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城市莱茵河洪水管理

国外城市莱茵河洪水管理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5年和1997年莱茵河爆发严重洪水,淹没了大片的区域。表1.3为莱茵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基本情况。

国外城市莱茵河洪水管理

1.3.4.1 莱茵河洪水历史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莱茵河超过85%的天然冲淤面积被人们用做居住地或农业生产用地。1995年和1997年莱茵河爆发严重洪水,淹没了大片的区域。在1995年的洪水中,莱茵河沿线的防洪堤承受不住巨大的水压,使得包括波兰和德国在内的大片区域受灾,100多人丧生,损失达到几十亿欧元。由于在河流附近占用大量土地,对河流的活动进行频繁的干涉,以及进行各种建筑活动,人类实际上在不断增加河流洪水暴发的风险。1998年,莱茵河部长会议通过并实施“防洪行动计划”。

1.3.4.2 莱茵河现有防洪系统

莱茵河自巴塞尔以上河段到源头共有21座水电站,但蓄水库容较小,基本没有洪水调蓄能力。早在19世纪这一河段就进行了一些裁弯取直、扩大河流断面等防洪工程。在20世纪,为了改善莱茵河的航运条件,又对河道进行了相应的改造。这些措施使该段滞洪量减少,洪峰值大约增加20%。为了进一步消除这一不利影响,近年来法德两国在莱茵河两岸修建了一些滞洪区,使得有蓄水电站和蓄水河段的防洪能力达到千年一遇,而非蓄水河段的防洪能力为50~200年一遇。

一些居民区的防洪能力也不理想,即使在有防洪堤的地方也只能抵御70年一遇的洪水,有些地方则靠备用的移动式防洪墙来应急。

莱茵河中游河段比较平直,此段基本没有或只在局部区段有防洪设施,但不足以抵抗大洪水。由于努衣威德市地势较低,故在该城附近的河段修建了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的防洪堤。

莱茵河下游地势平坦,为了保障航运和保护德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鲁尔工业区,进行了河道整治。河宽约300m,防洪堤标准为200年一遇;从杜塞尔多夫到德国、荷兰边界段大堤的防洪能力至少有200年一遇。

莱茵河三角洲位于荷兰,莱茵河在此分成3条支流汇入北海。此区域内莱茵河两岸均建有防洪堤,防洪能力可达1250年一遇,但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堤段需要加固。

1.3.4.3 莱茵河流域防洪管理机制

莱茵河流经几个国家,它的防洪体系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国际、国家、州、市县、地方以及个人6个层次。

莱茵河防洪国际合作主要由ICPR下设的防洪事务处负责。防洪事务处并不制定具体政策与法律,主要是落实执行莱茵河管理部长会议制定的莱茵河保护、防洪等原则、工作计划和决策,以及部长会议委托的任务,对项目进行研究,提出建议与工作规划。ICPR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总结一年的工作并提出新的工作建议。

莱茵河流域各国的管理机制基本相似。国家负责制定相关法规及协调地方工作,而防洪的具体事务及工作由地方负责实施。

德国的防洪任务主要由各州负责,具体防洪措施及费用由各州自行解决。根据联邦航道法,莱茵河航道维护、联邦水运设施的运作以及扩建、新建联邦航道等工作,均由联邦航道与水运管理部门负责,而莱茵河防洪等其他事务完全由州负责。具体职责按平均水位来划分:平均水位以下河道由联邦政府负责,平均水位以上部分的工程和工作由州和地方负责。州与地方的防洪工程及措施一般要先提出计划,这些计划通过环境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价后方可实施。联邦政府只负责联邦不动产的防洪保护并承担相关费用,而地方与个人财产的防洪保护则由自己负责。在德国有洪水灾害保险,用以补偿私人的洪水灾害损失。(www.xing528.com)

1.3.4.4 莱茵河防洪对策

1.国土规划及城建方面

在国土规划及城建工作中保证相应的滞洪面积,拓展空闲地蓄水滞洪,减小洪峰流量。在确定土地使用及工程建设时,事先考虑洪水因素,避免在洪泛区建设工业经济区或居民区,降低洪灾风险。城市规划与河流整治统一考虑,增加居民区降水滞留量及入渗量,减少城区的地表径流。

2.自然保护方面

恢复河流两岸滩地,维持或恢复流域土壤储水湿润带,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降低河流洪峰流量。

3.水利方面

采取措施降低洪峰流量,同时保障并提高河道的过洪能力。增加流域地表储水入渗能力,修复(或恢复)滞洪区,降低洪峰流量;对流域内支流实施裁直变弯回归自然的改造措施,延长洪水在支流的滞留时间,降低主河道洪峰流量。

改善洪水预报模型,提高洪水预报准确度,延长洪水预警时间,进一步完善洪水预报预警系统。

表1.3为莱茵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基本情况。

表1.3 莱茵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基本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