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钟繇的隶书已经非常好了,但是楷书才真正代表钟繇书法的最高水准,也是钟繇为中国书法史做出的最大贡献。这也是钟繇被称为“正书之祖”的原因。
因为钟繇一生仕途坦荡,不分昼夜操劳国事,没有一时一刻安逸,所以他在45~65岁之间这20年,尽管非常勤奋,但也只能利用非常稀缺的业余时间研习书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常常忘了时间,忘了地点,甚至在晚上休息的时候把被子当作纸张练习书法,有时候还会把被子划破。这就可以看出,钟繇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是有多么的勤奋刻苦。但是毕竟用在书法上的时间非常的有限,所以成绩也很有限。
直到65岁以后相对清闲了,钟繇的书法才有了如此巨大的成就。我们今天看到的钟繇的主要作品都是在公元215年到230年他去世前的这段时间完成的。值得庆幸的是他非常长寿,虚龄整整80岁,我们才能有机会见到一个书法家钟繇。如果他早去世15年,那我们只能记住一个政治家钟繇了。
钟繇的楷书代表作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五表”:《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调元表》《力命表》。尽管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都不是原件,都是摹本,甚至有的都可能不是钟繇的真迹,比如现在很多人认为《宣示表》是用王羲之的临摹版本翻刻的。但是这些都不是定论,也丝毫不影响钟繇的楷书带给我们的巨大震撼。
“表”是古代臣子给君主的奏章,比如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的《出师表》。由于这几张表的书法风格相差不是特别大,我们按着时间先后说几个有代表性的。
《贺捷表》
书于公元219年,钟繇当时68岁。所以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叫“人书俱老”,就是说一个人对书法的理解和参悟,很难跨过时间这道坎,除非你聪明到王献之那种程度,还同时得有王献之那么刻苦。对于绝大多数人,就像钟繇,68岁,真正代表他艺术成就的楷书才刚刚成型。我们后面会讲到的欧阳询,75岁才写出《九成宫》。有时候我就想,这对于书法家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很难说清楚。
《贺捷表》(图7.5)是较可靠的传世钟繇书法中最早的楷书作品。北宋《宣和书谱》评价说“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这也是我们说钟繇是第一个写楷书的人的出处。
看这个帖,此时的钟繇尚未完全脱离隶书笔意,隶书的特点都还十分明显,但是整体看这篇字,意趣天成,朴实无华,我第一次看到《贺捷表》就感觉到像看见一个刚刚会走路的孩子,走起来稍微有一点东倒西歪,比如“背”“路”这样个别的字写得明显太散了,但是从整体上看这篇作品已经有模有样,点画运笔已经完全是楷书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钟繇的楷法书写自然,风格古朴,章法结字的风格已经成形。虽然,今天看钟繇的楷书感觉结字比较扁,因为脱胎于隶书的钟繇楷书还是遗传了隶书扁平的特点。但无论如何,《贺捷表》也标志着楷书在书法史上的第一次亮相。
延伸阅读
《贺捷表》背后的故事
公元219年的8月,占据荆州的关羽突然挥师北上进攻樊城,而且斩庞德、降于禁,势如破竹,史书记载“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这个时候远在曹魏后方的许都人人自危。但是,随后剧情马上出现大反转,原本跟蜀汉结盟的孙权突然发难,背后捅了关羽一刀,派人抄了关羽的后路。关羽腹背受敌,只能败走麦城,最后关羽父子被孙权手下大将吕蒙截杀,这个故事我们看《三国演义》都知道。
关羽的牺牲对我们热爱《三国演义》的人来说是十分难过的,但是,钟繇作为曹魏的重臣,得知蜀将关羽被杀,当然是会很高兴的,因为在他眼里关羽的死是对手最重要一员猛将被灭掉了,正所谓“各为其主”。于是他写了这份《贺捷表》奏上,所以里面有“贼帅关羽,已被矢刃”这样的话。
《宣示表》
图7.6 [三国魏]钟繇《宣示表》刻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这篇《宣示表》(图7.6)书于公元220年,钟繇写得极其用心,每一个字的点划都精致入微,比起前一年的《贺捷表》要显得正式得多了。我估计钟繇写好后还反复抄了好多遍,所以全文18行299个字几乎无一处败笔。《宣示表》也是钟繇小楷的巅峰之作。如果你们想学钟繇小楷,建议可以从《宣示表》入手。
我们看这个字帖,布局空灵,结体疏朗、宽博,体势横扁,略带隶意。虽然就楷书的法度论,还是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结体法度均不如晋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这篇小楷在整个书法史里也能算得上独步古今,虽然后代的小楷,比如《灵飞经》或者文徵明的小楷,更加的华美、空灵,但当你真正把它们摆在一起对比的时候,还真就难说它们强过《宣示表》。《宣示表》真迹也已不传于世,现在只有刻本。
延伸阅读(www.xing528.com)
《宣示表》背后的故事
书接上回,孙权杀了关羽,马上意识到坏了,因为当他把关羽的人头交到曹操手上的时候,曹操给关羽进行了厚葬,这明摆着就是拉拢刘备的意恩。孙权从来没有感觉到如此的孤立,于是他迅速派出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去四川找刘备赔罪。诸葛瑾见到刘备,表示孙权愿送归夫人(就是嫁给刘备的孙尚香),缚还降将,而且荆州也不要了,一起还给刘备,企求永结盟好,共同伐魏。诸葛瑾又将袭荆州、杀关羽的责任,完全推在吕蒙身上。说什么孙权事先毫不知情、事后十分后悔。诸葛瑾眼泪鼻涕的赔了半天罪,他原本以为同样以哭见长的刘备能够就范,但是隐忍一辈子的刘备这次没能控制住。刘备听了诸葛瑾的话勃然大怒,也许是他跟关羽的感情实在太深了,也许是他觉得此时自己的实力已经可以跟东吴一战了,反正他根本听不进诸葛瑾的话。刘备最后对诸葛瑾冷冷地说:“不看丞相的面子,我现在就斩了你的头。”诸葛瑾没有办法,只好灰头土脸地返回了江东。刘备于是做出了他这一生中最错误的一个决定,他要亲自带兵征讨东吴孙权,他不会想到此次军事行动的结局是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军几乎全军覆没。
吃了闭门羹的孙权无奈,又赶紧派使者向曹魏投降。这个时候曹操已死,曹丕手下人对于接不接受孙权的投降,争论得非常激烈,以大夫刘晔为首的一派大臣建议:当刘备进攻东吴时,起兵讨吴,两面夹攻,东吴必亡,接着攻打刘备,对曹魏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以钟繇为首的一些人认为:应该接受孙权投降,这个时候既不帮蜀,也不助吴,而是坐山观虎斗,等他们两家一死一伤,实力消耗差不多了再一网打尽。然而,一生政治敏感的钟繇这次却下了一步臭棋,可能是因为太老了,接近70岁了。事实上这次曹丕永远错过了灭掉东吴孙权的机会。曹丕后来三次派兵攻打东吴,结果三次都是大败,损兵折将,直接导致大将曹仁、张辽死在前线。公元225年最后一次失败后,曹丕再也没有能力攻打孙权了,并于第二年死去。
刘备和钟繇都是聪明一世的人,但是他们几乎同时地糊涂了一时,就是因为这一时的糊涂,都给各自的阵营造成了非常惨重的后果。当然这都是后话,钟繇在当时是铁了心认为应该联合孙权,为了说服曹丕,特意写了这幅《宣示表》,当曹丕看到这份《宣示表》写的虽然文采差点意恩,但是苦口婆心,尤其是结尾的时候,钟繇还专门提了一句:当年荀或和我追随你爹的时候,有两件事就是这么定的。你看这里,是不是跟诸葛亮《出师表》的口气如出一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钟繇一抬出曹操,曹丕马上就怂了,再配上钟繇无与伦比的小楷,曹丕本来摇摆的心立即就站到了钟繇阵营。
《荐季直表》
《荐季直表》(图7.7)全称《荐关内侯季直表》,是钟繇在公元221年上交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份奏表,说季直为官特别清廉,但卸任之后竟然连生活都没有着落,钟繇实在看不下去,希望曹丕根据季直之前的功绩给他一份应有的奖赏,“念其旧勋,俾之一州”,就是给他一份生活费。
图7.7 [三国魏]钟繇《荐季直表》刻本拓片
《荐季直表》的墨迹纸本经过了许多波折,差一步就可以踏入现代。不过还是差了一步。在火烧圆明园时,没有被烧毁,而是被抢走,但后来还是被中国的一位富豪购回,避免了流失海外。可是火烧圆明园都没被烧毁的《荐季直表》却因为被一个工人偷走埋在地下最后腐烂成泥土了。不幸中的万幸是,有一组《荐季直表》的照片流传了下来,我们目前找到的都是用刻本做的翻墨本。
我们看《荐季直表》整体行气和章法都越发的纯熟,楷书的工整秀丽已经有一些苗头了。但是我们细看笔画也会发现一点问题,71岁的钟繇他的手和眼的能力都开始下降,再也没有《宣示表》里面笔笔到位的效果。点画之间比之前的作品缺少了一些力量。当然,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我们也不能要求更多了。
延伸阅读
另外还有他的《调元表》(图7.8)、《力命表》(图7.9)也都非常精彩,我们就不再一一讲解了,可以在附图里面欣赏一下。
图7.8 [三国魏]钟繇《调元表》刻本局部拓片图7.9 [三国魏]钟繇《力命表》刻本拓片
钟繇能在三国乱世中混得风生水起,可见其才华绝不止于书法,在智商、情商、文治武功上都是很出色的。钟繇始终深得老板信任,仕途一路高歌猛进。曹操视之为萧何,任之为相国。曹丕登基后曾经跟人说:“华歆、王朗和钟繇这三个人是难得的伟人。”可见对钟繇的肯定。晚年的钟繇还坐上了三公的位置——太尉,相当于全国三军总司令。公元230 年,钟繇去世,魏明帝曹叡(曹丕长子)身穿素服前往吊唁,谥号“成”。又过了13 年钟繇得以配享曹操庭庙,这是古代为人臣所能得到的最高待遇。
这就是钟繇,做官做到位极人臣,帮助曹操打下千里江山;学书学到独步古今,创立流传千年的第一书体——楷书。钟繇的一生,几乎可以当作一部成功学范本来看,他获得的成就足够让所有人羡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