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昌布袋木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昌布袋木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布袋木偶表演艺术是流传在东茗乡后岱山村的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以自身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无穷魅力,点缀着东茗乡农村多姿多彩的生活,成为青山绿水间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亲自动手制作木偶头、戏台和木偶服装,并协助唯一的老艺人王志求完成了表演,使布袋木偶成功列入新昌县和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布袋木偶戏已经成为东茗乡的一个文化品牌。

新昌布袋木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小木偶虽然看似无血无肉,但经过东茗乡后岱山村木偶艺人的巧手拨弄,却把各种戏剧人物表现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其高妙之处着实令人拍案称绝。布袋木偶表演艺术是流传在东茗乡后岱山村的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以自身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无穷魅力,点缀着东茗乡农村多姿多彩的生活,成为青山绿水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布袋木偶戏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后岱山村民喜爱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根据东茗乡后岱山村民间老艺人王志求(1928—2011)介绍:民国初年,东茗乡里白岩村民间艺人吕木火学成布袋木偶表演技艺后,带领儿子吕庆南及同乡人吕宏波、吕根标、王志求、王相如、赵洽波等六七人结社行艺,表演布袋木偶,红极一时。三年困难时期,剧团解体、演员分流,布袋木偶表演艺术从此销声匿迹。2006年,东茗乡人民政府对消失了40多年的布袋木偶表演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整理。

为使“布袋木偶”这一民间艺术能得到保护和传承,市级“布袋木偶”传承人王秋芹拜村里唯一的老艺人王志求为师,正式开始从事布袋木偶表演。她亲自动手制作木偶头、戏台和木偶服装,并协助唯一的老艺人王志求完成了表演,使布袋木偶成功列入新昌县和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老艺人王志求去世,保护和传承布袋木偶的重担全部落在了王秋芹的肩上。现在王秋芹正组织村里一些年轻文艺爱好者学习布袋木偶表演技艺,努力使布袋木偶表演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2007年9月,布袋木偶《斩经堂》在东茗乡首届农民文化节文艺晚会上首次亮相,表演效果很好。2008年,布袋木偶被拍成纪录片在绍兴卫视《纪录绍兴》栏目播出。2011年11月13日,剧团应邀参加绍兴市第三届鲁迅文化艺术节,深受绍兴观众喜爱。为了让传统文化助推廉政建设,2013年年初,布袋木偶剧团创排了廉政剧《清风岭》,并于3月4日晚,在东茗乡上来村拉开了全乡巡回演出的帷幕。

布袋木偶的演出舞台别具一格,戏台是用木板雕装成办公桌大小,装饰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仿古建筑,舞台可拆卸,便于携带搬运。布袋木偶表演的主要道具就是木偶。木偶长约30厘米,头像以木雕或泥塑成各种行当脸部轮廓,再绘成不同脸谱,配上与角色相应的各式服装,眼睑、嘴唇能开合翕张。整台演出只需要五六个人。前台演员两人,身兼数职,集演员、角色、木偶操作于一体,演出时用手腕、手指直接操纵木偶模仿戏剧表演程式,角色动作简洁而明快,逼真而夸张。乐队伴奏仅三四人,其中打击乐器由一人手脚并用独揽操纵,念白、丝竹再两人。声腔系统为新嵊乱弹,接近绍剧曲牌“二凡”“流水”“三五七”,部分剧目采用新昌调腔。(www.xing528.com)

布袋木偶表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虚拟性,要在无台板的戏台上,表演出有台板的模样;二是模拟性,按剧中角色行当,一人模拟多人的唱腔及身段台步;三是技巧性,在半平方米左右的有限空间中,主演凭大、中、食三指直接操纵木偶,并熟练运用道具;四为灵活性,前后场,甚至前场和前场之间,后场和后场之间,角色可灵活转换;五是方便性,演出场地不受限制,可在舞台上演,也可在庭院、台门里演,既可在过年过节喜庆时演,也可在闲暇空余时候演。

如今,布袋木偶戏已经成为东茗乡的一个文化品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多创作一些农村题材的新木偶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布袋木偶戏继续展翅飞翔不可或缺的羽翼。

(刊登于2013年7月23日《今日新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