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朝都城建设及北魏平城、洛阳城、东魏—北齐邺南城的营建

北朝都城建设及北魏平城、洛阳城、东魏—北齐邺南城的营建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朝各政权的都城有四:北魏平城、北魏洛阳城、东魏—北齐邺南城及西魏—北周长安城。本节主要叙述北魏平城、北魏洛阳城、东魏—北齐邺南城的营建。是年十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677],拉开了平城建设的序幕。考古调查显示,操场城东、西墙内侧间距近980米,南、北墙内侧间距近850米,其北墙距明大同府城北墙近980米。由此可知,永安殿是太武帝及文成帝时的主殿,其前殿是举行国家大典和朝会万邦之所。

北朝都城建设及北魏平城、洛阳城、东魏—北齐邺南城的营建

北朝各政权的都城有四:北魏平城、北魏洛阳城、东魏—北齐邺南城及西魏—北周长安城。本节主要叙述北魏平城、北魏洛阳城、东魏—北齐邺南城的营建。

一、北魏平城

北魏平城,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最早开辟大同,使之成为赵国的边陲要地。秦朝因之。西汉始置平城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在旧城墙体外侧进行了增筑。西晋建业元年(313),鲜卑首领拓跋猗卢建立代国,“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676]。北魏天兴元年(398),道武帝拓跋珪称帝,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是年十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677],拉开了平城建设的序幕。历经道武帝初创,明元帝、太武帝修葺扩建,孝文帝臻于完善,共96年,使平城发展成为当时中国北部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北魏平城分为宫城、外城和郭城三部分,叙述如下。

(一)宫城[678]

北魏平城的宫城是在汉代平城县城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道武帝自盛乐迁都平城,太武帝“截平城西为宫城”[679],所指均为汉平城县。汉晋之际,平城县屡有兴废。其实际位置,近代以来有众多考证说法。目前,大部分研究者趋于接受其位于今大同城北门外的操场城一带。操场城亦称北小城,是明代大同府城北门外的关城。明景泰年间(1450-1456),由巡抚都御史年富所筑。考古调查显示,操场城东、西墙内侧间距近980米,南、北墙内侧间距近850米,其北墙距明大同府城北墙近980米。操场城的北墙和东、西墙的北部,存在早、中、晚三期墙体相互挤靠叠压的现象,从早到晚为自内向外的方向排列。早期的夯筑物为汉代平城县的城垣,中期的夯筑物为北魏平城宫城的城垣,晚期的夯筑物为明北小城的基址。由此可判断出汉平城县城的范围[680]:大体在操场城北部三分之二的城圈内,东西长近980米,南北长约600米。平城宫城是在汉平城的外侧增筑了墙体,基本限于汉平城的规模,其南界距明大同府城北墙约400米。

1.西宫

道武帝迁都伊始,便规划了宫城的布局,“规度平城,四方数十里,将模邺、洛、长安之制”[681]。接着,便对宫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天兴元年到六年(398-406),先后建天文殿、天华殿、中天殿、云母堂、金华室、太庙、太社、西武库、紫极殿、玄武楼、凉风观、石池、鹿苑台、西昭阳殿和天安殿。其中,天文殿是道武、明元两帝的主殿。《魏书·太祖纪》记载[682],天赐元年(404),“冬十月辛巳,大赦,改元,筑西宫”。此处“西宫”即指宫城。早在汉代,就有“东宫、西宫”的称谓。东宫专指皇帝母亲皇太后或祖母太皇太后的宫殿,西宫则专指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场所,北魏平城时代的宫城就是沿用这一概念。“筑西宫”,是指对西宫城垣作了增筑。

明元帝曾想扩大西宫的规模。《魏书·太宗纪》记载[683],泰常八年(423),“冬十月癸卯,广西宫,起外垣墙,周回二十里。十有一月己巳,帝崩于西宫,时年三十二”。由于提出“广西宫”规划后27天,明元帝就去世了。实际上“广西宫”的规划并未实施。

始光元年(424),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对西宫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营建。“始光二年三月庚辰,营故东宫为万寿宫,起永安安乐二殿,临望观、九华堂”[684]

文成帝即位后,给事中郭善明劝其大起宫室。重臣高允谏曰[685]:“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由此可知,永安殿是太武帝及文成帝时的主殿,其前殿是举行国家大典和朝会万邦之所。西堂、温室供皇帝办公、居处之用。在宫城北端的临望观与道武帝所建的紫极殿、玄武楼遥相呼应。太安四年(458),文成帝建太华殿[686],雄伟壮丽,成为新的主殿。和平六年(465),文成帝崩于斯。其后,太华殿又成为文明太后两度临朝称制的宫殿。延兴元年(471),孝文帝“即皇帝位于太华前殿”[687]。足见太华殿的重要。

孝文帝时期,也对宫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兴建。太和元年至十年(477-486),先后建成太和殿—思贤门、安昌殿—朱明门、坤德六合殿、乾象六合殿、思义殿、经武殿、东明观、宣文堂、皇信堂等殿堂楼阁。太和十四年(489),文明太后故去。太和十六年,孝文帝拆毁太华、安昌等殿,在原址上建太极殿。对此,《水经注·漯水》曰[688]

太和十六年,破太华、安昌诸殿,造太极殿、东西堂及朝堂。夹建象魏、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皆施以观阁。东堂东接太和殿……太和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图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题其侧,是辨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笔。堂南对白台,台甚高广,台基四周列壁。阁道自内而升。国之图录秘籍,悉积其下。台西即朱明阁,直侍之官,出入所由也。

运用考古调查资料并对照文献记载,对上述殿堂台阁等建筑的大体布局作一分析。

2003至200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博物馆等单位在操场城发掘了3处北魏遗址,分别命名为大同操场城一号遗址、二号遗址、三号遗址。3处遗址均位于操场城东北部:一号遗址为一夯土台,东西长44.4米,南北宽31.5米。其西距武定北路(操场城南北中轴线)东侧约90米,南距操场城东街(大同四中门前)约110米;二号遗址在一号遗址东北,二者相距150米,其西距武定北路约200米;三号遗址在一号遗址之北,二者相距10米。专家考证[689][690],一号为太和殿前殿遗址,三号为太和殿后殿遗址,二号为太官粮储遗址,由一、三号遗址结合文献所载,可证平城宫城中的主殿皆为前、后殿制。另外,以一号遗址为坐标参照系,可推想出孝文帝迁洛前的宫城建筑布局,如图7-2所示。

图7-2 孝文帝迁洛前平城宫城建筑布局推想图

“夹建”宫城诸门,是说象魏(双阙)、乾元门、中阳门、端门、二掖门“夹建”于各殿堂之间。由此,乾元门是宫城正门,其外是双阙。进乾元门向北,依次是朝堂、端门及东西二掖门、太极殿。太极殿之西是西堂、东为东堂。东堂之东是太和殿。西堂、太极殿、东堂和太和殿自西向东一线排布。由考古资料可知,太和殿(一号遗址处)西距武定北路约90米,南距操场城东街约110米。估计东、西堂和太极殿的东西距离有150米,则太极殿应位于武定北路北部,南距操场城东街亦约110米。

太和十七年(492),“……改作后宫,帝兴永兴园,徙御宣文堂”[691]魏晋邺城宫城中的后宫在主殿之北,平城宫城“模邺、洛、长安之制”,由此,太极殿之北是后宫。后宫西侧是永兴园,其内有经武殿、宣文堂。

太和殿向南,依次是承贤门(思贤门)、皇信堂、白台。承贤门是太和殿的宫门,皇信堂是文明太后和孝文帝政务活动的主要场所,白台是皇家图书馆。白台西侧是朱明阁。原安昌殿之门为朱明门。建太极殿时,拆毁安昌殿,可能改建为太极殿东堂,朱明门则饰以门楼,改造为朱明阁,直侍之官由此出入。太极殿西堂之西应是思义殿、坤德六合殿、乾象六合殿分布的区域。东明观在宫城北端,与太武帝所建的临望观相并列。

《南齐书·魏虏传》尚载:“殿西铠仗库屋四十余间,殿北丝绵布库土屋一十余间……太官八十余窖,窖四千斛,半谷半米。又有悬食瓦屋数十间,置尚方作铁及木,其袍衣,使宫内婢为之。”“殿西铠仗库屋四十余间”指西武库;“殿北丝绵布库土屋一十余间”指丝绵布库;“太官八十余窖,窖四千斛”,指太官粮储(二号遗址处)。北魏太官掌管百官膳食,属光禄勋;“悬食瓦屋数十间,置尚方作铁及木”,指铁器及木器的作坊。尚方,古代掌管和制办宫廷饮食、器物的官署。秦置,属少府。北魏孝文帝改少府为太府,尚方均属太府寺;“其袍衣,使宫内婢为之”,指宫中所用衣服,为宫女所作。当然应有制衣作坊。宫城的东、西两端有较大的空地,是铁器、木器、丝绵布及衣服等物品的原料、成品库区及作坊区。

北魏平城时期,衙署布局,史无记载。由以上分析可知,宫城南端尚有空地,可置高级衙署。魏晋邺城宫城之南端置高级衙署,“模邺、洛、长安之制”的平城宫城,亦当如此。

宫城城门的布局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早在道武帝天兴二年,就“增启京师十二门”。但平城宫城地域狭小,若是四周城墙各开三门,则既不利于防卫,也无必要。可能是原四座城门两侧各开侧门,共计12门。《南齐书·魏虏传》曰[692]:“伪太子宫在城东,亦开四门。”此处“亦开四门”,是相对于宫城而言的,故宫城四周有四门:南曰乾元,北曰中华,东曰云龙、西曰神虎。且门上“皆施以观阁”,即装饰了城门楼。乾元门外所建的双阙,位于今操场城南部,符合清胡文烨《云中郡志·古迹》“后魏宫垣条”所载:“府城北门外,有土台东西对峙,盖双阙也。”

2.东宫

北魏平城时期,东宫系指太子宫,而东宫之称谓始于太武帝。《魏书·世祖纪》记载[693],太武帝于“天赐五年(408),生于东宫,体貌瑰异,太祖奇而悦之”。此“东宫”应是西宫建筑群中的一座普通宫殿,没有记载其始建的时间及名称。是时,类似的建筑应为数不少。由于拓跋焘于泰常七年(422),封泰平王,为监国,总摄百揆。之后,该殿才在《魏书》中被称为东宫。太武帝即位后,如前文所述,于始光二年“营故东宫为万寿宫”,仍为西宫宫殿群中的一部分。太武帝延和元年(432)秋七月“筑东宫”[694],是为太子拓跋晃筑太子宫,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东宫。两年后,“东宫成,备置屯卫,三分西宫之一”。《南齐书·魏虏传》亦载[695]:“伪太子宫在城东,亦开四门,瓦屋,四角起楼。妃妾住皆土屋。婢使千余人,织绫锦贩卖,酤酒,养猪羊,牧牛马,种菜逐利……伪太子别有仓库。”这些记载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其一,东宫规模庞大。东宫之中,要有满足太子、妃妾和“婢使千余人”的生活居住之所及必备的粮库、各类物资库(“伪太子别有仓库”);要有满足太子及其下属的办公之所;要有满足宫女织绫锦、酿酒的作坊、原料库和成品库;要有满足“养猪羊,牧牛马,种菜逐利”的生产场地。显然,东宫是规模庞大的独立建筑系统。建筑单元层次分明,宫殿城垣、设施完善、防御森严。诚如《南齐书》所言,“备置屯卫,三分西宫之一”。

其二,东宫位于郭城之东。《南齐书》云“伪太子宫在城东”,并非位于西宫内的东部。是时,平城的外城、郭城体系业已形成,东宫则位于郭城外的东部。首先,东宫规模庞大,其内设有“养猪羊,牧牛马,种菜”之处,如果置于西宫(皇帝办公、居住之所),多有不便;其次,东宫“亦开四门,瓦屋,四角起楼”,如果置于西宫内,没有必要。另外,《魏书·高允传》记载[696]:“初,(崔)浩之被收也,见直中书省。恭宗使东宫侍郎吴延召允,仍留宿宫内。翌日,恭宗入奏世祖。命允骖乘,至宫门。”骖,即一车驾三马。骖乘,古代乘车在车右陪乘的人。可见,东宫、西宫应有一定的距离,否则没有必要使用驾三马之车。因此,太武帝延和元年所筑的东宫,不在宫城(西宫)之内,更不在西宫的东部。

那么,东宫位于城东何处?平城东郭城垣位于当今御河西岸(见下文),凡言城东建筑物者,应在御河两岸。《水经注》记载,西岸边仅筑一座三层佛塔,乃是东郭至御河西岸之间地域狭小之故。而御河东岸则地域宽广,故大型建筑,如静轮宫、大道坛庙、祇洹舍等建在御河东岸。另外,太武帝始光初年,大规模地改造和营建西宫的同时,在御河东岸亦大兴土木。《魏书》卷八十四《儒林传序》记载:“世祖始光三年(425)春,别起太学于城东”。太学规模宏大,当然要建在御河之东。同理,东宫亦建在御河之东。有的学者认为[697],今位于御河东古城村的古城遗址,是东宫遗址。以此看法为是,并认为“别起太学于城东”的太学,应建在东宫附近。

(二)外城

北魏平城的外城建在宫城之南,这种将宫城和外城分开建造,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中的特例。《魏书·太祖纪》记载[698],天赐三年(406)六月,“规立外城,方二十里,分置市里,经涂洞达”。是时,仅对外城的市、里及道路作了详细的规划,还未建设。

考古调查资料显示,明代大同府城四周的夯土墙保存完好,东、南、西、北四面夯土墙体,除北墙中部外,均存在早、中、晚三期墙体相互倾斜挤靠叠压的现象,较晚的墙体从外向内依次倾斜挤靠压在较早的墙体上。早期墙体夯土与操场城中期墙体夯土有许多相同的夯筑特征,应为北魏时期的夯筑墙体。中期为唐代的夯筑物,晚期则是明代大同府城墙体。以此可证,北魏平城的外城历经北齐、北周、隋、唐、辽、金、元时期,及明初徐达增筑,成为明代大同府城。当今测量,明大同府城东西间距约1800米,南北间距约1820米,略呈正方形,周长约7240米。明代,营建之事采用营造尺,1尺=32厘米,1里=576米,则7240÷576=12.6≈13里(明代)。故明正德《大同府志》中,有大同府城“周回十三里”之说。

若以北魏前期的里制(见第一章)计算,1尺=24.20厘米,1里=435.60米,则7240÷435.60=16.6≈17里(北魏)。即北魏时营建的外城,其周长小于规划时的20里。

辽代,大同为西京。《辽史·地理志》曰[699]:“因建西京,敌楼、棚橹具。广袤二十里。”考古调查资料显示,辽西京是在唐云州旧城(北魏平城外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增筑:南延北魏宫城的东、西墙体至旧城北墙,并与之连接;拆除东、西二连接处之间的旧城北墙墙体。即将北魏外城与宫城连为一体,组成了呈“凸”字形的“广袤二十里”的西京陪都。辽西京四周之长约为2×(1800+1820)+2×(600+400)=9240米。辽代度量衡,史无记载。以北魏前期的里制计算,1里=435.60米,则9240÷435.60≈21里(北魏)。去掉测量误差,与史籍记载相符。

平城的外城亦称为内城或中城。外城建在宫城之南,故相对于宫城而言是为外城。郭城环绕宫城和外城,故相对于郭城和宫城而言可称中城。如太延五年,柔然可汗得知太武帝出兵姑臧,就趁虚入寇,“平城大惊,民争走中城”[700]。相对于郭城而言可称内城。如太和十五年,“十有二月壬辰,迁社于内城之西”[701]

(三)郭城

《魏书·太宗纪》记载[702]:“泰常七年(422)秋九月辛亥,筑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里。”《南齐书·魏虏传》亦载[703]:“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每闭坊搜检,以备奸巧。城西南去白登山七里,于山边别立祖庙。城西有祠天坛……城西三里,刻石写《五经》及其《国记》。”据此可知,北魏平城的郭城始筑于明元帝泰常七年,位于白登山西南7里,城垣周长32里,从南向北围绕宫城。其郭城内全部作坊,分割坊的是街巷。郭城西有祠天坛,西3里处曾有《五经》和《国记》刻碑。但外郭城垣的具体位置,史无记载,研究者众说纷纭。早期的研究者多认为,北魏平城跨御河而建,故东郭在御河东岸。随着考古调查的发现,这种观点基本被否定。现在大部分研究者趋于接受东郭在御河西岸,位于东小城东墙的南北沿线。至于南、北、西郭墙的位置,尚无考古发现,故无定论。下面叙述一种看法,可供参考。

20世纪70至80年代,在今大同市迎宾路东端北侧的轴承厂院内发现北魏居住建筑遗址,并出土大量器物。据此,设定南郭在迎宾街一线。如果郭城向北扩展,会面临宫城北墙外原有高地地形的限制,存在一定难度。这也从宫城以北相关地域的北魏时期考古发现稀少的情况中似有参证。另外,考虑“其郭城绕宫城南”,故设定北郭沿宫城北墙一线,部分墙体与宫城北墙重合。因为郭城“周回三十二里”,故推测西郭位于今云中路西沿。这样,郭城东西距离约3000米,南北距离约4100米,周长约为14200米。14200÷435.60≈32.6里(北魏)。考虑到测量误差,与“周回三十二里”符同。

根据上述分析,作出北魏平城宫城、外城、郭城的位置示意图(图7-3)。

郭城之郊,均有标志性建筑。北有北苑,其内有方山,山南有灵泉池,山上有永固堂、魏高祖陵等;南有灵台、辟雍、明堂、太庙;西有郊天坛、郊天碑、虎圈;东有白登山、白登台及道教建筑大道坛庙、佛教建筑祇洹舍等。

图7-3 北魏平城宫城、外城、郭城位置示意图

总体来看,北魏平城采取的是以北部宫城为核心,具有南北轴线指向性的城市布局。其中,宫殿集中在北部宫城之内,居民区划分为若干里坊,分布在城市南部的外城和郭城中。

二、北魏洛阳城

北魏洛阳城是在东汉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汉洛阳城亦称汉魏洛阳故城,位于今洛阳市与其下辖之偃师市、孟津县毗连之处。该城并非东汉王朝择新址建立的新城,而是承继发展西周成周城,东周王城,秦、西汉洛阳城而来。

(一)东汉洛阳城[704]

东汉洛阳城北依郊山,南临洛水,其布局[705]大体如图7-4所示。

图7-4 东汉洛阳城平面示意图

1.城墙与城门

现已探明,东汉洛阳城平面呈南北向不规则的长方形,面积11.16平方千米。西城墙长约4290米,北城墙长约3700米,东城墙长约3785米;南墙已被洛河冲毁,不复存在。

据文献考证,东汉洛阳城有12个城门。南有四门:开阳门、平城门、小苑门、津门。北有两门:谷门、夏门(直通北宫)。东有三门:上东门、中东门和耗门。西有三门:上西门、雍门和广阳门。现已发现十座城门遗址,其中夏门最大,有三个门洞,其他各门仅有一个门洞。

通向各个城门的街道,为南北或东西向。南北向有:开阳门大街、平城门大街、小苑门大街、津门大街、谷门大街;东西向有:上东门大街、中东门大街、上西门大街、雍门大街、耗门—广阳门大街。由于城门不对称,形成许多“丁”字形和“十”字形街道。

2.宫城与宫殿

东汉洛阳城的主要宫城是南宫和北宫。南宫在洛阳城南部,位于中东门、小苑门、耗门—广阳门和开阳门四条大街围成的一片长方形区域内。在南宫中轴线上有却非殿(光武帝定都洛阳后,居此殿)、崇德殿(正殿)、章德殿(前殿)等殿,中轴线两侧有玉堂殿、嘉德殿、宣德殿、乐成殿、承福殿、宣室殿、明光殿、兰台、云台、承风观、承明堂等多座宫殿台观。

据考古探测[706],北宫在洛阳城中北部,位于中东门大街之北,津门大街之东,谷门大街之西。它与大城形制相仿,呈南北长的矩形。宫城四面有墙。南墙东西直行,长约660米。西墙南北直行,长约1398米。东墙南北直行,长约1284米。未见北垣墙基。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对北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历时五年。北宫中轴线上有和欢殿、宣明殿、德阳殿等,中轴线两侧有崇德殿、安福殿、温明殿、永乐宫、白虎观、九子坊、掖庭署、朔平署等多座宫殿台观。南、北宫之间,有复道相连,以便皇帝出行。

3.市与里闾

东汉洛阳城有三市:金市、马市和南市。金市位于城内西部。马市在中东门外,与金市东西对称。南市则在津门外、城南洛河岸上,与金市南北呼应。三市均占有地利,商业兴盛。

城内被干道分割的区域就是居民区。贵族多居住在上东门内,称为步广里、永和里。因为这里既接近东出大道,又靠近北宫。城东北角谷门以东为太仓和武库,东南角耗门以北为太尉府、司空府和司徒府,西北角上西门以北为皇家禁苑濯龙园,均位于交通便利的地区。

4.礼制建筑

东汉初,光武帝曾立宗庙、社稷。如《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707],建武二年(26),“起高庙,建社稷于洛阳”。其位置应在南宫以南、南城垣以内,分列开阳门大道左右。

明堂、辟雍、灵台和太学在城南郊,现已探明其遗址[708]。明堂位于平城门外大街与开阳门外大街之间;明堂西、隔街是灵台。灵台,即天文台,是一座单体的高台建筑,台顶“上平无屋”;明堂东、隔街是辟雍。辟雍由主体建筑、围墙、圜水沟三部分组成。建武五年(29),光武帝为了促进儒学的发展,始建太学。有两处,一处在辟雍之北,一处在辟雍东北。

(二)北魏洛阳城[709]

东汉末年,洛阳城遭到严重破坏。220年,曹魏于洛阳营建新都,加固城墙,废东汉南宫,集中宫室于北部中间位置。西晋沿袭,亦以洛阳为都。西晋永嘉年间,匈奴刘渊建立汉国(304-318)。310年,刘渊病故,其子刘聪继位。是年,刘渊派刘曜、石勒率领大军进攻河南。311年,破洛阳,刘曜纵兵在洛阳大肆焚掠,繁华的洛阳化为灰烬。东晋、十六国期间,洛阳处于反复争夺的战争前沿,几乎没有恢复和重建的可能。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十月,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便“诏征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710]。随即,在魏晋洛阳城的故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工程。经孝文、宣武两帝的努力,使北魏洛阳成为一座里坊规整、建筑宏伟、规模最大、名扬天下的世界大都市,并对后世的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魏洛阳城类似北魏平城,可分为宫城、外城及郭城三重,叙述如下。

图7-5 北魏洛阳城平面示意图

1.宫城

北魏洛阳城的宫城,沿袭魏晋模式,保留北宫,并改建而成宫城。据考古调查[711],结合文献资料可知,宫城整体呈南北长、东西窄的矩形,四周筑墙,见图7-5。宫城南、北墙各长约660米,东、西墙各长约1400米,宫城面积约为都城的十分之一。永巷横街(阊阖门—建春门大街穿越宫城部分),将宫城的前朝、后宫相隔。

前朝和朝堂区东、西分布。西侧的前朝区自南向北为阊阖门、止车门、端门、太极殿等。太极殿是宫城的正殿,为著名建筑家蒋少游所建。太极殿前有中书省、门下省,后为昭阳殿。阊阖门东侧是司马门,直对朝堂。朝堂南为尚书省。

宫城西墙自北向南有千秋门、神虎门、西掖门。宫城东墙自北向南有乾明门、云龙门、东掖门。其余空地多为宫内事务官署、禁军卫府、内省、府库等。关于宫城的诸宫门,《水经注·谷水》亦曰[712]

渠水又东……直千秋门,古宫门也……其一水自千秋门南流,迳神虎门下,东对云龙门……又南迳通门、掖门西。又南流,东转,迳阊阖门南……渠水自铜驼街东,迳司马门南。

阊阖门是宫城最大的城门。阊阖门始建于曹魏明帝时期,西晋和北魏沿用。太极殿、阊阖门及铜驼街在同一条直线上,乃是全城的南北中轴线。

2.外城

北魏洛阳城的外城亦称都城、京城、大城,即通常所说的北魏洛阳城的范围,乃汉魏洛阳的故址。考古调查显示,其西城垣长约4290米,北城垣长约3700米,东城垣长约3785米;南城垣已被洛河冲毁,不复存在。(www.xing528.com)

《洛阳伽蓝记》记载,东汉时洛阳城的12城门,除开阳门外,都在魏晋或北魏时改了名。北魏时期,在西墙的北端靠近金镛城处新开了承明门,因此城门增加为13个,城门“依魏、晋旧名”。东城垣3门:建春门、东阳门、青阳门;南城垣4门:开阳门、平昌门、宣阳门、津阳门;西城垣4门:西明门、西阳门、阊阖门、承明门;北城垣2二门:大夏门、广莫门。

城内有东西向大街4条:承明门大街、阊阖门—建春门大街、西阳门—东阳门大街、西明门—青阳门大街。其中,西阳门—东阳门大街宽约40米,是洛阳城中最宽的东西向大街。南北向大街4条:开阳门大街、平昌门—广莫门大街、大夏门大街、津阳门大街。宫城位于西阳门—东阳门大街之北。宫城南门外的御道——铜驼街穿过原来南宫基址,直达宣阳门。其宽41-42米,是北魏洛阳城最宽的街。铜驼街左右两侧置左尉府、右尉府、司徒府、太尉府、国子学、匠作曹、昭玄曹、宗正寺、护军府等中央衙署及祭祀的太庙、太社。铜驼街北部西侧有熙平元年(516)皇室修建的永宁寺。

宫城东墙外侧置太仓、官署和苑囿籍田机构;宫城西墙外侧原为西晋的后市,北魏改为佛寺;宫城北墙与都城北城墙距离约为500米,其间有华林园,原是曹魏芳林园的故址。

都城的西北隅有一地势高峻险要的小城堡,名曰金墉城。此城原为魏明帝所筑,北靠邙山,南依大城,南北长1048米,东西宽225米。魏晋时期,每有帝、后、太子废置,多送金墉城内囚禁。北魏迁都时,金墉城中还有魏文帝百尺楼的遗址可见。孝文帝初到洛阳,由于魏晋宫殿多遭破坏,就暂住金墉城中。是时,李冲主持洛阳的规划和营建。他深知进伐南方、统一全国,是孝文帝迁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迁洛后战争频繁必不可免。所以,在城市规划中明确体现了加强防御的军事思想。由于敌方主要从邙山北河桥一带进犯,因此城北、城西北一带就成为主要防御地带,李冲重点修复了军事要地金墉城。使之城垣宽厚结实,城内防卫设施齐备。在城北,除邙山为天然屏障外,还在北城墙内侧兴建了不少高层建筑,并建阅武场,“岁终农隙,甲士习战,千乘万骑,常在于此”[713]。这些设施堪为都城屏障,加上宽阔深峻的护城河,确实具备了防御外敌、拱卫京师的能力。同时,又“在城内作光极殿,因名金墉城门为光极门,又作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714]

在都城中,由于宫城、庙社府曹等所占面积达二分之一以上,故里坊设置很少,且皆为贵族官员们的住所,体现了“官位相从”的原则。其中,铜驼街东侧的永和里是高官聚居之地,“太傅录尚书长孙稚、尚书右仆射郭祚、吏部尚书邢鸾、廷尉卿元洪超、卫尉卿许伯桃、凉州刺史尉成兴等均居住于此,高门华屋,斋馆敞丽,楸槐荫途,桐杨夹植,当世名为贵里”[715]。宜寿里、义井里、延年里、永康里也是高官贵族较为集中的居住区。而衣冠里、凌阴里、治粟里,则是中级官员聚居区,与其所任官署的位置有关。一般平民均不得居住在内城。

3.郭城

北魏洛阳城的外郭城为北魏新筑。北魏迁都洛阳后,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考虑到城内地狭等问题,就沿袭平城的办法建外郭,以安排里坊和市场。宣武帝景明二年(501)九月,依司州牧广阳王元嘉的建议,在内城外扩建了坊巷。对此,《魏书·广阳王嘉传》记载“嘉表请于京四面,筑坊三百二十”[716];《魏书·世宗纪》记载,景明二年,诏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717];《洛阳伽蓝记·城北》“京师”条曰“(京师)合有二百二十里”[718]。这几条文献所记里坊数不一。学者们给出四种不同的解释[719]:其一,二百二十里为三百二十(三)里之误;其二,二百二十里系指洛河以北部分,除去庙社宫室府曹以后的里坊数;其三,三百二十(三)坊是未筑前的规划方案,而二百二十坊则是筑成之后的实际数字;其四,北魏洛阳城的面积相当于三百二十(三)坊,实际筑成二百二十坊。后两种解释似乎更有道理。这些里坊建筑的扩展,构成了外郭城的轮廓。由于洛阳城北依邙山,限制了郭城向北的发展。于是,北魏洛阳城便向东、西、南发展,使之具有“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的外郭城,当今考古调查实测见图7-6。

(1)郭城的城垣[720]。经过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已确定了外郭城的东、西、北三面郭城城垣遗址。

1.太极殿、2.永宁寺、3.灵台、4.明堂、5.辟雍、6.太学、7.刑徒墓地、8.东汉墓园

Ⅰ西明门、Ⅱ西阳门、Ⅲ阊阖门、Ⅳ承明门、Ⅴ大夏门、Ⅵ广莫门、Ⅶ建春门、Ⅷ东阳门、Ⅸ青阳门

图7-6 北魏洛阳城考古实测图(引自《考古》1993年第7期,第602页)

郭城北城垣。位于今金村北1000多米的邙山南坡最高处,东西蜿蜒走向,与现存地面上的内城北垣基本平行,两城垣最近距离为850米。在城垣西段外侧(即墙的北面)相距3米处,有一条和城墙并行的宽12.5米、深3.3米的壕沟,当为护城壕。

郭城东城垣。位于今白村与前张村一带,基本与内城东垣平行,呈直线形,其西距内城东墙约3500米。残存夯土城垣断续连接。

郭城西城垣。位于今潘村东侧沿线,残存夯土城垣东距内城西墙3500-4250米。郭城西墙外侧现存一壕沟,当为西晋时期修筑的“长分沟”(又称张方沟),北魏构筑外郭城西城垣时,可能利用此水沟作为城垣的护城壕。

郭城南城垣。《洛阳伽蓝记·城南》曰[721]:“宣阳门外四里至洛水上,作浮桥,所谓永桥也。”由此,郭城南城垣当由古洛河位置决定,理论上郭城南界应在过浮桥的东西一线。据考古确定的古洛河位置,正对宣阳门的古洛河北岸在今大郊寨村西侧,与内城宣阳门的距离约为4里(2000米)。但是,目前尚未发现郭城南城垣的痕迹。

(2)外郭城的主干街道。外郭城的主干街道应与都城城门相接。都城有13座城门,故当时的外郭城至少应有13条主干街道。目前,与都城西、北、东向的九城门所对应的九条街道,已全部探测清楚。

西明门外大道。自西明门向西直行,穿行郭城西城垣,该大道长约3800米、宽30-40米。

西阳门外大道。自西阳门向西,过今白马寺庙院西行,穿过郭城西城垣及长分沟。该大道长约4000米。

阊阖门外大道。自阊阖门向西,直行至今象庄村南,偏斜西北方向,此处出现折拐,后又跨越谷水河道,最后穿过西郭城垣。该大道全长达4200米。

承明门外大道。自承明门西行,过今翟泉村南火神庙,西到南北向车路西面的土崖处终断,全长250米。

大夏门外大道。出大夏门北行,过中州渠北邙山南坡,有一条西南至东北方向山沟,沿沟中的乡间小道穿行,在沟北端登上邙山坡顶,继向北偏东方向延伸,在天皇岭村西南,与广莫门外登邙山的大道汇合成一条大道,往孟津旧城方向延伸,应为去黄河渡口之道。

广莫门外大道。出广莫门北行,过中州渠北邙山南坡,沿一条北偏西方向的山沟中的乡间小路穿行,在沟北端登上邙山,继向西北方向延伸,与大夏门外大道汇合。

建春门外大道。此道出建春门向东至今大石桥村南,其遗迹埋在地表之下。

东阳门外大道。出东阳门向东,穿过今寺里碑村,在后张村东穿行东廓城垣。

青阳门外大道。出青阳门向东,穿行今宋湾村到新和村,在新和村中十字路口处中断不见,由于民房密集无法探查继续寻找。

以上所述九条大道,均为御道。由于都城的南城垣已被洛河冲毁,故难以探测到外郭城南部的街道。

(3)郭城的城门。关于郭城的城门,《洛阳伽蓝记》仅提到郭城东“郭门开三道,时人号为三门”[722];郭城西、郭城南只分别提到张方桥和永桥两个出入口;郭城北连出入口的记载也未见。估计城北依邙山为防御重地,居民很少,大概不会有正式的郭门。或因从内城北门登邙山、渡黄河时,穿行北郭城墙的大道,是从山沟里行走的,无需郭门。但郭城的东、南、西三面就不同了。郭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距离不短。为了人们的出行方便,除郭城北外,东、南、西三面均应有与外郭城主干街道相连的外郭城城门。经考古探查,找到三座城门遗迹,分别是与西明门外大道、阊阖门外大道、东阳门外大道相接的城门。其他郭城城门,因夯土、路土等遗迹破坏殆尽,无法探查。

(4)郭城内的建筑布局。内城外、外郭城内分布着皇室宗亲、各级官僚、普通士庶及四民分居的里坊区、市肆作坊区、佛教寺院及礼制建筑,其布局在《洛阳伽蓝记》中已记载得非常详细。

城东[723]:主要是一般士庶和汉族官僚的居住区。建春门外东有建阳里、绥民里、崇义里,其内居民以一般士庶为主。而在东阳门外一里御道北的东安里,其内有驸马都尉司马恍、济州刺史分宣、幽州刺史李真奴、豫州刺史公孙骧等四宅;在东阳门外二里御道北的晖文里,其内有太保崔光、太傅李延实、冀州刺史李韶、秘书监郑道昭等四宅。另有昭德里,内有尚书仆射游肇、御史尉李彪、兵尚书崔休、幽州刺史常景、司农张伦等五宅。皆为汉族官僚居所。城东的孝义里,“里三千余家”,有供一般居民生活所需的小市,是以鱼肉为主的商业市。小市北有殖货里,有太常民刘胡,兄弟四人,以屠为业。城东尚有明悬尼寺等十三寺。

城西[724]:西城垣内侧,有寿丘里,东西宽二里、南北长十五里,南临洛水,北达芒山。其内居住着大量由平城迁洛的鲜卑皇室宗族。在“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周回八里”的商贸区——大市。大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其内居民,“尽皆工匠,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大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其内居民,“皆是吹管、吹笛、弹奏、弹唱的艺人”;大市西有退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酿酒为业”;大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輀车(丧车)为事”。另有准财、金肆二里,是富人的居住区。“凡此十里,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城西尚有冲觉寺等九寺。

城南[725]:宣阳门外御道东有灵台、辟雍、明堂。开阳门御道东有国子学堂,孝文帝题为劝学里,其东有延贤里。这是洛阳城的“文化区”。古洛河南岸(永桥南)宣阳门外大街延伸的西侧设置四夷里(归正、归德、慕化、慕义里),东测设置四夷馆(金陵、燕然、扶桑、崦嵫馆),以安置从南朝、北夷、东夷及西域来洛的商人和外来的附化之民。在永桥南设经营水产的四通市(永桥市)。城西尚有景明寺等七寺。其中,菩提寺为西域胡人所立的佛寺。

城北[726]:该地域北依邝山,地方偏狭,且为防御重地,里坊最少。仅见广莫门外一里御道东有永平里,城东北有闻义里等几个里坊。北城区尚有禅虚、凝圆二寺。

是时,北魏洛阳城的规模超过长安城,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之一。

三、东魏、北齐邺南城

邺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战国时期,西门豹治理邺城;东汉末年,曹操雄踞邺城达十六载,对邺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故称曹魏邺城(邺北城)。十六国时期,邺城先后成为后赵(319-350,334年迁都邺城),冉魏(350-352)、前燕(337-370,357年迁都邺城)等割据政权的都城。后赵石虎时,沿用曹魏旧城重建邺城,城郭用砖,城墙上每隔百步建一楼;转角处设角楼。宫苑部分也数度扩大。曹魏邺城的主要宫殿皆毁于西晋末年。534年,以洛阳为都城的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大丞相渤海王高欢拥立魏宗室元善见为东魏孝静帝。同年十一月,孝静帝下诏迁都邺城。由于原来的邺北城已经残破,加之自洛阳迁“户四十万”至邺,京都的扩建或新建非常紧迫。次年,征集民工7.6万多人,在邺北城之南增筑南城,俗称邺南城。北齐时,邺南城仍为都城,并增建了不少宫殿苑囿,重建铜雀三台,改称金凤、圣应、崇光,这是邺城最辉煌的时期。东魏、北齐时,邺北城和邺南城并立。

(一)曹魏邺城[727]

《水经注·浊漳水》记载[728],曹魏邺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城有七门:南曰凤阳门,中曰中阳门,次曰广阳门;北曰广德门,次曰厩门;西曰金明门;东曰建春门。”现已探明,该城东西垣墙长约2500米,南北垣墙长约1700米,呈东西向长方形。建春门—金明门大街宽九步(实测为13米),为城东西向中轴线,把城区划分为南、北两部分,见图7-7。

城北部为皇家和官用区。其中央为宫城,西为禁苑——铜雀(爵)园,东为贵族聚居区——戚里。南北向的广德门大街直通建春门—金明门大街,且把宫城和戚里隔开。宫城内最重要的宫殿是文昌殿,乃曹操在邺城处理政务之所。文昌殿前是广场,广场东、西两侧分别建钟楼、鼓楼。广场南至宫城南墙,建有端门,端门位于城市正中,东有长春门、西有延秋门,三门一线,坐落在建春门—金明门大街北侧。端门东侧是司马门,司马门之北,有高级衙署,再北是听政殿。听政殿后面是后宫。铜雀(爵)园西侧是存储粮食及各种物资的仓库区、武器库和宫廷专用的马厩;西北城垣上筑有壮观的冰井台、铜雀台和金虎台。

图7-7 曹魏邺城平面示意图

城南部为一般衙署和居民、商业、手工业区,分成若干个坊里。在凤阳门、中阳门、广阳门有三条平行的南北向大街。其中,中阳门大街宽12步,直通宫城端门,为城南北向中轴线;凤阳门、广阳门两条大街宽均为9步,直通建春门—金明门大街。城市用水经城西北由漳河引入,经三台下流入铜雀园和宫殿区,分流一部分至坊里,由东门附近流出。

曹魏邺城的布局有两个特点:其一,官用区与民用区严格分开,宫室集中,里坊分明。这既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而且更较汉代为甚,汉长安和洛阳官用区犹有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包围的现象。其二,全城的主干道呈“丁”字形相交于宫门前,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法则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到了整个城市。这种布局对后世城市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的邺南城、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洛阳城,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均沿袭于此,日本奈良的平城京也是仿邺城建造而成。

(二)东魏、北齐邺南城

东魏欲将邺城营造成天下文化、政权的正统所在,即争正朔的名分。因此,虽然仓促迁都,但邺南城的营建却有十分周详的设计规划和充足的准备。是时,尚书令、右仆射高隆之,“又领营构大将”[729],为营建邺南城的负责人,主要参与者有辛术、李业兴、张熠等人。辛术以司空冑曹参军之职,领各类工匠营建宫室;李业兴精通术数,博闻多识,具体负责设计工作,并带领画工勾描蓝图;卫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张熠负责从水道,经黄河、白沟搬运从洛阳拆来的木料、石材。《邺中记》记载,建邺南城时,“掘得神龟,大逾方丈,其堵堞之状,咸以龟象焉”[730]。此即著名的“筑城得龟”的故事。它告诉人们在建城过程中挖掘到一只神龟,邺南城的城垣就是依照龟象来设计、营造的。大禹治水时,有“河出图,洛出书”之说,洛书、河图代表了古人的天下观,暗示着当时的洛阳是天下的中心。“筑城得龟”则巧妙地利用了与“河出图,洛出书”神话的相似性,暗示邺城已是天下的中心,即具有正朔的地位。邺南城的建筑布局,“上则宪章前代,下则模写洛京”[731],亦有三重城垣,宫城、内城及郭城。其宫城位置及宫殿、门阙名称多沿袭北魏洛阳城之旧。北齐时,又对邺南城多加修饰和改造。“高欢营之,高洋饰之,卑陋旧贯,每求过美,故规模密于曹魏,奢侈甚于石赵。”[732]

1.宫城[733]

考古调查及文献资料显示[734],宫城位于邺南城北部中央,即今倪辛庄及其以北区域,见图7-8、图7-9。《邺中记》曰[735]:“宫(城)东西四百六十步,南北连后园,至北城合九百步”。宫城整体呈南北长、东西窄的矩形,四周筑墙。东、南、西宫墙均呈直线走向,唯北墙的东段向北偏折(可能与北齐时期扩建宫城有关)。宫城南北间距约1400米,东西间距约620米,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彰德府临漳县》“邺城”条引《邺都记》曰:“魏以阊阖、云龙为宫门,皆仿洛阳之旧是也。其东曰万春门,西曰千秋门,又有神兽(虎)门……北门亦曰元(玄)武门。”结合邺南城考古实测图,可初步推断宫城的城门。北门:玄武门;西门:从北向南依次是千秋门、神虎门、西掖门;东门:从北向南依次是万春门、云龙门、东掖门;南门:宫二门、司马门。神虎门为前朝西宫门,其旁有供朝贵憩息之所——解卸厅。宫城南为前朝,北部为后宫,最北部为后园。

从宫城南入阊阖门后,依次是止车门、端门、太极殿、朱华门、昭阳殿,构成宫城乃至全城的中轴线。端门之内,东西有街,东出云龙门,西出神虎门。太极殿前有东堂、西堂。昭阳殿东有宣光殿,西有凉风殿。阊阖门东侧是司马门,入司马门向北,直对朝堂,其东侧置尚书省。结合实测图(图7-8),可以初步确定居于中轴线上的有关建筑的位置。其中,101号基址为阊阖门,111号基址为止车门,112号基址为端门,103号基址为太极殿,114号基址为朱华门,110号基址为昭阳殿,等等。宫殿基址面积较大,如103号太极殿基址、110号昭阳殿基址均为东西80米、南北60米。宫门基址面积较小,如111号止车门基址为东西60米、南北30米;112号端门基址为东西56米、南北31米。

图7-8 东魏、北齐邺南城考古实测图(引自《考古》1997年第3期,第28页)

昭阳殿之北是永巷横街,将前朝和后宫相隔。过永巷至五楼门,即到后宫正门。后宫分东、西两院,东院正殿为显阳殿,西院正殿为宣光殿。显阳殿东原为东宫,后改建扩为后宫,东为修文殿,西为堰武殿,北有圣寿堂,堂北是玳瑁楼。后宫之北是后园,即御花园。

宫城其余空地多为宫内事务官署、禁军卫府、内省、府库等。

2.内城

内城,指通常所说的邺南城范围,其紧附于曹魏邺城之南,布局大体如图7-9所示。

图7-9 东魏、北齐邺南城平面示意图

(1)城墙和城门。经考古发掘[736],邺南城的城墙已经确定。东、西城墙基本沿邺北城的东、西城墙向南延伸,北城墙则与邺北城的南城墙共用。《邺中记》记载[737],邺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当今实测,最宽处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东、南、西三面城垣不是直线分布,均有舒缓的弯曲。东、西墙中部向外弧出,东南、西南角为弧形圆角。这种平面设计使得其状似龟形。南墙中部及其左右两侧中部向内缩进,中部的朱明门处两阙及附属建筑之南为瓮城,两边的城墙向里凹进,酷似乌龟的头部。

文献记载,邺南城共有14座城门。北面三门:从东向西分别是广阳门、永(中)阳门、凤阳门。此三门与邺北城共用。南面三门:从东向西分别是启夏门、朱明门、厚载门。东面四门:从南向北分别是仁寿门、中阳门、上春门、昭德门。西面四门:从南向北分别是上秋门、西华门、乾门、纳义门。其中,乾门和朱明门进行了考古发掘,仁寿门位置已经确定。

邺南城东、西、南三面均有护城河。《北齐书·高隆之传》记载[738],高隆之“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文献与考古探测相符。护城河宽20米,深约1.8米,城门外处略窄,以便于架桥。城东南角、西南角外护城河,其内岸呈弧形圆角,外岸直角,致使此处河面甚宽。护城河与城墙基本平行,河距西墙约28米,距东墙和南墙约120米。

(2)街道。从理论上说,邺南城的每座城门,都应有通向城内外的大道。当今,考古探测[739]到了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三条(见图7-8、图7-9)。

三条南北向街道平行,其南端通往南城墙的各个城门。为了叙述方便,暂名之为朱明门大道、厚载门大道和启夏门大道。朱明门大道向南穿过朱明门和护城河,北抵宫城正南门。其存长1920米、宽38.5米,现存路土厚0.2-0.4米。经发掘,路面发现许多车辙痕迹,路两侧有路沟。它是邺南城最宽的道路。其向北的延长线上排列有宫城主要宫殿基址。它应是邺南城中轴线的一部分。厚载门大道位于朱明门大道西侧,南通过厚载门,向北穿过两条东西大道在今河图村东北残断。存长约2100米、宽6-11米,现存路土厚约0.15米。启夏门大道位于朱明门大道东侧,南通过启夏门,向北穿过一条东西道路后,在今刘太昌村西南、太平渠南残断。存长约940米、宽约11米,现存路土厚约0.15米。

三条东西向街道平行,其西端通抵西城墙的三个城门。为了叙述方便,暂名之为乾门大道、西华门大道和上秋门大道。乾门大道西起乾门,东达宫城西门。路土断续残留,存长约45米,残宽4米,路表土已严重破坏,现存路基厚约0.3米。西华门大道西起西华门,向东通过宫城南墙外侧,与厚载门大道、朱明门大道垂直相交,在今倪辛庄南残断。西华门大道是东西贯通邺南城的大道之一。存长1320米、宽5-8米,路土厚约0.15米。上秋门大道西起上秋门,路土被间断破坏,东段尤其严重。据实测方位,上秋门大道延长线直通东墙仁寿门,也是东西贯通邺南城的大道之一。路土尚有间断残存,宽约10米,厚约0.15米。

(3)里坊与礼制建筑。由于邺城在隋大象二年(580)已废,又缺乏文献记载,因此对内城中的里坊、市、衙署和礼制建筑的布局难以确定。正如《嘉靖彰德府志·邺都宫室志》所言[740]:“南城自兴和迁都之后,四民辐辏,里闾阗溢。盖有四百余坊,然皆莫见其名,不获其分布所在”。即在明代,邺南城的里坊已“皆莫见其名,不获其分布所在”。但“邺都南城,其制度盖取诸洛阳与北邺”[741],因此,邺南城的建筑布局应和北魏洛阳城类似,在宫城正南门外的朱明门大道左右两侧置中央衙署及祭祀的礼制建筑。史籍中的零星记载也可证明这一点。如《隋书·礼仪志》曰[742]:“后齐立太社、帝社、太稷三坛于国右,在朱明门大道西。”明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卷第十二《邺下》曰:“东魏太庙在朱明门内,南街之东。”即太庙在朱明门大道东。可以推想,邺南城的宫城外广布里坊。里坊内除衙署、住宅外,还有市及寺庙、祖庙、社稷等。

3.郭城

邺南城的外郭城垣,史载阙如。当今考古探测,也尚未发现其遗迹。但是,邺南城建有外郭城是确凿无疑的史实。邺南城建有“四百余坊”,坊与里一样,都是居民区。四百余坊,仅在内城中是安置不下的。应与北魏洛阳城类似,大部分里坊应建在郭城。

另外,把营建北魏洛阳城和营建邺南城的用工数作一比较。《魏书·世宗纪》记载[743]:“景明二年九月丁酉,发畿内夫五万人,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四旬而罢。”依此,营建北魏洛阳城共用人工200万。《魏书·孝静帝纪》记载[744]:“兴和元年秋九月甲子,发畿内民夫十万人城邺城,四十日罢。”共用人工400万。营建邺南城的用工数是营建洛阳城的两倍。用工如此之多,除去邺南城为新建、而洛阳城为扩建的因素外,应系不惟建造两套城垣,而是为建三道城垣用工。况且北魏洛阳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大的都城之一,邺南城的城垣小于北魏洛阳城,其用工又大于洛阳城,似可证明以上邺南城建有郭城城垣的推断。

概言之,邺南城有明显的中轴线,城内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布局,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隋、唐长安城和元、明、清的北京城,其布局特点,都渊源于邺南城。

四、西魏、北周长安城

西魏、北周长安城源西汉长安城。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决定在秦的离宫——兴乐宫(位于今西安市渭河南岸)的基础上扩建,并取名长安,即“长治久安”之意。经过汉高祖、汉惠帝、汉武帝等几代帝王的努力,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历经东汉、三国、西晋时期,长安城失去了“京都”地位,走向衰落。

十六国时期,在战乱中建立起来的前赵(318-329)、前秦(351-394)、后秦(386-417)割据政权又相继以长安为都城,但各个政权时间短促,且忙于战争,无暇顾及长安城的营建。

北朝时期,西魏(534-557)、北周(557-581)也以长安为都城。同样,时间短促又忙于战争,始终没有对都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也没有恢复到汉长安城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