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藩镇的形成与中国历史

藩镇的形成与中国历史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了解一团乱麻的藩镇史前,先得说说藩镇是怎么形成的。有意思的是,东汉的州是怎么来的呢?节度使和观察使二者权力都很大,但如果权力不合二为一,不同时拥有军、政权是无法形成割据的。于是河南、江淮地区的不少藩镇就这样实际脱离了朝廷的掌控;再加上唐廷无力彻底平叛,对于河北地区投降的那些安史降将,只能保留他们的原始地盘,让他们继续当节度使,著名的割据“大佬”河朔三镇——范阳、成德、魏博节度使就是这么形成的。

藩镇的形成与中国历史

在了解一团乱麻的藩镇史前,先得说说藩镇是怎么形成的。藩镇源于唐玄宗时代的节度使与采访使的权力合一。在唐朝前期,行政区划只分两级:州和县。中央直管各州,州下辖各县。但是大唐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国家直接管着三百多个州,难免力不从心,又怕在州上再设置一级行政机构后,会引起东汉末年的割据局面,于是采取了折中办法,派中央大员到地方去,作为只有监察权但没有行政权的采访使,后改称观察使。观察使有固定的监察区,就被称为道——在玄宗时代,一共有十五个道。

实际上,这还是汉朝的老路子。东汉时,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级:州、郡、县。此“州”非彼“州”,唐代的州相当于东汉的郡。有意思的是,东汉的州是怎么来的呢?在西汉武帝时,为了监察地方,武帝下令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派遣一名刺史——同样是只有监察权而没有行政权——来监察各郡、县的官吏。

可是后来刺史的权力越来越大,到了东汉后期,州成为正式的行政建制,在郡之上,而刺史也相应地获得了州的行政权;再后来,刺史不但获得了行政权,还开始掌握军权,并拥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州牧。《后汉书》如是记载:

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清选重臣,以居其任。

——《后汉书》卷七十五《刘焉传》

于是,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成为东汉末的第一个“州牧”。此后各地的州牧纷纷设立,割据一方,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说到这里,读者恐怕就能想到,唐朝设立的观察使后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了——剧本早就写好了。(www.xing528.com)

唐朝玄宗时期,战争规模巨大、次数繁多,原有的府兵制募兵制转化,在边境上形成了新的大军区,由节度使总管辖区内的一切军事事务。节度使和观察使二者权力都很大,但如果权力不合二为一,不同时拥有军、政权是无法形成割据的。节度使、观察使分立这一点,与东汉时还是不同的。

但是玄宗末年,出现了第一个利用皇帝宠信而实现二者合一的节度使——安禄山,这样,他就相当于把他管辖的河北道变成了自己的地盘,所以才有同中央叫板的实力。天宝十四载(755年),他终于掀起了安史之乱——唐朝历史的转折点。

这次叛乱规模太大,唐廷猝不及防,为了方便兼顾各条战线,必须分配各战区,而观察使与节度使并行的二元体制显然无法适应战局,于是唐廷为平叛而设置的一系列节度使,已经实现了二者权力的合流:一级行政区节度使也兼观察使,拥有辖区内的军政监察权力,管辖属下州县。唐朝的行政体制至此由二级变为三级。

非常时期,当然要赋予非常权力。

安史之乱时期的各节度使权力极大,比如平叛的头号功臣郭子仪、李光弼,都是大节度使。但是,权力一旦放出去,就不好收回来了。于是河南、江淮地区的不少藩镇就这样实际脱离了朝廷的掌控;再加上唐廷无力彻底平叛,对于河北地区投降的那些安史降将,只能保留他们的原始地盘,让他们继续当节度使,著名的割据“大佬”河朔三镇——范阳成德、魏博节度使就是这么形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