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武帝司马炎:魏、西晋王朝的灭亡结语

晋武帝司马炎:魏、西晋王朝的灭亡结语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我们再次回到西晋王朝灭亡这一严肃事实上来。通过对魏、西晋王朝展开考察,可以发现西晋的灭亡与东汉的灭亡如出一辙。以上事实,意味着导致东汉政权灭亡的要因仍存续于魏、西晋政权之中。接续东汉灭亡后诞生的魏晋王朝自有其使命。结果,舆论的闭塞使得外戚杨骏崛起,西晋王朝踏上了外戚专权的前车之辙。不过,魏晋国家所衍生出的种种事物并未因西晋王朝的灭亡而消逝,而是在无形中为后世所继承、发展。

晋武帝司马炎:魏、西晋王朝的灭亡结语

让我们再次回到西晋王朝灭亡这一严肃事实上来。它的灭亡意味着魏晋国家体制的崩溃。通过对魏、西晋王朝展开考察,可以发现西晋的灭亡与东汉的灭亡如出一辙。这一点,无论是从刘毅将晋武帝比作汉桓帝、灵帝,还是从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与汉末的党锢之祸、黄巾之乱[1] 在内部构造上的类似,都能够看出来。以上事实,意味着导致东汉政权灭亡的要因仍存续于魏、西晋政权之中。其要因具体说来有如下两点:(1)国家权力私权化,尤其是在人才选拔方面的私权化。在这一点上,党锢之祸与八王之乱是共通的;(2)流民与内徙非汉民族所带来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在这一点上,黄巾之乱与永嘉之乱是共通的。

接续东汉灭亡后诞生的魏晋王朝自有其使命。仅就上文的第(1)点而言,其使命在于重建公权化的国家。这里的公权,由两方面的要素组成:( A)替代汉王朝的新权威;( B)反对权力私人化的社会舆论。同时,这两种要素也会相互冲突。例如,以魏晋时代的朝廷为舞台,围绕着复活肉刑,当时人有过多次议论。所谓肉刑,即伤害身体的刑法西汉文帝时,肉刑一度废除。但魏晋时期又出现思潮,认为应当恢复包括斩右趾在内的肉刑,以之作为死刑与笞刑之间的中间刑。陈群、钟繇等赞成派以为,恢复作为中间刑的肉刑,能够改正犯罪与刑法不相均衡的现象,维持法律的秩序与公正,乃至于能够提高国家威望。与之相对,王朗等反对派则认为,就具体情况而言,恢复肉刑为时尚早。他们担心恢复肉刑会造成为政残酷的印象,导致国家内外对现政权评价降低,尤其是在蜀汉、孙吴等敌国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尽管当时皇帝内心倾向于赞成派,在反对派占据多数的情况下,最终不了了之。如果将关于肉刑的议论与其他问题相互比较,加以图示化,可作如下表达:

川胜义雄曾经指出,魏晋贵族国家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两点,即皇帝(军队)与贵族(清流士大夫)。他们分别与以上图示中的( A)、( B)重合。在曹魏与西晋政权之间,曹魏相对更为倾向于( A),西晋则更倾向于( B)。

作为魏晋间政权更迭形式的禅让革命,虽然有着“禅让”的美名,但总而言之,不过是在王朝内部吃里扒外的利己行为,如同狮内之虫一般。[2] 若进一步深入论述,曹氏皇帝从自身的私心出发,实施营造宫殿等等( A)系统的措施,使得人民疲敝。司马氏则承接了反对这些措施的舆论、人心。因此,对于通过禅让革命登基的晋武帝,人们期望他完成的使命在于重建( B)系统,确立公权。晋武帝虽未能亲征,朝廷也有大量反对的声音,但始终推进伐吴大业。他将名望人才任命为武官,此外每年十一月都至宣武观、宣武场进行大规模的阅兵。晋武帝对军事的重视,颇有三国战乱群雄的遗风。尽管如此,由于上述原因,在另一方面,晋武帝也尊崇德高望重的名宿,且因出身于“诸生之家”,在其父司马昭、其母王太后去世之际(咸熙二年,265;泰始四年,266),晋武帝虽依照汉魏时代的皇帝制度,在葬礼结束后便重新理政,但在之后的生活中则通过撤减膳食等行为服丧三年(斩缞)。如前文所述,晋武帝还曾当众焚烧奢侈品。他利用种种行为进行表率,向天下示范孝顺、节俭之道。此外,晋武帝对批判曹魏政权的舆论、人心颇为关注,实行以“宽裕”为宗的各类政策,有意识地将政策向( B)系统倾斜。

但即便如此,事实却如同逆流,或者甚至可以说如同悖论一般。正是在践行公权的场合,私权化的潮流不断涌来。晋武帝通过实行五等爵制大封爵位,虽然有笼络舆论的意图在内,但同时从中也可看到自我毁坏、自私自利的私权化萌芽。至孙吴平定,天下再度统一的阶段,西晋政权如同丧失了目标一样,流露出政治废弛、私权化全面展开的状态。此外,司马氏作为东汉以来的名门望族,家风严格、学问修明,心怀济世之志,在乡里受人仰望。因此,作为司马氏的子孙、被期望成为屏藩的宗室诸王,内里也拥有某种“公”的特征。与此相关联,他们自然也会有抑制私权化的相关动向。而设置“宗师”一职(咸宁三年,277)表明,从这一时间点开始,宗室诸王也在不断地私权化。

晋武帝本人的私权化可在立太子问题上见其端倪。对此问题,晋武帝不断犹豫,杨皇后(杨艳)则以“年长”这一“家”的伦理进行游说,而晋武帝也以此为原则驳回舆论的反对。在接下来的齐王司马攸归藩事件中,晋武帝更是以勿论“家事”的说法顽固地压制舆论,进一步地私权化。结果,舆论的闭塞使得外戚杨骏崛起,西晋王朝踏上了外戚专权的前车之辙。或者可以说,东汉王朝灭亡的事态在当时反复发生,更具悲剧性。“家事”的问题,最终成为国家大事中的问题。

不过,魏晋国家所衍生出的种种事物并未因西晋王朝的灭亡而消逝,而是在无形中为后世所继承、发展。例如,在上文第(2)点提及的民族问题上,西晋王朝并未采纳《徙戎论》的观点,直至胡人汉人的主客身份完全颠倒的北朝时代,通过创设北魏汉化政策、西魏府兵制等等措施,才以“胡汉融合”的形态根本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缓解阶级矛盾的问题上,上承曹魏屯田制的西晋课田、占田制,在其后的北魏时代又进一步衍生出扶持自耕农的均田制。此外,为了解决上文第(1)点的私权化问题,魏晋时代出现了所谓的贵族制。之后,虽然存在着门阀主义与贤才主义的差别,但作为抑制私权化的一种制度,贵族制也在不断地持续、发展。此外,为了统合公权中的( A)、( B)两大系统,魏律、泰始律令得以编纂。之后的隋唐帝国的国家体制,也正是以这些律令为根基来构建的。

那么由此说来,晋武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他有意识地试图阻挡时代的潮流,但最终为潮流所摆布。魏晋时代是一个复杂万分而又生机勃勃的时代,而晋武帝正是这样一位体现时代特征的皇帝。(www.xing528.com)

滔滔私权化的浪潮吞没了西晋王朝,也吞没了晋武帝,其究竟来源何处?本书的最后想对此问题稍作论述。在魏晋之前的汉代社会中,由“父老”—“子弟”这样的长幼秩序所构建的“里共同体”发生了新变化,衍生出“上家(豪族)”—“下户(贫农)”的关系,乡里社会走向分裂。在此状况下,随着饥荒等天灾以及各种人祸,“下户”沦落为流民。在离开故乡这一点上,流民与强行内徙的非汉民族、侨居都城的官僚们是共通的。这些从原来的共同体中脱离的个人乃至于家族,在被孤独疏远的状态下,或许是为了获得自我安慰的精神救济,于是便有了宗教方面的诉求。其结果是“宗教时代”出现了,人们热烈地信仰本土宗教道教与外来宗教佛教。个体的觉醒也孕育了充满人性的艺术创作及其背后的贵族文化。同时,赤裸裸的私欲也明白露骨地喷薄而出,淫虐、奢侈的浪潮四处蔓延,追求名誉、地位的权力欲、攀附欲也风靡一时。这些正是该时代私权化潮流在精神思想上的原动力

与此相对,当时也存在着以对抗私权化、重建公权为基础的人心、舆论。身负舆望、名声的名望家,是该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与党锢之祸、八王之乱的抗争,催生了贵族制。然而,随着私权化的全面展开,人民,尤其是贫农、流民、内徙的非汉民族遭受压迫,生命受到威胁。当事态超出界限,便酿成了否定现政权的各类反乱,例如黄巾之乱、永嘉之乱。这一点,正如灭亡西晋的主角之一石勒对王衍所言:“破坏天下,正是君罪。”乍一看,两者立场似乎是完全逆转的。但这种逆转,恰恰是人们对于西晋王朝、西晋贵族的正当控诉:原本作为公权代表的西晋王朝理应养护天下苍生,但反而走向私权化,导致民众横死。原本作为王朝主体的贵族们,最终也反而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大事年表

关联年表

注释

[1] 包括其所引起的凉州地区的非汉民族反乱。

[2] 狮内之虫,典出佛教《梵网经》,说的是狮子体内养活的虫子反而使狮子丧命,意指虽在内部却不断损害其所在组织的人。——译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