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十朝印记:打造百年之城的宏图梦想

南京·十朝印记:打造百年之城的宏图梦想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在孙科启动《首都计划》之时,蒋介石已在另起炉灶。然而,当蒋介石再次翻阅《首都计划》的时候,他还是被亨利·墨菲的描述吸引了。再三抉择之后,蒋介石决定妥协,他下令功能区划分按《首都计划》执行,但行政中心依然设在总统府内,中正之位保留,但不再新建。

南京·十朝印记:打造百年之城的宏图梦想

中山陵8号东郊宾馆,是孙科公馆旧址。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中山陵8号迎来了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老人叫孙穗芳,是孙科的女儿,她长期居住在美国檀香山。这一天,她特意飞越半个地球来到南京,只为找寻父亲足迹

孙科公馆

孙科是孙中山先生的长子,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研习市政、规划、政治经济课程。1921年,孙科出任广州市长,市政建设全面铺开,这也为他日后主持编制首都计划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孙中山孙女孙穗芳说:“当时,广州市政条例52条,他(孙科)开夜车,就是他写出来的,很多现在还是在继续用呢,比如公众、公用这种名词,中国从来没有的,就是从他这里开始的。”

当年,孙科选择聘请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建造这座建筑,更多是为了他的父亲,遵循了“结庐而居,服孝守灵”的文化传统。然而,这样一幢建筑,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孙科关于都市规划的理念。

周琦说:“杨廷宝在过去设计的时候,要么采用传统方式,要么就是大屋顶,要么就是比较中规中矩的,纯西方现代式样的。是非对称的空间体集合,所以可能跟孙科本人的意识相关,因为老板业主要喜欢才行。”

民国时期的西式官邸相比,孙科公馆的设计颇有个性。从楼房的正面看,左右不对称,楼顶的瓦既不是通常的大平瓦,也不是传统的小青瓦,而是中西结合的红色筒瓦和板瓦,一仰一合。

别墅周围的繁茂树木、花草,大部分也是原生态的,只有少数是人工种植的。在房屋装修上尽量用石头、木头等天然的材料。

孙科

孙科公馆内景

孙科公馆正是充分运用了这种被称作“有机建筑”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提倡不破坏大自然,而自然界又是有机的,这与中国老子哲学中的“道法自然”异曲同工。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历史所副教授汪晓茜说:“它的屋顶上面,二层的屋面上面,本来是设计一个水池的,这个水池上面会有自动的球阀来调节水位的高低,起到天然的保温隔热的作用,特别是在夏天,室内会保持一个很舒适的温度,这个技术在当时非常先进。”

而在孙科主持编制的首都计划中,就处处体现了这种“因时制宜、因势制宜”的规划理念。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研究员韩文宁说:“那么到了1928年以后,孙科这个时候逐渐走上了更高层的政治舞台,那么这个时候,当时是胡汉民比较了解孙科,所以他在会议上提出,让孙科来担任首都规划、首都建设的主导者。”

1928年北伐成功之后,国民政府在南京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建设活动。这是继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500年来,中国首都的又一次大规模城市建设。其中的一个代表性规划文本《首都计划》,于1929年12月汇集成册。它折射出肇始于19世纪末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潮的点点滴滴,还牵扯一场执政者与学术派之争,见证了辛亥革命终结帝制之后,中国在这个动荡年代里的光荣与梦想。

在当年《首都计划》的底本上,领衔编制人亨利·墨菲及其助手古力治的亲笔签名,依然亲笔可辨,老式打字机书写的计划前言郑重说明:“全部设计皆为百年而设,非供一时之用,故于设计事项,不敢不格外慎重。”然而,这个规划并非一帆风顺,它从筹备到推行,就涉及国民党各派系之间的斗争。

流徽榭

《首都计划》

《首都计划》“首都道路系统图”

韩文宁说:“实际上成立了一个首都建设委员会,首都建设委员会的主任是蒋介石。”

南京城市建设档案馆馆长周健民说:“各个派系也在争首都计划的建设管理权。”

汪晓茜说:“在此之前,南京其实是有一个另外的计划,叫‘首都大计划’。”(www.xing528.com)

《首都计划》对《首都大计划》的最大改动,是将中央政治区的位置从明故宫旧址,移至东城墙之外的紫金山南麓,巧妙地借助这里的地势,让建筑物延生增长,达到汇萃建筑壮美与林泉风致浑然一体的风景效果。然而,这一美哉壮哉的规划设想,却让蒋介石陷入了内心的矛盾中。

汪晓茜说:“蒋介石一方希望放在明故宫,以显示他位置的中正,而孙科希望能够继承父亲的遗愿。”

南京城市航拍

民国建筑

蒋介石,名中正,那部《首都大计划》中将明故宫中央政府区描绘为“中正之位”,或已拨动蒋介石心中玄机。事实上,在孙科启动《首都计划》之时,蒋介石已在另起炉灶。

周琦说:“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是国家元首,蒋介石以军方的身份,就是下了行政命令,把国家行政区安放在明故宫这一块,最后也没能够实现。”

然而,当蒋介石再次翻阅《首都计划》的时候,他还是被亨利·墨菲的描述吸引了。亨利·墨菲声称,自己的计划是基于华盛顿纽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的特点,而综合择优设计的,这将是一座东方的华盛顿。再三抉择之后,蒋介石决定妥协,他下令功能区划分按《首都计划》执行,但行政中心依然设在总统府内,中正之位保留,但不再新建。

根据《首都计划》,南京也开始大规模地建设,各种新型的既有西方现代建筑特点,又有东方建筑之美的楼房、别墅、办公楼、会所出现在南京的各个地方。

南京市规划局副局长刘青昊说:“当时做民国建筑的一个初衷,中央政府希望,以首都建筑为范例,能够把中国固有的文化,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能够得到弘扬,向世界做一个展示。”

汪晓茜说:“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有关统治正统性的具体的投射,今天看到的南京不同于近代中国其他城市,像广州、上海、武汉,是因为南京的民国时期的大型公共建筑或者行政建筑都偏于中式,就是有传统因子在里面。”

南京民国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堪称西风东渐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南京民国建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其规格之高、类型之全,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巍峨的中山陵、雅致的颐和路公馆、爬满常青藤的南京大学北大楼、老下关的大马路,这些南京人乃至海内外华人都很熟悉的建筑都来自民国那个年代,目前,南京以民国建筑为主体的重要近现代建筑尚存900余处约1500余栋,主要分布在中山陵地区、明故宫地区、新街口地区、西康路地区和中山大道沿线。特别是以中山大道为代表的宽阔林荫道与沿途众多形形色色的近代建筑,形成今天南京城市的总体格局。

中山陵

东南大学

俯瞰南京

城市掠影

颐和路

这条被法国梧桐所覆盖的道路,就是南京的中山路。这条道路见证着南京百年来的历史,也伴随着中国大的历史变革,一点一点延伸至今。这里是中山路的开端中山码头,当年下关的繁华程度不亚于今天的新街口。而一路向东南延伸的中山北路更像一处古董铺子,随手拈来皆是历史。在连接着中山路东西两端的新街口,孙中山的雕像几十年来一直伫立在这里。他日夜凝望着南京,在一百年前,这里正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之城。中山门,中山路东段尽头。如今的南京城,文明和繁华正从这里向外延伸。

刘青昊说:“正好我们在江北新区的规划中,这个中心区也是从浦口火车站开始的,那么,自然而然这条大道就是向北进行延伸了。那么通过浦口火车站一直延续到老山,江北新区新的城市轴线跟我们原有的老的城市结构就发生了一个密切的联系。”

中山大道改变了中国历史上以君临天下的王朝政治中心作为城市中轴设计原点的传统理念,也改变了南京城市中轴线呈南北走向的传统格局,直接影响到南京城市道路的布局和走向。同时,它也改变了南京城倚重秦淮河而疏离长江的局面,将南京城北、城中、城东有机连接起来,为南京城走出封闭500多年的南京城墙圈奠定了基础。

然而,繁盛的建设仅仅维持了八年,侵略者的炮火让这一切中断。

辟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