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佛教传入与中国文化融合之旅

中国佛教传入与中国文化融合之旅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即是不断向中国文化认同的过程,亦即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作为佛教教义总纲的“四谛:苦、集、灭、道”,就是以“苦谛”为先。印度佛教在灵魂观念方面是含混的、矛盾的。佛教的“三世因果”也是利用了中国古老的报应说而在群众中产生影响。

中国佛教传入与中国文化融合之旅

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封建社会及其文化的土壤上,经过“嫁接”、发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结构,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即是不断向中国文化认同的过程,亦即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尽管佛教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尤其在各个宗派之间也都存在着较大差别,但其基本精神却始终表现在对现实生活的否定上。在佛教看来,整个客观世界就是一个无边的苦海;处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中的芸芸众生,承受着怨、憎、离、别、生、老、病、死的种种苦难,因此对于众生来说“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作为佛教教义总纲的“四谛:苦、集、灭、道”,就是以“苦谛”为先。由此出发,按照佛教教义的指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苦难及其产生的根源和条件,全都是虚幻的,只有顺着佛教的指引,用“戒、定、慧”来克服自己的“贪爱”和“无明”,彻底洞察这种虚幻性,才能跳出“苦海”,得到“解脱”,进入“涅槃”而成佛。

为了论证这条成佛道路的可能性,佛教充分发挥了自己富于思辨性的哲学想象,利用中国社会的各种传统,其中包括社会的、伦理的、哲学的、原有宗教的、政治的和心理的等各个方面的现成材料,经过多番磨难和苦心经营,终于在中国赢得了比其他任何宗教都多得多的广大信徒。

东汉隋唐,七八个世纪的漫长时期,本来是外来文化的佛教为什么能在中土扎根?概括地讲,可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佛教教义与封建礼教的结合。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说:“因亲以教爱,使民知其有自然之恩;因严以教敬,使民知其有自然之重。……此皆即其影响之报而明于教,以因顺为通而不革其自然也。”这是说,孝亲与尊君是合乎因果报应的,后来的禅宗也讲忠君孝父。(www.xing528.com)

第二,佛教教义与中国固有宗教信仰的结合。印度佛教在灵魂观念方面是含混的、矛盾的。但其传入中国后,很快吸取了中国早期宗教关于灵魂不灭的观念。如《牟子理惑论》在肯定鬼神观念时说:“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慧远专门著有“神不灭论”的论文,利用中国固有的传统宗教信仰论证人死精神不灭。佛教的“三世因果”也是利用了中国古老的报应说而在群众中产生影响。

第三,佛教哲理与中国儒家思想的结合。特别是后来的禅宗,鼓吹“顿悟成佛”,其理论基础便是吸取了儒家的性善论,提出“本性是佛”“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的内省修行的理论和方法。这种肯定佛性就是人性的说法,实际上是脱化于儒家人性论的理论,所以柳宗元在给禅宗六祖所写的碑文中,说慧能“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耕锄”(《柳河东集·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柳宗元的见解与慧能的思想是相符的。再如竺道生的成佛在于悟“理”的思想,也被后来的禅宗所继承,他们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也正是受儒家“穷理尽性”和“人皆可以为尧舜”思想启发的结果。[3]

第四,佛教不仅竭力向儒家及中国传统思想做理论上、伦理上的认同,而且竭力笼络和依附中国的王权政治。佛教的传播者在切身的经历中认识到,“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高僧传·释道安传》),因而极力依附世俗王权。如北魏和尚法果深得朝廷器重,他亦吹捧北魏皇帝“是当今如来”,号召沙门对之“宜应尽礼”(《魏书·释老志》)。再如唐代武则天当政时,许多和尚为讨好武则天,竟伪造经文,吹捧武则天是“菩萨”转生,“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得大自在。……汝于尔时,实是菩萨,现受女身……”(《大方等无想经·大云初分如来涅槃健度》)等等,武则天随后即自封为“金轮圣神皇帝”(《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

以上几点只是从佛教对中国传统作认同方面说的,反过来,中国传统对佛教亦给予多方面的认同,两个方面加在一起,致使佛教在中国扎根,变成中国自己的宗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