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化通义:中原地区各民族的融合与唐代版图扩大的基础

中国文化通义:中原地区各民族的融合与唐代版图扩大的基础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的发展,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国文化的统一性特征,正是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融合息息相关。据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中原地区各族与周围的少数民族互相通婚,互相学习,风俗习惯及语言文字逐渐融合。可见,由于各民族在血缘上的融合,使中国古代的“夷夏之防”,仅具有文化区别的意义,在自然血统上并不像西方那样严厉。这无疑为后来南北朝各民族的融合及唐代版图的扩大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化通义:中原地区各民族的融合与唐代版图扩大的基础

文化的发展,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国文化的统一性特征,正是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融合息息相关。在中国文明初起阶段,黄河流域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处的地区。西有华夏族,东有东夷族,南有苗蛮族(见第一章)。黄帝战胜蚩尤炎帝后,这三大集团所属的各族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融合。因此从历史上看,每一次政治上的统一,往往促成比以前更大、更广泛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殷周之际,小邦林立,各小邦都保持着自己民族的习俗风尚。据说武王伐纣时,曾联合八百诸侯打败有众多属国的商王朝,从而建立起以周天子为主的周王朝。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种族之间的差别与隔阂也逐渐消失而归于同一(大同而小异)。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较大的民族融合。据春秋战国时期文献记载,中原地区各族与周围的少数民族互相通婚,互相学习,风俗习惯及语言文字逐渐融合。晋文公重耳的母亲本是犬戎狐姬,是当时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但晋文公并未因此受到排斥,他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被推为华夏诸邦的盟主。可见,由于各民族在血缘上的融合,使中国古代的“夷夏之防”,仅具有文化区别的意义,在自然血统上并不像西方那样严厉。因此,到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已是多族融合的结果,人们已经不可能以血统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

秦汉以后,出现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其在统一的中央政府管理下,利用国家的行政权力,利用全国统一的教育制度及其所推行的官方经学,加快了全国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步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大范围的民族共同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多头政治中心,使得中国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边远地区少数民族间的往来更加频繁。三国鼎立的格局,使魏、蜀、吴的政治势力只能向中原以外地区发展。魏向西北、东北,吴向东南,蜀向西南。在中国大文化圈内,又各自形成自己的小文化圈。这无疑为后来南北朝各民族的融合及唐代版图的扩大奠定了基础。西晋永嘉之乱后,汉族贵族一部分南渡,与当地土著贵族相融合;一部分留在北方与少数民族相融合。这种融合的结果,加强了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及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感。(www.xing528.com)

元、清两代是中国少数民族贵族掌权的时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结果,从相反方向提供了民族融合的契机,无论从深度或广度上,都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心理上、感情上的精神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