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朝园林建设及管理探析

北朝园林建设及管理探析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转折期,是时,造园活动逐渐普及,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并行发展。北朝时期,各政权都非常重视对园林的管理。此外,设司竹都尉,管理皇家园林的栽植竹木事宜。北周时,管理园林的职官为掌囿中士、下士及掌圃下士,属地官府管辖。特别是对方山的开发,是北魏皇家园林的进一步拓展。

北朝园林建设及管理探析

我国古典风景式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先秦时已出现了皇家园林的雏形,秦汉时有了一定的发展。秦汉时的上林苑、东汉洛阳城的濯龙园、曹魏邺城的铜雀园,都属皇家园林。西汉时出现了私家园林,东汉时有所发展,但汉代的私家园林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魏晋北朝时期,是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转折期,是时,造园活动逐渐普及,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并行发展。由于佛教的兴盛,道教的完善,出现了寺观园林。园林造景也由粗犷摹仿或者利用自然山水,发展到在园林中再现一个经过提炼的典型化的自然。

北朝时期,各政权都非常重视对园林的管理。三国曹魏时设左民尚书,掌缮治、盐池、苑囿等事宜。北魏初因袭之。孝文帝改革官制,设置司农寺,“掌仓市薪菜,园池果实。统平准、太仓、钩盾、典农、导官、梁州水次仓、石济水次仓、藉田等署令。而钩盾又别领大囿、上林、游猎、柴草、池薮、苜蓿等大部丞”[781]。司农寺的主官为司农卿,九卿之一,官秩正三品。钩盾令为管理皇家园林、植树种草等事宜的职官,官秩正八品。此外,设司竹都尉,管理皇家园林的栽植竹木事宜。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又设华林都尉,专管华林园北齐时,华林都尉改为华林令,官秩从九品。东魏、北齐及西魏时,基本沿袭北魏的管理体制。北周时,管理园林的职官为掌囿中士、下士及掌圃下士,属地官府管辖。

一、北朝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首开中国古代造园之先河。秦汉时期,宫苑中“王”气盛行,以法天象地来直接表露以大为美的大一统时代。魏晋时期,基于帝王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倚重士族的政治需要,皇家园林中已洋溢着人文气息,但造园手法仍主要承袭两汉,尚未与造园理念同步。东晋南北朝,随着文化和造园艺术的发展,皇家园林融入佛学等新兴文化因素,发展为融会着帝王气象、文人风采和宗教氛围的综合体系。其中,南朝宫苑较为文气清丽,北朝宫苑则厚重深沉。

(一)北魏皇家园林

1.平城宫苑

北魏建都平城之初,道武帝就在平城北郊建鹿苑[782],“南因台阴,北距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广轮数十里”。同时,凿渠引武川水注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城内外,并在苑内开挖了鸿雁池。天兴四年(401),又建石池和鹿苑台。之后,把苑区内划分为北苑和西苑。其中,西苑有广大的狩猎区。天赐三年(406),道武帝于西苑中筑西宫,“引沟穿池,广苑囿”。

明元帝在位时期(409-424),对鹿苑的修整扩建更加频繁c,多次增建宫殿台榭和游观设施。永兴五年(413),“穿鱼池于北苑”;神瑞元年(414),“起丰宫于平城东北”;泰常元年(416),“筑蓬台于北苑”;泰常三年,“筑宫于西苑”;泰常四年,“筑宫于蓬台北”,“筑宫于白登山”;泰常六年,再次扩大苑区,“发京师六千人筑苑,起自旧苑,东包白登,周回三十余里”,即把东面的白登山也包入苑内,后称东苑。太武帝在位时期(424-452),完善了苑中的水系,并筑五色琉璃行殿。[783]献文帝在位期间(466-471),在北苑建崇光宫及鹿野浮图。[784]

孝文帝即位后,扩大了园林的兴建范围。太和元年(477),在北苑起永乐游观殿,穿神渊池[785]。特别是对方山的开发,是北魏皇家园林的进一步拓展。方山在平城之北25千米处,是一座上为平顶的高山。太和三年六月,在方山脚下开灵泉池,建灵泉殿为苑囿,又在山上建文石室。同年八月,在方山道武帝故垒处建思远寺。太和五年,文明太后冯氏选定方山为自己的墓地,开始在山顶上预建陵园,太和八年建成,号永固陵。这样,在方山就形成一条南北轴线,自山下灵泉殿向北,御路登山,依次有思远寺和永固陵,陵后稍偏东北又有建而未用的孝文帝陵,称万年堂。[786]这实际上是把平城以北广大地域都划为禁苑。

总体上看,平城皇家林园区以生产性的园圃和猎场为主,其内虽有离宫,但游赏娱乐建筑偏少,性质近于汉代的苑。由于皇家林园与农牧生产的密切关系,皇帝的祈雨祭天仪式有时在御苑中举行。例如太和三年,“(孝文)帝祈雨于北苑,闭阳门,是日澍雨大洽”[787]。另外,平城的苑囿还是操练军队之处。如道武帝“大阅于鹿苑,飨赐各有差”[788];太武帝“行幸帼杨,驱野马于云中,置野马苑”[789];文成帝时,高闾建议在“苑内立征北大将军府”[790],以训练军队。这些都是鹿苑军事功能的体现。

2.洛阳宫苑

北魏洛阳城的主要宫苑,从西、北、东三面环绕着宫城。宫城西有西游(林)园,西北是金墉城,北面有华林园,东部是苍龙海(翟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华林园。该园始建于曹魏时期,曰芳林园。其内凿天渊池,在池中建九华台,依北城墙筑景阳山。西晋时改名为华林园。北魏时期重新修建,仍称华林园,园址比曹魏时稍有南移,使原依北城墙的景阳山置于园外。新修的华林园中,在天渊池西南另筑土山,仍名景阳山。以山池为主景,恢复旧台馆、添建新建筑。《洛阳伽蓝记·城内》记之曰[791]

华林园中有大海,即魏天渊池,池中犹有文帝九华台,高祖于台上造清凉殿;世宗在海内作蓬莱山,山上有仙人馆,上有钓台殿,并作虹霓阁,乘虚往来。至于三月禊日,季秋九辰,皇帝驾龙舟鹢首,游于其上。海西有藏冰室,六月出冰以给百官。海西南有景山、殿山;东有羲和岭,岭上有温风室;山西有姮娥峰,峰上有露寒馆,并飞阁相通,凌山跨谷;山北有玄武池;山南有清暑殿,殿东有临涧亭,殿西有临危台。

景阳山南有百果园,果列作林,林各有堂……

柰林南有石碑一所,魏明帝所立也,题云“苗茨之碑”。高祖于碑北作苗茨堂。永安中年,庄帝习马射于华林因,百官皆来读碑……柰林西有都堂,有流觞池,堂东有扶桑海。凡此诸海,皆有石窦流于地下,西通谷水,东连阳渠,亦与翟泉相连。若旱魃为害,谷水注之不竭;离毕滂润,阳谷泄之不盈。至于鳞甲异品,羽毛殊类,濯波浮浪,如似自然也。

这些关于华林园的记载,详细明晰,而且也反映了北魏洛阳皇家园林的营造特点:

其一,叠石为山。华林园的设计建造者茹皓,“为山于天渊池西,采掘北邙及南山佳石”[792]。显然,是叠石为山,塑造出羲和岭、姮娥峰等不同形态的山体。

其二,处理水景的多种方法。华林园中的水景丰富多彩,以天渊池大水域为主体,营构岛、台、殿、坛等不同的临水建筑;在一些小的水域,如流觞池、扶桑海、流化渠等处,则塑造了不同的景观。

其三,继承秦汉宫苑的一些传统。水中建蓬莱山,山上起仙人馆,体现了北魏皇家园林的中仍延续秦汉宫苑中以此表达的海上求仙意识。由于园林规模的限制,由秦汉的“一池三山(蓬莱、方丈、瀛洲)”转变为一池一山的格局。但通过“乘虚来往”的殿阁,仍能体现仙界的意味。另外,各建筑经常以廊道相连,组成高下错落的建筑群,“飞阁相通,凌山跨谷”。这类建造方式,应是对秦汉宫苑中“阁道相通,不在于地”等建筑形态的继承。

(二)东魏、北齐皇家园林

1.邺城宫苑[793]

东魏时期,在邺南城建华林园,其位置史载阙如,从相关文献看,应在宫城之北。北齐武成帝高湛在位(561-565)期间,又改建增饰,称玄洲苑。东魏末年,高澄在邺城以东建山池,称“东山”,高澄多次在此游宴。北齐时期,在邺北城外、铜雀台西建游豫园,周回十二里,内有葛屦山,山上建台。园中有池,池“周以列馆,中起三山,构台,以象沧海”。

北齐最宏大的皇家林园是武成帝所建的仙都苑,位于邺南城城西。苑中筑五座土山以象五岳,山间有河湖,象四渎入四海,中间汇成大池,称“大海”。在“中岳嵩山”的南北两翼筑小山,二山之东西侧各建山楼,用云廊(阁道之类)相连。大海之北有飞鸾殿,面阔十六间,五架,最为豪华;大海之南有御宿堂,附有若干小殿堂,与飞鸾殿南北相望。太海中有水殿,周回十二间,四架,平坐广二丈九尺,下面用二支殿脚船承托,浮于水中。四海中,西海岸有望秋、临春二殿,隔水相望;北海中有密作堂,也是用殿脚船承托的水殿,高三层,堂内设伎乐偶人和佛像、僧人,以水轮驱动机械,使偶人奏乐、僧人行香,极为巧妙,为前所未有,是黄门侍郎崔士顺所制。北海附近还有两处特殊的建筑群:一处是城堡,齐后主高纬命高阳王思宗为城主据守,高纬亲率宦官、卫土鼓噪攻城以取乐;另一处是“贫儿村”,仿效城市贫民居住区的景观,高纬与后妃宫监装扮成店主、店伙、顾客,往来交易三日而罢。其余楼台亭榭之点缀,则不计其数。

2.晋阳宫苑

北齐以晋阳为别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太原府晋祠条引姚最《序行记》曰:“高洋天保中(550-560),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飞桥跨水。自洋以下,皆游集焉。至今为北都之盛。”后主高纬时,“又于晋阳起十二院,壮丽逾于邺下。所爱不恒,数毁而又复。夜则以火照作,寒则以汤为泥,百工困穷,无时休息。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又为胡昭仪起大慈寺,未成,改为穆皇后大宝林寺,穷极工巧,运石填泉,劳费亿计,人牛死者不可胜纪”[794]

纵观东魏、北齐皇家林园,有两个特点。其一,如游豫园,仍采用秦汉宫苑“一池三山”模式,表现了蓬莱求仙意象。其二,如仙都苑,苑内的各种建筑物形象丰富,如像贫儿村摹仿民间的村肆,密作堂宛若水上漂浮的厅堂,园中类似城堡的建筑,等等。这些,在皇家园林的历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为后世宫苑所延承和发展。

至于西魏、北周时期的皇家园林,文献记载甚少,有待进一步挖掘考略。(www.xing528.com)

二、北朝私家园林

(一)私家园林兴起的原因

两汉时期,皇家苑囿在园林系统中占绝对统治地位,仅有少数贵胄富商兴建私家园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空前发展,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动乱的社会政治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实力相对强大的庄园经济趁机发展,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为山水园林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另外,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撼动了原有儒学独尊的局面,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化引发了思想上的解放潮流。在不安定的政治环境和解放的思想潮流中,士人逐渐形成了追求山水之美的意识,以求精神的解脱,人格的超越。于是,对山水田园的追求激发了士人建造园林的欲望,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的兴起和发展。

(二)北朝的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有两种类型:一是建在郊野,突出山水林木的自然之美,格调质朴清隽,主要以文人名士经营的别墅园林为代表。二是建在城市中,讲究华丽,偏于绮靡,主要以达官贵人经营的城市型私园为代表。对于北朝的私家园林,主要叙述北魏洛阳的城市型私园。此类园林在当时的洛阳城有很多,分布于坊里和城郭之内。如寿仁里是王公贵族的私宅和园林集中地,《洛阳伽蓝记·城西》记之曰[795]

自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芒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丘里,皇宗所居也,民间称为王子坊。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林川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其中又以河间王琛最为豪首……入其后园,见沟渎蹇产,石磴礁峣,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

这一引文介绍了北魏洛阳城私家园林的分布范围和产生背景。“家家而筑”,可知造园风气之盛;“石蹬礁峣”,可知当时已采用了叠石作为造景的手段;“飞梁跨阁”,可能指桥上建阁,当与后世亭桥或廊桥相类。

《洛阳伽蓝记·城东》正始寺条还记载了北魏司农张伦的园林,曰[796]

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伦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嵚崟相属,深蹊洞壑,逦遽连接。高林巨树,足使日月蔽亏;悬葛垂带,能令风烟出入。崎岖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纡复直。是以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

张伦的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成为北朝乃至整个中国古典私家林园的杰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假山景阳山“重岩复岭”,“有若自然”,集中地反映了天然山岳的主要特征。这已透露出园林写意造景法的端倪,也表现了北朝私家园林的建造水平。

三、北朝寺观园林

随着佛教的盛行,南北朝时期大量兴造的佛寺呈现出与山水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趋势,或于佛寺内另建附属园林。是时,道观在建筑营构方式及审美意趣上,与郊野佛寺基本趋同,也注重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一)北朝佛寺园林

北朝佛寺园林基本可概括为城市佛寺园林、郊野佛寺园林及石窟寺园林三种情况。

1.城市佛寺园林

北朝时期,城市里的佛寺逐渐演变为合院建筑组群与山树园池相结合的模式,或于佛寺内另建附属园林。《洛阳伽蓝记》中所举北魏洛阳城内外佛寺,很大一部分有园林化特点,如景林寺,具有合院式的殿堂区,并在该区西侧兴建了附属的园林,以供静修。其总体布局与士人宅园十分相似,园林的风格意境也与士人园如出一辙。《洛阳伽蓝记·城内》记之曰[797]

景林寺,在开阳门内御道东。讲殿叠起,房庑连属。丹槛炫日,绣桷迎风,实为胜地。寺西有园,多饶奇果。春鸟秋蝉,鸣声相续。中有禅房一所,内置洹精舍,形制虽小,巧构难比。加以禅阁虚静,隐室凝邃,嘉树夹牖,芳杜匝阶,虽云朝市,想同岩谷。静行之僧,绳坐其内,飧风服道,结跏数息。

又如宝光寺,有大而美丽的园池环境,“京邑士子,至于良辰美日,休沐告归,征友命朋,来游此寺”[798]。京邑民众常结伴到寺园游玩,说明其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而景明寺则是将殿堂与园池林木穿插结合而建的典型寺院。此外,永宁寺、建中寺、长秋寺、瑶光寺、景乐寺、昭仪尼寺、愿会寺、景明寺、灵应寺、秦太上君寺、正始寺、平等寺、秦太上公寺、文觉寺、报德寺、高阳王寺、崇虚寺、冲觉寺、白马寺、法云寺、大觉寺、永明寺、凝圆寺等,无一不具有园林化景观。

2.郊野佛寺园林

在佛教中,山水林泉等自然环境是适于静修和思悟之所。因此,不少佛寺择址于郊野的自然山水中,有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南北朝时期,士夫官僚大兴舍宅为寺之风,有的士族豪宅原为占据优美山水环境的庄园山居,舍为寺院后,成为郊野佛寺园林的重要来源。另外,由于政权和佛教的盛衰不定,有些僧人避地而居,倚重地方士族资助,兴立佛寺,聚徒讲学,有建于郊野的佛寺,与此相关。建于郊野山林的佛寺数量很大,不再一一列举。

3.石窟寺园林

按佛教典籍要求,石窟寺的建造通常选择河泉环绕、林木荫郁、幽闭僻静的山崖或台地等自然形胜处,凿窟造像,成为僧人聚居修行之所在。如云冈石窟寺,凿于武周山,前临武周川,川水东南流;麦积山石窟寺,依托麦积山,山形奇崛,酷似当地农家麦垛。永川河绕山北流。有的石窟寺或另建附属园林。如《水经注·漯水》记载[799],云冈石窟寺前,“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辍目新眺”,一派园林景象。前文已较详细地叙述了石窟寺,这里不再赘述。

(二)北朝宫观园林

道教于东汉初兴,其渊源为古代的巫术,合道家、阴阳、五行之说,奉老子为教主。东汉时张道陵倡导的五斗米道,为道教定型化之始。东汉末,五斗米道与后起的太平道流行于民间,一时成为农民起义的旗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的发展完善期,东晋葛洪作《抱朴子》,对道教学说加以理论上的整理,北魏寇谦之制定乐章诵戒,南朝陆修静编著斋醮仪范,道教仪轨自此趋于完备。是时,道教理论主张融合儒、释、道,依附于统治阶级政权,讲求服食养生之道、追求长寿不死、羽化登仙,这也符合统治阶级企图永享奢靡生活、留恋人间富贵的愿望。因而,不仅在民间流行,在上层社会也颇有市场。例如南朝的琅邪王氏、高平郗氏、竟陵萧氏,以及北朝的清河崔氏、京兆韦氏等世家大族都竞相崇奉道教。南朝道士陶弘景被梁武帝萧衍敬为“山中宰相”、北魏太武帝则尊寇谦之为天师,“拜事甚谨”,都具有非比寻常的社会地位。道教着眼于现世,讲求通过清修吐纳养气,服食药物养身等方式祛病祸而致神仙。为方便采集药物,锻炼神丹,道士往往居于山林;同时,山清水秀的环境也适合于吐纳调息、清修静养。故道士所居宫观多择址山林,据传东汉时天师道的创始人张道陵就在峨眉山修持,东晋葛洪隐居浙江灵隐山。经历代延承,许多道教宗派常常与山岭并为指称,如嵩山天师道(寇谦之在此创新天师道)、茅山道(萧梁陶弘景在茅山创该道)等。山林道观在建筑营构方式以及审美意趣上,与郊野士人园林基本趋同,也是注重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如北魏平城东郊的大道坛庙,《水经注·漯水》记之曰[800]

水左有大道坛庙,始光二年(425),少室道士寇谦之所议建也。兼诸多庙碑,亦多所署立。其庙阶三成,四周栏榄。上阶之上,以木为圆基,令互枝梧。以版砌其上,栏陛承阿。上圆,制如明堂,而专室四户,室内有神坐,坐右列玉磬。皇舆论亲降,受箓灵坛,号天师。宣扬道式,暂重当时……水右有三层浮图,真容鹫架,悉结石也。制装丽质,亦尽美善也。

大道坛庙的建筑群与周围环境相映成趣,一派园林风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