儒。但元帝即位一年不到,辅政的三人班子就出现内斗。

由于汉元帝尊信两位师傅,萧望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史高不满,和萧望之嫌隙日深。由此,宦官石显就开始趁机干政,元帝的威权日益旁落。

面对朝内外戚、儒臣以及宦官三种势力,汉元帝的最终选择还是宦官。这种选择,原本还是出于帝王素朴的认知能力:宦官没有家室,形不成能够威胁王朝政权的巨大势力。

其实,宦者石显虽然深居宫中,但早就和外朝大臣中的不少人结成朋党,盘根错节,势力越来越大。元帝身体本来就多病,起初他想通过宦官石显来控制内外大权,结果却大权旁落,连师傅萧望之都被迫自杀,周堪也被贬为庶民。

元帝自幼生长于深宫,易欺而难悟,政治治理水平和宣帝根本没法比。宦官石显的专权,从根本上离不开汉元帝的纵容。所以,西汉的宦官秉政,最早就是出现在元帝时代。

岁月是最好的止痛剂。元帝刘奭继位后,嫔妃不少,他当皇太子之时所忆恋的司马良娣,自然也在脑海中渐行渐远。宫内,有两个美貌嫔妃同时获得元帝的宠幸——一个姓傅,一个姓冯。

傅氏美人,原来是“太皇太后”上官氏身边的一个女侍。刘奭当了皇太子,她被派去服侍刘奭。傅美人很有心机,逐渐得到刘奭的欢喜。傅氏得幸后,为元帝生了儿子刘康,于是被封为“婕妤”。

冯美人的父亲大名鼎鼎,是虎胆英雄冯奉世,宣帝朝以汉朝使节身份率领诸国大军不战而击服莎车国。冯美人比傅美人入宫晚,在元帝当上皇帝后才做的妃子,她也给元帝生下了一个皇子刘兴,和傅美人一样,也被封为“婕妤”。

对于傅美人和冯美人,当时汉元帝都挺喜欢,两个人都为自己生了儿子。虽然受宠,但她们不可能被封为皇后。所以,除了皇太子刘骜外,元帝刘奭就只有这两个儿子:刘康被封为定陶王,刘兴被封为中山王。

汉元帝儒生天子,好礼,所以就在嫔妃顶级的“婕妤”上面又加了一个封号,叫“昭仪”。“昭仪”者,昭显其仪也,地位稍逊皇后一个小台阶。后来汉成帝、汉哀帝之时,赵昭仪、董昭仪皆无子,也被封为“昭仪”,大悖元帝初衷。不过,这个封号,日后也流传下去,后世王朝不少美人获得“昭仪”名位。

汉元帝刘奭所喜欢的冯昭仪,在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一个千古佳话——挺身卫帝。一次,元帝带着一群嫔妃到御苑观赏野生动物,观看猛兽搏斗。聚精会神之时,忽然有一只大黑熊窜出牢栏。黑瞎子扑哧扑哧几下子,就越过栅栏直扑看台。逃命是人的本能,包括傅昭仪在内,众嫔妃嗷嗷数声,皆惊慌逃避。

元帝大傻子一样,呆呆还在原处坐着不动,他倒不是多么冷静多么有帝王威仪,其实是吓傻了。

众人都跑,唯有冯昭仪挺身而上,以娇弱身体为庇护,挡在皇帝面前。

结果嘛,自然有惊无险。熊瞎子本来就蠢笨,不像豹子那么灵敏,皇帝身边卫士又多,士兵们冲上去,很快把黑熊格杀。

惊魂稍定,刘奭问冯昭仪:“大家都惊慌逃窜,为什么你敢于上前阻挡?”

冯昭仪答道:“猛兽抓住一个人之后,应该会停止攻击别人。我怕黑熊直扑陛下御座,甘愿以身承当。”

为此,元帝刘奭大赞不已,自此对冯昭仪在恩爱之外,又多了一层敬重。

冯昭仪挺身护帝这个故事,后世文学作品和绘画常常有表现。如果我们买古董瓷器,看到有个天仙般的美人挡在一只大熊面前,那不是和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有关的什么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而是历史中曾经真实发生的事情。

对于冯昭仪的表现,元帝高兴了,有一个人自然就很不高兴。谁呢,自然就是和冯昭仪具有等同地位的傅昭仪。

女人之心,如春山之云,易怒而难消。二人同为昭仪,同为王子之母,你冯昭仪如今显摆了,我傅昭仪在皇帝心目中的形象自然就要差一截。羞愧之余,傅昭仪暗暗地恨上了冯昭仪。

汉元帝崩后,傅、冯二昭仪都去了儿子的封国。傅昭仪成了定陶王太后,冯昭仪成了中山王太后。而后,汉成帝崩,傅昭仪的孙子刘欣成了皇帝,即日后的汉哀帝。这时候,傅昭仪身份就大不同了,她变成大汉王朝的太皇太后;中山冯太后呢,她的儿子刘兴早死,刘兴有一个儿子,当时还不满周岁,嗣位为王,当时被称为“中山小王”。这个小王爷体弱多病,没事就抽风昏厥,于是冯太后亲自抚育这个幼孙。

汉哀帝即位后,当然知道冯太后的名望,特派宫内一个叫张由的礼官陪同御医前往中山国,替冯太后的孙子中山小王看病。不料,这个张由患有间歇性突发精神病,到中山国后,他突然发作,也没见冯太后和中山小王,就跑回长安了。到了长安,他病又好了。这个时候,朝廷派人来查问:“你为什么自己谁都不告诉,没有完成任务就跑回来啊?”

张由眼球一转,计上心来,回禀说:“中山太后冯氏,诅咒皇上与傅太后,我觉得事态严重,这才急急赶回来奏报!”

汉哀帝正琢磨张由的话,旁边的傅太后高兴了。多年积怨,终于找到了机会报复。于是,傅太后马上派御史前往中山国“调查”。

御史希旨,到了中山国后,马上把中山国官吏以及冯家亲属一百多人都抓起来,异地审讯,分别关进洛阳、魏郡、巨鹿等地监狱,大刑伺候。

查了数十天,根本没有任何冯太后巫蛊诅咒的事情。傅太后更怒,又派出自己的亲信宦官继续调查。最终,涉案的一些人被屈打成招,说冯太后有谋逆之心。

于是,主审宦者和官员拿着那些屈打成招的人招认的口供,审问冯太后,让她认罪。这位老美人根本没干诅咒之事,她当然不认。

于是,宦者和官员当面讥讽说:“当年黑熊上殿,你都能那么无所畏惧!现在,犯罪事实都被别人讲得这么清楚了,你却如此怯懦,不敢承担罪名!”

这次对话之后,冯太后心灰意冷。由于她是在自己儿子的封国进行审讯,审讯后还能回到宫内。于是,冯太后就对身边人讲:“黑熊上殿之事,发生年代久远,都隔了元帝、成帝两世了,这样的宫廷秘闻,还能被朝廷派出来的小吏知道,显然,宫内有人要陷我于死地。我不死,人家怎么肯罢休?”

这个时候,其实冯太后已经完全明白,肯定是从前的傅美人要害自己。人家孙子都是当今皇帝了,自己想活也太难。绝望之余,冯太后服毒自杀身亡。

冯太后死了,事情还没完。她的妹妹冯习与其丈夫、儿子,还有小弟弟宜乡侯冯参等亲属,都被牵涉入案。有的自杀,有的被杀,这么一个冤案下来,冯家一共死了十七口人。

冯美人的父亲冯奉世,当时替汉朝立了那么大的功勋,他的后代,竟然被如此冤屈、杀害!

傅美人对冯美人的嫉恨,导致了当日冯氏宗族的家庭惨剧。那么,距离冯昭仪挺身护帝的事情,时间过去多少年了呢?

三十二年!

三十二年,傅太后还能记恨前仇。可见,这个女人的嫉妒心和卑鄙。

相比傅昭仪和冯昭仪两个人的明争暗斗,当时元帝的皇后王政君挺“逍遥”,虽然贵为皇后,却无宠。但是,毕竟有儿子,有一个皇太子儿子!

可没过多久,皇后王政君也发愁了。元帝不仅不爱自己,他好像连自己的儿子也不待见了。

作为元帝嫡长子,太子刘骜沉湎酒色,元帝越来越不喜欢他。

那么,元帝喜欢谁呢?当时,元帝挺喜欢傅昭仪的儿子定陶王刘康。这小伙子,儒学基础特别深厚,精通音律,没事儿就和父皇、母亲一起薰香弹琴,大得父皇“知音”之叹,母子双双受宠。

元帝本人身体一直不好,常常卧病在床。每当这个时候,傅昭仪、定陶王母子都会侍奉汤药,天天在床边伺候。所以,年长日久,元帝就很想把太子刘骜给换了。

虽然贵为皇帝,换太子之事,还真不能随便做到。大臣史丹等人的坚决反对,加上元帝的父皇宣帝曾经特别喜欢刘骜,元帝本人又是儒家信徒,嫡长顺序不能随便改变的道理,他最清楚。拖到最后,元帝还是没换太子,刘骜最终保住了皇太子之位。

定陶王刘康于永光三年(前41年)封王,中山王刘兴于建昭二年(前37年)封王,成帝绥和二年(前8年)病逝,大约活了四十多岁。

大概是因为遗传了元帝病病歪歪的体质,这两个皇子寿命都不长。不过,他们各自的儿子,后来都有命成为汉朝的帝王——定陶王刘康的儿子刘欣,继汉成帝之后成为汉哀帝;刘兴的儿子刘衎,继汉哀帝之后成了汉平帝……

披香殿前花始红,流芳发色绣户中
荒淫汉成帝

小时了了,大时未必——这八个字,形容汉成帝这位被汉宣帝隔代指定的皇帝接班人,再恰当不过。

汉成帝刘骜生于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乃宣帝皇太子、日后汉元帝刘奭的嫡长子。当其时也,这孩子呱呱落地,大概样子长得好看,深得祖父宣帝喜爱。宣帝亲自为他起名为“骜”,天天带着他,哄他玩耍。

有了宣帝对皇孙的钦点,刘骜的皇太子宝位,基本不可动摇。所以,元帝继位之后,很快就在初元二年(前47年)四月立刘骜为太子。

在元帝崇儒的大时代背景下,少年时代的刘骜,专心致志研读经书,对于文学也很有见地,为人谨慎,处世行事基本中规中矩。有一次,元帝派人召时为太子的刘骜前来议事,听父皇如此紧急召见,刘骜如果横跨皇帝专用的“驰道”,可以马上入见。但他还是在宫内折了一大圈,避开“驰道”不走。最后,当他见到父皇的时候,已经晚了时辰。

元帝本来想怪太子见君迟缓,待他得知原委之后,大为高兴,认为太子行不逾礼,显然是一位好储君。于是,元帝下令,日后太子有事,可以享用皇帝专用的“驰道”。

如此谨小慎微的太子刘骜,一到青春期,却越变越坏,酗酒爱色,荒唐成性。时间一久,连他父皇汉元帝都知道了,很不高兴。

刘骜不争气,他的母亲皇后王政君也不得宠。如此娘俩二人组,又面对当时元帝宠爱的两个昭仪和她们的儿子,刘骜的皇太子地位岌岌可危。

冯昭仪不说,勇能挡熊,但这个女人厚道,没太多心思;傅昭仪这个女人不寻常,很有心机,一直想把儿子刘康推向皇太子的宝座。深知元帝喜欢音乐,傅昭仪在刘康小的时候就为他延请名师,努力学习声乐技巧。

汉元帝这个人,大概他母亲许皇后怀他的时候家里正穷,所以先天条件不是很好,自小就体弱多病。继位后,年纪不到四十,元帝就已经齿堕发落,提前衰老。为此,他常常在宫内养病。

无聊之余,元帝就寄情于丝竹管弦,以音乐自娱。

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

(《汉书·史丹传》)

可见,汉元帝平时喜欢把鼙鼓安置在殿下,自己凭栏,以铜丸向鼓面投掷,竟然可以击打出有节奏的鼓声。说句实话,这种音乐才能,如果放到今天,都能上电视选秀或者搞大型巡回演出了。

元帝乐此不疲。后宫之中,唯一能和皇帝玩到一块的,只有傅昭仪的儿子刘康。这小伙子不仅相貌英俊,而且多才多艺。和父亲一起,他也投掷铜丸,鼓声阵阵,铿锵咚咚,合律合点,为此父子大乐。

汉元帝非常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儿子,爷俩“坐则侧席,行则同辇”。

本来汉元帝心目中的太子位置越来越倾向刘康,作为皇太子的刘骜,又在一件事情上非常严重地得罪了父皇——元帝所宠冯昭仪的儿子、中山王刘兴,年龄和太子刘骜相仿,两个人平时还总在一起玩。建昭四年(35年)。刘兴突然暴病身亡。葬礼之上,元帝发现前来吊唁的太子刘骜面无丝毫哀戚之容。

元帝勃然大怒,对左右人讲:“皇太子如此不慈不仁,这样的人可以继承社稷吗?”

恰逢大臣史丹在侧,作为太子师傅,他赶忙摘冠谢罪道:“臣见陛下悲哀太盛,故在丧礼之前劝戒太子不要悲泣,以免增添陛下忧患,臣罪该万死!”

史丹如此一说,还真把元帝瞒过了。元帝随之气消。

史丹不是旁人,乃大司马史高的儿子。史高乃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子。史良娣,昔日是武帝太子刘据的夫人。刘据被杀的时候,她同时被杀。宣帝继位后,念旧报恩,大加赏赐史氏家族。为此,作为外戚,史丹也很得元帝倚重。平时元帝出入乘辇,史丹都作为贴身官员陪坐左右。太子刘骜初立,元帝即命令史丹护导太子。所以,史丹同太子刘骜的关系非常密切。

史丹不是外人,有一次,元帝忽然对他说:“定陶王刘康多才多艺,论才能,太子真比不上他!”言语间,已经流露出废立之意。

史丹心知肚明,赶紧进谏:“臣以为,治国大材,莫如皇太子,如果陛下以把玩丝竹鼙鼓为才能,那么黄门鼓吹郎陈惠和李微两人,肯定比丞相匡衡要玩得好,您为何不请他们两人为丞相呢?”

元帝一听,尴尬一笑,也觉得史丹所言有理。

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病入膏肓,傅昭仪带着儿子定陶王刘康,天天侍奉汤药,在榻前百般伺候。作为皇后的王政君和太子刘骜,却很少有机会面君。

病困之中,元帝多次召见尚书官,询问前代汉景帝废太子刘荣改立胶东王刘彻的过程。显然,他想在临终前废长立幼,改立定陶王刘康为皇太子。

这事儿传出来,皇后王政君和太子刘骜几乎愁死,终日以泪洗面。

还好,幸亏王政君娘家人得力,她的哥哥王凤忽然想起史丹,就带着王政君、刘骜的礼物,赶忙去请史丹出面帮这个大忙。

毕竟自己也是太子属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史丹听王凤这么一讲,也急了。由于他是汉室皇亲,又是驸马都尉,一天,趁寝殿中只有元帝之时,他闯入殿内,在床前涕泗横流地进谏:“皇太子以嫡长得立,已经十多年了。其名号地位,早已经深入民心,天下人莫不归心拥戴。如今,百姓都知道定陶王蒙陛下宠爱,为此道路流言四起,以为您要废掉太子转立定陶王。如果此事为实,公卿大臣,必以性命为太子谏争!为臣不才,也愿先自请死!”

汉元帝本来就仁弱,不能断决大事,如今宠妃和爱儿不在旁边,史丹这个外戚忠臣又涕泗横流,他的心,忽然又动摇了。

思前想后,汉元帝最后还是打消了废立的心思,对史丹表示:“皇太子为人素来谨慎,先帝(宣帝)又爱太子,我岂可更改呢……”

由此,刘骜皇太子的地位才得以稳定下来。

史丹这个人,表面上是忠贞老臣,其实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精。他外表随和,内心谨密,家中僮仆数百,妻妾数十,是一个酷好酒色之徒。但他在汉元帝面前的“忠贞”表现,确实使得刘骜的皇太子之位得保。

同年五月,汉元帝去世。六月,时年二十岁的太子刘骜继位。

这位宝贝,就是历史上以声色著称的大名鼎鼎的汉成帝。

刘骜当了皇帝,马上尊生母王政君为皇太后。

由于赵飞燕姐妹的原因,后世之人评价汉成帝,基本上把他描绘成一个皇帝中的“西门庆”。但在当时,刚刚继位的汉成帝,望之如神——“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博览古今,容受直辞。”——这些话,不是臣子拍马屁谄谀的,乃是时人真正的印象。

写汉书的班固,他的姑姑是汉成帝嫔妃班婕妤,所以,亲戚之间传话转述印象,可知汉成帝的相貌确实神采非凡。

小时了了,大时未必;外表俊爽,内实草包!他样子威仪赫赫,内里完全是个不晓政事、性格软弱的大草包!

王政君,自从儿子当上皇帝,变成了皇太后,就不再老实了!

苦尽甘来!汉元帝晚年,王政君、太子刘骜娘俩,真是有好大一阵子天天心惊肉跳,她的整个家族成员也都天天心惊肉跳,唯恐元帝临崩把太子给换了。

经历过如此惊心动魄的政治危机,王政君皇太后和她身后的王氏家族,更加深刻理解了权力的滋味,知道失去权力有多么可怕。

当上皇太后,王政君马上大力扶植娘家人。对于古代宫廷妇人来说,娘家人确实最信得过。

王政君娘家兄弟还真多,她有八个兄弟:王凤、王曼、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其中,王凤、王崇与王政君是同母所生。

为了让亲妈高兴,汉成帝马上下诏封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如此,王凤集汉朝军政大权于一身,总理朝政,基本就是从前霍光的角色,一开王氏擅权之风气。其后,王商、王根也曾担任此职。

王政君同母弟王崇,也封为安成侯,食邑万户。王凤庶弟王谭等人也加官进爵,配享食邑。一日之间,王氏兄弟有“五侯”之封(王崇已先受封,王曼早死)。汉朝朝廷,至此基本为王氏外戚把持。

政治生态此消彼长,王氏家族高兴,就有人不高兴了。谁呢?王商!

这个王商,当然不是王政君的弟弟王商,而是汉宣帝的舅舅王武的儿子王商。王武当初“乡巴佬”一个,和妈妈“黄牛妪”乘坐牛车来到长安。但今非昔比,经过宣帝、元帝两代,人家王商也是汉朝有根基的重要外戚。

得知王商有异动,王凤马上派人举报王商和其父王武的侍妾通奸,又说王商的妹妹是大淫妇,和别人通奸不说,还曾经杀人灭口。

这么一个桃色事件一经王凤等人渲染,王商百口莫辩。结果,他扳倒王氏家族未成,自己反而先被汉成帝罢黜。

丢官之后,王商越想越想不开,用了整整三天时间,活活把自己给气死了。

人死了也不能饶过,王凤开始动手剪除王商党羽。于是,新起的王氏外戚,仅用一个回合,就把以王商为代表的前朝王氏外戚给消灭掉了。

政治斗争,一向是你死我活。

对于王氏外戚的专权,王商没能搬动,但还有不怕死的。京兆尹王章又上疏汉成帝,痛斥王凤擅权,建议天子撤换王凤。(www.xing528.com)

结果,王章的秘奏,还真得到汉成帝的认可。因为皇帝本人确实也被诸舅闹得不开心,他就召京兆尹王章入宫。君臣两个人黑灯瞎火,偷偷摸摸讨论把王凤撤职后派谁来当大司马的问题。

君臣二人讨论这么重要的政治人选问题,竟然保密不严。皇太后王政君有个堂弟叫王音,当时的职务是侍中,常常在宫内行走。而汉成帝和王章的秘密会见和谈话,被他眼见耳闻。这王音马上紧急通知了王凤。

得知外甥皇帝对自己不满意,王凤也害怕,就玩个以退为进,称病回家了。他天天卧床不起,上疏要辞职。

这下不得了,皇太后王政君听说自己的兄弟不受儿子待见,开始撒泼。玩绝食抗议。这样一来,做儿子的汉成帝吓坏了,于是他赶紧安慰母亲。

汉成帝无奈,只能派人多次到王凤宅邸哀请,求王大司马赶紧病好上班。

王凤装得差不多了,就官复原职回去了。到了尚书省,他第一道命令,就是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把上疏指斥自己擅权的京兆尹王章抓起来。最后,把王章全家都流放劳改,才消恨意。

京兆尹王章的下场,就是杀鸡给猴看。日后,满朝文武大臣们,就鲜有人敢惦记王氏外戚了。

为了酬报王音的告密功劳,王凤任命这位堂弟为御史大夫。在汉朝,御史大夫权力很大,是最高监察官员,与丞相、太尉一起,合称“三公”。

王音成为御史大夫,意味着王政君家族的人可以随意监察别人,而别人再无权力和机会监察王氏外戚。而且,依据汉朝惯例,丞相退休后,一般都由御史大夫递补。这样一来,即使王凤日后退休,王音就自动成为接班人,王氏外戚的权力,就可以保持下去。

王政君这个家族兄弟众多,他们不可能只满足于在中央取得要职。很快,王氏兄弟就四处开花,对地方郡国的官员也开始调换,全部安插上自己人。逐渐地,整个刘家天下,似乎短时间内就变成了王家天下。

汉成帝这个人,本性懦弱,又特别害怕母亲王政君。愤恨之余,对于诸舅的骄横,也只好听之任之。

从本质上讲,汉成帝确实是个“好人”,不阴险,不记仇。他即位以后,包括他的母后王政君在内,都没有记恨傅昭仪和定陶王刘康母子。相反,成帝和这位兄弟感情很好,即位后,他一直善待刘康,平时赏赐给这位兄弟的金银财宝,都要十倍于其他诸王。

刘康这个年轻人多才多艺,情商很高。从封国到京城朝觐天子哥哥后,汉成帝竟然舍不得放他回封国,准备让他常住京城。

汉成帝身体不好,就对弟弟说:“我现在还没有儿子,人生无常,万一我哪天有意外,再也不能相见了。所以,你还是常住京师吧。”言外之意,汉成帝打算把弟弟刘康当储君,哪天自己酒色玩乐过头崩了,也好有亲兄弟来个“兄终弟及”。

皇帝哥哥都发话了,定陶王刘康就暂时留在了京城。这位小王爷的存在,立刻让外戚王氏全体人员都有了危机感。

阳朔元年(前24年)二月,有日食发生。王凤马上上疏,认为日食乃上天示警,竟为阴盛侵阳,暗示定陶王刘康应当奉藩在国,不应该在京城逗留。

古人特别迷信天相,诸舅又咄咄逼人,汉成帝只得下诏遣定陶王刘康归国。兄弟泪眼相对,竟无语凝噎。这一去,确实差不多生离死别了。

王氏外戚,属于政治暴发户,各个骄奢淫逸,肆无忌惮。这些人贪赃枉法,争相奢侈,无所不为。

皇太后王政君的弟弟成都侯王商生病时,竟然以避暑消夏为名,住进皇帝外甥的明光宫,公然僭越。后来,他还擅自凿穿都城长安城的厚厚城墙,把澧水引入自己住宅中行船取乐;而曲阳侯王根僭越更甚,竟然仿照未央宫白虎殿,在自己家中弄了个高仿的白虎殿,赤墀青琐,完全就是天子皇宫式样……

耳闻目睹了这些事情后,汉成帝大怒,把王音叫来大骂一顿。

王音看到皇帝盛怒,也害怕了,召集诸位王氏兄弟后,他出了一个馊主意,让王商、王根兄弟俩不打自招,先去当姐姐的皇太后王政君那里来个自行黥劓,表示谢罪。

成帝知道两个舅舅要玩自残,更加愤怒,对王音说:“他们难道想黥劓流血在太后面前表演不成?祸国添乱,徒伤慈母之心!如果敢这样做,朕必定把他们戮于太后之前!”

消息传出,王政君和她两个兄弟都害怕了。商量之后,在王太后安排下,王商、王根来个“负荆请罪”,哥俩光着脊梁,背后各捆一把大斧头入宫,趴在刑具上向皇帝外甥请罪。

旁边,老妈叽叽歪歪抹眼泪;堂下,两个舅舅叩头请罪。汉成帝毕竟是个柔弱皇帝,心一软,这事儿就又过去了……

总之,在王政君皇太后的纵容、包庇之下,王氏家族为所欲为,其权势气焰,更是火上浇油,不可一世。

汉成帝本人作为政治废物一个,为人窝囊,也就发昏当死,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反正政事由诸舅管理,也乐得清闲。

爱酒爱女色以外,汉成帝还喜欢男风。他喜欢的美男子,就是富平侯张放。

张放不是一般人,其五世祖乃武帝时期著名的酷吏张汤,曾祖父乃宣帝时期大司马张安世,其母为敬武公主,所以,张放也算是外戚之一。

张放非常漂亮,史书说他容貌“殊丽”,性格又开朗聪慧,惹得成帝对他宠爱异常——“与上卧起,宠爱殊绝”。除了日后的赵飞燕姐妹,大概张放是成帝最喜欢的性伴侣。

作为汉成帝的玩伴,张放知道深宫之内寂寞无趣,没事就带着汉成帝出外“微服私访”。而汉成帝出宫几次之后,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渐渐地,他开始酷爱化装出游。

汉成帝微服私行,总要有个称呼啊,于是他就自称“富平侯家人”——瞧,堂堂皇帝,竟然自称是张放家的仆人。仔细分析,他其实就是让男宠张放高兴。

日后,张放娶许皇后的妹妹、平恩侯许嘉的女儿为妻,汉成帝还亲自为他主持婚礼,赐甲第一区,珍宝无数,拿出自己专用的皇帝乘舆和皇后服饰作为张放夫妻的婚车婚服。这件事情,轰动一时,号称“天子取妇,皇后嫁女”。

在汉成帝宠爱下,张放历任侍中、中郎将,光禄大夫,可以自置幕府,仪比将军。

和张放这么一玩一折腾,慢慢地,太后王政君就很不高兴,皇帝诸舅也很不高兴。

大司马和皇太后不高兴,马上有大臣希旨,假借上天有灾异,参劾张放,说张放这人祸乱家国,一定要将其外放就职。确实,自从汉成帝爱上了张放,各地总有地震、日食等天文地理事件发生。

成帝无奈,只得让张放出京。

张放被贬为北地都尉。不久,汉成帝非常思念他,很快就重新召他入长安为侍中。王政君太后也很愤怒,亲自出面,贬张放为天水属国都尉。

见不着自己的心肝宝贝,成帝只能派使者不停劳问,给张放捎去许多礼物。

一年以后,张放的母亲敬武公主生病,小伙子趁此机会回到首都长安探病。没过几个月,公主痊愈,张放只得再次外放,这次,他被贬为河东都尉。

不久,成帝又想他了,就下诏把张放征为侍中、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

过了一年,有皇太后催办,加上丞相王凤坚持,汉成帝不得不再次罢免张放,赐钱五百万,遣其归国。

日后,张放和汉成帝两个人相见日少。在宠爱赵氏姐妹的同时,成帝时常思念这位同性恋伴侣,甚至涕泣成愁。

皇太后王政君和她的兄弟整走了张放,又把目光放到了汉成帝昔日非常宠爱的许皇后身上。

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春四月,日食。在汉代,只要有日食,朝廷就会认为是皇帝施政不当而导致上天示警。

按照惯例,汉成帝颁发一道诏书,谕示文武百官可以随意上书,诉说朝廷执政的过失。

光禄大夫刘向和太常丞谷永呈上奏章,说这次日食的时间,恰巧和汉惠帝和汉昭帝崩逝的日子相同。先前这二位皇帝,有一点还相同,就是两人均无子嗣。

冥冥之中,显然此次日食祸在后宫。所以,二人建议,皇帝应该对后宫加强管理。

那时候,后宫名义上最重要的人物,自然是皇后许氏。汉成帝即位五年,一直挺宠爱许皇后。许皇后当刘骜太子妃的时候,曾生过一个男孩,后来又生过一个女孩。但她命不好,两个孩子相继夭折。所以,汉成帝都二十五岁了,依旧没有子嗣。

刘、谷两个人上疏指向后宫,后宫有啥需要改进的呢?无非是节省开支、减少赏赐而已。

其实,刘、谷两个人都是王氏家族的党羽。他们的批评,目的就是指责许皇后母仪天下有所缺失。

成帝当时没看出疏奏内含的意蕴,觉得两个大臣说得有理,他一方面下诏让后宫注意节省费用,同时还没事人一样,依旧和许皇后恩爱如常。

许皇后很聪明,她按捺不住性子,开始反击。

这个许皇后,和汉宣帝那个许平君许皇后有亲戚关系,是许平君皇后的娘家侄女。其父许嘉,官拜大司马、车骑将军,爵封为平恩侯。当初汉元帝在位,感念母亲的不幸,格外厚待舅家,不仅给舅舅封官,还把舅舅许嘉的女儿许配给太子刘骜当太子妃。太子一下就看中了年纪比自己年轻的表姑。婚后,这两个人的感情一直不错。

但汉成帝当了皇帝之后,皇太后王政君诸兄弟逐渐秉政,一家五侯,王氏家族势力逐渐压过了许皇后一派的许氏家族。

特别是在皇太后王政君庇护下,王家兄弟逐渐坐大,而许皇后的父亲许嘉被逼辞职,最后窝囊而死。

如今趁着日食,又有大臣上疏皇帝说后宫管理有问题,许皇后自然不能忍耐。于是,她亲自写奏章给皇帝,事无巨细,详加辩解。

由于这种事情在汉朝还是第一次,班固在《汉书》中全文摘录了许皇后的奏疏:

妾夸布服粝粮,加以幼稚愚惑,不明义理,幸得免离茅屋之下,备后宫扫除。蒙过误之宠,居非命所当托,洿秽不修,旷职尸官,数逆至法,逾越制度,当伏放流之诛,不足以塞责。乃壬寅日大长秋受诏:“椒房仪法,御服舆驾,所发诸官署,及所造作,遗赐外家群臣妾,皆如竟宁以前故事。”妾伏自念,入椒房以来,遗赐外家未尝逾故事,每辄决上,可覆问也。今诚时世异制,长短相补,不出汉制而已,纤微之间,未必可同。若竟宁前与黄龙前,岂相放哉?家吏不晓,今壹受诏如此,且使妾摇手不得。今言无得发取诸官,殆谓未央官不属妾,不宜独取也。言妾家府亦不当得,妾窃惑焉。幸得赐汤沐邑以自奉养,亦小发取其中,何害于谊而不可哉?又诏书言服御所造,皆如竟宁前,吏诚不能揆其意,即且令妾被服所为不得不如前。设妾欲作某屏风张于某所,曰故事无有,或不能得,则必绳妾以诏书矣。此二事诚不可行,唯陛下省察。

宦吏忮佷,必欲自胜。幸妾尚贵时,犹以不急事操人,况今日日益侵,又获此诏,其操约人,岂有所诉?陛下见妾在椒房,终不肯给妾纤微内邪?若不私府小取,将安所仰乎?旧故,中宫乃私夺左右之贱缯,乃发乘舆服缯,言为待诏补,已而貿缯,言为待诏补,易其中。左右多窃怨者,甚耻为之。又故事以特牛祠大父母,戴侯、敬侯皆得蒙恩以太牢祠,今当率如故事,唯陛下哀之!

今吏甫受诏读记,直豫言使后知之,非可复若私府有所取也。其萌牙所以约制妾者,恐失人理。今但损车驾,及毋若未央官有所发,遗赐衣服如故事,则可矣。其余诚太迫急,奈何?妾薄命,端遇竟宁前,竟宁前于今世而比之,岂可耶?故时酒肉有所赐外家,辄上表乃决。又故杜陵梁美人岁时遗酒一石,肉百斤耳。妾甚少之,遗田八子诚不可若是。事率众多,不可胜以文陈。俟自见,索言之,唯陛下深察焉!

刨除琐细详情,许皇后奏疏大概的意思,就是说,现在比起元帝时代大不相同,物价飞涨不说,宫内制度也不一样。宫中之事,取长补短,只要我们能够遵照汉家法度就可以,一些细微小事,显然不能和前朝相比较。如果什么事都按前朝事例来比办,那么掖庭官吏都会约束于我,我就没办法公平办事了……

接着,她还对后宫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说改革不能操之过急,应先作调查,再修计划,一步一步来。至于改革标准,也不能以前朝为模式,这不大合时宜,应有新标准才能成功。而且,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许皇后还提出改革计划应由皇后审查,不能由外廷大臣干涉……

许皇后贵族之女,能够亲自写出这样文采斐然的一篇奏章,确实很不容易。成帝庸才,连自己老婆和手下大臣之间的和事佬都不会当,他没办法回答许皇后,就把许皇后的奏疏转给刘向和谷永“研究研究”。

刘、谷二人笔杆子出身,他们马上回奏,根本不正面回答许皇后提出的问题,反而以阴阳春秋之说,对许皇后再行攻击,把汉朝这几年来的灾异现象,统统归咎于后宫也就是许皇后头上。

刘向和谷永,看人下菜碟,见朝中有王太后,当然就变成了王凤的党羽,以打击许皇后来博得王氏家族的青睐。

当然,刘向和谷永的奏疏没有当即产生效果,汉成帝对许皇后还是恩爱有加。可是,奏疏转达之间,朝廷内外舆论逐渐形成,似乎汉朝当下所有的天灾人祸,都是由后宫许皇后专宠太过所致。皇后专宠,皇帝就不能御幸别的美人。别的美人得不到机会,自然皇嗣就会匮乏。

刘、谷两人的潜台词就是:许皇后的专宠,其最终后果就是龙脉断截。

看过刘、谷二人的奏疏,经过诸兄弟的撺掇,皇太后王政君不高兴了。

随着岁月流逝,许皇后年纪渐长,色衰而爱弛。而成帝后来性取向又丰富,爱上小白脸张放,所以,他对许皇后也日渐疏远。

更要命的是,有一天成帝微服私行,到阳阿公主家里去玩。在公主家里,一个跳艳舞的美人忽然闯入汉成帝眼帘,成帝一下子就酥了全身。

这个美人,就是赵飞燕!

于是,赵飞燕当天就躺在了后宫御榻之上。

第二天,赵美人一步登天,成为嫔妃中最高等级的“婕好”。这位赵婕妤,由此闯入了历史。

赵飞燕出身微贱,其父赵临乃宫府家奴,赵飞燕出生后,因无力抚养,赵临将她扔到荒郊野外。晚上,赵临心亏,总梦见婴儿在哭,于是四天后到原地寻找,发现这个女孩竟然没死。叹息此女命大,赵临又把她抱回家中勉强养活。

由于家穷,赵飞燕很小就被卖到阳阿公主家做歌舞伎。这小姑娘天资聪颖,舞技高妙绝伦,如燕子般轻曼飞翔,阳阿公主替她取别号为“飞燕”。她的妹妹赵合德,更是肌如白雪,面似桃花,和姐姐一样,佳人绝代。

为了固宠,赵飞燕被封婕妤后,竭力推荐妹妹赵合德给成帝。成帝当然高兴,见到赵合德,更是魂飞天外,一见倾心。从此,左拥右抱,赵氏姊妹花盛开在未央宫内。

有人欢喜有人忧。许皇后人老珠黄,再也引不起成帝兴趣。

伤心之余,原本智商情商都高的许皇后开始干傻事。

一天,她姐姐许谒(当时是平安侯夫人)进宫看她,许皇后就向姐姐倾诉委屈。岂料,许谒出馊主意,说可以找巫师诅咒,让掌权的王凤以及后宫怀孕的王美人都倒霉!

别人没倒霉,许皇后自己先倒霉——许谒为人所告,诅咒之事案发。皇太后王政君怒极,下诏诛杀许谒等人,许皇后被废,徙至昭台宫。其许氏亲属,皆遣归山阳原籍。如此一来,许氏外戚势力,被王氏外戚完全铲除!

许皇后被废昭台冷宫一年后,还居长定宫。又熬了九年,也就是元延四年(前9年),她另一个姐姐许孊到长定宫探望她,说自己丈夫亡故,当下正和属于王氏外戚集团的定陵侯淳于长私通,可以搞关系疏通,恢复妹妹的皇后位子。

淳于长轻薄浪子,乃皇太后王政君外甥,深得太后和成帝宠信。现在,听说姐姐和淳于长相好,也属于有病乱投医,许皇后就拿出许多金宝托姐姐送给淳于长,恳求他在皇帝和皇太后面前说情,希望皇帝回心转意。

收了许皇后无数金宝,淳于长就骗许孊说:“我能说服皇帝,复立许后为左皇后。”这话完全瞎掰,当时赵飞燕已经是皇后,哪里可能再容下一个“左皇后”。

淳于长这些鬼话,许皇后还真信,多次托姐姐许孊做中间人,一次又一次,从宫内送金银财宝给淳于长,并和对方书信来往。

淳于长逐渐也把和许皇后的书信来往当成一项消遣,信内多有悖谩挑逗之辞。最后,纸里包不住火,许皇后和淳于长之间的往来终于被王氏族人的眼线发觉,告到汉成帝处。

别看当时皇后赵飞燕给自己戴了许多真绿帽,成帝不知道,所以也不会生气;但成帝对给自己戴假绿帽的许皇后很生气,即刻派遣廷尉孔光持节,赐废后毒药一大杯。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任谁也救不了自己了,哀伤绝望,欲哭无泪,许皇后只得自杀。

许皇后的两个姐姐,来一个,许皇后倒霉一次,最终枉送性命。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姊妹花开数赵家

说到赵飞燕、赵合德姊妹,肯定不少文学家、剧作家眼睛发亮。编排了两千多年,这姐俩依旧是文学和戏剧的最佳“戏肉”——历史上的名美人,虽然说“环肥燕瘦”,但杨贵妃不如赵氏姐妹好写好演,毕竟杨玉环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还是能作掌上舞的赵飞燕最能给今人以遐想。毕竟,赵氏姐俩,有关她们的“史料”太充分了!

真实史料中,有关赵飞燕、赵合德姊妹的资料,最权威的要属班固的《汉书》,其中关涉二人舞技、容貌的,大概只有几百个字,而事关床上香艳,少之又少,几乎没有。班固最多就是渲染一下汉成帝专门为赵合德装修的昭阳殿有多么奢侈和豪华:

孝成赵皇后,本长安宫人。初生时,父母不举,三日不死,乃收养之。及壮,属阳阿主家,学歌舞,号曰“飞燕”。成帝尝微行出,过阳阿主,作乐。上见飞燕而说之,召入宫,大幸。有女弟复召入,俱为婕妤,贵倾后宫。

许后之废也,上欲立赵婕妤。皇太后嫌其所出微甚,难之。太后姊子淳于长为侍中,数往来传语,得太后指,上立封赵婕妤父临为成阳侯。后月余,乃立婕妤为皇后。追以长前白罢昌陵功,封为定陵侯。

皇后既立,后宠少衰,而弟绝幸,为昭仪。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髤漆,切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釭,函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自后宫未尝有焉。姊弟颛宠十余年,卒皆无子。

末年,定陶王来朝,王祖母傅太后私赂遗赵皇后、昭仪,定陶王竟为太子。

明年春,成帝崩。帝素强,无疾病。是时,楚思王衍、梁王立来朝,明旦当辞去,上宿供张白虎殿。又欲拜左将军孔光为丞相,已刻侯印书赞。昏夜平善,乡晨,傅裤袜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昼漏上十刻而崩。

民间归罪赵昭仪,皇太后诏大司马莽、丞相大司空曰:“皇帝暴崩,群众讙哗怪之。掖庭令辅等在后庭左右,侍燕迫近,杂与御史、丞相、廷尉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状。”赵昭仪自杀。

可见,上述史料中,没有多少笔墨叙述赵氏姐妹和汉成帝之间的淫荡故事,主要强调的是,她们专宠十多年,谁都没有生孩子。同时,文中涉及了一项重要事情:定陶王刘康的母亲傅美人(元帝美人,此时已经是老美人)带着孙子小定陶王来长安,送了无数珍宝给赵氏姐妹。收人钱财给人好处,最终姐妹合力,使得小定陶王能当成汉成帝的太子。

至于汉成帝多么荒淫,班固也没有任何细致描写,只说他身体一直挺健康,忽然一天早晨,这位爷刚刚起床绑缚袜带,忽然就手抖昏迷,话都说不出来了。迁延未久,成帝就暴崩了。

从症状上看,成帝应该是急性脑出血或者脑溢血,估计是喝酒太多所致,并不是纵欲而死。

成帝昏死当夜,当时是否正好有昭仪赵合德侍侧,史书也没讲。只是民间有关赵氏姐妹传言多,确实议论纷纷。最重要的,还是皇太后王政君非常恼火赵氏姐妹,于是就派掖庭令和有关司法官员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合德立案审查。

成帝毕竟死在自己宫里,惶恐之余,昭仪赵合德就自杀了。

接下来,《汉书》所载,基本都是“案件”资料,照实抄录了当时司隶解光的奏疏,其中基本都是指斥赵氏姐妹害死宫内别的美人所怀汉成帝骨肉的罪行:

哀帝既立,尊赵皇后为皇太后,封太后弟侍中驸马都尉钦为新成侯。赵氏侯者凡二人。后数月,司隶解光奏言:

臣闻许美人及故中宫史曹宫皆御幸孝成皇帝,产子,子隐不见。臣遣从事掾业、史望验问知状者掖庭狱丞籍武,故中黄门王舜、吴恭、靳严,官婢曹晓、道房、张弃,故赵昭仪御者于客子、王偏、臧兼等,皆曰(曹)宫即(曹)晓子女,前属中宫,为学事史,通《诗》,授皇后。

(道)房与(曹)宫对食,元延元年中(曹)宫(赵飞燕)语(道)房曰:“陛下幸(曹)宫。”后数月,晓入殿中,见(曹)宫腹大,问(曹)宫。(曹)宫曰:“御幸有身。”

其十月中,(曹)宫乳掖庭牛官令舍,有婢六人。中黄门田客持诏记,盛绿绨方底,封御史中丞印,予(掖庭狱丞籍)武曰:“取牛官令舍妇人新产儿,婢六人,尽置暴室狱,毋问儿男女,谁儿也!”(籍)武迎置狱。(曹)宫曰:“善臧(藏)我儿胞,丞知是何等儿也!”

后三日,(田)客持诏记与武,问:“儿死未?手书对牍背。”(籍)武即书对:“儿见在,未死。”有顷,(田)客出曰:“上与昭仪(赵合德)大怒,奈何不杀?”(籍)武叩头啼曰:“不杀儿,自知当死;杀之,亦死!”即因(田)客奏封事,曰:“陛下未有继嗣,子无贵贱,唯留意!”

奏入,(田)客复持诏记予(籍)武曰:“今夜漏上五刻,持儿与(王)舜,会东交掖门。”(籍)武因问(田)客:“陛下得武书,意何如?”曰:“憆也。”(意即成帝瞋目大怒)

(籍)武以儿付(中黄门王)舜。(王)舜受诏,内儿殿中,为择乳母,告“善养儿,且有赏。毋令漏泄!”(王)舜择(张)弃为乳母,时儿生八九日。后三日,(田)客复持诏记,封如前予(籍)武,中有封小绿箧,记曰:“告(籍)武以箧中物书予狱中妇人,(籍)武自临饮之。”

(籍)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曰:“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女自知之!”伟能即(曹)宫。

(曹)宫读书已,曰:“果也,欲姊弟擅天下!我儿男也,额上有壮发,类孝元皇帝。今儿安在?危杀之矣!奈何令长信(长信宫,以宫名代指太后王政君)得闻之?”(曹)宫饮药死。

后宫婢六人召入,出语(籍)武曰:“昭仪言‘女无过。宁自杀邪,若外家也?’我曹言愿自杀。”即自缪死。

(籍)武皆表奏状。(张)弃所养儿十一日,宫长李南以诏书取儿去,不知所置。

许美人前在上林涿沐馆,数召入饰室中若舍,一岁再三召,留数月或半岁御幸。元延二年怀子,其十一月乳。诏使(靳)严持乳医及五种和药丸三,送美人所。

后(于)客子、偏(王)、(臧)兼闻昭仪(赵合德)谓成帝曰:“常绐我言从中宫(赵飞燕)来,即从中宫来,许美人儿何从生中?许氏竟当复立邪!”怼,以手自捣,以头击壁户柱,从床上自投地,啼泣不肯食,曰:“今当安置我,欲归耳!”

帝曰:“今故告之,反怒为!殊不可晓也。”帝亦不食。

昭仪曰:“陛下自知是,不食为何?陛下常自言‘约不负女’,今美人有子,竟负约,谓何?”

帝曰:“约以赵氏,故不立许氏。使天下无出赵氏上者,毋忧也!”

后诏使(中黄门靳)严持绿囊书予许美人,告(靳)严曰:“美人当有以予女(汝),受来,置饰室中帘南。”

(许)美人以苇箧一合盛所生儿,缄封,及绿囊报书予(靳)严。(靳)严持箧书,置饰室帘南去。

帝与昭仪坐,使(于)客子解箧缄。未已,帝使(于)客子、(王)偏、(臧)兼皆出,自闭户,独与昭仪在。须臾开户,呼客子、偏、兼,使缄封箧及绿绨方底,推置屏风东。

(中黄门吴)恭受诏,持箧方底予(籍)武,皆封以御史中丞印,曰:“告(籍)武:箧中有死儿,埋屏处,勿令人知。”(籍)武穿狱楼垣下为坎,埋其中……

元延二年五月,故掖庭令吾丘遵谓(籍)武曰:“掖庭丞吏以下皆与昭仪合通,无可与语者,独欲与(籍)武有所言。我无子,(籍)武有子,是家轻族人,得无不敢乎?掖庭中御幸生子者辄死,又饮药伤堕者无数,欲与(籍)武共言之大臣,票骑将军贪耆钱,不足计事,奈何令长信得闻之?”(吾丘)遵后病困,谓(籍)武:“今我已死,前所语事,(籍)武不能独为也,慎语!”

上述奏文,乃典型汉代司法文件,笔者原文摘抄,加以括号诠释。

解光奏文中最耐人寻味的,当属赵氏姐妹的骄横之态,真让我们后人感到吃惊。堂堂汉成帝,竟然对姊妹花言听计从。为了让她们解气,竟然下令害死自己两个呱呱坠地的亲生骨肉。

从解光的奏疏中,我们发现,汉成帝最少有两个男孩,都是因为赵飞燕、赵合德姐妹而死。

宫人曹氏所生的男孩,生下来就头发浓密,长相特别像汉元帝。就是这样一个健壮活泼的男孩,因为赵飞燕的恼怒和赵合德的哭闹,成帝被迫派人毒死了曹氏,还活活饿死了小孩,甚至孩子死后埋在什么地方,解光都查不出来了。

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历史中真实的、没有经过掩饰的、一个类似泼妇的赵合德。这个国色天香的美人,竟然敢对汉成帝公然撒泼,捶胸顿足,以头撞柱,并且怒问汉成帝:“你不是说你天天在我姐姐那里吗?那许美人生的儿子从哪里来的!你不是想又立这个许美人为皇后吗?”随后,她在地上打滚,哭泣绝食。尊为天子,忧急之下,汉成帝也唉声叹气,不吃东西。最后,为了让赵合德消气,他只得让人强逼许美人交出孩子。

而从已经病死的掖庭令吾丘遵的言语中(大概是籍武后来向解光交代的),我们还得知,掖庭内部上下官吏,都被赵合德买通。凡是宫内美人有机会被成帝御幸怀孕生子的,无一能避免被杀。而在赵氏姐妹淫威下,怀孕后被强迫饮堕胎药而导致身体伤残的宫人,也有无数。

发人深省的是,所有这些事情,似乎皇后赵飞燕参与并不深,恶人基本都是赵合德一个人做了。

解光奏疏递上后,新继位的汉哀帝不置可否。当时,这位新皇帝不过是他祖母傅太后的傀儡,由于刚刚搬入皇宫,这一老一小似乎还不太懂得如何处理朝中大事。

无论如何,新帝继位,对先帝暴崩的事情肯定要有所表示。但赵合德已经自杀了,“主嫌”已死。于是,哀帝以新帝名义,下诏免去赵合德哥哥新成侯赵钦和他侄子的爵位,将其废为庶人,将他们的家属也都流放辽西郡。

而后,又有议郎耿育上疏,这次矛头直指赵飞燕,怒斥她没有母仪天下的资格,应该被废掉。但新继位的汉哀帝之所以能当太子,先前赵飞燕出力不少。而汉哀帝的奶奶傅氏(即汉元帝的傅昭仪,此时是傅太后),也认为赵飞燕有恩于己。娘俩和他们身后的傅氏外戚一商量,最后决定对耿育的奏章进行冷处理。所以,当时成帝暴崩这事儿,就以赵合德的自杀为暂时的终结,没有再追究赵飞燕的罪行。

后来,汉哀帝崩后,太皇太后王政君和她侄子王莽终于抓住机会一泻恶气,指使有关法司指斥赵飞燕和她六年前自杀的妹妹赵合德,得出处理建议:

姊弟专宠锢寝,执贼乱之谋,残灭继嗣以危宗庙,悖天犯祖,无为天下母之义。贬皇太后为孝成皇后,徙居北宫。

当了多年皇后,赵飞燕还想苟活,毕竟还有一个“孝成皇后”的位号。岂料,刚刚月余,又有新诏:

皇后自知罪恶深大,朝请希阔,失妇道,无共养之礼,而有狼虎之毒,宗室所怨,海内之仇也,而尚在小君之位,诚非皇天之心。夫小不忍乱大谋,恩之所不能已者义之所割也,今废皇后为庶人,就其园。

接诏后,发现自己已经被废为庶人,再活也难。绝望至极的赵飞燕只得选择了立即自杀。

综观汉成帝一生,确实是放荡昏庸。让后人叹息的是,如此好色的帝皇,连一个子嗣也没有。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把持后宫、专宠弄权,确实属于奇事。但如此昏君美人三人组,其宫闱秘事,按理说年代久远,就凭着班固《汉书》中那点资料,不会让后世人觉得那么香艳淫荡。

汉朝之后,说起浓情艳史,文人墨客都离不开汉成帝、赵氏姊妹,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一部“史料”——《飞燕外传》的原因。

这部书,号称是西汉伶玄所作。其中些许描写,还被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引用过,所以,从宋朝之后,越来越多的人都以为这部书是一部信史。(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曾援引披香博士淖方成骂赵飞燕姐妹“此祸水也,灭火必矣”等类似话语。)

《飞燕外传》的作者伶玄,在这篇故事末尾自称,他曾买一个美妾,名叫樊通德。而樊通德,乃赵飞燕的姐妹亲戚之女。由于有亲戚关系,耳听为实,他才尽知汉成帝时代的宫廷密事。这部《赵飞燕外传》,就是经樊通德之口说出,再由伶玄执笔。上述情况,就是这一部“信史”出炉原委。

清人因朝廷大兴“文字狱”而压力巨大,多数文人一辈子白首穷经,都把精力放在考据方面了。所以,他们能够考据出《飞燕外传》这部书是后人伪托写成的。在为乾隆帝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文人们已经明白无误地指出:

此书记飞燕姊妹始末,实传记之类。然纯为小说家言,不可入之于《史部》,与《汉武内传》诸书同一例也。(《四库总目提要》)

所以,从历史角度看,《飞燕外传》荒诞无经,而且作者“伶玄”也不是西汉、东汉之交的文人,更可能是魏晋时代的文人托名。但从文学史角度看,这篇仅仅三千多字的文章,乃中国艳情小说的始祖!群交,乱伦,偷窥,恋足癖,采阳补阴,以致“精尽人亡”。所有这些关键词和桥段,无不在这三千多字的描写中得以体现。

小说中,赵飞燕入宫前就和禁军中的射鸟者有染,入宫之后,汉成帝对她的印象却好得不得了:“丰若有余,柔若无骨,迁延谦畏,若远若近,礼义人也”。

特别让人惊异的是,赵飞燕“既幸,流丹浃藉”。春风第一度,汉成帝看到象征处女贞洁的鲜血,更加高兴。为此,赵飞燕的姑妹樊嫕大惑不解,私下问赵飞燕:“禁军中射鸟者没有和你发生过关系吗?”赵飞燕回答:“吾内视三日,肉肌盈实矣。帝体洪壮,创我甚焉。”

赵飞燕所说的“内视”,应该是指某种道家采补术。小说中的美女,显然还是一个会内功采炼的人!而“帝体洪壮,创我甚焉”,更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艳情想象空间。

帝尝蚤猎,触雪得疾,阴缓弱不能壮发,每持昭仪足,不胜至欲,辄暴起。

我们都知道,中国女人裹小脚,大概在李后主时代才开始流行。恋足癖大概也是从那个时候逐渐开始。而根据《飞燕外传》,在汉成帝时代已经有这种癖好了。

这篇小说还写到汉成帝因患阳痿,四处搜求奇药。最终,他也是死在了春药上:

尝得“慎恤胶”,遗昭仪,昭仪辄进帝,一丸一幸。一夕,昭仪醉,进七丸。帝昏夜拥昭仪,居九成帐,笑吃吃不绝。抵明,帝起御衣,阴精流输不禁,有顷,绝倒。裛衣视帝,余精出涌,沾污被内,须臾帝崩。

明朝中后期,继《金瓶梅》后,艳情、世情小说大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催生出描写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的白话“淫书”《昭阳趣史》。

在所有关涉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的史料和文学作品中,《昭阳趣史》篇幅最长。

其实,如果我们翻看《汉书·成帝本纪》,班固对汉成帝的负面描写,其实根本就少之又少,只有四个字:“湛于酒色”。

日后民间叙事当中,在赵飞燕、赵合德姐妹衬托下,汉成帝完全成为一个皇帝中的超级“西门庆”。他的这个形象,还要“归功”于《赵飞燕外传》《赵飞燕别传》,特别是《昭阳趣史》的渲染。

诗仙李白的《阳春歌》,极尽铺陈,最能道出汉成帝时代的骄奢淫逸: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

披香殿前花始红,流芳发色绣户中。

绣户中,相经过。

飞燕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绝世歌。

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