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国时期华夏族的发展及影响

战国时期华夏族的发展及影响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是华夏民族进一步发展壮大时期,这一阶段,华夏民族发展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民族,为秦汉时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华夏族主要通过对秦、楚、吴、越人的融合,分布的地域范围和民族人口有明显的发展和扩大。秦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迅速向华夏靠拢,到战国时期诸夏国再不视秦人为戎狄,秦人已融为华夏族的一部分。华夏族的认同范围扩大到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华夏族的大家庭里又增加了极其重要的一员。

战国时期华夏族的发展及影响

战国华夏民族进一步发展壮大时期,这一阶段,华夏民族发展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民族,为秦汉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战国初,大国有楚、越、赵、齐、秦、燕、魏、韩八国,越被楚灭,是为七国。小国有宋、鲁、郑、卫等。夷狄建的国有巴、蜀、中山、义渠、大荔、绵诸、源等。强大的北方诸部族有匈奴、东胡、楼烦等。在各国的兼并战争中,中原一些小国被大国所吞并。夷狄诸国中巴、蜀、义渠、大荔、绵诸、源等被秦所并;中山为赵吞并。战国七雄形成毗连之势,基本改变了华夷错居的情况,形成了“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新格局。战国时期,华夏族主要通过对秦、楚、吴、越人的融合,分布的地域范围和民族人口有明显的发展和扩大。

秦国地处西北,与戎狄相邻,双方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到戎狄文化的影响,初期文化有别于华夏文化。《公羊传·昭公五年》说:“秦者,夷也。匿嫡之名也。”春秋时期中原诸国会盟不要秦国参加,认为秦国是戎狄之国。秦人的华夏化与中原文化的逐渐渗透是分不开的,以致日益向华夏靠拢,最终成为华夏的一部分。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被赐予岐邑以西的地方,这里原是周人的起源地,秦获取了大片土地和大量在此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周遗民,经济类型逐渐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过渡。秦人积极发展农业经济,努力耕作,大兴水利,如在关中修建的郑国渠,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大型水利的建设使受益地区彼此间联系加强,不仅在当时泽被一方,而且后代也一直在沿用。秦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引进人才进行各种社会改革,如秦穆公宋国的蹇叔、虞国的百里奚等都先后来到秦国,秦孝公时任用卫国商鞅进行了“商鞅变法”。秦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迅速向华夏靠拢,到战国时期诸夏国再不视秦人为戎狄,秦人已融为华夏族的一部分。(www.xing528.com)

楚国地处南方,虽然在西周时受周王室册封立国,但直到春秋时期楚人仍自认为是蛮夷。《史记·楚世家》记载,在周夷王时,楚君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且,中原诸夏国也视楚国为蛮夷,诸国会盟之时不许楚国参加。春秋时期,楚国吞并许多小国,国力迅速增强,曾一度成为霸主,是当时领土最大的诸侯国。战国时,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35]并且在与其它五国的“合纵”抗秦的斗争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国内,重用吴起,进行改革,增强国力。楚国在内外发展的过程中,与诸夏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交通往来、接触频繁,楚国与华夏各国之间逐渐彼此认同,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逐渐融合,楚人逐渐融入华夏族之中。华夏族的认同范围扩大到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华夏族的大家庭里又增加了极其重要的一员。

吴、越人分布于东南地区,属于百越人的支系。吴、越两国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吸收中原文化,进行社会改革,增强国力。吴国曾经重用楚人伍子胥、齐人孙武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吴公子季札曾至鲁、齐、晋、郑诸国,学习礼乐制度。越王勾践也招纳贤才进行改革,打败吴国后,曾北上参与了中原的争霸战争,与中原诸夏国之间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关系。越被楚吞并以后,加速了与华夏族的融合过程,到秦灭楚后,华夏民族的大家庭中又增添了吴、越两个新的成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