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遗保护:整体性发展与文化生态区

非遗保护:整体性发展与文化生态区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中国,文化生态的保护不仅与自然生态保护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息息相关。另外,生态博物馆保护基本上是非政府的行为,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是基于非遗保护目的的政府行为,并且有着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和实践顶层设计。

非遗保护:整体性发展与文化生态区

整体性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概念,但却包含和适用于多种语境。从政府工作到个人行为,从事物静态到动态过程,从生活到家庭,实际上都有自己的整体性。整体性从静态来看,包括事物的所有组成部分,从动态来看,则包括对事物或事件过程进行中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环节和步骤。因此,整体性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等方面的广泛运用。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整体性来自文化遗产或文物保护所建立起来的工作原则,是一种借鉴的延伸。在文化遗产或文物保护中的整体性强调的是对于静态物的标的对象,相对比较容易掌握和处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动态的或“活态”的遗产。因此,如何做到或做好整体性保护,即如何把握已经项目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性或“活态性”,以便判断我们已经做到了整体性,就需要有一定前置性的理念和指标,有人把它外化为“内容观”“自然环境观”“文化生态观”和“文化功能观”这四个方面,应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4]重要的是内容,没有内容,整体也就没有意义;其次是自然环境,文化的产生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自然环境的改变使依托自然环境而产生的资源消失,文化的传承自然受到影响;文化生态观主要是指不同文化内容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有的是平行的,有的是上下游关系,相互之间不可或缺。比如瓷品类的传统窑口烧制,既要有制瓷艺人,也要有烧瓷艺人,同时还需要有建窑匠人、砍柴的樵夫等等,当然也需要环境等诸多要素的支持,这就是一种文化生态观,同一个整体的一些可分的文化细节或内容是相互依存的,而不同整体的文化内容也是相互依存的;至于文化功能则是对于过程和制成标的(有的是物,有的是事件,有的是活动等)的本质需求,比如庙会,没有庙和信仰,没有娱乐和商业活动这些独特的文化功能,它就无法维系和传承。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必须从整体性出发对非遗进行保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整体性保护的原则或工作从出发点看似乎更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不是文化遗产或文物。

虽然整体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可中国政府在保护实践中,依然超越了这一原则,并提出了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或实践原则,这就是文化生态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马盛德认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一种探索,是我国的非遗保护从单一的项目性保护,到关注与非遗项目所孕育、依存发展的人文生态自然生态实施整体性保护,这是非遗保护在理念和认识层面的一种深化,也是我国在非遗保护领域中的一个创造性举措。”[5]这种建立在空间或区域基础上的整体性保护,跨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而进入了一种通过区域或空间自然、环境、传统、社会或整体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具体内容相互依存的保护,这是一种全新的方法和一个全新的领域。

从概念的发展来看,文化生态是基于自然生态的研究和保护,文化生态区的保护是基于自然生态区的保护。而在中国,文化生态的保护不仅与自然生态保护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息息相关。[6]它的一个时代背景就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进行的改革开放并由此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方面的巨大改变,从而引发区域的、民族的或文化形态内容的巨大变化,导致学术界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政府也采取一些对应性且被动的行动。(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是全面且持续性的过程,中国的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几乎每一个个体都裹挟于其中,而且必须适应或快或慢或多或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方面的改变。其中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是最为巨大的改变,且其影响也是最为直接的,这是一种根本的也是几乎不可逆的转变,中国的整个社会转型也在此基础上渐进式地完成。这种转型带来了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思维方式到价值观念,从道德伦理到审美观念,从居住方式到人际关系,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每天8小时、“996”“007”等工作方式,从空间概念到时间观念等全方位的改变,虽然不同区域、民族或空间的个体在感悟上有着差异,时间上有前有后,但指向却是非常明确的。

民族区域的文化生态保护更多地侧重于单一的文化形态,这种保护不仅中国人在做,更早些时候国外也在实践着,这就是生态博物馆的文化保护模式。这一模式的整体保护在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中国,并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迅速发展。生态博物馆的一个特点是划出一定的区域或村落社区等,进行具有设计感和规划设定及较为标准的实施方案、人员和财务保证等的实践。这种实践在被叫好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如何对待文化的发展、如何对待博物馆中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追求、如何将传统与现代进行民众认同的调适等。不过,无论如何,这种实践对于整体性保护一些特殊区域的民族文化是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区的保护是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整体性保护与生态博物馆保护的一种发展。一方面是从文化遗产或文物的静态整体性到非遗的动态整体性,另一方面是从非遗的项目整体性到项目存续的自然、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的区域或民族或文化生态链的整体性。而且,这种文化生态区的保护机制和内容是开放的,不像生态博物馆那样更重视相对封闭、自我循环和传承的特殊模式。另外,生态博物馆保护基本上是非政府的行为,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是基于非遗保护目的的政府行为,并且有着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和实践顶层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