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昌落马桥传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昌落马桥传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落马桥的传说”就是新昌民间众多传说中的其中一个。而落马桥头建有路廊、司马悔庙,设有粥棚、凉食摊店,可供过往劳累的人们休息、解渴、充饥。可见落马桥那时已是人们休闲、解乏的好去处。司马承祯顿时悔悟,曾大悔落马。故此桥名叫“落马桥”,又称“司马悔桥”,班竹山又名“司马悔山”。为纪念看破红尘功名利禄、高低贵贱,终于大彻大悟、超凡脱俗的司马承祯,人们在落马桥头建造了司马悔庙,塑起了司马悔神像,香火不断。

新昌落马桥传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昌是个美丽的地方,秀山丽水如诗如画,旖旎风光间沉淀的美丽传说,更让人们平添几分神往。在没有现代科技充斥的从前,乡人就是靠这些祖辈们代代口耳相传的传说来滋润精神世界的,那时的孩子们更是在这些古老传说的述说声中进入梦乡的。“落马桥的传说”就是新昌民间众多传说中的其中一个。

新昌江上游,班竹村村口,有一座蛮石砌成的单孔石拱桥。长20米,宽6米,高8米,孔径12米。桥面卵石铺就,桥侧石板上刻有“落马桥”三字,桥头建有“司马悔庙”,桥边古木参天,桥上凉风习习,桥下流水潺潺。游人到此如同进入仙境一般,坐在桥边休息,心中油然升起一种不忍离去的感觉。过厌闹市嘈杂日子的现代人,在闲暇时光更想来此处徘徊,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空气,放松一下心情

“落马桥”何时新建?几度重修?已无从查考,但这是古代温州、台州等地通往杭州绍兴的官道,也是驿道途中的重要桥梁之一。据说明清时代,班竹村是“唐诗之路”的一颗明珠,离天台和嵊县(现嵊州)各百里,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班竹村,行人如织,商铺、驿馆、饭店、宿店比比皆是,当时的繁华可想而知。而落马桥头建有路廊、司马悔庙,设有粥棚、凉食摊店,可供过往劳累的人们休息、解渴、充饥。可见落马桥那时已是人们休闲、解乏的好去处。(www.xing528.com)

相传“落马桥”桥头原来的必经之路上有两块巨石,石头中间有一个既低又窄的石缝,骑马者只有下马,坐轿者必须下轿才能通过,不论高低贵贱,无不如此,这是大自然的公正。“落马桥”也因此得名。唐朝玄宗时期,司马承祯定居于天台山玉霄峰,构筑庐舍隐居修行,自号“白云子”“天台白云道士”。司马承祯精通天文地理,才能出众,并深得道教的奥秘,理论造诣很深。而唐玄宗李隆基又是道教的忠实信徒,曾先后两次下诏请司马承祯入京,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帝王师。传说司马承祯应诏出山途中,路经两巨石前,准备下马过桥,触景生情,突然悔悟:仕途险恶,前途难卜,功名利禄,身外之物,高低贵贱,照样生死。想自己过惯了山野清平日子,何必涉足这烦恼的混浊世界。司马承祯顿时悔悟,曾大悔落马。故此桥名叫“落马桥”,又称“司马悔桥”,班竹山又名“司马悔山”。传说司马承祯隐居山野修行,最终得道成仙。为纪念看破红尘功名利禄、高低贵贱,终于大彻大悟、超凡脱俗的司马承祯,人们在落马桥头建造了司马悔庙,塑起了司马悔神像,香火不断。可见,“落马桥”历史悠久,唐朝前就已形成,在清朝雍正和道光年间就重修过两次。改革开放后,2003年再次整修,使古驿道上的这颗明珠重放异彩,更加灿烂。

(刊登于2014年1月7日《今日新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