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沧州:侠肝义胆与文化瑰宝

探索沧州:侠肝义胆与文化瑰宝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本斋烈士纪念馆、沧州新城规划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沧州狮城公园等。习武强身成为沧州人保护自身的生存需要。沧州武术、吴桥杂技成为其最为璀璨的明珠。沧州人民很亲切地称大运河为“母亲河”。为了对铁狮子一探究竟,考察组驱车来到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南郊的沧州古城。

探索沧州:侠肝义胆与文化瑰宝

Section Eight Cangzhou in Bravery and Justice

沧州市是河北省的一个地级市,地处河北省东南,东临渤海,北靠天津,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沧州市是国务院确定的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石油化工基地和北方重要陆海交通枢纽,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沧州已成为西煤东运新通道的出海口和冀中南、鲁西北等地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沧州境内有沧州铁狮子、献县汉墓群、泊头清真寺、海丰镇遗址、纪晓岚墓地、献县单桥、黄骅古贡枣园等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南皮石金刚等2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两个(东光铁佛寺和吴桥杂技大世界)。还有海兴小山火山遗迹、东光铁佛寺、中国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清真北大寺、泰山行宫、武帝台、鄚州庙、盘古庙、青县大孝子墓观音寺等古迹,“华北明珠”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另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本斋烈士纪念馆、沧州新城规划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沧州狮城公园等。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北起青县李又屯村,南至吴桥第六屯,流经青县、沧县、沧州市区、泊头、南皮、东光、吴桥,全长253公里,沧州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20个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城市。南运河自隋代开凿至明清,始终是国家的交通命脉,明、清两代每年都有约400万石漕粮经沧州运至北京。此外,还有大量瓷器、盐、煤等货物靠运河水路运输。漕运的繁忙和南北物资的融汇给沧州带来了两岸经济的繁荣,更有了大小不等的码头、摆渡。沧州段从南向北有桑园码头、连镇码头、东光码头、泊头码头、沧州码头、兴济码头、青县码头、流河码头等十几处。

只要向沧州人问起大运河,所有的人会用“母亲河”“生命之河”来形容。大运河滋养着沧州,这里曾经是商贾云集之地。在城区的运河旁,曾有一条经济带,设立过盐运司,北方最大的盐场也曾设在沧州。如今城区依旧可觅锅市街、当铺街、书铺街、钢市街等。“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近远,一船明月过沧州。”在沧县捷地镇捷地闸运河故道碑廊,一首宋代著名诗人孙谔《夜过沧州》诗让人仿佛身临沧州运河的秋日夜色中。如今这里不仅是水利枢纽,还是沧州运河段上著名的人文景点

古代,沧州曾被定义为萧索荒凉之地,是古时发配犯人之地。《水浒传》中林冲发配于此火烧草料场的故事至今仍在这里流传。地势极其低洼的沧州每每水灾不断,沧州人自古一直面临着生存的艰辛。苍凉的燕赵大地孕育出沧州人彪悍骁勇和不屈的坚强品格与抗争精神。习武强身成为沧州人保护自身的生存需要。大运河孕育了沧州独特的民俗民风,这种民风进一步发展为沧州人崇武尚侠的精神,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沧州武术、吴桥杂技成为其最为璀璨的明珠。吴桥作为杂技的发祥地,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早期吴桥艺人就沿运河卖艺求生,同时也传播了杂技艺术。2009年以来沧州开始连续举办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和中国沧州武术节,弘扬了中国杂技和武术文化。

运河名城沧州市采风

◇大运河——沧州人心中的“母亲河”

沧州是隋唐大运河流经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城市,全长200多公里。南运河从天津三岔口而始,沿东南而下,经杨柳青、马场、青县到河北沧州市。沧州人民很亲切地称大运河为“母亲河”。大运河在蜿蜒曲折中,为沧州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水波般灵动的发展智慧。

运河名城沧州市胜迹

吴桥杂技大世界

沧州镇海神兽铁狮子

中国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清真北大寺

2016年10月11日,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来到河北沧州,对沧州的运河遗产进行考察。几天的时间里,考察组足迹分别踏遍了沧州铁狮子、铁钱库、沧州清真北大寺等地,用脚步丈量运河文化,用镜头记录沧桑巨变,用文字感知历史情怀。

◇沧州城与大运河

自古以来,沧州被文人定义为荒凉、萧条之地和“远恶军州”之地,即古时发配犯人的地方。与其他地方运河城市相比,沧州很难称得上是繁华富足、物产丰富。

“晋代繁华地,如今有此楼。暮云连海岱,明月满沧州。归鸟如云过,飞星拂瓦流。城南秋欲尽,寂寞采莲舟。”元代诗人萨天锡的这首《清风楼》是描绘沧州的经典诗作。

由于历史地理条件,沧州人民自古以来面临着生存的艰难与生活的艰辛。地势低洼的沧州,在宋代黄河夺御河时期水灾不断。那时黄河经御河入海,河道水面高于平地。

《行水金鉴》中曾记载:“百川漕河,其势冲决散漫,荡折田庐,淹没粮运。”据说沧州居民因此大都依河坡而建,洪水一来,人们就迅速爬到屋顶躲避水灾。

沧州段运河最早开凿于三国时期,为曹魏平虏渠,隋代在此基础上进行疏浚。沧州段运河当时称为御河或卫河,清代以后,称为“南运河”。南运河起自山东省德州市四女寺枢纽,由南向北经河北省衡水市、沧州市的11个县(市、区),在天津市静海县十一堡与子牙河汇流后经海河入海。

大运河在商品交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千余年来,经运河所运漕粮达300亿担之多。外地的药材、丝绸、竹器、瓷器等运到沧州再分发到各城镇乡村;在农业方面,大运河使得沧州在灌溉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除此之外,当时沧州在盐业酿酒等方面也深得运河恩惠。

发达的经济带来了繁荣的文化,运河两岸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青县和沧县的哈哈腔、沧县的木板大鼓、沧州的武术、泊头的黑旗高跷、吴桥的杂技等。

◇沧州铁狮子与铁钱库

说起沧州最著名的标志,就属镇海铁兽“铁狮子”了。顾炎武曾有《旧沧州》传世:“落日空城内,停骖问路歧。曾经看百战,唯有一狻猊。”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条恶龙在沧州兴风作浪。有一年秋天谷子黄梢、棒子苍皮的时候,海面上突然刮起一股黑风,卷着海浪,像虎叫狼嚎一样咆哮着直扑沧州城。眼看着船翻桅折,房倒屋塌,满洼的好庄稼被海水淹没。

忽然,一只雄狮一跃而起冲向大海,与恶龙奋力厮杀。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恶龙招架不住败退而逃,收回了淹没沧州的海水。

恶龙跑了,海水退了,沧州一带的老百姓,为了感谢为民除害的雄狮,于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在当年雄狮跃起的地方铸造了这个重达29.3吨的铁狮。

为了对铁狮子一探究竟,考察组驱车来到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南郊的沧州古城。通往铁狮子景区的柏油路两边是大片的玉米地,视线越过成排房屋的灰瓦,能看到一个高高昂起的狮头,还有狮子背上盆状的莲花座。

在铁狮子文物管理处的大院里,考察组看到了铁狮子的真容。铁狮子如今站立在保护者于1984年为它修建的两米高的台基上。1985年,国家文物局在铁狮子周围征地6亩,修筑围墙,建了两间办公室,并聘用专职人员保护。30年过去了,低矮的院墙上灰白墙皮大多脱落,墙根杂草丛生。

管理处院子不大,南北长有80米,宽50米。院子东侧一排房屋年久失修,墙体下沉,出现裂缝,墙上写着红色的大字:“请勿靠近”。

考察组观察到,铁狮高大的躯体面南尾北,昂首挺胸,怒睁双目,巨口大张,四肢叉开,仿佛正疾走乍停,又好似阔步前进。目前,铁狮四肢断裂疏松,锈蚀严重,需依赖支架站立。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007年现场勘查,铁狮主要裂缝有25条。除头颈部3条,其余22条均在腿部。

根据资料记载,沧州铁狮子坐落于原开元寺前,背负巨盆,相传是文殊菩萨莲坐,狮身向南,头向西南,两左脚在前,两右脚在后,呈前进状。据北京科技大学2001年4月测量,铁狮现身长6.264米,体宽2.981米,通高5.47米,重约32吨。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铁狮子已历经4次修缮。2011年沧州新铸铁狮,位于沧州市区狮城公园,体量是原铁狮的1.3倍。

关于铁狮的用途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古今不一。一说是后周世宗北伐契丹时,为镇沧州城而铸造的铁狮。另一说则认为铁狮位于沧州开元寺前,腹内有经文且背负莲花宝座,故应为文殊菩萨的坐骑。还有人根据铁狮的别名“镇海吼”,推测是当地居民为镇海啸而建造的异兽。铁狮子采用泥范明浇法铸造而成,铸造时在身上留有很多铭文。

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考察组,铁狮装束的铸造工艺也堪称奇绝。身披障泥(防尘土的垫子),肩负巨大莲花盆,莲花盆底部直径1米,上口直径2米,通高0.7米,可以拆卸下来。

画在墙上的铁狮子铸造图

相传这是文殊菩萨佛像的莲座。此外,狮身内外还有许多铸文,除前述铸造年代和铸造者、捐钱者姓名以外,头顶及颈下还铸有“狮子王”三字,腹腔内还有以秀丽的隶书字体铸造的《金刚经》文,具有一定的书法考古价值,可惜大多经文因年代长久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不清,只有少数经文依稀可辨认。

瞻仰着重30多吨的镇海神兽铁狮子,领队张秉政教授与队员交流起来。他说:“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侠肝义胆多沧州人。铸造铁狮子,实乃是一种坚韧不屈的英雄形象的外化。在古代社会这也是一种图腾崇拜,即动物崇拜。人们征服不了自然力,寄托在幻化的文化符号上。这也是一种畏天、敬天,又役天的民族心理的一种折射。”

如今守在沧州铁狮子旁边,有一座“铁钱库”,不大的院子里出了正殿是财神殿外,两边的偏殿分别为古币展馆和礌石馆。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古币展馆里面摆放的几个铁钱疙瘩。根据管理人员介绍,展馆里摆放的铁钱,是1997年时挖掘出来的。

管理人员告诉考察组成员,说起这次挖铁钱,不能不提当地一个“哥七个挖铁驴”的传说。传说在旧城铁狮子北二里的地方,深埋着一头大铁驴,有人曾动过挖铁驴的念头,但这铁驴总是随着坑往下沉。后来还是当地一位老先生说,此铁驴乃神斧天工宝物乌合之众难起此物,非有手足亲哥八个不可。

听说此言,弟兄少的就打消了念头,哥八个的心又不齐。这可急坏了一家人,这家人共有哥七个,后来请来了东村的姑爷。于是,这哥八个就开始挖铁驴,干到下半夜,铁驴终于露出了四条腿,八人抬腿的抬腿,抱头的抱头,眼看着铁驴三条腿离了地,可唯独姑爷抬的那条腿怎么也抬不起来,急得老三大喊:“姐夫,你再使把劲儿啊!”这一喊可坏了事了,本来眼看着就要离地的铁驴一下子沉了下去。

铁钱疙瘩,1997年挖掘出土

传说归传说,可在旧城遗址里确实有一块“巴掌大”的“铁疙瘩”。1997年,沧县某单位组织了挖掘,结果从地下挖出48吨重的铁钱疙瘩来。这些铁钱因为年代久远已经融为一体。后来,在铁狮子旁边就多了如今的这座“铁钱库”。

工作人员说,本来与这批铁钱在一起的还有铸钱用的“钱范儿”,它的价值不可估量,但遗憾的是很快风化掉了。至此,除了这48吨铁钱外,其余的大量历史信息全部毁坏了,围绕这批铁钱的谜团无法解开,让考察组唏嘘不已。这沧州出土的数十吨宋代古钱币有可能改写我国的钱币史,也说明了运河边冶铁技术的发达程度。

◇清真北大寺

从沧州古城归来后,考察组马不停蹄,赶赴位于市区东南回民聚居的新华区解放路的沧州市清真北大寺。目前,该寺是市区7座古寺之一,与广州怀圣寺、泉州清真寺、济宁清真寺并称为我国四大清真名寺,是著名的穆斯林聚集地,第一部汉译《古兰经》就在此诞生。

在清真北大寺管理处,者玛伦迪尼·马振孚主任接待了考察组成员。从主任的介绍中,考察组了解到,该寺始建于明朝建文末年(1420年),历时18载,于1420年正式落成。

主建人是原北大寺主教阿訇吴学孟的十六世掌教祖先吴氏。因吴家当时的一位亲戚在宫廷任“东丝”,宫廷曾拨地40顷做资金,加上沧州回族居民慷慨相助而成。

大寺招收穆斯林不分省界,不分教礼,校规严格,沧州本地念经的人也多。北大寺声誉在外,不少人不远千里来此求学,陕、甘、华北、内蒙古一带的阿訇多是在沧州北大寺学成挂幛。寺有教民约7000户,30000人,均为回族,尊行伊黑瓦尼教礼。

全寺占地面积共12亩。其中,大殿有九九八十一间,面积有1200多平方米,南讲堂13间,水房子7大间,对厅3间,建筑面积和规模是华北地区清真寺中最大的。

考察组瞻仰了该寺的主体建筑礼拜大殿。大殿呈“主”字形,通称“九九八十一”间,可同时容纳千余人礼拜。殿身由古棚,前、中、后殿组成。3座南殿并立的攒尖顶亭如山峰耸立,雄伟壮观。坐在寺庭院相望,庄重素雅,具有古色古香的伊斯兰风格。(www.xing528.com)

该寺礼拜大殿建筑风格各异。古棚以马鞍型顶棚建成,前中殿以罗汉型殿顶建成,后殿建设更为奇特,以大口套小口的结构自然形成“回”字直至攒尖顶亭。

一棚三殿式结构严谨,整座大殿的四周均以双檐重叠式凸出墙体外,各殿飞檐由殿脊伸向四角昂首,古棚两个山头镶嵌着水磨精致的古老砖雕,雕刻着伊斯兰教尊贵的《古兰经》文。整座清真寺的建筑互相匹配,隔廊相望,栩栩如生。

清真北大寺的大殿礼堂

“走在运河两岸,看到最多的显性文化资源就是佛寺、道观、教堂,还有清真寺。中国人是多神体系,千百年来儒释道共存共荣,各得其所。伟大的民族其包容性由此可见。最可恨的是“文革”期间视信仰宗教为迷信和落后(此寺庙“文革”时也遭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终于恢复正常。伊斯兰教也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来到华北运河岸边最大的清真寺,其建筑的宏伟亦令人赞叹。研究运河史,不能不研究这个地区的特殊文化。宗教永远是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张秉政教授深有感触地说。

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探寻河北沧州吴桥杂技

走进沧州,如雷贯耳的就是“三水”之地、“五乡”之国。“三水”是指东临渤海水,西近白洋淀水,以及大运河纵穿之水。“五乡”中名列第一的就是杂技之乡。

沧州的吴桥以杂技之乡闻名于世,自元代兴盛以来,影响越来越大。1958年,沧州吴桥的小马场村出土了一件东魏时期的古壁画,画中人物倒立、转碟、骑马、肚顶,个个有好身手,说明吴桥的杂技由来已久。吴桥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2016年10月10日,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来到河北沧州吴桥县,走进吴桥杂技大世界中的吴桥杂技博物馆,探寻在运河流淌的这片土地上发展传承下来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吴桥杂技的独特魅力。

◇吴桥人与吴桥杂技

吴桥县曾位于古黄河下游。这里的土地属盐碱地,瘠薄、水灾频繁,又常年战乱,人们只好打个跟头、变套戏法,浪迹江湖,以卖艺养家糊口。这套谋生技艺后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

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麦场,他们都会翻一串跟斗,叠几组罗汉,打几趟拳脚,变几套戏法。吴桥也诞生了许多杂技表演艺术家,他们多次跟随中国艺术团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访问,为我国的杂技艺术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据有关史料记载,吴桥杂技历史最悠久。相传,吴桥是孙武后代的封地。吴桥姓孙的人也确实不少,以孙姓命名的村就有前孙、后孙、牌坊村等不下十个村。吴桥古城东南面是一群土丘,传说是孙膑与庞涓打仗时摆“迷魂阵”的遗址。

土丘南面5公里处有个孙公庙村,村东有座孙公庙,庙里供奉的塑像就是孙膑。“吴桥人习武练杂技之所以早,据说与此有关。”当地居民告诉考察组成员。

“吴桥人练杂技的多,会杂技的多。”在坊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唐代书生纪晓堂两次进京赶考,因不图贿赂,虽中了进士,却被除名,一气之下,只身云游四海。

这天,他来至终南山下,正遇杂技之祖吕洞宾,便拜师学艺,学会了360套戏法。出师后,他浪迹至吴桥,安居在一座道观里,收徒传艺。从此,师传徒、父传子,人人学,家家练,世代相传,越来越多。

吴桥10个乡镇都有杂技艺人,杂技艺人较集中的就有沟店铺、于集、铁城等几个乡镇。据说范屯村仅有300多户人家,竟有20多人在异国他乡耍杂技,50多人在国内省市级杂技团里担任主演和教师,村里还有杂技艺人和会杂技的农民、学生400多人。

庙会为杂技提供表演的场所,杂技为庙会招徕香客,两者相辅相成,久而久之,便成了吴桥传统风格。据《吴桥县志》载,吴桥还有逢年过节“掌灯三日,放烟火,演杂戏,士女喧阗,官不禁夜”的传统风俗;还有冬春两季,红白喜事和喜庆丰收时,百姓们涌上街头,或头戴猛兽面具,或身着七色彩衣,竞技献艺,通宵达旦的风俗。

庙会上,除了做法事之外,都要举行娱乐性表演。其中以扮演奇禽怪兽的马戏最盛,并出现了狮子舞。传说狮子是避邪的神兽,佛教把它当作护法神看待,百姓也把它作为吉祥的象征。在行香走会中,总让相貌威严的狮子在前面开路,紧随其后的便是马上技艺。

杂技事业的发展,使吴桥杂技艺术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但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限于艺术的发展和交流。

吴桥杂技博物馆

张钰军在向考察组展示自己手绘的反映吴桥杂技历史的画作

皮影艺人梁书琴和王秀增表演经典皮影戏《狮子舞》片段

吴桥杂技大世界中的江湖文化城

1991年吴桥人民提出了“开发杂技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建立“吴桥杂技大世界”,实现“杂技搭台,经济唱戏”的思想。

先后总体规划面积3000亩,投资1亿元,建成由杂技旅游区、商品集散区、人才培养开发区三个部分,集旅游、博物、艺术交流与比赛、人才培养、商品集散、对外开放六大功能于一体的“吴桥杂技大世界”,于1993年11月竣工并对外开放。它气势恢宏,反映了吴桥杂技的发展历史。

◇博物馆里话吴桥杂技

1993年建成的沧州吴桥杂技大世界,已列入国际旅游定点景区,是吴桥对外展示的窗口之一。景区里既有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绝活,又有高雅文艺的舞蹈表演,让每一位来此参观的客人无不对吴桥杂技拍手叫绝。

“吴桥杂技博物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杂技博物馆,通过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吴桥为什么被称为杂技之乡,吴桥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杂技艺术的摇篮。”

考察组在领队张秉政教授的带领下,来到了吴桥杂技大世界的吴桥杂技博物馆。在馆中,出身于五代魔术世家的“神手张”张钰军接待了考察组成员,在他的带领下,考察组对博物馆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在张钰军的介绍中,考察组得知,该博物馆是集陈列、娱乐、参观于一体的人文展馆,藏有杂技文物200余件,其中1958年在吴桥县小马厂村出土的南北朝东魏时期的杂技壁画已被列为省级文物。

“博物馆内分九大展厅,有影视厅、丹青阁及互动厅等。”张钰军说,在这些展厅中,影视厅以播放电影《红牡丹》为主要内容,此片的原型就是吴桥杂技名人孙福有父女,游人可借此更加深入地了解吴桥杂技艺人闯荡江湖的独特经历。

正对着博物馆大门的是吴桥杂技博物馆的标志,标志下方一块被灯光照得发亮的展柜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才知道这是吴桥杂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古墓壁画。

张钰军介绍说,1958年农田建设中,在吴桥县小马厂村发现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534—550年)古墓。古墓的壁画上对杂技艺术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其中倒立、肚顶、马术、蝎子爬等杂技表演尤为逼真。

在中国杂技艺术展厅,展出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珍贵的画面,以及汉画像石、壁画、出土文物等复制品。张钰军指着墙上的展板,讲起了吴桥杂技的历史。根据《史记》《汉书》记载,杂技起源于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古冀州一带,而吴桥位于古冀州东部,因此吴桥是中国最早的杂技发祥地。

“吴桥杂技真正走向辉煌的时期是在清末民初时期,那时的吴桥杂技艺人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在国内也先后出现了一批很有名的艺人聚集地,如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庙、上海大世界都有吴桥人自组的杂技班团。”张钰军说,在中国杂技界有这样的一句话,“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

走到一幅壁画展板前,张钰军说,很多壁画和绢帛画没办法展现,曾经学习过美术绘画的他也为吴桥杂技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他根据壁画和绢帛画的原照片,临摹出了惟妙惟肖的复制品,并将复制品捐赠给杂技博物馆,永久展出。

在杂技艺术展现形式展区,分门别类地展示着杂技艺人的出行工具原件,其中包括圆箱子、坐柜子、翻斗箱、单车、大车轮等。张钰军指着其中的圆箱子和坐柜子解释说,它在过去是艺人行走江湖时必备的工具之一。“艺人用扁担挑着圆箱、坐柜行走异乡,圆箱多用来盛放演出道具,坐柜是演出时后台演员敲鼓的座位,同时存放贵重物品。”

考察期间,考察组还看到了表演古典戏法的翻斗箱,行内称为“扳斗箱”。“大变活人都是用这个表演,深受观众喜爱。”张钰军说。

在国外演出中,吴桥杂技也是得到了世界各国友人的好评。张钰军介绍说,20世纪50年代,周总理在出访西欧14国时,所到之处都有吴桥籍的杂技演员被接见。周总理欣喜地称赞:“吴桥真不愧是杂技之乡啊!”这是第一次真正叫响杂技之乡的声音。

互动厅以游客参与互动为主,里面设置了蹬大缸、走钢丝等杂技表演使用的道具,游客可亲身体验一下杂技表演的高难度。

此外,在吴桥杂技文化不断丰富发展过程中,艺人们还衍生了“说口”“锣歌”等口头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表演特色,展厅中的春典茶座就以真人说唱的形式,把这一独特的文艺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春典茶座,皮影艺人梁书琴和王秀增为考察组表演了经典皮影戏《狮子舞》片段。《狮子舞》用皮影的形式将现在的流行元素和民间杂技结合在一起。一头简单的皮影狮子在艺人的手中表演得惟妙惟肖,皮影艺人娴熟的技巧和精湛的技艺让考察组叹为观止。

在博物馆的后部,就是张钰军的工作室。工作室不仅展示了他本人的画作,还会给游客表演经典魔术《三仙归洞》。现场,张钰军为考察组表演了魔术片段。只见一个个软绵绵的小球在他的手中一吹,再用竹棒一指瓷碗,小球便变到了碗里。张钰军还会尽量地放慢动作,让我们近距离地观看。

看完表演后,张秉政教授拍手叫绝,连声称道。

今年56岁的张钰军出生于魔术世家,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典魔术的传承人,也是当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表演类旅游景点——吴桥杂技大世界的管理者之一。

现如今,他正在加进绘画一副吴桥杂技的历史演变画卷,现在已经接近尾声。“全部都是我自己根据历史事实进行创作,希望把画卷捐给国家和政府,也给吴桥杂技出自己的一份力。”张钰军说。

如今,表演条件好了,但艺人与观众间的情意却淡了,失去了人情味儿和烟火味儿的吴桥杂技,变成了高难度却生硬简单的技艺表演。

对此,张钰军表示,当今要保留的不仅是老祖宗留下的技艺,更要传承百戏在千百年流传中包含的人文情怀。这种扎根民间、与百姓鱼水相融的人情味儿,才能使杂技这门技艺代代相传。

“大运河滋润了华北大地、沧州原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像运河水一样热情奔放。面对过去水灾连连、盐碱贫瘠,浪迹江湖、卖艺求生的艰辛,敢于以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以从盐碱土疙瘩里迸出的情和爱,上演着属于自己土地特有的曲艺杂技,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吴桥人真的了不起,他们在运河沿岸自己的土地上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堂。”在离开沧州的路上,张秉政教授满怀深情地说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