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季羡林的求职经历与故事

大学生就业指导:季羡林的求职经历与故事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内容框架故事与人生季羡林求职记如今,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前手足无措,忧愁犯难。其实就业难并不始自今日,1934年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季羡林也曾面临就业难的窘况。留学无望,饭碗难抢1934年夏,季羡林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德文专修科毕业,成绩是四年全优,但面临两大难题:其一,季羡林大学毕业之时,在济南黄河河务局当小职员的叔父正好失业,一家人生活没了着落,家庭经济贫窘。所谓“架”,就是把不称职的老师赶走。

大学生就业指导:季羡林的求职经历与故事

本章内容框架

故事与人生

季羡林求职

如今,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前手足无措,忧愁犯难。其实就业难并不始自今日,1934年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季羡林也曾面临就业难的窘况。在《清华园日记》中,季羡林多次写道:“要不择手段去抢一只饭碗。”但快到秋天了,他的“饭碗”还没有拿到手。他是怎么解决这一难题的呢?他是先就业,然后寻找新的机会。这种做法对即将毕业的学子或许有参考价值。

留学无望,饭碗难抢

1934年夏,季羡林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德文专修科毕业,成绩是四年全优,但面临两大难题:其一,季羡林大学毕业之时,在济南黄河河务局当小职员的叔父正好失业,一家人生活没了着落,家庭经济贫窘。其二,当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并不容易,尤其是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多受歧视,找工作更难。从1933年下半年开始,季羡林就经常考虑毕业之后的去处。

出路有没有呢?当然有,那就是找靠山和出国。

季羡林出生于济南的小户人家,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只有等待命运的安排。

季羡林当然也想出国留学,但以他的家境,私费留学根本没有可能,而官费留学,更是不可能,因为当时只选理工科学生,出国留学希望甚微,只得四处奔走去找工作。但找工作又碰了钉子,他陷于极端痛苦之中。

正在无路可走之时,一个意外的机会来了。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也是季羡林的母校)的校长宋还吾先生托人邀请季羡林回校教国文。这对季羡林来说,真像是大旱之年遇到了甘露,使他绝处逢生。原来,季羡林在大学期间写的散文,有一些发表在颇有权威性的报刊上,在全国已有了点名气。在母校老师们的眼中,季羡林是作家,自然能教国文。可季羡林心里直打鼓,要教国文,就要把学的莎士比亚歌德,换成屈原李白杜甫,一时间换得过来吗?

初为人师,如履薄冰

到济南高中教书,季羡林考虑最多的就是面子问题,因为当时中学生颇有“架”教师的风气。所谓“架”,就是把不称职的老师赶走。自己会不会也被“架”?(www.xing528.com)

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是当时全山东唯一的一所高级中学,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工资待遇也很高。国文教师的待遇更是优渥,每个月可以挣到160块大洋,是大学助教的一倍。

在复杂的环境下,季羡林进了济南高中的大门。他如履薄冰地走上了济南高中的讲台,拿起了国文课的教鞭。

仓皇之际,柳暗花明

对于季羡林这样一个刚从西洋文学系毕业的年轻大学毕业生来说,教国文怎么会应对自如呢?

幸好,季羡林在这段时间里,还继续写散文。有一篇他寄给郑振铎先生主编的《文学》,立即被刊登了。而且郑先生还写信来,说他正在编一套丛书,要把季羡林的散文编成一个集子,在丛书里出版。只是时间太紧,集子没有编成。此外,他还在一家大报上主编一个文学副刊,可以为学生刊登一点好文章。这样一来,季羡林自然在学生中很有威信,且对学生极有吸引力,再加上他年龄与学生相仿,没有什么架子,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伙伴,因此,与学生相处得很好。

夏天的济南高中,景色更美了。但上中学时便有“诗人”之称的季羡林,这时却一点诗意都没有,优美的园景不再引起他的注意。他的耳边,似乎只有一个声音:“拿到了没有?”

突然,一个意外的消息从母校清华大学传来: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教授同德国洽谈,促成清华大学与德国的大学建立了交换留学生制度,与德国学术交换处签订了一份合同:双方交换研究生,路费、制装费本人负担,食宿费相互由对方负担。

德国留学生在中国每月30块大洋,中国留学生在德国每月120马克,季羡林抓住了这次机会,实现了自己的出国梦。

思考:

季羡林老先生的择业过程给予了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