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治历史观:文化阐释和社会基础含义的拓展

政治历史观:文化阐释和社会基础含义的拓展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治历史观是文化阐释的第一视域,也是对狭义文本的社会基础含义进行拓展的第一步。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个阐释范围中,詹明信已将个人文本放在具有历时性的发展轨迹中来观察。从这一意义上说,此时的文本在政治历史观中才最与个别文学作品或文化制品相耦合。这种关系还是对政治历史观所产生的条件的说明,本身也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政治历史观:文化阐释和社会基础含义的拓展

政治历史观是文化阐释的第一视域,也是对狭义文本的社会基础含义进行拓展的第一步。在这一视域中,詹明信将个人文本看做是研究对象,认为在这一视域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历时性的时间节点上的文本,即按照年代顺序发生的系列事件。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个阐释范围中,詹明信已将个人文本放在具有历时性的发展轨迹中来观察。这不仅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也是为了对真性文本的先行重构。从这一意义上说,此时的文本在政治历史观中才最与个别文学作品或文化制品相耦合。但要注意的是,不同于以往的文本阐释,詹明信通过确立真正的历史进而确立文本作为社会象征性行为的合法性,这就改变了传统阐释的操作范畴

这种操作模式遵循了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美学结构的解读。文本是社会象征性行为,就是“将叙事看成是对社会现实矛盾的想象性投射”。这样一种定义表明,叙事(文本)首先是一种美学形式,当个人在自身条件下难以面对现实的社会矛盾时,就会在美学领域寻求某种纯形式的解决。“其功能是为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发明想象的或形式的‘解决方法’”。正如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中对卡都维奥印第安人的面饰进行符码化的解读一样:

“拉布拉多是传教士,他对土著不尊重创造者创造的自然脸孔很诧异,奇怪为什么土著要用些图案来毁坏人的脸孔。他设法提出解释:她们花这么久的时间来画蔓藤纹,是不是可以因此减轻饥饿的痛苦?或者是为了使敌人认不出她们?不论他想出来的原因是什么,总离不开欺骗和掩饰。

……因此,我们必须解释卡都维奥妇女的图画艺术,把其神秘的魅力及其显然是天生的复杂性说成是一个热烈寻求象征性表达、如果不受到利益和迷信的阻碍便可能在现实中拥有机构的幻想生产。”[6](www.xing528.com)

詹明信认为,这种分析的起点不是人体艺术形式的外在特征,而直接就是对内在结构的描述。这种描述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并非通过舍弃艺术形式的外在以达到阐释的目的,而恰恰是将外在的形式结构进行内化从而看作是社会的象征性表达。也正是因为这种详细的描述,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文化制品(面饰)和意识形态(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还是对政治历史观所产生的条件的说明,本身也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说这种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并非是一种思想性的传达或者进行象征性生产的东西,而是审美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审美或文本形式的生产就是意识形态的、社会象征性行为。我们可以感觉到,詹明信在说明文本作为社会象征性行为的时候具有明显的意图,其出发点无非是相信文本达到一种社会矛盾象征性解决的作用。所以首先在政治历史观中对个人文本进行观察的策略,其价值就在于他的重构重点不是对文本形式的理念塑造,而是要扩充或者说提升文本的意涵和历史使命。换言之,虽然这里针对的是个案,但重点却在个案之外。詹明信认为,既然文本是一种社会象征性行为,那对文本重构的第一步就是“超越单纯形式属性的运动,将纯形式的范式建构成社会范式的象征性表达”。

如前所言,詹明信的出发点是社会矛盾的想象性解决,所以他关注的是真实社会中的矛盾和文本作为想象性解决方式之间的关系。换言之,矛盾才是文本存在的重点。因此那些认为文本只是单纯甚至单一的反映社会背景的看法是其不能赞同的,传统社会学把文本看作是某一阶级主题或反映社会真实生活的看法也受到詹明信的反对。

那么,既然文本有助于象征性地解决社会矛盾,下面就应该介绍詹明信为了证明这一点而做的工作。詹明信认为,社会矛盾无法直接被文本概念化,即外部现实无法直接与文本相合,需要通过作家的工作使现实内化到文本之中从而使文本显示出社会的象征。这个过程是作家对文本的重写,而在文本之内重构社会事实就是一种“潜文本”发生,即为了弥合外部现实和文本之间的缝隙所产生的概念化行为。这也就使文本本身被看做是对先在的历史或意识形态的潜文本的重写,是文本把现实拉入自身结构然后重建出来的现实或历史场景。因此这种表现不明显的潜文本,在作家的重构中才真正显现。而所重构出的世界“是内在固有的,是一种为了使其服从于形式的变化而必须纳入自身的内容。所以,象征性行为开始于生成和生产自身的语境,在出现的同一时刻又从中退却出来,以对自身变化的眼光来审视自身”。[7]由此,我们得到了两点启示:首先,有必要对这里的外部现实和传统文化阐释或者艺术批评里人尽皆知的“环境”或“背景”概念进行区分。这里的现实实质是对文本的重写,在它被文本纳入自身内部结构之前不会先于文本而存在。换言之,外部现实的出现是因为文本的需要,而文本的需要体现在将现实(世界)看作是内化结构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一种生成于此又迅速跳出的能动和辩证关系,而非仅仅是文本的产生背景。其次,文本在自身内部重构现实使文学表现出主动性,是作家对周围社会采取行动的方式,与现实社会保持能动关系。它不会允许现实惰性地存在于周围,而是主动地将其纳入自身的内在结构之中。总之,内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历史通过文本进行文本化的过程,也是通过文本观察历史的过程,更是我们在政治历史观中理解个人文本是社会象征性行为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