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素养:高职高专大学生共筑精神家园

传统文化素养:高职高专大学生共筑精神家园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我们很多常用的词汇来自佛教,这已经成为普遍性的文化。佛教,简单说就是觉悟者通过自身的证悟宣扬如何摆脱痛苦,让人理解宇宙人生真相、趋于圆满究竟幸福的教育。明白这个道理,也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后,觉察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修正自己的每一个行为,从缘起上努力,终将达到恒久幸福、达到解脱的彼岸。

传统文化素养:高职高专大学生共筑精神家园

佛教本源自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乔达摩·悉达多因见人间生老病死等诸多烦恼痛苦而出家修道,历经6年苦行后在菩提树下禅坐,夜睹明星而大彻大悟,创立了佛教,他被尊称为释加牟尼、佛陀。

东汉汉明帝时,遣蔡愔、秦景、王遵等人出使西域求佛,到大月氏时遇到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汉明帝礼重二位高僧,为其按佛教传统样式修建了我国第一座寺庙——白马寺,并译《四十二章经》。是为中国有佛僧、佛寺、佛教之始,亦为我国学者所公认佛教传入中国之始。佛教是从印度礼请进来的,之后和中国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儒教、道教、佛教均获得发展,产生了生气勃勃的局面,最后形成了三教归一的思想。儒家、道家吸收了佛家的东西,佛家也吸收了儒家、道家的东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交替性的文化、互补性的文化。比如,本来两汉经学盛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就代替经学成了主流,经过交融,后来佛学又代替了玄学。

到后来佛教逐渐中国化,尤其是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影响了中国许多著名大文豪,如陶渊明谢灵运刘勰沈约、江筠、陆云、徐陵、颜之推、白居易黄庭坚王维柳宗元刘禹锡苏东坡等等。唐诗、宋词、元曲,包括诗话、词话、曲话,以及明清小说、戏曲,都渗透了佛教的影响。禅宗的语录体带动了宋以后的各种语录。佛教渗入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不单是文学,还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此外,还有音乐、绘画、天文科学、技术等都与佛教文化水乳交融。所以,佛教在中国是经过与中国本土文化互相交流、融合而成长起来的,最后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我们很多常用的词汇来自佛教,这已经成为普遍性的文化。比如平等、绝对、无限、觉悟世界、境界等,最开始就是佛教用语。源自佛教的成语就更多了,如一针见血、一语破的、心心相印、打成一片、恍然大悟等。如“打成一片”本是禅宗用语,禅定做功夫的时候,心理、生理要融合在一起,禅修与生活要打成一片,现在我们说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这也成了普遍性的用语。

佛,是觉者的意思。佛教,简单说就是觉悟者通过自身的证悟宣扬如何摆脱痛苦,让人理解宇宙人生真相、趋于圆满究竟幸福的教育

佛陀并非创造了真理,而是通过修行发现了人人本具智慧觉性的真理。佛教也不是有神论,其学说否定有一个主宰和创造一切的神或上帝的存在。佛教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人都可以拯救自己。

佛教最根本的道理,非常简单,就是“缘起性空”或“因缘因果”的哲理。“缘起”,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起;“因”是根本、内在的作用与条件,“缘”是指其外在的辅助条件;“因”是起初至过程中的努力,“果”是努力后的结果。站在科学的角度,各门学科无不都是研究事物某个方面的缘起道理,比如物理学研究物质运动变化的因素、条件,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生长变化的因素、条件,等等。对于人的研究,马克思曾概括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以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为目的,从社会科学角度对人的本质下的定义。

佛教所谓的“我”,也是因缘聚合而成,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合而成,而平时形成的那个牢不可破的“自我”“私我”,正是产生各种痛苦的根源,正因为执着有“我”,才源源不断地产生贪、嗔、痴、慢、疑等烦恼。佛教中常用“一切诸法”来代表万事万物和一切道理。任何事物,包括“我”,从理论上来讲都是性空的。明白这个道理,也就是明心见性。

佛教研究宇宙、研究人生、研究心性,从对人生宇宙彻底觉悟的角度来研究世界,提出了“缘起性空”的道理。在缘起的道理中,又尤其强调人们自心的妄执——“我”,认为这个条件最为重要。佛教教义中经常提到万法唯识、一切唯心,绝不是说有脱离了物的心(识)单独存在,只是从缘起道理中强调了在认识过程中“我”这个条件的作用和重要性。最近的现代科学,如量子力学,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个道理,也在谈科学中“人的介入”“人择道理”,把人自己的介入作为科学原理加以确定。(www.xing528.com)

佛教的理论着重于实践的目的,也称为“心性”之学,强调“心”是关键,因为这正是佛教叫人觉悟和修行以了脱生死的切入点。觉悟什么?觉悟当下这个缘起性空的道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在平时点点滴滴中注重“因缘因果”,起心动念、一切行为都要源自纯洁无瑕的善意,所做所为要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益处,这样才可以创造最大的幸福。如若只顾及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危害他人及社会,就是造不好的业,就会导致不好的果。从业力的角度,佛教提倡止恶行善,但如果仅仅如此,还不是佛教,仍出离不了世俗的因果轮回。佛教还提出了“般若”,“般若”就是大智慧、妙智慧。般若才真正显出了佛教的特色,这就是真正地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而在生活中超然洒脱。佛教将前者(行善)称为修福,将后者(证悟)称为修慧,佛教要求的是福慧双修、悲智双运。

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明心见性后,觉察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修正自己的每一个行为,从缘起上努力,终将达到恒久幸福、达到解脱的彼岸。

小故事大道理

坐禅岂能成佛?

怀让禅师唐玄宗先天元年(712),来到南岳衡山,先在今天的磨镜台和半山亭之间的观音庵聚徒说法。他把慧思禅师的遗址重新修饰,大力宣扬惠能的“顿悟法门”。从此南宗的宗风大振,炫耀于南岳,弘扬于海外。

怀让见观音庵东北边一草庵里的马祖道一和尚性情乖僻,着意要让他归附于门下。一天,道一坐禅,怀让傲然出现在他对面,把惠能的法义念了几遍:“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念一遍,道一不理;念两遍,道一眨一下眼皮;念三遍,道一呼吸加快;念四遍,道一摇摇头,表示不解。第二天,怀让手拿一块厚厚的砖,坐在道一的对面,磨呀磨,磨得“嚓嚓”直响。道一坐禅被这响声搅乱,问怀让:“你还有完没有?你磨这石砖干什么?”怀让好不容易叫道一开了金口,内心很是高兴,答道:“磨作镜!”道一听了,觉得好笑,但难抑心中怒气:“磨砖岂能成镜?”怀让乘隙而入说:“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这一掷地有声之语刺中要害。道一若有所悟,他觉得坐禅是北宗修行的唯一方法,难道南宗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于是,他向怀让打了拱手说:“请问大师,如何才能成佛?”怀让进一步诱导说:“譬如驾车,车子不行是打牛驱车,还是打车催行?”道一听了,又有所悟,他微微点头。怀让见道一接受了南宗所谓的顿悟法门,便说道:“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若是坐禅,禅是坐不出来的,若是坐佛,佛又没有固定的神态,能坐得成吗?用坐禅求得成佛,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南岳磨镜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