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世韬术漫飞扬:论仁义》

《经世韬术漫飞扬:论仁义》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64];“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66]在孟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就要“居仁由义”,他把“义”和“仁”联系起来,作为人类普遍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的两个基本点,这是对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深化,丰富了伦理道德的内涵,开阔了后人探索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路。孟子把人的伦理道德规范浓缩为仁和义,目的是要人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牢牢地把握善的出发点“仁”和判断善恶的杠杆“义”。

《经世韬术漫飞扬:论仁义》

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64];“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65]“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66]在孟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就要“居仁由义”,他把“义”和“仁”联系起来,作为人类普遍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的两个基本点,这是对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深化,丰富了伦理道德的内涵,开阔了后人探索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路。把“居仁由义”作为培养理想人格的基石,对后代的伦理道德实践和中华民族道德风貌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孟子把人的伦理道德规范浓缩为仁和义,目的是要人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牢牢地把握善的出发点“仁”和判断善恶的杠杆“义”。他把“仁”比喻为“安宅”,把“义”比喻为“正路”,说明“仁”和“义这两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如何把“仁”这种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推开去调整各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用“义”来权衡。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归纳起来就是取和与的问题。一个人要给予别人和社会什么,如何给法;一个要从别人和社会那里取得什么,如何取法;都需要掌握一个最适宜的限度和方式,这就要看符合不符合义。他说:“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67]仁者要爱人,但滥以施与并不是仁,施仁要符合于义。什么当取,什么不当取,也要看是否合于义。“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68]特别对士阶层来说,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出处、进退都要符合义。必要时甚至“舍生而取义”[69]也在所不辞。因此,舍生取义也就是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

在孟子那里,仁义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就是以“仁义”为核心编织了一个严密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至于礼、智、信等其他道理规范,无一能够离开“仁义”。他用“仁义”来概括人的全部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用“居仁由义”来概括人的全部道德践履,但这并不是以局部代替全体,这正是孟子道德修养中的“守约”法。他说:“守约而施博,善道也。”[70]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说:“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71]居仁由义是他培养理想人格的基石。(www.xing528.com)

孟子认为,大丈夫必须具备“居仁由义”的品德。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72]广居就是“仁”,大道就是“义”。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就是居仁由义。立天下之正位,就是孔子说的“立于礼”。士只有具备了居仁由义的品德,“立于礼”,才可以经得起各种遭遇的考验,无论处于顺境或逆境都能应付裕好。孟子在道德行为上要求是“由仁义行”;在道德上既反对“言非礼义”的自暴,也反对自称“吾身不能居仁由义”的自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