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朝工业管理策略的优化方式

北朝工业管理策略的优化方式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组织手工业的正常运行,必须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是时,周王室针对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不同目的,设置了不同层次的管理职官,即有内、外廷之分。增设的机构和职官,都强化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可见,北魏太和改制前,寿安少府或为专司皇室财政储藏的机构之一,与掌管手工业的少府不同。

北朝工业管理策略的优化方式

我国古代官营、私营手工业并存,很长时段以官营为主。官营手工业的生产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为满足皇室成员及政府的特殊需要而设立的,如织造、陶瓷、营缮、车船、钱币等;另一部分是重要的国计民生物资,如盐、酒、茶等生活必需品及铁、金、银、铜、铅、锡等生产原料等。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私有土地制的出现,又出现了私营手工业。秦汉时期,这种以官为主、官私并存的手工业格局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定型化。为了组织手工业的正常运行,必须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

一、北朝之前的手工业管理

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手工业的发展及管理。相传在尧舜时代,有一名叫倕的巧匠,善作弓、耒、耜等,尧帝召之,命其掌管各种工匠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载的“工”,就是商朝管理工匠的“工”官。西周春秋时期,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手工业管理机构。是时,周王室针对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不同目的,设置了不同层次的管理职官,即有内、外廷之分。王室内廷设事务官,直接为王室服务。由于职司不同,内廷职官又有不同种类。例如太仆,掌管王室的车舆马匹;庶府,掌管王室的物资仓库;缀衣,掌管王室的衣冠服饰等。王室外廷设有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外廷政务官是司空金文都作司工),掌百工职事。外廷事务官则是有专门技术的官员,如卜、祝、巫师、工师等,称为艺人。其中,工师掌百工和手工业制造。诸侯国亦有与此对应的职官。

战国时期,韩国始设少府,秦汉沿置。其地位相当于宫廷总管,掌国家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秦汉时少府均为九卿之一,其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戈、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等十六官令丞,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以及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等官。这些官署名称并不同时存在,也不完全固定。其中,考工室主管兵器机械的制造,东织、西织主管丝织,东园匠主管宫殿建筑瓦当的制造,御府主管奴婢制作及缝补衣服,尚方(西汉始设左、中、右三尚方)主管皇室所用刀剑、玩好陈设等物的制造及对高级手工业工匠的管理,等等。东汉时门下诸官如侍中、侍郎、常侍等汇于侍中寺,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使少府宫廷总管的地位逐渐被门下诸官所替代。魏晋时期,原隶属于少府的尚书独立,升尚书至卿位,使原少府所属中枢机要机构的色彩日益消失。这样,少府机构职司有很大的变化。曹魏时“少府统三尚方,御府内藏玩弄之宝”[801],西晋沿袭,东晋仅置一尚方,不置御府。如《晋书·职官志》所云[802]:“少府,统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准、奚官等令,左校坊、邺中黄左右藏、油官等丞。及渡江,哀帝省并丹阳尹,孝武复置。自渡江唯置一尚方,又省御府。”十六国时期,石勒建立后赵,置少府,属官有上、中、下三尚方及御府诸令。后又设左、右校令,掌左、右工徒。南朝宋、齐有左、右尚方,各设令、丞,并造军器。梁、陈分左、中、右三尚方署。可见,少府逐渐演变为主要管理手工业的机构了。

为满足手工业管理的需要,历代在少府之外不断增设相关机构和职官,情况复杂。例如西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在大司农之下设盐铁丞,在地方各郡县亦设盐官或铁官,管理全国盐铁产销事业。后世改省不定、隶属多变。《后汉书·百官志》记载[803]:东汉光武帝时,“郡有盐官、铁官、工官、都水官者,随事广狭置令、长及丞”。本注曰:“凡郡县出盐多者置盐官,主盐税;出铁多者置铁官,主鼓铸;有工多者置工官,主工税物;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渔税。”这表明东汉时出现私营盐铁,在所有产盐、产铁郡县设置的盐官、铁官,主要负责征收盐铁之税,这同西汉的官营盐铁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宋书·百官志》又曰[804]:“汉有铁官,晋署令,掌工徒鼓铸,隶卫尉。江左以来,省卫尉,度隶少府。宋世虽置卫尉,冶隶少府如故。”卫尉,本是秦时设置的“掌宫门屯兵”之官,两汉沿袭。但在西晋时却掌管冶铸业,且将铁官更名为冶令。东晋时不置卫尉,冶铸业复归少府。南朝宋世祖孝建元年(454)复置卫尉,但冶铸业仍属少府。又如东晋始设祠部,其所属有起部曹,“掌诸兴造工匠等事”;等等。增设的机构和职官,都强化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二、北朝对手工业的管理

北朝手工业发达,手工业管理机构及职官的设置颇为复杂。

北魏立国之初,未设少府,左民尚书掌管手工业。《魏书·段霸传》记载[805],段霸“少以谨敏见知,稍迁至中常侍、中护军将军、殿中尚书,领寿安少府,赐爵武陵公,出为安东将军、定州刺史”。即段霸曾担任多种要职,并以阉官身份掌领寿安少府。寿安,即北魏皇太后所居的寿安宫。查《魏书·官氏志》,无少府一职。可见,北魏太和改制前,寿安少府或为专司皇室财政储藏的机构之一,与掌管手工业的少府不同。《通典·职官》曰[806]

后魏太和中,改少府为太府卿。兼有少卿,掌财物库藏。……北齐曰太府寺,亦有卿、少卿各一人,又兼掌造器物。后周有太府中大夫,掌贡赋货贿,以供国用,属大冢宰。隋初与北齐同,所掌左右藏及尚方、司染、甄官等署。

据此可知,在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中,改少府为太府,“掌财物库藏”。太府主官为太府卿,九卿之一,秩正三品。其副职为太府少卿,秩正四品。东魏、北齐因之,“又兼掌造器物”。即太府寺不仅掌金帛府库,而且掌营造器物。隋初沿袭北齐。关于太府寺的下属机构及其所管理的事项,《隋书·百官志》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807]

太府寺,掌金帛府库,营造器物。统左中右三尚方、左藏、司染、诸冶东西道署、黄藏、右藏、细作、左校、甄官等署令丞。左尚方又别领别局、乐器、器作三局丞。中尚方又别领别局、径州丝局、雍州丝局、定州绸绫局四局丞。右尚方又别领别局丞。司染署又别领京坊、河东、信都三局丞。诸冶东道又别领滏口、武安、白间三局丞。诸冶西道又别领晋阳冶、泉部、大、原仇四局丞。甄官署又别领石窟丞。

西魏恭帝三年(556),设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官府。太府属天官府,其主官为太府中大夫,正五命。但其职能已非北魏太府,变为“掌贡赋货贿”,即太府变为专司财政收支的机构。而主管手工业的机构和职官相当复杂,部分属于天官府、地官府,大部分属于冬官府。天官府的手工业管理机构和职官主要有[808]

玉府,掌皇室所用玉器的加工及保管。职官有玉府上士、玉府中士。

内府,掌皇室所用器具的制造及保管。职官有内府上士、内府中士。

缝工,掌皇室所用衣服的缝制及保管。职官有缝工上士、缝工中士。

染工,掌皇室所用衣物的洗染及保管。职官有染工上士、染工中士。

冬官府下属设置掌盐,管理盐业生产。职官有掌盐中士、掌盐下士。

冬官府的主官是大司空卿,正七命;副职是小司空上大夫,正六命。冬官府中管理手工业的主要机构和职官如下:

工部,总管营造工程及百工。职官有工部中大夫,工部上士,工部中士,工部下士。(www.xing528.com)

匠师,掌城郭宫室之制及度量衡。职官有匠师中大夫,小匠师下大夫,小匠师上士。

司木,掌木类工程。职官有司木中大夫,小司木下大夫,小司木上士。

司土,掌土类工程。职官有司土中大夫,小司土下大夫,小司土上士。

司金,掌矿冶铸造。职官有司金中大夫,小司金下大夫,小司金上士。

司水,掌水利交通。职官有司水中大夫,小司水下大夫,小司水上士。

司玉,掌玉石制作。职官有司玉下大夫,小司玉上士。

司皮,掌皮革制作。职官有司皮下大夫,小司皮上士。

司色,掌染色油漆。职官有司色下大夫,小司色上士。

司织,掌丝麻纺织。职官有司织下大夫,小司织上士。

司卉,掌草竹制品。职官有司卉下大夫,小司卉上士。

此外,尚有掌材、司量、司准、司度、车工、角工、彝工、器工、弓工、箭工、卢工、复工、陶工、涂工、典丱、冶工、铸工、锻工、函工、雕工、典壅、磬工、石工、裘工、屦(读ju,用麻葛制鞋)工、鞄工、裘工、韗工、韦工、胶工、毳工、缋工、漆工、油工、弁工、织丝、织采、织枲、织组(经纬相交。织为布帛,组为编织)、竹工、籍工、罟工、纸工等机构,其职官均有中士和下士。以上职官中,中大夫为正五命,下大夫为正四命,上士为正三命,中士为正二命,下士为正一命。

以上职官设置在北周时才开始实施。较之北魏,对手工业的管理分工更为详尽。

三、北朝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的来源

北朝时期,官营手工业的劳动者除部分来自私营手工业及民间的工匠外,主要源于当时的“杂户”(亦称“百杂之户”“杂役人户”“杂色役隶之徒”)。这是一个被剥削、被压迫的特殊阶层,始于十六国,盛于北朝,消亡于唐代。杂户的演变比较复杂,不同时期区别很大。十六国时期,杂户是直接隶属于军队的人口。北朝时期,随着杂户自身的变化,转变为官府各部、署中专门从事各种杂役的人口,包括军户(兵户、府户、营户)、隶户、盐户(灶户)、金户、屯田户、牧户、乐户、伎作户、细茧户、罗縠户、绫罗户、僧祗户、佛图户等。[809]而这些杂户又是由两类人员组成:

其一,罪犯及其家属。是时,按有关法律规定,把犯罪入官的人户配没为杂户。《魏书·刑罚志》曰[810]:“诸强盗杀人者,首从皆斩,妻子同籍,配为乐户。其不杀人,及赃不满五匹,魁首斩,从者死,妻子亦为乐户。”《隋书·刑法志》曰[811]:“盗贼及谋反大逆、降叛恶逆罪当流者,皆甄一房配为杂户。”

其二,俘虏及被迫迁移的人口。北魏前期,鲜卑拓跋部在统一中国北方的过程中,造成大批的俘虏及迁移人口。其中,少部分抑为奴婢,以赐百官。大部分则移民至平城及附近,以实首都畿甸的人口,并用军事编制起来,配给官府作为杂役人户,即充当官府的工匠。道武帝拓跋珪在平城期间(398-409),曾7次向平城及附近大规模移民,总数达150万人[812]。其中,不乏各种工匠。如天兴元年(398)元月,北魏攻破后燕首都中山城(今河北定县)后,“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指慕容鲜卑)、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813]。以后的北魏诸帝继续向平城及附近移民。例如: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439)九月,北魏攻陷了北凉都城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冬十月,车驾东还,徒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814]。其中,就有后来主持开凿云冈石窟的昙曜法师。又如献文帝拓跋弘皇兴三年(469)五月,北魏攻占南朝宋青、齐二州后,“徙青、齐人于京师”[815]。北魏政府为了安置这些移民,置平齐郡,下设怀宁、归安二县。青、齐移民中除了被抑为奴婢以赐百官的人外,其余悉属平齐郡。青、齐移民称为“平齐民”或“平齐户”,相当于杂户。另外,北魏前期也将俘虏移民至平城之外的所需之地。如明元帝拓跋嗣永兴五年(413)七月,北魏军队在跋那山的西面,大败越勤倍泥部落(属高车)[816],“获马五万匹,牛二十万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置新民于大宁川,给农器,计口受田。”又如《魏书·高车传》记载[817],太武帝神麚二年(429)五月,破高车,“高车诸部望军降者数十万落,获马牛羊亦百万余,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魏书·世祖纪》亦载[818]:“列置新民于漠南。”新民,就是杂户的别称。

北朝时期,杂户社会地位低下,他们由所属官府役使,职业世袭,不准自由经营,不准与平民通婚,尤其不能读书入士。《魏书·世祖纪》记载[819],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诏曰:“其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魏书·高宗纪》又载[820],文成帝拓跋濬和平四年(463)诏曰:“今制皇族、师傅、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伎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把“百工伎巧”与“卑姓”并列,说明当时杂户虽然是与奴婢有所区别,但仍然是低于平民的贱民。就连建筑师蒋少游深受宠信时,孝文帝和文明太后也没有忘记他曾经是身份低下的“作师”,赏赐虽多,官位却得不到升迁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十一月,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是时,大批官吏及民众随迁,在平城及附近属于官府的杂户亦在其中。北魏末,东西魏分立。东魏都邺,洛阳官府所属杂户又随之转移到邺。北齐因之。是时,杂户的身份和地位有所提高,有些杂户还得到了放免。北周建德六年(577),周武帝灭北齐,下诏“凡诸杂户,悉放为民”[821]。《隋书·梁彦光传》亦曰[822]:“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说明这时放免了从洛阳官府迁邺的杂户。但这并不意味全部杂户的放免及杂户名目的消失,实际上北周直到隋唐都有杂户存在。这样,客观上使北朝手工业始终有充足的劳动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