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田石开采历史及规模发展—青田石雕艺术

青田石开采历史及规模发展—青田石雕艺术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田石早在崧泽文化时期被发现,六朝时已被利用,宋代已有较多的开采,被用来“制为文房之雅具及文人所用的图章、小件玩耍之物”。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清代,青田石矿的开采已具相当规模,其中枫门洞“岩穴深广,可容百余人”。1936年3月,据《浙江建设月刊》记载,全县有青田石产区及开采场所10余处。经过多年的建设,青田蜡石矿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

青田石开采历史及规模发展—青田石雕艺术

青田石早在崧泽文化时期被发现,六朝时已被利用,宋代已有较多的开采,被用来“制为文房之雅具及文人所用的图章、小件玩耍之物”。到明代,青田冻石之名“艳传四方”。

清代徐鹤龄的《方山采石歌》形象地描述了青田石的开采情况:“崖倾壁圮悔莫追,人生衣食真难危,石兮石兮知此意,金玉还与石同弃。”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清代,青田石矿的开采已具相当规模,其中枫门洞“岩穴深广,可容百余人”。其他则多为“老鼠洞”,开采甚为艰难。所产之区有脉可寻,矿工寻得脉线先凿破岩皮,而后逐层深入。洞口高六七尺,洞内围径仅三四尺,曲直无定程。两旁用杂木支撑,又以杂木纵横架于其上。每挖一洞,需十多人,秉烛蛇行而入。一人在前操器开挖,其余的人单衣赤足在后面匍匐传递。挖出的杂石泥沙,用箕交手运出,遇有水泉,则用小桶承接运出。得有石料,抱而伏行,至阻碍处,仰身辗转而出。矿工往往泥粘体足,面目不辨。常年作业者有千余人,任役极为劳苦。矿工开采只凭经验,往往有外见脉线,而中无石料,甚或连开数洞而前功尽弃。操此业者,半多寒苦,资本空乏,撑担之木稍缺即不免遭遇倾压之险。此种简陋的开采方法,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青田石矿区分布图(www.xing528.com)

民国时期,青田叶蜡石仅取其“工艺叶蜡石”——青田石,用以雕刻作品和印章,其实还作为工业产品的原材料使用、开发。1923年,上海瑞和砖瓦厂经理邵达人,赴日本考察坩埚制造方法,回国后设厂仿制,曾获工商部上海国展西湖博览会的特等奖章。后来,他经调查得知青田盛产叶蜡石,此石有黏性,具耐火力,堪为坩埚原料,于是托永嘉顺德昌号代理收购运沪。同时小林洋行也派人前往青田山口设庄收购,装载至温州,转运上海,卖给各厂,获利甚大。

到1929年,青田全县开采场所共有14处,尤以东南乡山口村、方山村和周村最著名。1936年3月,据《浙江建设月刊》记载,全县有青田石产区及开采场所10余处。

20世纪50年代以后,采石工人逐步组织起来,建立了蜡石矿。1953年8月,组成了山口蜡石供销社。1956年10月,正式建立地方国营青田县蜡石矿。经过多年的建设,青田蜡石矿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洞内掘进和开采普遍使用钻机,运输实现矿车轨道化,彻底改变了以往靠人力肩挑的落后状况,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