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教对于战国时期及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

《诗》教对于战国时期及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人不知;其源多出于《诗》教,人愈不知也。知战国多出于《诗》教,而后可与论六艺之文。管、商[6]法制,义存政典,《礼》教也。申、韩[7]刑名,旨归赏罚,《春秋》教也。九流之学,承官曲于六典,虽或原于《书》《易》《春秋》,其质多本于《礼》教,为其体之有所该也。屈原上称帝喾,中述汤武,下道齐桓亦是。是故圣王书同文以平天下,未有不用之于政教典章,而以文字为一人之著述者也。

《诗》教对于战国时期及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

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战国之文,奇衺[1]错出而裂于道,人知之;其源皆出于六艺,人不知也。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人不知;其源多出于《诗》教,人愈不知也。知文体备于战国,而始可与论后世之文。知诸家本于六艺,而后可与论战国之文。知战国多出于《诗》教,而后可与论六艺之文。可与论六艺之文,而后可与离文而见道。可与离文而见道,而后可与奉道而折诸家之文也。

战国之文,其源皆出于六艺,何谓也?曰:道体无所不该,六艺足以尽之。诸子之为书,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必有得于道体之一端,而后乃能恣肆其说,以成一家之言也。所谓一端者,无非六艺之所该,故推之而皆得其所本;非谓诸子果能服六艺之教,而出辞必衷于是也。老子[2]说本阴阳,庄、列[3]寓言假象,《易》教也。邹衍[4]侈言天地,关尹[5]推衍五行,《书》教也。管、商[6]法制,义存政典,《礼》教也。申、韩[7]刑名,旨归赏罚,《春秋》教也。其他杨、墨、尹文[8]之言,苏、张、孙、吴[9]之术,辨其源委,挹其旨趣,九流之所分部,七录之所叙论,皆于物典人官,得其一致,而不自知为六典之遗也。

战国之文,既源于六艺,又谓多出于《诗》教,何谓也?曰:战国者,纵横之世也。纵横之学,本于古者行人之官。[10]观春秋之辞命,列国大夫聘问,诸侯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至战国而抵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奚为。”[11]是则比兴之旨,讽谕之义,固行人之所肄也。纵横者流,推而衍之,是以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也。九流之学,承官曲于六典,虽或原于《书》《易》《春秋》,其质多本于《礼》教,为其体之有所该也。及其出而用世,必兼纵横,所以文其质也。古之文质合于一,至战国而各具之,质当其用也。必兼纵横之辞以文之,周衰文弊之效也。故曰:战国者,纵横之世也。

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何谓也?曰:子史衰而文集之体盛,著作衰而辞章之学兴。文集者,辞章不专家,而萃聚文墨以为蛇龙之菹[12]也。详见《文集篇》。后贤承而不废者,江河导而其势不容复遏也。经学不专家,而文集有经义,史学不专家,而文集有传记,立言不专家,即诸子书也,而文集有论辨;后世之文集,舍经义与传记论辨之三体,其余莫非辞章之属也。而辞章实备于战国,承其流而代变其体制焉。学者不知,而溯挚虞[13]所裒之流别,挚虞有《文章流别传》。甚且以萧梁《文选》,举为辞章之祖也,其亦不知古今流别之义矣。

今即《文选》诸体,以征战国之赅备:挚虞《别流》,孔[14]文苑》,今俱不传,故据《文选》。京都》诸赋,[15]苏、张纵横六国,侈陈形势之遗也。《上林》《羽猎》,[16]安陵[17]之从田,龙阳[18]之同钓也。《客难》《解嘲》,[19]屈原之《渔父》《卜居》,[20]庄周之《惠施问难》[21]也。韩非《储说》,[22]比事征偶,《连珠》之所肇也;前人已有言及之者。而或以为始于傅毅之徒,傅玄之言,非其质矣。[23]孟子问齐王之大欲,历举轻煖肥甘声音采色,[24]七林[25]之所启也;而或以为创之枚乘,忘其祖矣。邹阳辨谤于梁王,[26]江淹陈辞[27]于建平,苏秦之自解忠信而获罪也。[28]《过秦》《王命》《六代》《辨亡》诸论,[29]抑扬往复,诗人讽谕之旨,孟、荀所以称述先王儆时君也。屈原上称帝喾,中述汤武,下道齐桓亦是。淮南宾客,[30]梁苑辞人,[31]原、尝、申、陵[32]之盛举也。东方、司马[33]侍从于西京,徐、陈、应、刘[34]征逐于邺下,[35]谈天雕龙[36]之奇观也。遇有升沉,时有得失,畸才[37]汇于末世,利禄萃其性灵,廊庙山林,江湖魏阙,[38]旷世而相感,不知悲喜之何从,文人情深于诗骚,古今一也。

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其言信而有征矣。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何谓也?曰:古未尝有著述之事也。官师守其典章,史臣录其职载,文字之道,百官以之治,而万民以之察,而其用已备矣。是故圣王书同文以平天下,未有不用之于政教典章,而以文字为一人之著述者也。详见外篇《较雠略》《著录先明大道论》。道不行而师儒立其教,我夫子之所以功贤尧舜也。然而予欲无言,无行不与,六艺存周公之旧典,夫子未尝著述也。《论语》记夫子之微言,而曾子、子思,俱有述作以垂训,至孟子而其文然后闳肆焉,著述至战国而始专之明验也。《论语》记曾子之没,吴起尝师曾子,则曾子没于战国初年,而《论语》成于战国之时明矣。春秋之时,管子尝有书矣,《鬻子》[39]《晏子》,[40]后人所托,然载一时之典章政教,则犹周公之有官礼也。记管子之言行,则习管氏法者所缀辑,而非管仲所著述也。或谓管仲之书不当称桓公之谥,阎氏若璩[41]又谓后人所加,非管子之本文,皆不知古人并无私自著书之事,皆是后人缀辑。详《诸子》篇。兵家之有太公《阴符》,[42]医家之有黄帝《素问》农家之《神农野老》,[43]先儒以谓后人伪撰而依托乎古人,其言似是,而推究其旨,则亦有所未尽也。盖末数小技,造端皆始于圣人,苟无微言要旨之授受,则不能以利用千古也。三代盛时,各守人官物曲之世氏,是以相传以口耳,而孔孟以前,未尝得见其书也。至战国而官守师传之道废,通其学者,述旧闻而著于竹帛焉;中或不能无得失,要其所自,不容遽昧也。以战国之人,而述黄农之说,是以先儒辨之文辞,而断其伪托也。不知古初无著述,而战国始以竹帛代口耳,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及四方之志,与孔子所述六艺旧典,皆非著述一类,其说已见于前。实非有所伪托也。然则著述专于战国,盖亦出于势之不得不然矣。著述不能不衍为文辞,而文辞不能不生其好尚。后人无前人之不得已,而惟以好尚逐于文辞焉,然犹自命为著述,是以战国为文章之盛,而衰端亦已兆于战国也。

【注释】

[1]与邪通。

[2]姓李,名耳,为周守藏吏。著《老子》五千余言,后世称为《道德经》。

[3]庄子,名周,战国时楚人。著《庄子》十余万言,后世称为《南华真经》。与老子并为道家之祖。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人。著有《列子》,后世称为《冲虚真经》。

[4]即驺衍,战国时齐人。著书十余万言,侈言天地,《汉书·艺文志》有《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今不传。齐人称为“谈天衍”。

[5]尹喜,秦人,为函谷关令。老子西游过关,授以《道德经》。喜自著书曰《关尹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后佚,今所传本系伪书。

[6]管仲,春秋时齐人,字夷吾。相桓公霸诸侯。世传《管子》二十四卷,旧题管仲撰。商鞅,姓公孙,名鞅,战国时魏人,仕秦,封于商,故又称商鞅。《汉书·艺文志》有《商君》二十九篇,《四库书目》称《商子》,盖商鞅之徒所作。

[7]申不害,战国时京人。为韩昭侯相。著书二篇,号《申子》,为法家之祖。韩非,战国时韩之诸公子,与李斯俱事荀卿,著《韩非子》五十五篇。

[8]杨朱,字子居,战国时人,其说谓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时人目为为我。所著书不传,今《列子》中有《杨朱》篇。墨翟,战国时鲁人,仕宋为大夫。倡兼爱尚同之说,与杨朱为我之说相反。有《墨子》十五卷,其门人所记也。尹文,战国时齐人。著《尹文子》一卷。

[9]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洛阳人,师事鬼谷子,说六国合纵抗秦,遂相六国。张仪,战国时魏人,与苏秦同师鬼谷子。相秦惠王,以连衡说六国,使背纵约而事秦。孙武,春秋时齐人,以兵法见吴王阖庐,西破强楚,北威齐晋,遂霸诸侯。著《孙子》十三篇,为兵家所祖。吴起,战国时卫人,长于兵法。后世并称孙、吴。

[10]周代官名,掌聘问朝觐之事;《周官》有大行人,小行人,属秋官。

[11]见《论语》。

[12]捉于切,阴平声。泽生草曰菹。《孟子》:“驱蛇龙而放之菹。”

[13]字仲洽,晋人,除《文章流别集》外,撰有《文章志》《三辅决录注》等书。

[14]南齐人。

[15]《两都赋》,汉班固作。《两京赋》《南都赋》,汉张衡作。《三都赋》,魏左思作。

[16]《上林赋》,汉司马相如作;《羽猎赋》,汉扬雄作。皆赋田猎之事。

[17]安陵君,名坛,楚王之宠臣,尝从王猎于云梦,请以身殉。

[18]龙阳君,名禧,魏王之宠臣,尝与魏王共船而钓。

[19]《答客难》,汉东方朔作;《解嘲》,扬雄作。皆设为问答之词以自解。(www.xing528.com)

[20]均见《离骚》。

[21]见《庄子》。

[22]见《韩非子》。

[23]《文选》有陆机《演连珠》五十首。傅玄以为连珠兴于汉章之世,班固、贾逵、傅毅奉诏作之。其体辞丽言约,假喻达旨,合古诗讽兴之义,欲历历如贯珠,故谓连珠。毅字武仲,后汉人。玄,字休奕,晋人。

[24]见《孟子》。

[25]《文选》有枚乘《七发》,曹植《七启》,张协《七命》;又傅毅作《七激》,张衡作《七辨》,崔骃作《七依》。

[26]邹阳去吴之梁,从梁孝王游。羊胜、公孙诡等疾阳,恶之于王。王下阳狱,将杀之,阳乃从狱中上书。书奏,孝王立出之。

[27]字文通,南朝梁人。宋建平王景素好士,淹随在南兖州。广陵令郭彦之得罪,辞连淹,系州狱,上书景素。览书,即出之。

[28]有人恶苏秦于燕易王,苏秦见燕王自解。

[29]《过秦论》,贾谊作。《王命论》,汉班彪作。《六朝论》,魏曹冏作。《辨亡论上下》,晋陆机作。

[30]淮南王安,汉高帝少子淮南厉王长之子。为人好书,招致宾客方技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名《淮南子》。后因谋反自杀。

[31]梁孝王武,汉文帝子。筑东苑,方三百余里,招延四方豪杰,自山东游士莫不至。

[32]平原君,战国赵武灵王之子,名胜,相赵,好宾客,至者数千人。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之公族。相齐,招致贤士,食客数千人。春申君,姓黄名歇,战国时楚相。有食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信陵君,战国魏昭王之少子,名无忌,有食客三千人。

[33]东方朔,字曼倩,善滑稽,长于文辞,武帝时,为金马门侍中。司马,即司马相如。

[34]均三国时魏人。徐幹,字伟长,陈琳,字孔璋,应玚,字德琏,刘桢字公幹,皆以文章著名,与孔融、王粲、阮瑀号为“建安七子”。

[35]魏都。

[36]齐人称驺衍为“谈天衍”,驺奭为“雕龙奭”,以衍书言天事,奭修衍之文饰,若雕镂龙文也。

[37]犹言奇才也。

[38]古宫门悬法之所;亦曰象魏。《庄子》:“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

[39]鬻熊,周人,楚之先祖,年九十知道,为周师,自文王以下尝问焉。今传有《鬻子》一卷,题为熊撰。《四库提要》疑为唐人伪托。每篇寥寥数言,词旨肤浅,决非三代旧文。

[40]晏婴,字平仲,春秋齐人,相齐景公。今传有《晏子春秋》八卷,书中皆述晏婴遗事,其旨多尚兼爱,唐人柳宗元以为墨子之徒为之。

[41]阎若璩,字百诗,号潜邱。清太原人。

[42]《阴符》有两种,列代史志皆以黄帝《阴符》入道家,太公《阴符》入兵家。

[43]《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七篇,班固以为六国时人所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