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州竹派:蜀人创造的文化瑰宝

湖州竹派:蜀人创造的文化瑰宝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绘画史上出现的诸多画派中,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有15个画派,其中由四川人创立的就有两个:一是黄荃画派;二是湖州竹派。“以竹入画”从魏晋时期就已开始,而真正使墨竹在画坛上自成一体,成为影响广大的“湖州竹派”,却是北宋时期的四川文人文同以及苏轼的功劳。湖州竹派延及宋、元两代,凡25人。其实,师法文同者并不仅为元代吴镇《文湖州竹派》或明代莲儒《湖州竹派》等书收录的25众。

湖州竹派:蜀人创造的文化瑰宝

中国绘画史上出现的诸多画派中,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有15个画派,其中由四川人创立的就有两个:一是黄荃画派;二是湖州竹派。

“以竹入画”从魏晋时期就已开始,而真正使墨竹在画坛上自成一体,成为影响广大的“湖州竹派”,却是北宋时期的四川文人文同以及苏轼的功劳。

出生于盐亭的文同,生前曾奉命任湖州太守,尽管尚未到任便去世,却留下了“文湖州”的称谓。文同以善画竹著称,独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写竹叶,学者多仿效。文同是苏轼的表哥,也是他的挚友,还是他画竹的老师。文同曾经送给苏轼一幅《筼筜谷偃竹图》。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时,发现已故的文同(字与可)送给自己的这幅图,见物生情,就写了一篇题画记《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载《苏轼文集》卷十一),其中说:“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意思就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地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文同教给我的。这里苏轼首次提出“胸有成竹”的观点,而文同正是这样画竹子的。

宋·文同绘《竹》,苏轼题款(汪毅摄影

文同的代表作《墨竹图》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现代著名画家黄胄称赞其“千古绝唱,笔笔精神,无一笔不佳,使人惊叹不已,千年竟无人过之”[3]。

湖州竹派延及宋、元两代,凡25人(不计被奉为竹派第一鼻祖和墨竹宗师的文同)。竹派在宋代即有苏轼、黄斌老(文同之妻侄)、黄彝(斌老之弟)、张昌嗣(文同外孙)、文氏(文同第三女,张昌嗣母)、程堂等遐迩闻名的川籍墨竹大家。此外,宋代未被列入竹派的川籍墨竹大师还有李时雍。《图绘宝鉴》卷三说他:“作墨竹尤高,与文同并驰。”入元以后,竹派则有李衎、柯九思、李倜、溥光等画坛高手。其实,师法文同者并不仅为元代吴镇《文湖州竹派》或明代莲儒《湖州竹派》等书收录的25众。如在宋代,还有王诜、黄璜、王世英、虞仲文、蔡珪;在元代,更有赵孟img、高克恭、吴镇等,都可被视作湖州竹派的继承者。(www.xing528.com)

有宋一代,还有不少文人因做官或贬谪来到四川。他们的艺术水准往往在四川获得飞跃,留下众多珍贵的作品。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黄庭坚因修《神宗实录》落“不实”之罪,此后在四川度过了6年多的贬谪生活。他先后到访过宜宾、乐山等地。这是黄庭坚书法的上升阶段,是其艺人化境、人书皆老的黄金时代。黄庭坚被贬四川舟入三峡时,观察“长年荡桨,群丁拨棹”的场面,感受到草书虽满纸云烟、飞花乱坠,但仍需向背分明、笔笔周到,于是领悟到笔法要领,书艺大进。

据统计,黄庭坚存世墨迹有39件,其中在四川所作便有13件。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题苏轼寒食帖跋》,作于黄庭坚由宜宾前往青神途中,历来被视为其行楷书代表作之一。作品中宫收缩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被称为“辐射式书体”,从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从整体看却又浑然一体、气势贯通。值得注意的是,《题苏轼寒食帖跋》题于苏轼《黄州寒食诗卷》之后,与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后者一道,共同构成光照千古的书法“双璧”。

陆游在蜀中为官长达8年,四川由此成为其“第二故乡”。他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剑南诗稿》。除了文学创作,陆游同样精于行草和楷书,与朱熹范成大、张即之并称书法上的“南宋四家”。

北宋时期的四川人黄休复编撰有《益州名画录》(又名《成都名画记》)。这是一部记述唐、五代至宋初以西蜀寺院壁画创作为主要内容的地区性画史。书中阐述的“逸”“神”“妙”“能”四格,是唐、宋以来历代评论绘画艺术风格和艺术理想的审美标准。它在中国绘画史籍中成为地方著画史的先声,是地区性绘画史开创时期的代表。南宋时四川双流人邓椿还写了一部中国书画史著作《画继》,收集了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至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间的书画史料,收入219个书画家的小传。书中还列有《铭心绝品》一节,记录所见当时各家收藏的书画名迹;又于最后《论远》《论近》两节论述作者艺术见解,散载宋代画院活动资料,是研究中国美术史的重要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