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壶里春秋》:中国文化的永恒优越性

《壶里春秋》:中国文化的永恒优越性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粹者,纯一不杂之称也。所谓国粹,当然可以理解成无论世界怎么变,中国文化却可以照原来模样维持下去,永恒比人家优越。应该承认,在晚清的中国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的危机屡现的历史条件下,所谓国粹论者用回忆历史来振奋人心,在逻辑上有它的合理性。他的国粹论不过是企图在中国搞一场意大利式的文艺复兴的同义语。

《壶里春秋》:中国文化的永恒优越性

所谓体用问题,至迟在明清之际,在学者中已纠葛不清。中国思想史家至今未能确定冯桂芬是否是“中体西用”说的发明者,但现存的《校邠庐抗议》,却表明这位林则徐的门生,特别憎恶魏源海国图志》中的“以夷制夷”论,而认为应“师夷长技”,不仅应该师法“西夷”的科技,还应该师法“西夷”的教育体制。所谓“中体西用”,并不意味“体”即伦理纲常不变,相反“中体”应随“西用”而变。

因此,冯桂芬的继承者,包括戊戌变法时期曾将《校邠庐抗议》发到朝臣各部研究可行性的光绪帝,以及在实践上追随其说的康有为等,都没法超越其政治设计。

但与此同时,还有一种国粹论者。他们从晚清起,便宣称中国文化历史上既属世界第一,便可永远保持下去,传至万世即三十万年而不竭。粹者,纯一不杂之称也。所谓国粹,当然可以理解成无论世界怎么变,中国文化却可以照原来模样维持下去,永恒比人家优越。(www.xing528.com)

应该承认,在晚清的中国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的危机屡现的历史条件下,所谓国粹论者用回忆历史来振奋人心,在逻辑上有它的合理性。但他们在科学上一开始便是错误的,错误的理论表现便是鲁迅早已指出的讳疾忌医。不过,这样的想头,并非一切中国人的通病,例如章太炎认定学习拿破仑、华盛顿的模式,是中国自强的唯一出路。然而章太炎就是近代国粹论的盟主,尽管他自命为国粹传人时,头脑中所装的只是汉族文化之“粹”,而且在策略上很懂得不能盲目“排满”。他的国粹论不过是企图在中国搞一场意大利式的文艺复兴的同义语。

198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