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早期艺术史:装饰纹样的传承与变迁

中国早期艺术史:装饰纹样的传承与变迁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纹样出现于骨器和青铜器上,盛行于周朝礼器上。因为这个话题不属于艺术史范畴,其代表的内涵目前仍是假说,所以我们仅进行简要介绍。礼器上最简单、最常见的纹样是雷纹,通常表现为曲折的螺旋纹。

中国早期艺术史:装饰纹样的传承与变迁

这里稍费笔墨介绍一下前文提到的装饰纹样的意义和起源。这些纹样出现于骨器和青铜器上,盛行于周朝礼器上。因为这个话题不属于艺术范畴,其代表的内涵目前仍是假说,所以我们仅进行简要介绍。

礼器上最简单、最常见的纹样是雷纹,通常表现为曲折的螺旋纹。纳色恩(A von Rosthorn)认为,雷纹源自描述雷雨现象的古汉字,如果“云”为螺旋线条、“雷为一对同心圆形或方形,那这种说法可能成立。[7]骨制、青铜礼器上采用雷纹可能是因为举行祭典的目的是求雨或祈求好收成。这些纹样的起源可以从中国文化内部找到简单的条纹和线性纹样同样如此,它们的出现大都与器物的形状、特征直接相关。

传统兽形纹样大都与动物的真实形象相去甚远。它们可能由多种自然元素融合、重组而成,在中国早期装饰艺术中处理得最为自由。秦汉时期的兽纹更接近自然的动物形象。这或许可以证明,这些纹样在出现于器物上之前,已然经历了一段艺术演变过程

兽纹中,最贴近实际、最易于辨认的是蝉纹,不过在装饰器皿颈部时往往呈三角形或箭头形。蝉的象征意义也非常明确,广为人知。中国人希腊人一样,认为蝉象征重生(蝉经历幼虫、蛹、有翼的成虫三个连续阶段[8])。因此,死者下葬时,人们会在其口中放置玉蝉。

名为夔的异兽有多种形象。今人认为夔是“一条腿的怪物”。然而在早期青铜器上,夔的形象各不相同,有的只有一条腿,有的却有许多条腿,有的背上有翼或尖角,身体也是长短不一,但尾巴大都卷成圈,头部呈吻状。有种“夔凤”为鸟首。“夔龙” 则更为常见,并逐渐演变出前爪,与龙越来越相似。中国还有其他一些龙形猛兽,如螭(但我尚未在早期青铜器和骨器上看到)、虬(像蛇一样爬行,其形象通常为横卧的细长S形)。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龙能腾云驾雾,象征雨水丰沛,它的出现是天降吉兆,预示着丰收、繁荣、福祉。夔可能也有类似的象征意义,但我们没有明确的资料证实。无论如何,夔纹在早期青铜器中极为常见,经常表现为两夔相对的纹样。夔纹奇妙而又抽象,表明它起源很早。

饕餮纹是最重要、最常见的兽纹,几乎出现在了所有礼器和祭祀用具上。人们通常用饕餮形容贪食的人,告诫人们不要贪婪放纵,但目前还没有找到可信的文献解释。这种动物及其纹样可能来自他国,但已经完全中国化了,且由于长期用于祭祀用具,因此拥有了许多象征意义。它与雷纹一同出现时,又代表风雨雷电之神。但在我们看来,这些都是后人的阐释。[9]夏德[10]和纳色恩发现,被舜帝驱逐到境外山中的四名凶恶之徒之一就叫饕餮,而西南边境的一个原始部落也叫饕餮,据说那里的人身上多毛、鼻子像猪。[11]总之,饕餮似乎指野蛮不驯的半兽人。无论令人想到老虎、野羊,还是人形的野兽,饕餮纹都像古老的蛇发女怪戈耳工纹样一样,令人畏惧。

如果没有碑文或文献资料,这一神话中的谜题很难找到答案。不过,将中国的饕餮纹与其他国家、其他艺术领域中类似的图案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找到这一纹样的解释。我想说的不是蛇发女怪戈耳工——它与中国的饕餮纹在造型上没有丝毫相似之处,而是印度和爪哇艺术中的“荣光之脸”(Kīrtimukha),有些与饕餮大致相似。荣光之脸原本是湿婆[12]吃掉了自己的四肢,释放出的令人恐惧的面相,后来主要用作湿婆庙中的装饰。荣光之脸纹样在古代印度艺术中并不多见,到中世纪时则较为普遍,具有巴洛克风格,因此它与中国唐朝艺术中的饕餮形象更为相近。[13]

更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的饕餮纹与中美洲纪念碑上类似动物或恶魔的人面纹也很相似。这种纹样常见于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墨西哥南部的大型石碑、陶器和镶嵌画中,其中一些属于玛雅艺术,其他属于萨波特克(Zapotecs)[14]阿兹特克(Aztecs)[15]艺术(图21)。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的皮博迪博物馆(Peabody Museum)收藏了一件出土于玛雅艺术中心危地马拉基切省的小型三足陶罐。它呈圆柱形,高14厘米,略经烧制,颜色泛红。其上只有一块矩形装饰,中间为兽面纹,周围环绕着螺旋纹,螺旋纹从眼睛和下颌延展而出,下颌处还露出两只大尖牙。

美国纽约、费城、坎布里奇等地的多个博物馆中还有其他刻有面纹、螺旋纹或传统波浪纹装饰的石器,其中一些与中国玉器上的纹饰非常相似。科潘(Copan)[16]、帕伦克(Palenque)[17]和墨西哥南部等地年代较晚的遗址纪念碑上更是频繁出现兽纹。

我们并非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所以不再列举更多的例子。以上举例表明,与中国饕餮纹相似的装饰纹样在太平洋彼岸也非常普遍。这两片区域的艺术之间究竟有何联系,目前还不得而知。我们对古老的墨西哥艺术的起源和遗迹所知甚少。许多研究者大胆地提出:亚洲和美洲艺术文化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交流,因而这种纹样自北传入了墨西哥。但我们需要对太平洋沿岸的文明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早期装饰艺术中的许多主流纹样都传播到了太平洋沿岸的其他国家,商朝的镶嵌技艺也是如此。

总而言之,中国早期艺术不可能源自西方,也不像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一样源自亚洲,它可能发源于南方。中国早期艺术的纹样和风格的发源地不尽相同,但最终却融合为一,标志着远东艺术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注释】

[1]殷朝,即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族部落首领商汤灭夏创立,商王朝经历17代31王,历经554年,至公元前1046年被周武王所灭。商朝前期多次迁都,到盘庚在位时,定都于殷,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译者注

[2]参见沙畹(É. Chavannes),《史记》(Les Memoires Historiques de Se-ma Ts’ien),巴黎,1895年,自第102页开始;马伯乐(H. Maspero),《中国上古史》(La Chine Antique),巴黎,1927年,自第37页开始,其中还有关于殷商甲骨文的详细参考书目。

[3]此处原文为 handles(shu-pi?),遵照原文,保留括号内容。——译者注(www.xing528.com)

[4]柏林国立博物馆,即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译者注

[5]参见滨田耕作(Kosaku Hamada)发表于《国华》(Kokka)的一篇日语文章,1912年12月;另见滨田耕作,《殷都遗址出土的象牙和陶器》(Engraved Ivory and Pottery Found at the Site of the Yin Capital),《东洋文库欧文纪要》(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Toyo Bunko),第1期,东京,1926年。
这些白陶碎片的质量和色调并不完全相同。质量最佳的碎片非常坚硬,烧制较好,为纯白色;其他的则较软,火候不佳,颜色没有那么白。汉城博物馆中的一个碎片几乎呈砖红色。可能随着青铜器广泛应用于庆典,陶器不再为人们所重视,因而质量逐渐变差。

[6]参见上述滨田耕作的论文

[7]参见纳色恩,《早期中国青铜器》(Altchinesische Bronzen),维也纳,1926年,第18页。作者在书中并未给出相关古汉字。据我们所知,最早的“雷”字由三个交叉的方形构成。

[8]事实上,蝉经历的三个阶段为卵、幼虫、成虫,不经过蛹的时期。——译者注

[9]参见颜慈(W. Perceval Yetts),《中国青铜器》(Chinese Bronze),伦敦,1925年,第13页。

[10]夏德(Friedrich Hirth,1845—1927),德国汉学家。清同治八年(1869年)来华,在厦门海关任职,此后27年在中国各地海关任职,历任副税务司、税务司等职。在华期间他精研汉语和中国历史,尤长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旁及中国文字、艺术、工艺和家猫,对汉籍史料亦多有译注。著述甚丰,且研究精当,著有《中国古代史》《论中国美术的外来影响》等。西方汉学界对其倍加推崇,将这一时期称为“夏德时代”。——译者注

[11]夏德,《中国古代史》(The Ancient History of China),纽约,1923年,第85页;纳色恩,《早期中国青铜器》,维也纳,1926年,第19页。

[12]湿婆(Shiva),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毁灭之神。——译者注

[13]参见甘哥利(O. C. Gangoly),《荣光之脸释》(A Note on Kīrtimukha),《色》(Rūpam),第一期,1920年。

[14]萨波特克文明是前哥伦布时期的一个美洲土著文明,分布于美洲中南部,主要集中于墨西哥的瓦哈卡州,其历史至少可追溯至2500年以前,与美洲著名的玛雅文明虽无直接联系,但与之同受奥尔梅克文明的影响。——译者注

[15]阿兹特克(或译为阿兹台克、阿兹提克)文明是产生于14—16世纪的墨西哥古文明,与印加文明、玛雅文明并称为中南美三大文明。——译者注

[16]位于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西北部,玛雅文明遗址,是玛雅南部最重要的城市及祭祀中心。——译者注

[17]墨西哥历史文化名城,玛雅文明古典时期最重要的城邦之一。——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