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筑精神家园:高职高专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朱王精髓探索

共筑精神家园:高职高专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朱王精髓探索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和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集大成者,前者在南宋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在明朝集心学之大成。在精神上,谁与我们更近呢?朱熹强调“存天理,去人欲”,讲求“格物致知”。王阳明早年是朱熹的一个超级粉丝,他起初的理想就是像朱熹那样,做圣贤。王阳明悟道石洞朱熹认为“人欲”是可以去除也必须去除的,而王阳明则认为人欲不可能去除,但可通过“致良知”以尽可能减少人欲的干扰。

共筑精神家园:高职高专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朱王精髓探索

朱熹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集大成者,前者在南宋理学之大成,后者在明朝集心学之大成。在精神上,谁与我们更近呢?

朱熹强调“存天理,去人欲”,讲求“格物致知”。他的《四书集注》是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他的理学思想被公认为“天下之真理”,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他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叫作“道”,即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洞悉了道,就可以洞悉世间一切。他把世界分成两块,一块叫“理”,一块叫“欲”。他认为“理”存于万物中,但“理”有一大敌,那就是“欲”,所以要想“存天理”,就必须“去人欲”。怎样才能做到存天理、去人欲呢?朱熹提倡的方法是“格物致知”。格,即琢磨的意思。只有不停地格物,与事物紧密接触,才能明白其中包含的“理”;在这个过程中,还得要去除人的一切欲念。

王阳明早年是朱熹的一个超级粉丝,他起初的理想就是像朱熹那样,做圣贤。著名的“守仁格竹”故事,说的便是王阳明在他21岁那年,读完朱圣人著作后,便邀请朋友一起到家中“格竹”。两人端坐院中一棵翠竹下,目不转睛盯着竹子,希望参透竹子的变化玄机,掌握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格了三天三夜,朋友晕倒了。格了七天七夜,王阳明也晕倒了。苏醒之后,王阳明喟然长叹:“圣人之说可疑也!”

王阳明被贬谪至贵州龙场当驿栈驿丞期间,他对《大学》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史称“龙场悟道”。王阳明顿悟的“道”,是“吾心之道”,即圣人之道原本就存于每个人心中。他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即“心学”。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去提高内心修养和智识,去除私欲杂念的纷扰,从而达到社会和谐运行,这就是“致良知”。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但人们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致良知”的前提下,“知行合一”去践行,则人人皆有成为圣贤的可能。(www.xing528.com)

王阳明悟道石洞

朱熹认为“人欲”是可以去除也必须去除的,而王阳明则认为人欲不可能去除,但可通过“致良知”以尽可能减少人欲的干扰。你觉得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