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科研功利化阻碍技术创新的营造

高校科研功利化阻碍技术创新的营造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体系与文化及其价值观密切相关。此外,一些科研人员仍然保留着靠政府“皇粮”过日子的思想意识。再如,科研功利化倾向。许多高校仅仅重视科研在高校办学质量和效益方面的突出作用,在教师聘任和晋升机制的评价指标里过分倚重科研要素,以激励教师从事科研,致使高校中科研浮躁之风越刮越烈,科研功利文化导向日益严重,这些都是妨碍我国科研创新的重要因素。

高校科研功利化阻碍技术创新的营造

学习型区域的文化是一种合目的性文化,讲求创新精神,追求经济效益,同时也富有经济理性,强调长远、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互动,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高校的科技成果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这一转换机制长期存在的一个矛盾是科研系统内的“成果观”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由于体制原因,长期以来科技成果的“价值”倾向于以获得多少国家经费、得了什么奖励等,而较少关注成果在后续的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和实际成效。

某高校科技处马华(化名)老师对于高校科研人员缺乏市场观念的问题,谈了他的观点:[43]

我们高校的科研人员在选择应用技术领域科研项目时,通常更重视项目学术水平的高低和技术的新颖性,而忽视其最终研究成果产品化和工业化的可行性以及转化为产品的市场定位、市场需求、市场容量等问题。在研究阶段,对研究投入的精力很大,但在成果形成后,对成果的先进性、应用性、效益性的宣传力度不够,对成果应用的外部环境不作调查,坐等企业采用。而在今天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成果一旦得不到及时转让,错过市场需求,先进的技术很快就会过时,被新的技术所淘汰。结果,一方面,高校每年有许多科研成果得不到转化;另一方面,企业却为找不到合适的创新技术而犯愁,表面上科技的“供给”不少,但真正能转化的“有效供给”其实并不多。

同时,高校专注知识转化的研发活动呈现出结构性失调局面,反映出高校对于应用研究的过度偏好和基础研究薄弱、原始性创新不足的弱点,也反映出目前整个创新氛围侧重于短时期内能有“显著”的成果产出,忽视对理论前沿的关注。目前,国家创新体系下科研项目的整体导向偏向于应用研究,这与政策制定者自身更追求“快出成果”的研究心态有关,也是目前我国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浮躁心态的一个表现。这个目标偏好反映到政府科研资金投入的结构中,表现为应用研究更受到青睐,容易获得更多相应的配套资金。而对于基于理论探索的原始创新没有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高校承接了较多的应用和产品开发型的研究项目,而忽视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原始创新。同时,近年来企业与高校的广泛合作也引导高校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应用和开发型研究中,制约了高校在原始性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校科研投入倾向与高校在知识创新上的优势不匹配,实际上是浪费了高校教师在理论创新上的潜力资源,失去了激发教师和部分优秀的研究生实现原始创新突破的机会。这对于我国创新体系的发展实现探索科学的前沿,提升产业长期竞争力的终极目标是非常不利的。就目前高校的科研导向对教师的发展而言,不能否定它对教师自身知识素养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思维的促进,但是也出现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冲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如果高校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知识创新者的定位,对于企业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就将造成创新的本源不足,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国家科技竞争力的下降,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率下降,区域创新更是纸上谈兵。

另外,企业的企业家队伍相当薄弱,对创新活动的热情和追求力度不高。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在创新意识、创新活动的开拓上还未达到职业化的企业家标准,尚未真正成长为承担技术创新的组织和推动者的企业家。国家创新和学习型区域创新离不开企业家创新精神。

创新体系与文化及其价值观密切相关。我国无论高校还是企业,其现状与国际惯例尚有不小距离。学习型区域中以高校和企业为代表的创新主体需要树立正确的创新精神和价值观,在知识生产过程中贯彻良性的创新文化。(www.xing528.com)

某高校科技处的李军(化名)老师认为:[44]

高校科研人员在申请课题时,往往以知识理论为重点,以科技成果水平的先进为目标,以学术性、科学性为衡量标准,其内容多为学科性、专业性成果。这样,虽然生产出大量的成果,但许多成果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此外,一些科研人员仍然保留着靠政府“皇粮”过日子的思想意识。在经费上等国家拨款,而不去市场上积极寻找;科研成果靠上级推广,而不去主动开拓市场。在项目选择上,偏向于“经费多、易得奖、好鉴定、可出名”的课题,没有从目前企业急需开发的项目中寻找课题,忽视其最终成果产品化和工业化的可行性,忽视成果转化成产品的市场定位、市场需求等问题。这就使得高校很多科技成果鉴定之后就束之高阁。

目前,高校科研有过分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有些高校忽视了教学作为高校基本职能的不可或缺性,在发展上一切仅以科研为重,把科研和教学无形中对立起来。再如,科研功利化倾向。许多高校仅仅重视科研在高校办学质量和效益方面的突出作用,在教师聘任和晋升机制的评价指标里过分倚重科研要素,以激励教师从事科研,致使高校中科研浮躁之风越刮越烈,科研功利文化导向日益严重,这些都是妨碍我国科研创新的重要因素。

不少高校忽视了知识创新需要日积月累的生长规律,对基础研究项目没有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支持氛围。从总体上看,科学争鸣、科学批评的学术气氛还不浓厚,教育自身体系内尚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持续的创新能力,缺乏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学科和学科群;教育外部尚未建立能与企业互动,乃至引领企业发展的机制,教育依然存在战略思想保守、政策措施缺乏前瞻性、配套改革滞后等问题,缺乏支持创新和宽容失败的意愿和机制,各类申请和考核几乎都以成功为导向,致使研究中多为跟踪追赶型项目,原创有限。创新人才发展缺乏应有的氛围和空间,突出表现为“灌输式”、“应试型”教育仍主宰整个教学界,教育对市场需求反应迟钝,缺乏个性化和探究性教育的师资力量。

一些企业还没有树立起向科学发展观念,技术创新意识差,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规模、抢速度、盲目铺新摊子的误区。在技术改造与基本建设之间重基本建设、轻技术改造;在技术创新与基本建设之间重基本建设、轻技术改造;在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之间重技术改造、轻技术创新;在企业技术引进中通常忽视对先进技术的学习领会和再创新,仅仅重视购买和更新国外的技术装备。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一,是由于企业管理者发展的目光短浅,缺乏创新意识;其二,是由于企业技术创新惯于依赖政府的研究与开发投入经费,欠缺主动求新求变的动力。另外,由于知识成果应用转化依然十分缺少中间环节的建设,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较为落后,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和产业化十分薄弱;知识产权保障体系欠缺完善,激励措施和技术效益分配制度没有落实等,影响了科研人员发挥创新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