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魏北齐邺城复原研究成果

东魏北齐邺城复原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东魏北齐邺城都城制度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古代都城史上的重要地位,学者论述颇丰。[3]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开始全面开展考古工作,迄今三十余年来,邺城考古队围绕东魏北齐邺城遗址,通过持续工作陆续积累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探寻邺城遗址平面布局和复原研究积累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东魏北齐邺城复原研究成果

沈丽华

东魏北齐自534年建立,至577年为北周所灭,一直定都于邺城,前后历时44年。邺城作为当时北中国东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时虽短,然都城制度上承汉魏,下启隋唐,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对于东魏北齐邺城都城制度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古代都城史上的重要地位,学者论述颇丰。20世纪中叶,陈寅恪在论述隋唐制度渊源时,指出:“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并特别强调:“故在三源之中,此(西)魏、周之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1]具体讨论到都城建设时,又指出隋唐长安城与汉长安城形制差异的根源在于“北魏孝文营建之洛阳都城及东魏、北齐之邺南城”,这是“隋代大部分典章制度承袭北魏洛阳太和文化之一端”。[2]至70年代末,宿白从考古学角度复原北魏洛阳外郭城时,也强调了东魏北齐邺南城在北魏洛阳向隋唐长安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承启性。[3]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开始全面开展考古工作,迄今三十余年来,邺城考古队围绕东魏北齐邺城遗址,通过持续工作陆续积累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探寻邺城遗址平面布局和复原研究积累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基于邺城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涌现,杨泓结合都城、建筑、墓葬、造像诸方面遗迹和遗物的发现,提出“邺城规制”[4]的概念,这也呼应了陈寅恪曾指出“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模仿采用,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5]。而起自三国时期曹魏邺北城,经北魏洛阳到东魏—北齐邺南城,终于隋唐长安城所形成的“单一宫城居北、中轴对称分布”的都城格局又被学者们称之为“邺城制度”[6]、“中世纪都城”或“邺城模式”[7]。上述提法虽略有差异,但无疑都是在强调中世纪都城格局的特殊性,作为中世纪两个重要转折时期的都城——三国时期曹魏邺北城和东魏北齐时期邺南城,都城格局的厘清对于相关认识和研究推进之重要性已毋庸赘言。(www.xing528.com)

有关汉魏至十六国时期邺城都城布局复原研究起步较早、成果较多,如杨守敬(清光绪年间)[8]、村田治郎(1938)[9]、俞伟超(1963)[10]、徐光冀(1993)[11]等,而对于东魏北齐邺城都城布局复原研究的集中开展则要迟至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日本学者岸俊男在《日本の宫都と中国の都城》一文中复原藤原京以后,对于日本早期都城模仿长安城之说提出异议(《都城》,社会思想社,1978年5月),并认为藤原京的源流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时期都城形制。1981年8、9月,以岸俊男为团长的第一次中国都城制研究学术友好访华团,对洛阳、西安等地的都城遗址实地考察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行了座谈会,中日学者就东亚都城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中国の都城遗迹——日本都城制の源流を探る》,京都:同朋社,1982年5月)。值得注意的是,秋山日出雄在对于日本早期都城藤原京进行复原研究时,明确提出邺南城与藤原京应当有前后的承袭关系。(《日本の古代都城の原型——邺京复原再考》,《神女大史学》2,1982年)。[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恰是基于这样的学术背景,才于1983年开始组建邺城考古队对邺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工作。

如今伴随邺城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学者们对于东魏北齐邺城都城格局的关注和研究也日趋丰富,本文试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既是回顾也是反思,希冀为今后邺城考古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和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